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中医抗癌

健脾化痰、解毒散结的“六神全蝎丸”

“六神全蝎丸”出自《洞天奥旨》,该方由全蝎3两(90g,焙干,去足、钩),白术(炒)3两(90g),半夏1两(30g),白芍4两(120g),茯苓4两(120g),炙甘草5钱(15g)组成。

制法为将以上药共为细末,核桃肉捣烂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早晚各服用1钱半。本方有健脾化痰,解毒散结的功效,主治多年瘰疬,百治不愈。瘰疬,是一种多发于颈部的淋巴结肿大性疾病,有可能是淋巴瘤,也有可能是淋巴结核或单纯的淋巴结肿大。

本方中所用的全蝎是钳蝎科钳蝎属动物东亚钳蝎的全体。中医认为全蝎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中风面瘫、半身不遂、疮疡肿毒、瘰疬结核、偏正头痛、风湿痹痛等。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全蝎有抗惊厥、抗癫痫、镇痛、抗血栓、抗肿瘤的作用,全蝎对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人大肠癌、宫颈癌、肺腺癌等均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较强,古巴的蓝蝎肽也是从全蝎中提取的抗癌药物。全蝎虽然有一定的毒性,但是在内服时很少有患者中毒。

白术为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的根茎,中医认为白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作用,主治脾气虚弱引起的乏力、食少腹胀、泄泻、便秘以及水饮内停导致的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寒湿痹、身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白术有促进胃肠蠕动,修复胃溃疡,治疗慢性胃病,保肝利胆的作用,也能提升免疫力,扩张血管、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的作用。白术还有抗肿瘤作用,对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淋巴肉瘤腹水型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为降低瘤细胞的增值率和瘤组织的侵袭性,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能力及对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等方面。白术还有利尿及抗腹水作用。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的块茎。生半夏的毒性很大,使用宜谨慎,本方中的半夏未标准为制半夏,则一般是用生半夏。但我本人建议患者在采用本方时最好用制半夏,因为用生半夏一旦发生致命的毒性反应,难以抢救。

中医认为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脘腹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从古至今,半夏都是常用的抗肿瘤药之一,现代药理实验也显示半夏对实验性肿瘤小鼠肝癌HCA、小鼠肉瘤S180和宫颈癌HeLa细胞、髓性白血病等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半夏也有镇吐、催吐、镇咳、祛痰、抗生育和抗早孕、抗心律失常、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还能降血脂。

白芍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及毛果芍药的根。中医认为白芍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的作用,主治血虚寒热,脘腹疼痛,胁痛,肢体痉挛性疼痛,痛经,月经不调,崩漏,自汗,盗汗,下痢泄泻,头痛眩晕等。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白芍有抗炎、镇痛、提升免疫力、抗病原微生物、中枢抑制、耐缺氧、保肝、解毒、预防应激性溃疡等作用。白芍也有抗诱变与抗肿瘤作用,白芍提取物能增强MMC的抗肿瘤作用,还能抑制MMC所致的白细胞减少,TGP可增强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活性。

茯苓为多孔菌科茯苓的干燥菌核,中医认为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作用,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痰饮、脾虚便溏或泄泻、心悸、失眠等。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茯苓有利尿、增强免疫、抗菌、镇静、降血糖、保肝及抗胃溃疡的作用。茯苓也有抗肿瘤作用,茯苓对胃癌、淋巴瘤、艾氏腹水癌等多种癌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之效,主治心气虚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脾虚所致的乏力、食少便溏,咳嗽气喘,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此外,甘草号称国老,有调和诸药,减轻其毒副作用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及性激素样作用,并能抗炎、抗变态反应、调节免疫、抗氧化、抗应激、抗缺氧、提高免疫力、升高白细胞、促进性成熟、调节内分泌、降血糖、促进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放射、祛痰止咳、抗肿瘤、抗炎、解毒、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所以本方无论是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来看,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而且其作用并不局限于淋巴瘤,它能对多种由脾虚痰湿引起的肿瘤有治疗作用。但本方中的全蝎和半夏均有毒,用药时要注意安全,如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

