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癌痛

退热止痛的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为荆芥(去梗)、贝母(去心)、天仙藤、前胡、青皮(去白)、柴胡、炙甘草、陈皮(去白)、秦艽、鳖甲(醋炙)各1两(30g),葛根2两(60g,焙),白芷、肉桂、羌活各5钱(15g)。

以上药共为细末,每次取2钱(6g),用水150ml左右,生姜3片,同煎至100ml左右,温服,也可用黄酒调服,不分饭前饭后。现亦可用饮片直接煎服,如果用饮片煎汤剂,可用如下量:荆芥6g,川贝母6g(也可用浙贝母),天仙藤6g,前胡6g,炙甘草6g,陈皮6g,秦艽6g,鳖甲6g,葛根12g,白芷3g,肉桂3g,羌活3g。

本方有滋阴疏风的功效,主治素体阴虚的患者,外感风邪后,迁延不愈,四肢倦怠,肌体消瘦,骨节烦痛,头昏颊赤,肢体枯槁,面色萎黄,唇焦口干,五心烦热,咳吐痰涎,腰背隐痛,乍起乍卧,梦迷不宁,神情恍惚,时有盗汗,口苦无味,不思饮食。过去本方主要用来治疗感冒后遗症,亦可用于治疗骨伤科患者内伤发热后出现的各种症状,现可将本方用于癌症骨转移的患者出现癌热和癌痛时服用,以缓解患者的痛苦。

但若用于癌症患者,汤方剂量亦加大2-3倍。若患者身体虚弱,尚可在本方基础上加味扶正药人参、西洋参、黄芪、党参之类;内热重者,可加味知母、天花粉、生石膏、黄芩、黄连、黄柏;便秘者,加味大黄、芒硝、肉苁蓉、火麻仁等;血瘀严重者,可加味水蛭、地鳖虫、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元胡、血竭、儿茶等。

晚期癌症患者发热和身痛等症状可能会反复出现,应随时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松节的祛风止痛(抗炎镇痛)作用

松节为松科植物油松、马尾松、赤松、云南松等枝干的结节,松节作为一种容易获得的有止痛作用的植物,很早就被传统中医入药使用。传统中医认为松节具有祛风燥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常用之治疗风寒湿痹、历节风痛、脚痹痿软、跌打伤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松节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松节在传统中医中应用较为广泛,可单独用松节浸泡药酒或药醋,也可将松节炒黄研末外用,或直接将松节入煎剂。

《圣惠方》中有专门的酿造松节酒的方法,取松节十斤(捶碎,用水一石煮取汁五斗,注:古代一石为10斗,1斗约为现代的12市斤左右),糯米五斗(炊熟),细曲五斤(约为现代的5市斤左右),将以上三味拌匀,放入瓮内密封,三七日开,得松节酒。每次用热水温一杯,饮之。古人用松节酒治疗“百节风虚,脚痹疼痛”,这大致相当于我们现代所说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之类的疾病。

松节也可以与桑枝、木瓜组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以松节18g,桑枝30g,木瓜9g,水煎服,治疗风湿痹痛有一定的效果。此方不但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也可用于高血脂患者动脉斑块所致的四肢疼痛,对痛风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有一定的减肥作用,但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松节、桑枝、木瓜、鸡屎藤、骨碎补等也是中医治疗骨肿瘤或骨转移瘤引起的疼痛的常用药。

中医也以松节来治疗骨结核病(大骨节病),取松节7.5kg,蘑菇0.75kg,红花0.5kg,加水50kg,煮沸至25kg,滤过后加白酒5kg,每次服用20ml,每日2次,可治疗大骨节病。松节也被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用松节泡酒外擦患处,或单独用松节粉末,用黄酒或童便或醋调和内服均可。

松节对牙痛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古人常以松节烧成灰治疗牙龈炎等疾病引起的牙痛。

松节内服止痛时可引起便秘,所以传统中医认为阴虚血燥者不宜用松节。便秘这种副作用是许多有止痛作用的中西药都有的,相对而言,松节的这一副作用并不严重。患者出现这一副作用时,可搭配肉苁蓉、熟大黄等同用,即可缓解此副作用。

外用消肿止痛的“安阳精制膏”

