肥胖让00后在一些癌症上患病率高达其父辈的25倍

今年8月,《细胞》子刊《Med》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从2007年到2021年间,与肥胖相关的癌症正在以每年3.6%的增长率快速增长,这种增长趋势在年轻人中显得尤为明显。超重或肥胖导致13种癌症在年轻人群体中高发,这13种癌症分别是: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胆囊癌、肾癌、肝癌、脑膜瘤、多发性骨髓瘤、卵巢癌、胰腺癌、胃贲门癌和甲状腺癌等。

不同年龄段的人罹患与肥胖相关的癌症的比率有显著差异,与1962-1966年出生的人(1964年出生队列)相比,1997-2001年出生的人(1999年出生队列)的相对发病率指数增加到25.07。这也意味着,00后这一群体被诊断为与肥胖相关的癌症的可能性是爸爸(或爷爷)辈的25倍。

癌症已经成为影响全球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的最主要的病种,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遭遇癌症的困扰,我国农村地区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将会罹患癌症,城市地区更是有高达三分之一的人将会罹患癌症。

人类的生活在变得越来越舒适的同时,整体的健康状况却在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平均寿命有延长的趋势,但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人类延长的寿命质量堪忧,许多人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饱受病痛的折磨,延长的人生并不幸福。

现代生活方式并不健康,现代人的营养理念也很不健康,但是许多人已经接受了那些流行的营养理念,难以改变过来。或许,我们需要一二代人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渐渐地从这种错误的生活习惯中扭转过来吧!

肿瘤所致的完全性肠梗阻和尿潴留应慎用泻药与利尿药

肿瘤发展到晚期,常常会伴随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完全性肠梗阻和尿潴留即是其中的比较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两种。因为生长在关键位置的肿瘤过大,导致患者大小便不通畅或单一的大便或小便不通畅,此时,中医通常的治疗方法是利用承气汤、大柴胡汤、五苓散、猪苓汤、下瘀血汤等方剂通便和利尿,甚者会用到十枣汤、舟车丸、膨症丸等峻猛有毒之品,以达到使患者大小便通畅的效果。

但此类治疗方法对肿瘤已经大到了足以造成完全性或接近完全性肠梗阻和尿潴留的患者,弊大于利。泻下剂可能会造成这类患者不但无法大便通畅,还会新增肠积气等问题,患者服药后腹痛如绞,甚至大汗淋漓,虚脱乏力;利尿剂可能会导致患者小便更加艰难,肾脏积水加重,小腹急胀,腰痛。

因为这类患者的梗阻和尿潴留是由肿瘤过大引起,除了缩小肿瘤之外,别无其他的方法可以真正的缓解他们的症状,对症支持治疗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副作用。泻下药会促进肠蠕动,如果患者不能正常大便和排气,肠蠕动过速,就很容易肠积气,腹痛加重;利尿剂会促进患者产生尿液,肿瘤堵塞了泌尿系统,导致小便无法排出的时候,产生的尿液越多,肾脏承受的压力越大。

这些患者最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梗阻患者可以通过胃肠减压来减轻痛苦,尿潴留患者可以通过插上导尿管对尿液进行引流,减轻肾脏负担。与此同时,尚有治疗价值的患者,还需通过其他方法控制肿瘤,尽可能缩小肿瘤,延长寿命。终末期患者则只宜做临终关怀性质的对症支持治疗,减轻痛苦。

以上问题,是我在临床实践中亲证过的,希望引起​读者们的重视。

是我喜欢解难题,还是难题喜欢来找我?

孩儿妈和我是初中和高中时的同学,我们互相见证过对方的成长,用中国人的俗话说,我们算是青梅竹马,她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对我了解得最多的人,她见过我的过去、现在,也还会见证我的未来。她多次对我说,在她看来,我总是在选择最难的路去走,总是去做最难的题,活得很不轻松!

