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泻痢不止的“三黄熟艾汤”

“三黄熟艾汤”出自《类证活人书》,该方组成为:黄连、黄芩、黄柏各7钱5分(22.5g),熟艾叶5钱(15g)。以上药,共为粗末,如麻豆大,用水500ml,煎至350ml,去滓,温服,每日2次。现可直接从药店购买黄连、黄芩、黄柏、艾叶的饮片,如法煎服。

本方的功效为除热化湿止痢,主治湿热痢疾。本方与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四味药组成)非常相似,二者仅有一味药不同,但二者的功效却颇为相似,黄连解毒汤的功效亦为泻热止痢,也可以治疗湿热痢疾。

但黄连解毒汤中四味药均为苦寒之品,故素有胃寒之证者,感染痢疾后,服用黄连解毒汤可诱发胃痛的副作用,此时将方中的栀子更换为温性的艾叶,就可以避免黄连解毒汤的副作用,所以本方与黄连解毒汤的适应症稍有差异。

中药止泻速度很快,急性腹泻用黄连解毒汤或三黄熟艾汤,一剂不能见效者,基本都是用错了方剂,不宜再服用。使用此类方剂,亦应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止泻之后,亦不宜再用,因为再用就可能会导致病人出现便秘的现象。

以笔者之经验,此方不但可用来治疗湿热痢疾,也可以用来治疗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腹泻和化疗后的出现的急性腹泻和里急后重的癌症患者。但肠道肿瘤所致的腹泻,用此类方剂效果欠佳,此类患者宜以抗肿瘤方剂治之。

张景岳治疗“历节风”(痛风)的“愈风燥湿化痰丸”

“愈风燥湿化痰丸”出自明代医生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该方组成为:白术(炒),苍术(米泔浸)、杜仲(姜汁炒)各2两(60g),牛膝(酒浸)、川芎、薏苡仁、巴戟天、补骨脂(炒)各1两(30g),当归、猪牙皂(瓦炒)、防风、羌活、生地黄、独活、防己、天麻、天南星、半夏、陈皮、木香、沉香、川乌、僵蚕、全蝎各5钱(15g)。

以上各药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空腹用酒送服100丸,每日2次,服药后再食用一些食物,以减轻药物对胃的刺激,亦可选择在饭中服药,因为本方中的川乌、天南星、半夏、猪牙皂、全蝎、僵蚕等对胃的刺激性较大,易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

本方功效为祛风散寒,燥湿化痰,补益肝肾,主治历节风,湿痰壅滞,昼夜疼痛不休者。历节风是一种中医病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麻木、肿胀不适,痛风在急性发作期的症状与历节风很相近,从广义上来说,痛风也属于中医的历节风范畴。

中医认为历节风为风、寒、湿、痰相结合所致,故治疗应祛风寒,利湿化痰,兼补益肝肾,养血舒筋。张景岳的“愈风燥湿化痰丸”正是遵循这一思路所拟之方,本方中的白术、苍术、薏苡仁、防己健脾利水,牛膝、杜仲、巴戟天、补骨脂补肝益肾,川芎、当归、生地养血活血,猪牙皂、天南星、半夏、僵蚕祛湿化痰,陈皮、木香、沉香理气,防风、独活、羌活祛风寒,川乌、全蝎、天麻止痛止痉,用药虽多,但组方配伍井然有序,标本兼顾,故应有很好的对症治疗效果。

但本方中的川乌、半夏、天南星均为剧毒之品,猪牙皂有溶血副作用,制药时需好好炮制,去其剧毒之性,方能确保用药安全。肝肾功能异常者禁用本方,服药后有不良反应也应及时停药,寻求医师的帮助和指导。

蛤蜊的药食两用价值

蛤蜊是一种常见的海鲜,学名文蛤,是帘蛤科文蛤属动物文蛤。文蛤富含蛋白质,不但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其肉和壳还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文蛤肉又称海蛤肉、蛤蜊肉,传统中医认为文蛤肉有润燥止渴、软坚消肿的作用,主治消渴、肺结核、阴虚盗汗、瘿瘤、瘰疬等疾病。《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其功效如下:“润五脏,止消渴,软坚散肿,为营养品,又为利尿药。且有软坚之功,治项下瘿瘤(包括淋巴腺肿、甲状腺肿等)、肺结核、阴虚盗汗,加韭菜作菜常食。”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文蛤肉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作用,还能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增加胸腺重量和血清溶血素抗体,对超敏反应有双向调节作用。蛤蜊中所含的蛤素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此外,文蛤肉水解液还能降低正常和高脂血症鹌鹑全血黏度,并对体外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文蛤肉灌胃可提高老年小鼠血清总SOD活力。

所以蛤蜊适合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甲状腺肿患者、淋巴腺肿患者、肺结核患者食用,经常食用蛤蜊肉,对这类患者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可减轻其症状。