安阳精制膏是当代的一张外用膏剂方,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中。该方组成为:生川乌24g,生草乌24g,乌药24g,白蔹24g,白及24g,木鳖子24g,木通24g,木瓜24g,三棱24g,莪术24g,当归24g,赤芍24g,肉桂24g,大黄48g,连翘48g,血竭10g,阿魏10g,乳香6g,没药6g,儿茶6g,薄荷脑8g,水杨酸甲酯8g,冰片8g。

制膏时,先将血竭、乳香、没药、阿魏、儿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对密度为1.05的流浸膏,待冷后加入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冰片,混匀。其余的生川乌、生草乌等16味药,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时,第三次2小时,将三次煎液合在一起,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80摄氏度下)的清膏。与上述流浸膏合并,混匀,另外加8.5-9倍重的由橡胶、松香等制成的基质,制成涂料,进行涂膏,盖衬,切成8×0.5cm的小块。用时取一块,贴敷患处。

安阳精制膏有许多药厂生产,有现成的中成药可买到,网购或在线下药店均能找到,所以患者使用本方时不用如此费事。本方的功效为消积化癥,逐瘀止痛,舒筋活血,追风散寒,主治癥瘕积聚,风寒湿痹,胃寒疼痛,手足麻木。在使用本膏时,患者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安阳精制膏中的川乌、草乌、乌药、肉桂等均为强效的温经散寒、消肿止痛药;白蔹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白及止血消肿;木鳖子、三棱、莪术为常用的破血消肿之药,也是常用的抗肿瘤中药;当归、大黄、赤芍、血竭、乳香、没药、阿魏、儿茶均有活血消肿作用;冰片、薄荷脑、水杨酸甲酯透皮性很好,也均属速效止痛药;木通通经活络、利水消肿,木瓜舒筋止痛。所以这个方子组合起来,就是一种多靶点的消肿止痛外用膏药。

本方可用于缓解癌痛,本方在止痛的同时,也能适度抑制肿瘤的进展,可作为体表可触及的肿瘤的辅助用药。本方也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痛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肢体疼痛和麻木。

川乌、草乌和白芨、白蔹本为十八反中的药对,但一来中医的十八反本来就不科学,川乌、草乌、附子这些颜色黑的药与白及、白蔹这些药物之所以被认为药性相反,只是因为古人觉得白和黑是相反的,这种想法没有科学性;二来外用药很安全,即便属十八反中药对,也不用担心有太大的副作用。

晚期肿瘤患者多肌肉消瘦、皮肤松弛,贴膏药时容易伤及皮肤,如果患者用安阳精制膏时出现过敏或皮肤不耐受现象,不宜再用。膏药外贴时间过长不透气也容易导致皮肤破裂,所以本膏使用时每次贴2-4小时为宜,或夜里入睡时贴上,起床后揭下。如患者癌痛剧烈,需要持续贴,中间也应有间隔,间隔期应使用一些护肤品。

屠揆先治甲状腺癌骨转移医案一则

屠揆先(1916-2003年)生前是常州市中医院内科主任,他曾经治疗过一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癌骨转移患者。该患者1981年8月25日初次找屠老治疗,初诊时左臀部疼痛,骨盆X片显示,骨盆两侧髂骨广泛转移灶,尤以左侧髂骨为显著。左髂骨、左股骨上端及骶骨左侧大片不规则的密度减低区及溶骨性破坏,被西医诊断为盆骨转移性癌。

该患者1961年曾行甲状腺瘤摘除术,1981年3月3日因为胸痛,在上海某医院行胸骨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胸骨转移性甲状腺滤泡型腺癌。此后共化疗8次,但到1981年7月上旬,患者左侧臀部再次出现疼痛症状,复查发现新的骨转移病灶,遂放弃西医治疗,寻求中医治疗。

初次就诊时,患者已经不能正常行走,左右臀部均疼痛,左侧更为显著,骶部也有牵痛感。胸闷口干,有粘痰不易咳出,眠差,情绪烦躁,精神不振。舌黄腻,脉滑。屠老辩证为脾气不足,痰浊阻络,血络瘀滞。治宜健脾益气、祛痰化络、利络消瘀。