艾儒棣治疗肺癌的医案赏析

艾儒棣医生生于1944年,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他于1981年4月10日接诊的一位肺癌患者夏某,经艾儒棣用中医治疗二年多后,肿瘤基本消失,生活状况良好。

该患者1981年4月10日初诊,此前于1981年3月12日经X线检查显示右肺上叶前段,肺门上方有4.5x7cm的肿瘤,该肿瘤后来被确诊为支气管肺癌(中央型)。

患者决定用中医治疗,初诊时反馈已持续咳嗽、胸痛、低热2个多月,伴痰中带血,体温在37.3-38.4摄氏度,维持了两个月。晚上咳嗽严重,痰中带血,右胸疼痛且有压迫感,每日下午头昏,纳呆食少,口干欲饮,面色如常,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数。患者既往有陈旧性肺结核病史20余年。

艾儒棣认为该患者属气阴两虚、痰毒结块,应遵循益气养阴润肺、解毒化痰散结之法治疗。决定用生脉散合瓜蒌薤白汤合消瘰丸加减,进行治疗。

初诊处方:玄参30g,夏枯草30g,牡蛎30g,麦冬15g,白芥子15g,秦艽15g,五味子12g,知母12g,薤白12g,瓜蒌皮18g,郁金20g,谷芽20g,麦芽20g,杏仁10g,桔梗10g。水煎服,每日1剂。

这张处方是用瓜蒌薤白汤来治疗胸痛,瓜蒌薤白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瓜蒌、薤白和白酒组成,在这张方子中,用了瓜蒌和薤白,没用白酒。瓜蒌薤白汤是中医治胸痹、胸痛的经典名方,此患者持续胸痛二个月余,所以用瓜蒌薤白汤为主治胸痛,再加秦艽、郁金以加强止痛的效果。秦艽是中医治疗风湿痹痛常用药,郁金则是中医治疗胸痛常用药。如此组合,可以缓解胸痛。

生脉散由人参(或党参、沙参、玄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生脉散是中医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经典名方,主治体倦乏力、咽干口渴、气短懒言、舌干红、脉细数等证。本例患者有如上症状,所以用生脉散以生津益气,加知母以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以助生脉散益气生津之效。

消瘰丸由玄参、牡蛎、浙贝母组成,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经典方。本方中将消瘰丸中的浙贝母换成白芥子,因为白芥子和浙贝母的功效相似,但是白芥子又有止痛之效,这是浙贝母所不具备的。这样一改,就既能达到消肿瘤的目的,又能加强瓜蒌薤白汤治疗胸痛的效果。

杏仁、桔梗是止咳用药,谷芽、麦芽是改善患者胃口用药。艾儒棣的这个组方思路,是典型的辨证施治的思路,是在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该患者服用艾儒棣初诊处方14剂后,咳嗽胸痛均明显减轻,低热渐退。但喉中有痰,痰有脓腥味,不过痰中已经没有血丝了。舌尖仍红,舌苔薄黄,脉弦。于是在原方基础上,加冬瓜子、白花蛇舌草各30g,继续服用。

加冬瓜子是因为冬瓜子有排脓利水的作用,千金苇茎汤是治疗痰腥臭的经典名方,该方中主要药物就是冬瓜子。白花蛇舌草则是常用的清热解毒、抗癌消肿的药。这么一加,就能解决痰有脓腥味的问题,也能加强抗癌力度。

服用二诊处方1个多月后,患者右胸部压迫感减轻,低热退尽,仍然咳嗽痰多,其余皆正常。于是在上方的基础上去掉秦艽,加生黄芪24g,继续服用。去秦艽是因为患者胸痛减轻,没必要再用这种治疗风湿痹痛的药。加生黄芪是因为患者久病已虚,应加生黄芪以提升体力。

服用上方一段时间后,患者对自己的病知情了,此前其家人一直瞒着患者。患者知情后,精神紧张,再次复诊时,医生对患者进行了一些开导后,根据之前治疗的情况,认为患者大致的治疗思路见效了,于是在上方的基础上继续调整,以加强抗癌的力度。