蛤壳和蛤粉(蛤壳研磨而成的粉末)则为常用的中药,蛤壳中含碳酸钙、甲壳质、磷酸钙、硅酸镁、碘、溴盐等成分。传统中医认为蛤壳味咸,微寒,归肺、胃、肾经,有清肺、化痰、软坚、利水、制酸、敛疮等功效,主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淋浊带下、胃痛泛酸、臁疮湿疹等,可内服,亦可研末撒在患处或调敷在患处,蛤粉治疗湿疹和臁疮即为直接撒敷患处。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文蛤散”方,是以文蛤五两,研为散剂,每次服用方寸匕(约1-3克),文蛤散主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此即中医所说的“上消”证,为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文蛤亦经常用于治疗水肿、咳逆上气、小便不利、坐卧不得。如《圣惠方》就记载:海蛤一两(细研),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汉防己一两,杏仁一分,桑根白皮一两。以上药,研为末,以枣肉一起捣烂,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于饭前以大麻子汤送服七丸,以治水肿、咳逆上气、坐卧不得,此病证类似于慢阻肺患者出现胸腔积液时的症状。

文蛤用于治瘿瘤、瘰疬的记载也很多见,如《验方新编》中的“五海瘿瘤丸”就是以海带、海藻、昆布、海蛤粉、乌贼骨各5钱,水煮后代茶饮,以治疗“瘿瘤”。今人治疗各种癌症,亦经常在组方中加入蛤粉,取其软坚散结之功。蛤粉入汤剂,需要用无纺布袋包着煎,以免煎出的汤剂成糊状物,难以下咽。

九香虫的行气止痛和抗癌作用

中药九香虫是蝽科九香虫属动物九香虫的干燥全虫,九香虫又叫放屁虫、臭屁虫等,因为九香虫在遇到惊扰时会释放特殊的臭气以保护自己,所以民间习惯称之为臭屁虫。虽然其外号不雅,但是九香虫炒制后并不臭,反而有一股香味,所以得到九香虫这个美名。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九香虫,在温暖季节,九香虫经常在农作物或灌木丛中出现,相信出生在农村的人对它并不陌生。九香虫是一种植食性昆虫,寄主植物包括葫芦科、旋花科、豆科、茄科等多种植物,九香虫最爱食用佛手瓜和南瓜。

在古代,人们已经发现了九香虫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九香虫“味咸,性温,无毒,主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本草新编》记载九香虫“专兴阳益精,且能安神魂”。历代中医认为九香虫有两大作用,一是理气止痛,二是温肾壮阳。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九香虫具有抗肿瘤、改善生殖损伤、抗菌、抗氧化、抗凝血、抗溃疡、抗疲劳等多种药理活性,体外实验显示,九香虫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以及福氏痢疾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九香虫抑癌作用或与其体内的抑癌元素锰和镁的含量较高有关。

九香虫常常被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胃痛、胁痛,《现代实用中药》这样形容其功效:“为镇痛药,有强壮之效。适用于神经性胃痛,腰膝酸痛,胸脘郁闷,因精神不快而发胸窝(实际为胃脘)滞痛等症,配合其他强壮药同服有效”。

今人有以九香虫为主制作的“宁痛丸”,该方组成为:九香虫150g,三七200g,炙全蝎100g。研为极细末,水泛为丸,如紫苏子大小。每次服用1.5g,早晚各一次,开水送服。此方可用于治疗胃病、胆囊炎、肝炎等引起的胃脘痛或肋间神经痛。

九香虫也是常用于治疗胃癌和胆囊癌等疾病的一种药,在一张大复方中加入九香虫,可以加强其抗癌和止痛的效果。《中医杂志》(1987年,11:40)还记载了用九香虫治疗血管瘤(一种良性病变,非恶性肿瘤)的办法,该法主要取九香虫腹腔内容物涂抹在血管瘤上,每日3-4次,连用数日即可治愈血管瘤,无毒副作用。不过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能捕捉到活体九香虫。

中医认为九香虫有壮阳作用,此记载或许不是妄言,但很少有人用此药治疗阳虚阳痿,九香虫目前主要被用来理气止痛。不过这种记载说明九香虫较为温燥,故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宜服用九香虫。肝胆火旺、阴虚内热者应禁用九香虫,否则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症状。

外用止痛中成药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

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是一种外用的中成药,该方组成为:铁棒锤、延胡索、五灵脂、雪莲花、川芎、红景天、秦艽、桃仁、西红花、冰片、人工麝香等,成药为粘稠状液体,用时涂在患处,一日三次。药瓶可倒置,倒置后用药瓶上自带的走珠接触患处,轻轻挤压瓶体,将药液涂抹均匀后,即可形成一层药膜,故名涂膜剂。如将皮肤按摩或热敷后再用药,止痛效果会更好。

本方的功效为活血、消肿、止痛,主要用于急慢性扭挫伤、痛风、软组织挫伤、类风湿关节炎、痛风、肩周炎、骨质增生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肿胀以及神经性头痛,亦可试用于癌症患者的癌痛。但本方中的药物有一定的刺激性,皮肤破损处不宜使用,有出血倾向者亦不宜使用。

本方止痛迅速,涂抹后多能立竿见影的止痛,比内服方剂见效快,但仅对药物可触及的部位有效,如患者使用本方后,很长时间没有效果,就不宜再用。本方有一定的消肿作用,对扭挫伤引起的红肿热痛效果尤其明显。用本方治疗头痛时,可将药物涂敷在脑后风池、风府等穴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