初诊处方:土贝母10g,制天南星10g,络石藤10g,三七片10g,人中白10g,桃仁10g,汉防己10g,玄参15g,木灵芝15g,茯苓15g,威灵仙15g,猪苓30g,黄芪20g。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用上方20余剂,左侧臀部减轻,身体活动度及精神状态有改善。于是继续服用此方至1981年11月,前后共服用3个月,左侧臀部疼痛已止,仅右侧臀部尚有隐痛。到1982年4月,患者病情波动,骶部剧痛,牵及臀部,食欲减退,大便干稀不一,胸部不适,脉象弦细,舌苔微腻。屠老认为此时应该继续健脾利络,扶正化浊。遂处方如下:

黄芪20g,苍术12g,白术12g,土鳖虫12g,宣木瓜12g,三七片10g,茯苓10g,川黄连4g,干姜4g,公丁香5g,川芎8g,肉桂6g(后下),猪苓30g。水煎服,每日1剂。

此后患者服用此方三个月,疼痛显著减轻,食欲增加,大便正常。继续服用至1983年2月,疼痛基本消除。至1983年6月,患者的精神、体力、食欲均显著改善,已能独立行走,生活亦能自理。1985年春,患者因为感染肺炎死亡。

癌症发生骨转移后,治疗非常困难。屠老的这份医案记录详实,其所用的方法看似平淡无奇,初诊处方和复诊处方主要都是对症处理,采用的是中医治疗风湿痹痛的常见思路。屠老对病人的治疗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为主,但却有很不错的效果。患者服药后临床症状改善,生存期延长,疗效令人意外。

迄今为止,我们在中医方面,没有特别好的解决癌症患者骨转移的特效方案,但中医的辨证施治思想是一种很好的对症治疗方法。屠老方中所用的络石藤、汉防己、威灵仙、桃仁、三七片、土鳖虫、苍术、木瓜、川芎、茯苓、猪苓等均是常用的治疗风湿痹痛和淤血所致疼痛的中药。

方中的其他药要么是扶正固本的药,如黄芪、灵芝等;要么是针对患者当下的症状所用的对症处理的药,如初诊处方中的土贝母和制天南星即是针对患者粘痰不易咳出而开的,二诊中的丁香、肉桂、黄连和干姜是根据患者大便失调开的。

这样的一种组方思路,稍有中医功底者均能看懂。但正是这种看似普通的处方,却能达到缓解骨转移患者疼痛,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效果。癌症骨转移导致的疼痛,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用三阶止痛法也只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很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所以屠老的这一疗效令人鼓舞,这种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能治疗痛风、关节炎和癌痛的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出自《医学启源》,由羌活5钱(15g),防风3钱(9g),升麻1钱(3g),葛根2钱(6g),白术1钱(3g),苍术3钱(9g),当归身3钱(9g),人参2钱(6g),甘草5钱(15g),苦参2钱(6g,酒浸),炒黄芩1钱(3g),知母3钱(9g,酒洗),茵陈5钱(15g,酒炒),猪苓3钱(9g),泽泻3钱(9g)组成。

用时将以上方碾成粗末,每次取1两(30g),水煎服,每日2次。本方有清热利湿,疏风止痛的作用,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症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痛风、痛风性关节炎、臁疮、神经性皮炎、脓包疮、阴痒、扁平疣、糖尿病足、贝赫切特综合症等疾病,也可以治疗癌痛属湿热下注者。

本方以“拈痛”为名,则其主要功效侧重于止痛。本方中包含茵陈五苓散(由茵陈、茯苓、猪苓、白术、泽泻组成)的基本组成(少一味茯苓),茵陈五苓散是治疗湿热的代表方,所以清热利湿是本方的重要功效。羌活、防风、苍术、葛根、升麻均为有解表止痛功效的中药,古人认为风邪与湿热相博,才会导致疼痛发生,所以用这些既能祛风解表,又可止痛的中药治疗,效果更理想。苦参、黄芩、知母清热,湿热胶结在一起,就要既利湿又清热,故用些清热利湿药,效果更好。人参、甘草、当归身补气养血,扶正固本,可提升患者免疫力,在祛邪的同时扶正,疗效会更好。

现代有中药厂根据本方制造的当归拈痛丸和当归拈痛颗粒等成药,患者可去药店或网上药店购买成药服用。本方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会体重减轻,但本方不可以作为减肥药滥用,尤其肝肾功能不全者更应慎用。使用本方,如果对症,见效很快,服药一周仍无明显改善,不宜继续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