四诊处方:生黄芪60g,鸡血藤30g,北沙参30g,仙鹤草3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麦冬15g,夏枯草15g,白芥子15g,海藻15g,昆布15g,知母12g,瓜蒌皮18g,郁金20g,杏仁10g,桔梗10g,甘草3g。

四诊基本沿袭此前的思路,但扶正抗癌的力度均加大了,生黄芪用量增加至60g。加鸡血藤活血补血,加仙鹤草抗癌扶正,而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海藻、昆布均属抗癌消肿之品,生脉散的组方依然保留,加甘草既增强了止咳的力度,又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此患者继续按照这个方案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无任何不适。1981年11月24日X线胸部摄片显示,右肺上叶前段的病灶已经缩小至1cmx1cm左右,患者大喜过望。继续按照这一治疗思路治疗,到1982年下半年已经可以恢复一半的工作。1983年4月26日复查时,右上肺的肿块影基本消失。追访至1984年2月,患者已经存活了2年10个月,当时的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已经恢复正常工作。

可见中医辨证施治,有时患者运气好,也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屠揆先治甲状腺癌骨转移医案一则

屠揆先(1916-2003年)生前是常州市中医院内科主任,他曾经治疗过一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癌骨转移患者。该患者1981年8月25日初次找屠老治疗,初诊时左臀部疼痛,骨盆X片显示,骨盆两侧髂骨广泛转移灶,尤以左侧髂骨为显著。左髂骨、左股骨上端及骶骨左侧大片不规则的密度减低区及溶骨性破坏,被西医诊断为盆骨转移性癌。

该患者1961年曾行甲状腺瘤摘除术,1981年3月3日因为胸痛,在上海某医院行胸骨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胸骨转移性甲状腺滤泡型腺癌。此后共化疗8次,但到1981年7月上旬,患者左侧臀部再次出现疼痛症状,复查发现新的骨转移病灶,遂放弃西医治疗,寻求中医治疗。

初次就诊时,患者已经不能正常行走,左右臀部均疼痛,左侧更为显著,骶部也有牵痛感。胸闷口干,有粘痰不易咳出,眠差,情绪烦躁,精神不振。舌黄腻,脉滑。屠老辩证为脾气不足,痰浊阻络,血络瘀滞。治宜健脾益气、祛痰化络、利络消瘀。

初诊处方:土贝母10g,制天南星10g,络石藤10g,三七片10g,人中白10g,桃仁10g,汉防己10g,玄参15g,木灵芝15g,茯苓15g,威灵仙15g,猪苓30g,黄芪20g。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用上方20余剂,左侧臀部减轻,身体活动度及精神状态有改善。于是继续服用此方至1981年11月,前后共服用3个月,左侧臀部疼痛已止,仅右侧臀部尚有隐痛。到1982年4月,患者病情波动,骶部剧痛,牵及臀部,食欲减退,大便干稀不一,胸部不适,脉象弦细,舌苔微腻。屠老认为此时应该继续健脾利络,扶正化浊。遂处方如下:

黄芪20g,苍术12g,白术12g,土鳖虫12g,宣木瓜12g,三七片10g,茯苓10g,川黄连4g,干姜4g,公丁香5g,川芎8g,肉桂6g(后下),猪苓30g。水煎服,每日1剂。

此后患者服用此方三个月,疼痛显著减轻,食欲增加,大便正常。继续服用至1983年2月,疼痛基本消除。至1983年6月,患者的精神、体力、食欲均显著改善,已能独立行走,生活亦能自理。1985年春,患者因为感染肺炎死亡。

癌症发生骨转移后,治疗非常困难。屠老的这份医案记录详实,其所用的方法看似平淡无奇,初诊处方和复诊处方主要都是对症处理,采用的是中医治疗风湿痹痛的常见思路。屠老对病人的治疗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为主,但却有很不错的效果。患者服药后临床症状改善,生存期延长,疗效令人意外。

迄今为止,我们在中医方面,没有特别好的解决癌症患者骨转移的特效方案,但中医的辨证施治思想是一种很好的对症治疗方法。屠老方中所用的络石藤、汉防己、威灵仙、桃仁、三七片、土鳖虫、苍术、木瓜、川芎、茯苓、猪苓等均是常用的治疗风湿痹痛和淤血所致疼痛的中药。