这似乎是我的宿命,我回顾自己的前半生,从学生时代到走出社会,一直都摆脱不了这种宿命。学生时代,我总容易卷入各种纷争,承担着最难的息纷止争的责任。也总是被各科老师寄予很高的期望,解他们出的最难的压轴题。从学校出来后,原生家庭、结婚后的大家庭和自己的小家庭,也总有各种各样的难题要我去解决。工作上,碰到最棘手的问题时,身旁的人也总喜欢把眼光投向我。

我记得高一秋季农忙假(这个假期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古老的传说)结束,我们返校时,教我们语文的杨老师收走了放假前布置给我们的作业——他让我们每个人在农忙假期间写一篇描述自己内心感受的文章。我洋洋洒洒的写了八千多字,其他同学没有写超过三千字的。我本以为老师会对我写的文章很满意,谁知他不假辞色的把我们全班同学都训斥了一顿。

他说你们写的东西都没法看,周志远写的虽然有那么点意思,但是文章像兔子尾巴那么短,感觉刚刚吃到萝卜的味道,萝卜就没了似的,总之也是一坨屎。十五六岁时的我多少也有点虚荣心,被老师这么一顿训,感觉很丢脸。

这就是那年代的湖北黄冈地区的教师的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之高,不是现在的年轻老师们理解得了的。所以我们那个时代,我们老家黄冈的教育独步中国,出了很多怪咖式的学生。全国的中学生一听黄冈试卷,也都充满了敬畏心理,那些试题,好多人做到小腿肚子抽筋都做不出来。

我可能也算得上这批怪咖中的一个,虽然在我上学的时候,我被其他的比我水平高许多的怪咖们碾压得嗷嗷叫唤过。但在恒心、毅力、脸皮和胆略等方面,我也碾压过他们——他们好多人早已功成名就,成为行业翘楚,提前退休,颐养天年去了。我还有勇气厚着脸皮,苦哈哈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头再来,继续在他们屁股后头追赶他们,单就这股子蛮劲,也足以位列怪咖仙班。

孩儿妈还说,我这种人在国内,大概也只适合呆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因为呆在其他地方都会显得太“各色”了,很难生存。“各色”是北京地区的土话,用来形容一个人太过独特。孩儿妈和我认识已经32年了,结婚也满了20年,我们的娃儿都成年了。在一起这么久,她还是认为我“各色”得太过显眼,以至于在她认识的所有的人中至今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可见我确实很“各色”。

北京是座万人如海一身藏的大都市,包容性极好——大家都无视你的存在,把你当空气,包容性当然好。所以北京这座城市的确适合另类人士生存,但可能也只适合早年来北京打拼过的另类人士生存。毕竟我刚来北京那会儿,在上地那一带租赁的小平房月租只用50-80元,漂在北京成本不算太高。

所以那会儿上地、树村和梅园一带经常可见各种各样奇装异扮的文艺青年,以及我这样的头脑发热、神经错乱、满腔热血,总想拯救世界的“精神小伙”。我记得二十年前国家图书馆门口,甚至经常有人在地上摆张写满了文字的布告——布告内容大多为自己写了多么“惊世骇俗”的著作或做出了多么伟大的发明,他们就这样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他们比起来,我这种怪咖还算比较接近正常人。我的汹涌澎湃全部藏在自己的内心,外面表现出来的是一个面容和善,甚至略显腼腆的乡下来的土包子。

现在京城房价昂贵,北京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居不易”之地。众所周知,我们这类行为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大多缺乏谋生能力,所以在北京很难生存下来——在这方面,我自己算个另类中的另类,我居然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所以可以把另类坚持到底。这要感谢造物主,它对我的厚爱令我感激涕零。

现在的青年们似乎比我们那时候的青年们少了点躁动,也不像我们那会儿的青年们那么蠢萌和不可一世——我们那年代,很多人感染了一种不可救药、终身难愈的病,我们有种很难评判其是非对错的认知,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而且也总有一股舍我其谁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哪怕我们落魄到要铺张报纸,睡在桥洞底下,我们依然认为自己总有一天能够影响这个世界。

我在我的同龄人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我自己也曾在火车站候车厅、公园长椅、桥洞底下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漫漫长夜,一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喂蚊子,一边依然充满了幻想,相信自己有一天会具备影响和改变世界的能力。这一信念直到现在仍然在支撑着我前行,让我在做人生选择时,如孩儿妈所说的那样,总是选择最难走的路和最棘手的难题。

也许现在的青年中也有不少人像我年轻时一样身上冒着这股傻气,只是我没有机会接触到他们,毕竟精神小伙们永远只愿与同样的精神小伙或精神小妹们打交道,他们耻于与我这样的老卒为伍。

像我这种从内到外都在冒着傻气的人,在人群中辨识度极高,我们头角峥嵘,总是不自量力,撞到南墙也不见得会回头,而是继续去找新的南墙撞。我中学时代的恩师经常在我拍案而起时,给我打电话,苦口婆心地劝说我冷静点,不要太冒险,他怕我掉进坑里了。