方中的其他药要么是扶正固本的药,如黄芪、灵芝等;要么是针对患者当下的症状所用的对症处理的药,如初诊处方中的土贝母和制天南星即是针对患者粘痰不易咳出而开的,二诊中的丁香、肉桂、黄连和干姜是根据患者大便失调开的。

这样的一种组方思路,稍有中医功底者均能看懂。但正是这种看似普通的处方,却能达到缓解骨转移患者疼痛,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效果。癌症骨转移导致的疼痛,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用三阶止痛法也只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很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所以屠老的这一疗效令人鼓舞,这种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七贤散”

“七贤散”出自《观聚方要补》(引《外科纂要》),该方组成为:皂角刺、皂荚子、连翘、黄连、天花粉、金银花各1两(30g),土茯苓8两(240g)。以上各药,共同研成粉末,分成七等份。每日取一份,用水600ml,煎至300ml,去滓,分成2次服用。

本方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主治瘰疬初起或已溃者。这个方子治疗的是热毒型的肿疡类疾病,症见身体各处有不明原因的肿块,肿块色红,甚者会化脓,触摸时疼痛。患者还可能会存在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干舌燥等兼见症。

本方中的皂角刺是皂角树上长的棘刺,又称皂角针。中医认为其能消肿透脓,搜风杀虫。是中医治疗痈疽疮毒初起,或成脓但未溃破时的一种常用药,可治疗瘰疬(淋巴结肿大)、疥癣、麻风等。皂角刺在中医疡科为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皂角刺有溶血的副作用,所以使用时也需小心,不可过量。入汤剂时常用量为3-10g,孕妇忌用。

皂荚子是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果实,皂荚子有润肠通便、消肿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大便燥结,肠风下血,痢疾里急后重,痰喘肿满,疝气疼痛,瘰疬,肿毒,疮癣等。皂荚子常用的剂量为1.5-5g,皂荚子也是有小毒的,孕妇忌用。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消痈散结,利尿。常用于外感热病,风热感冒,痈肿疮毒,乳痈,肺痈,瘰疬痰核,热淋涩痛,连翘亦为疡科要药。连翘入煎剂的常用量为3-10g。

金银花是经常与连翘搭配在一起使用的另一种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的中药,银翘散即以金银花和连翘为主组成。金银花能治疗外感热病,风热感冒,痈疽疮毒,肠痈,肺痈,乳痈,热毒泻痢。金银花和连翘都有抗肿瘤的作用。金银花常用量为10-30g,大剂量时可用至100-200g。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等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主治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痈疽疮毒等。黄连也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黄连入煎剂的常用量为3-6g,本品味苦,很多患者不能耐受。

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根,味苦,性微甘、寒,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的功效,是中医治疗痈疽类疾病常用的中药之一,天花粉制成的注射液还能引产。天花粉有降血糖、抗病毒和抗癌作用。天花粉入煎剂的常用量为10-15g,或入丸散。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别名冷饭团、刺猪苓。其功效主要为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常用于梅毒、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风湿痹痛,淋浊,带下,脚气,湿疹,湿疮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土茯苓有缓解汞中毒、抗棉酚毒、抗肿瘤、抗菌、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缺血心肌、利尿、镇痛、护肝、抗心律失常及抑制细胞免疫反应等作用。土茯苓入煎剂常用量为15-60g,除饮用外,土茯苓煎剂亦可外用。在使用土茯苓时,患者不得饮茶,否则容易引起脱发。

土茯苓为本方最重用的一味药,其余药各用1两,唯独土茯苓用8两。这主要是取土茯苓解毒除湿消肿的功效,土茯苓也是笔者常用的抗肿瘤药之一。土茯苓入汤剂,治疗肿瘤时,最小剂量应在30g。

本方中所有的药物,基本上都有消肿散结的功效,同时也都能清热解毒利湿,所以凡是无热毒指征,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者应慎用本方。

我学习中医抗癌的心得

不断地有同仁和患者向我咨询,学习中医抗癌,应该如何入手的问题。我今撰文介绍一下我的一些学习心得。有一点需要提前声明一下,我不是这方面的权威,也不认为这方面有任何权威可言。我的观点只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一定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写出来只是为了和大家交流,无任何师心自用的企图,希望读者不必把这当严肃的文章对待。

我认为,学习抗癌,其实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每个医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因此我们每个人学习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些是无法与其他人共通的。其他人的学习心得,我们很难完全采纳,甚至连部分采纳都很困难。因为支撑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只能是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

比如说,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和一个喜欢捷径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有相同的学习习惯,二者之间也很难互相学习和借鉴对方的经验。前者可能总是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新思路,而后者则特别注重偏方单方,希望有所谓的治癌秘方和绝技。

而一个信奉权威主义的人和一个怀疑论者,学习的方向也会不一样。前者可能对经典毕恭毕敬,成为典型的“经方派”、“时方派”、“温病派”、“汇通派”,并喜欢与这些领域的权威挂上关系,以他们的继承人自居。而后者则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新尝试,试图开创新思路,他们更愿意突破前人的桎梏。

不同性格的医生会探索不同的学医的路径,究竟哪一种更优,不好评价,我也不作任何评价。我认为不同风格的医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可能他们在临床疗效上,也各有千秋,无法凭其个人风格来分高下。

我个人MBTI人格特征测试的结果是INFP-a型人格,INFP型人格有两个分型,一种是INFP-a,另一种是INFP-t。INFP型人格又被称为“调解者”、“治愈者”、“幻想家”或者“哲学家”,这个性格的几个重要特征包括腼腆、敏感、文静、视野广阔、理想化、真实、忠诚、信仰坚定、理想主义,有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INFP型人格者思维细致而缜密,喜欢独处和深度思考,能够很好地倾听他人所想,并能平息人们心中的波澜,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守的态度。INFP型人格者低欲望、谦卑、宽容、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能力,但是INFP-a型相对较为自信、乐观并极易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INFP型人格最适合做作家、心理咨询师等工作,他们具备治愈他人创伤的天赋。所以我在学习抗癌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我个人的性格特色,我追求的是身心一起疗愈。而且我也有可能在今后考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资质,兼通身心医学。这决定了我在抗癌之路上,要走的也是全身心的疗愈之路,而非单独的寻求某一种改善患者症状的办法。

同时,另一项人格测试的结果显示我偏分裂型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的特点就是充满了与常规格格不入的幻想,并且努力去将幻想变成现实。大科学家牛顿就是这种性格类型,许多科学家都具备这样的性格特征,人类科学进步的历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地将幻想变成现实的过程。

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对儒释道的精神内核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这些精神内核也形塑了我的性格特征,这些对我自己学医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父亲是一个严厉、开明、尽责、坚韧、通晓事理的人,我母亲是一个温和、慈爱、乐观、厚道的人,我的父母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喜欢与人为善。我的童年虽然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但我父母对我爱护有加。我父亲虽然为人严厉,但对自己子女的才能非常肯定。从不会对我们有过低的评价,如果别人贬低我们,我父亲会捍卫我们。

而且我父亲的一句口头禅是,对子女智力投资不能小气。他非常重视我们的教育,总是想办法把我们送到学风更好的学校去接受教育,也宽容我们购买和阅读各种与考试无关的书,允许我们自由发展,对我们的学习从不干涉。他的另一句口头禅是,成才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我只负责给你们提供经济支持,学好学坏全在于你们自己,你们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虽然供三个孩子读书很吃力,但我父亲总是对我们说,钱的问题跟你们没有丝毫关系,你们不用为经济问题操心,这是我做父亲的责任。所以虽然小时候我父亲体罚过我,但我一点都不记恨他。因为他真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而且和动辄打压子女自信心的父母不一样,我父亲总是肯定我们的才能。但他也经常教育我们要善于思考,他的另一句口头禅是,说话做事要过脑子。我父亲的这个口头禅,让我从小就养成了深度思考的习惯。

我父亲忙着赚钱供我们读书,连家长会都没去参加过。我初中的家长会是我四叔代表我父亲去参加的,家长会上老师对我赞不绝口,我四叔一激动,给了我在当时算得上一大笔钱作为奖励。但我父亲非常珍惜孩子获得的荣誉,他把我初高中时的日记和我读书时获得的各种奖项都珍而重之的保留至今。在这些细微之处,我看到了他的用心。