他作为旁观者,能看到问题的另一面,那一面就是也许不是我选择了最棘手的难题,而是那些最棘手的难题选择了我。我身上也许有某种特质,导致我很容易成为被难题选择的人。而每个棘手的难题的背后都充满了风险,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去冒太大的风险。

人世间确实有一些人继承了某些特殊的基因,这些基因让他们一辈子注定了要与难题共生。到最后,其实已经分不清是他们喜欢解难题,还是难题总喜欢找上他们。我如今与那些棘手的疾病打交道,总是感觉自己的水平实在是太差,无法做出令我自己满意的成绩来,时时有挫败感,但却又始终无法摆脱它们,一直和它们缠斗不休。

我似乎没有对自己满意的时候,从来不觉得自己水平高,即便有些病人自己已经很满意了,我依然不满意。我总在试图寻找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也总在寻找能把问题解决得更好的办法。这种感觉就像我高一时写文章被老师认为水平太低后的反应一样,我的心中既有沮丧,又有不甘,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又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继续往前行。这样的轮回何时是终点?只怕要至死方休!

难题已经成为我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把它们从我的人生中切割出去,我的人生会怎样呢?真的会像孩妈想的那样轻松许多吗?还是我会因此而陷入“Who am I? Where am I? Where am I come from? Where am I going?”这样的无休无止地思考之中,内耗不已,不知所措呢?我不知道,也无暇去想这些问题,因为我的眼前总有很多棘手的难题尚未解决完,我还停不下来。

难题未必会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但却能让我们的人生具有某种凝聚力,不至于涣散成一堆散沙,也不至于百无聊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很感谢此生遇到的各种难题,它们战胜了过去的我,成就了现在的我,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塑造未来的我。

《外台秘要》中的“茵陈汤”《千金要方》中“茵陈丸”均可治黄疸

《外台秘要》中有一张名为茵陈汤的方剂,该方组成为:茵陈4两(12g),黄芩2两(6g),栀子3两(9g),升麻3两(9g),大黄3两(9g),龙胆草2两(6g),枳实(炙)2两(9g),柴胡4两(12g),用水两大碗(800ml),煎至1碗(400ml),每日分2次温服。

本方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主治黄疸,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浓如煮取黄柏汁者。这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黄疸肝炎的症状很相似,许多疾病可诱发急性黄疸肝炎,如胆结石、胆囊癌、胆管癌、肝癌、肝硬化、肝炎等,均可能造成急性黄疸肝炎。急性黄疸肝炎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人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急性黄疸肝炎通常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故中医治疗应主要以汤剂迅速取效,茵陈汤中的用药剂量宜大,不宜小。本方按照1两3克的换算其实是很保守的换算方法,危急病人,可按照1两=15克换算。《外台秘要》为唐代著作,用的是唐代的度量衡,1两可以换算成15克。

《千金要方》中也有一张治疗黄疸的方剂“茵陈丸”,该方组成为:茵陈、栀子、天门冬各120g,大黄、桂心各9g,通草、石膏各60g,半夏180g。以上各药均为按照原书比例转化为现代计量单位的用量。本方是将以上各药共研为粉末,以炼蜜为赋形剂,做成黄豆大小的丸药。每次取3丸,每日3次,不效则逐渐加大用量至10粒。

本方也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黄疸,身体面目悉黄;或酒疸,短气不得息,这也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黄疸肝炎和胆结石等疾病的症状很相似。本方用丸剂,力度似不足。

以上两方均用到的药有茵陈、栀子、大黄,这三味药是治疗黄疸的关键性用药,其中又以茵陈的作用最为重要,民间单独用茵陈煎水,也能治疗黄疸。现代制药企业生产的茵栀黄颗粒,就是以茵陈、栀子和大黄为主要成分制成的。

急性黄疸肝炎属急病,处理不当,别人肝损伤会很严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有条件者应考虑住院治疗。在住院治疗期间,可中西医结合,更快、更好的控制住病情。

如果患者是因为结石或肿瘤堵塞胆管,造成胆汁不能正常排泄而出现黄疸,这些中医方剂很难有特别确切的疗效,此类患者应考虑通过引流术将胆汁引流出来,同时综合用药。胆管直径只有3mm,即便扩张也只能有限地扩张,若有直径较大的胆结石或肿瘤堵塞胆管,内服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此时如果单纯依靠内服药,希冀内服药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延误病人最佳治疗时间,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