我父亲一生都在教育我要尊师重道,每次回家,他都会跟我说,你的某某老师人真好,你应该去看望他。他对我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直到现在,他仍然经常教诲我,只要病人态度友善,要尽量同情并帮助病人,对穷困病人要免费治疗,要积德行善。

我哥哥则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我,我哥哥天资聪慧——他是高考状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我虽然见过很多聪明人,但比我哥哥还聪明的并不多见。我哥哥在初中时进入叛逆期,他被我父亲送到离家二十里左右的寄宿学校读书,那时的他极度厌恶分离,所以很苦恼,非常反感父母的做法。

我在十岁的时候,我哥哥就不断地向我灌输权威不足信的观念。我和我哥哥感情很深厚,从小睡在一张床上,到我现在这个年龄,我有点风吹草动,我哥哥仍然很紧张。我哥哥以前总说我是被父母溺爱长大的,其实他自己对我也是同样的溺爱。他在大学里勤工俭学赚到的第一笔钱,是用来给当时在高中上学的我买衣服。那时的我衣衫褴褛,他担心我在学校里因为过度贫穷而受人歧视,有自卑心理。

而且小时候的我也极为佩服我哥哥——他的成绩非常好,从入学开始便基本上一直考第一名,偶尔有一次考了第二名,他居然哭着不肯上主席台领奖。我直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才突然像一匹黑马一样异军突起,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甚至有超越我哥哥之架势。所以小时候我就像我哥哥的跟屁虫一样,他买的书我跟着读,他跟我讲的话,我总是觉得颇有道理。

小时候他是一个极度厌恶权威主义的人,经常与我父母爆发冲突。我父母无可奈何,总是请求我在我哥哥和他们之间当一个调解者,劝说我哥哥不要那么叛逆,因为在我家中,我哥哥似乎只肯接纳我的意见。作为一个调解者,我总是试图不批评任何一方,而是找到他们各自痛苦的点,促进他们理解彼此,这种家庭环境让我理所当然地具备了INFP这种调解者人格的特质。

因为我哥哥的原因,我在高中选的是理科,考大学的时候被录取的专业是工科。但我在中学时代,接受过非常全面的文理科教育。我的数学、物理、化学都学得很好,基本上都是考第一名。我上中学时有完美主义倾向,对第一名还是感到不满足,总是追求在这种纯理科的科目上考满分。

我们全年级的老师都特别关注我,他们总是喜欢用最难的题目来考我,挑战我,我的化学老师甚至一度让我代课。这给了我自己很大的压力,现在我不那么追求完美主义,人就轻松多了。但时不时的这种情结还会折磨我一下。

我在高中时遇到了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恩师,他教我语文,我对他的渊博和深邃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动选了他任课的班级去跟随他读书。他对我也格外用心的栽培,经常应我的请求,在教室外的走廊和我谈心。他每周都从他的藏书中选择一批文史哲方面的经典著作,放到我书桌上,让我随机阅读,拓展我的视野,同时破除我的门户之见。

他为我这个理工科学生打下了深厚的人文基础,使得我成了一个视野宽阔,不偏不倚的人。我的逻辑思维发达,又因为我的恩师的栽培,具备了发散思维和跳跃性思维,兼具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两种思维特征,这让我更具创造性,这种人生经历只能说是少见的幸运。

而且他在生活上给了我很多的关心和爱护,我身体不好,家里经济条件差,是他来解决我的医疗费用。他用爱来滋养我的心灵,同时用他的远见卓识来培育我的灵魂。但他不像其他人一样,他对我的评价极为谨慎,从不肯当面轻易给我一句赞扬。他担心我过度自负——我毕业后才知道,他在别的老师面前对我的评价是多么的高,他把我当作他一生中最得意的门生来对待。他总是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关爱我的成长——直到现在仍然如此,每当我有风险时,他总是会站出来把我拉出来。

我们的师生之情维护到现在,越来越紧密,我们已经成了彼此最重要的亲人之一。他教会了我真诚待人,他无条件地为自己的学生付出,并不求回报。即便他再怎么欣赏我,也绝对不在我面前过度赞美我,而只是不断地教诲我要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贯通中西、集其大成。

他也教会了我人与人之间应该存在的边界,当我试图对他表达无限的感恩之情的时候,他总是以礼相待,并有丰厚的回报,不会让我们之间没有边界和失去平衡。

我以前不肯接受这一点,认为他是在跟我生分。但我的恩师告诉我,在这些问题上你要相信自己的老师,他说这是维持我们长久感情的基础。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边界,不维持平衡,就很容易互相伤害而非互相欣赏。如今我四十四岁了,对恩师的这种以身作则的教我做人之举感佩至深。我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与患者的关系的时候,是在继承他的风格。

所以我的性格特征和个人阅历决定了我这辈子都会不断地在与癌症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地探索,最终形成一种非常综合的抗癌思路。而且我治疗癌症的理念,必定会充满人文关怀精神。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只能靠日积月累来实现。我有计划要出版一本专著,这本专著将涉及到癌症患者康复的各个方面,并且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我这种性格的人来说,一生如果没有任何创造性的成果,而只止步于人云亦云式的研究,会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如果我毕生都做不出超越前人的成果,我可能会觉得自己虚度了此生,死难瞑目。至于名利,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计划再付出十年左右的时间去积累自己的知识和临床经验,拓展自己的视野,全面学习癌生物学、现代肿瘤医学、传统中医、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等各方面知识。我打算到55岁后,开始系统化地整理自己的抗癌经验,撰写出一部融合了与癌症相关的各种知识的创新性著作,并努力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一点突破,提高治疗成功率——我如今治疗癌症的成功率就比十年前提高了四五倍,相信十年后会更进一步。

我做这一切,是因为我有一个难以释怀的情结。我的母亲2012年因为癌症去世了,在她生前,我用尽了各种办法来缓解她的痛苦,但最终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我能够在医学上有所突破,创造出比当前的肿瘤医学更有效,也更人性化的缓解病人痛苦,延长患者寿命,甚至治愈患者的新思路来,以此来回报我慈爱的母亲。

每当我想起她的时候,我就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让我注定了要为癌症患者奉献自己的一生。与这种使命感相比,俗世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真的不值一提。

我如今选择了中医抗癌作为我的人生理想,这纯属一个意外——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会有许多偶然的因素促进我们走上某条我们想不到的道路。当初我希望我母亲接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但是后来在寻找医生的过程中,屡遭挫折。我母亲在脑溢血与胃癌的双重打击下,身体与心理都备受煎熬。我一直把她带在我身边照料,陪伴她走完病后的余生,不但学习各种医术来缓解她身体上的痛苦,也想尽办法来安抚她的心灵,减轻她在精神上的痛苦。

我在2012年8月,也就是我母亲去世后的三个月左右,做出了弃商从医的决定。当时我在心中立下的愿望是“治任何病人,都如治我母”。时隔11年,这种心愿依然在影响着我。但是我也知道,这种心愿太过理想化,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母亲那样信任我和无私的爱我。有许多患者和患者家属,甚至在第一次接触时就无端地对我恶语相向,所以这样的愿望只能是幻想。我只能将其修正为,尽我最大所能地去帮助那些真正信任我的病人。

如果您也是一个癌症患者的孩子,如果您也对自己的亲人有真挚而深厚的爱,并在您的亲人生前尽心照顾过他们,您一定能体会我的心路历程。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的恻隐之心,首先都是对自己挚爱的亲人发出的,然后延伸至他人,最终这种恻隐之心就会发展成为博爱精神。一个被许多人无私的爱哺育成人的人,当其因为命运之神的安排,走上了博爱之路时,他便会非常自然地受到使命的感召,去走一条理想主义的路。

我常常劝说向我请教如何学中医的年轻人们选择一个特定的方向,为某一个特定的患者群体服务。去感知他们所受的苦难,学习与这种疾病相关的各种生物学、中医、西医乃至心理学、精神医学方面的知识。在这个特定的领域深耕下去,不要执着于门户之见,不要寻找所谓的偏方秘方。