写在2024学年开学季:学无止境,砥砺前行

开学季,神兽们归笼了,我也开始了自己的新学年。这一年对我很重要,也很关键,这是我未来六年中最辛苦的一年。要想实现我的心愿——在我有生之年,真正全面的深入到广义的生命科学之中,以最宽阔的视野去研究疾病,我需要在这一年完成许多知识衔接的工作。而由于身份特殊,我又无法完全放弃自己的工作,毕竟那关系着数以千计的人的生命和他们家庭的幸福。所以我只能尽一切努力,高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离开学校太久了,我连小学数学中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定义是什么都忘记了,碰到这些概念时,我不得不去寻找小学课程重新学习。虽然靠着猜测也大致知道这些概念指的是什么,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岁月的关系,我的知识链断得实在太厉害了。为了尽快把断掉的知识链重新连接起来,我从暑期便开始了全面的复习。语言和基础科学是深入学习生命科学的根基,如果没有决心把这个根基捡回来,贯通中西医就是一句此生不可能实现的空谈。

前不久有人问我怎么看待现在中医类专业招生要求考生必须选考生物与化学这一热门话题。我回复他,我非常支持这一改革,在当前这个时代,一个人从医,如果不懂自然科学——尤其是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生物与化学,那他一生可能会闹出许多医疗事故而不自知,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医师,这都是灾难 。社会在进步,我们每个人要么与时俱进,要么被时代淘汰,这没什么好抱怨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不会因为任何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停滞不前。我们要有“发皇古义,融汇新知”的自觉,我们的传统医学才不至于那么容易灭亡。儒家经典《礼记》极为提倡的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革新精神,而不是守旧。

继承精华,抛弃糟粕,推陈出新,这是我们对先辈们表达敬意的最好的方式。我相信每一个呕心沥血地治过病的医者都希望医学不断进步,希望后人能够超越自己,找到自己解决不了的疾病的解决方案,弥补自己在一些病人撒手人寰前夕那束手无策的遗憾。那些真正热爱医学的人投身到医学事业之中,殚精竭虑,穷一生之心血,所为何事?不正是为了促进医学的进步,为了我们的亲人们和后人们能少受点疾病的折磨吗?

从古至今,许多名医学医的初衷是为了缓解自己或自己的亲人们的痛苦,只是学着学着,便渐渐地发现,掌握了这门技术后,终我们一生,我们都要过“此身非我有”的生活了。无论一个医者思想多么独立,灵魂多么自由,他们都无法摆脱这种“此身非我有”的命运。医疗技术是一种公共资源,医生们作为这种技术的载体,自身也成了一种公共资源,注定了要终生性地为社会服务。

我们只有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一身份所承载的社会期待,我们才有动力和耐心把我们的工作做到最好,也才有动力去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去推动医学的进步,并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乐趣,而非抱怨我们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劳累和痛苦。

我这一年的学习任务很重,要学完的课本和要做完的习题集加起来有一百多本,所以时间上非常紧张。我只能把工作时间统一安排在下午5点到7点半,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控制新增工作量,才能保证学习计划不至于半途而废。把我的时间碎片化,会大幅降低我的学习效率。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这一安排,逐渐适应这一转变。

我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既然已经选择好了未来的路,便不会再回头,也不会半途而废。我相信上天不会辜负一个勤奋的人,未来的六年,它必会在学业上给我一些回报,六年后,我会上一个很大的台阶。

在这个过程中,我必须得有所牺牲,要全面的调整自己的身心意,也要调整自己的生活和作息习惯。但无论多忙碌,既往有效的患者,我都不会轻易放弃,只要大家需要,我还会为大家的生命保驾护航。只是希望大家也能体谅我眼下学习任务的沉重,尽量节约我的时间,咨询时做好准备工作,提高效率,避免过多的消耗我的精力,让我多点学习和休息时间。

接下来的几年,我也将会尽量保持每天都写作的习惯,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可能无法再保障写作质量,有时候会写非常粗糙和简短的文章。这么做纯粹是为了更好的自律,在新增了繁重的学业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这一已坚持了30年的习惯,战胜自己的惰性而已——人类的惰性非常强大,唯有更强的自律精神才能战胜它。

我也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活得更积极一些,在你们能力范围内,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精彩一些。祝福你们,也祝福我自己,希望我们的未来都能比今天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