我们要帮助的是病人,病人的生命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病人的有生之年,我们应尽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身心之苦。为此,我们要有专注的精神,涉猎的病种太多,只会导致我们在哪个领域都无法深入。我们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深耕细作,一门深入,才能为这个领域的受众带来最大的福利。这也能成就我们自己一生的事业,帮助我们实现自我,让我们的一生过得最有价值,我们与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许多人说一个好的中医师抵得过一家综合性的医院,可以解决各种患者的问题。对这个观点,我不予置评。中医确实是一种整体医学,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在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再是那种大而宽泛,但疗效不够明确的医学,我们需要的是更专业、更深入的医疗。

而且,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我们在用中医治疗疾病时,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循证医学的道路,这是为患者负责的做法,也是对历史负责的做法。人类科学的进步是一个后来者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推动学术进步的过程。如果我们反向行之,医学就不会有进步的可能。

学习中医抗癌,要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的入门书籍,也要把方剂学、中药学学好、学扎实,要把现代肿瘤医学、癌生物学以及传统中医中与癌症相关的知识(主要是积聚、噎膈、反胃、瘰疬、瘿瘤、乳岩、失荣、唇茧、等相关疾病的病理知识)学全。要把中医虚损性疾病的一些经典著作(如《内外伤辨惑论》、《理虚元鉴》等)以及中医外科的经典著作(如《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疡医心得集》)都好好研究一下。还要去广泛的学习心理学、精神病学、宗教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好的医生都是在临床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只有深入地去接触癌症患者,感受他们的悲欢,了解他们的诉求,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向。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只有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才能被验证是对是错。我们在实践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促进我们提升自我的机会。我们只有不逃避这些问题,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查漏补缺,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成就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肿瘤学家。

有些想学中医抗癌的人希望我开书单,惭愧得很,这种书单我开不出来。首先,我认为每个人适合读哪类书,是他们的性格决定的,具有特别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旁人无法给出完全契合他们的建议。其次,从我自己临床实践的经验来看,遇到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去按图索骥的读书,才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比如,当我们遇到要不要用毒药,如何用毒药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相关的关键词去搜索这方面的著作,了解中药中那些有毒药物的抗癌作用以及安全使用这些毒药的方法。一般来说,只要我们了解这些毒药的毒理学,查到他们的LD50值(半数致死量),在临床中谨慎地用药,不要轻易超过这种药物的半数致死量的十分之一,并且密切关注患者服药后的反应,我们在临床过程中就会非常安全。

这种学习能力是旁人教不出来的,只能是每个人自己去摸索。实事求是的说,医生与医生差别实在太大了。每个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个人风格完全不一样,病人最终会选择什么样的医生,也取决于病人的知识结构与人生阅历。我们古人常说的医缘,说白了就是医生和病人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刚好吻合,导致患者信任医生,而医生的专业能力又刚好能够解决患者的问题而已,岂有他哉?

一个人学医,没有必要强求自己模仿另一个医生,人的个性特征根深蒂固,这是无法模仿的。医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累丰厚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也更安全地为患者服务,自己也能更长远地在医学领域深耕下去。人是会终身成长的,对这一点,医生比任何人都能更有体会。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终身学习,不断反思的精神,和契合我们自己的人生愿景,而不是一张简单的书单。

不但一些想学医的人希望我开书单,一些其他的读者也希望我开书单。我都觉得惶恐得很,而且也明白,即便另一个人完全按照我的阅读路径,读完我读过的每一本书,他也无法成长为与我相同的人。因为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书,收获大不一样。有些我读起来津津有味的书,其他人读起来会昏昏欲睡。书只有适合当下的自己才是最合适的,我始终坚信成年人的学习应该立足于解决当下的问题,以此为本,必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带着问题去读书,收获会是最大的。

让我来为这篇文章做个总结吧。审视我们的内心,了解我们自己,根据我们自己的特点,而非照抄其他人的作业,我们才能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愿景,成长为我们期待中的自己。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超我”,我们的“本我”与“超我”始终存在一定的距离。但“超我”一直在指引我们前行,我们正是在这种指引下不断成长,走完我们的人生之路的。倘若不是这样,人生不无聊得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