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抗癌

吴茱萸的抗癌、利水、止痛、止泻、制酸和止吐作用

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吴茱萸不能等彻底成熟才去采收,应在每年7-8月份,吴茱萸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未分离时采收。在露水未干前采摘整串果穗,不要摘断果枝,采收后晒干,用手揉搓,使果柄脱落,扬净。如遇雨天,要用微火烘干。

我国古代的医生们很早就将吴茱萸入药,吴茱萸被收录进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神农本草经》记载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传统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的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气痛、痛经、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

吴茱萸是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常见药,中医认为它对沉寒积冷引起的胃脘疼痛、泄泻、消化不良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名医别录》记载吴茱萸:“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药性论》记载吴茱萸:“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壅气”。《食疗本草》记载吴茱萸:“主痢,止泻,厚肠胃,肥健人”。《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是以吴茱萸和人参、生姜配伍使用,治疗厥阴头痛、呕吐涎沫的。从这些记载来看,吴茱萸对消化不良、霍乱痢疾等可引起消化道反应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了吴茱萸有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能抑制实验大鼠胃条的自发活动,双向调节实验动物小肠活动,低浓度时促进实验动物小肠蠕动,高浓度时又能抑制实验动物小肠蠕动,这也解释了吴茱萸为什么既能治疗消化不良,又能止泻。

吴茱萸对消化道肿瘤也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现代药理实验证实吴茱萸对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能诱导胃癌细胞的凋亡。吴茱萸对小鼠肝癌腹水型HepA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吴茱萸碱在高、中、低剂量下对小鼠肝癌H22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吴茱萸还能控制腹水。

动物实验证实,吴茱萸碱与小檗碱(黄连素)联合使用抗癌止吐的效果更佳,而这二者的结合正是中医名方左金丸的组成部分。左金丸是金元四大名家之一的朱丹溪的一张经验方,该方由黄连与吴茱萸按照6:1的比例组合而成。按照传统中医的理论,左金丸具有清肝泄火,降逆止呕的功效,主治胁肋胀痛、呕吐口苦、嘈杂吞酸等为表现的肝火犯胃证。现代主要用其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证属肝火犯胃者,也可用于治疗胃癌、胆囊癌、肝癌等见上述症状者。

吴茱萸治疗腹水的功效在古代本草学著作中也有记载,如《日华子本草》就记载其:“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等。中医有以吴茱萸为主要成分的治疗水肿腹胀的方子。

如《医方类聚》中就收录了一张治疗“水肿腹胀”的“吴茱萸丸”,该方组成为:吴茱萸4两(120g),甜葶苈子2两(60g,炒),甘遂1两(30g,水煮)。这张方子中的三味药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有利水消肿的作用,所以它可以治疗胸腔积液(胸水)、腹腔积液(腹水)或盆腔积液。

《百一选方》中也收录了一张治疗“痰饮上气,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头重昏眩,或头痛背寒,呕吐酸水”的“吴仙丹”,该方组成为:白茯苓、吴茱萸(汤泡去沫)各等份,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30丸。这里的茯苓和吴茱萸都有利尿消肿的作用。

吴茱萸不止对消化道肿瘤有抑制作用,也对肺腺癌、乳腺癌、白血病、宫颈癌、黑色素瘤、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纤维肉瘤、前列腺癌、结肠癌等有抑制作用。吴茱萸能抑制癌症的肺转移。

古代文献记载的吴茱萸止痛的作用也得到了现代药理学研究的证实,吴茱萸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作用,其作用体现在镇痛和抗焦虑两个方面。吴茱萸碱可减轻醋酸所致牛蹄反应和福尔马林实验2相反应,降低实验动物致炎足爪的痛感。

吴茱萸止泻作用较强,中医止泻名方四神丸中就含有吴茱萸。吴茱萸外用也可止泻,《中西医结合杂志》就收录了一张名为吴萸散的治疗小儿急性、慢性、迁延性腹泻的外用方,该方组成为:吴茱萸2g,丁香1.5g,木香1.5g,肉桂3g,苍术3g。将以上五味混合粉碎,过筛,即得。使用时取适量药粉,用食醋调糊状敷在肚脐上,用胶布封严,每2日换药1次。这种外用法也可用于治疗癌症患者化疗和靶向药引起的腹泻,为方便使用,建议患者直接购买空的膏药贴,将药粉用醋调和好后,装入膏药贴,直接贴在肚脐上。

综上所述,吴茱萸对解决肿瘤患者的多方面问题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它是肿瘤科常用的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但吴茱萸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应注意控制用量。

姜的抗癌作用

姜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一种食材,是姜科姜属草本常年生单子叶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姜很早就被传统中医入药使用,中医临床常用的姜分生姜和干姜。生姜就是我们在菜市场里购买的蔬菜生姜,干姜是生姜晒干后制作而成的,干姜较生姜辣许多。生姜对胃的刺激作用较小,干姜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除了生姜和干姜,中医常用的还有炮姜,炮姜是将干姜与热砂同炒制而成的。

传统中医认为生姜味辛,微温,归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主治风寒表证,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生姜还能解或减缓鱼蟹、半夏、附子、乌头和天南星等的毒性。所以中药中的许多有毒药也会用姜炮制。

干姜味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有温中、回阳、温肺化饮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中寒吐泻,亡阳欲脱证,也可治寒饮咳喘。干姜一般用的是陈年的生姜根茎的干品,味道辛辣,刺激性强,有些患者不能耐受。

此外,生姜皮和生姜汁也可以入药。生姜皮为生姜根茎的外皮,中医认为其味辛,性凉,有利水消肿兼和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我曾见过我老家的一个老中医,用生姜皮和大枣共做成丸药治疗肝硬化腹水,也有较好的疗效。

生姜汁是将生姜洗净后打烂,压榨取汁服用。生姜汁味辛,性微温。辛散力较强,有开痰止呕的功效,可治疗呕吐不止及痰涎昏厥。一般内服3-10滴,可冲服,也可鼻饲。外用适量。

对肠胃敏感,不能耐受生姜的患者,还可以用煨姜治疗。煨姜是将新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先在清水中浸湿,再置近火处煨制。这种煨制过的姜,辛散之力不如生姜,但温中止呕的功效比生姜更强,对胃的刺激较小,适合对生姜不能耐受的患者。

关于姜的若干制品,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生姜和干姜都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干姜中的6-姜酚对人髓细胞性白血病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6-姜酚和6-非洲豆蔻醇对人髓细胞性白血病HL-60的生存和DNA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其细胞毒性和抑制肿瘤增殖机制与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干姜中的花姜酮对皮肤癌、结肠癌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花姜酮是通过抑制致癌物质的NF-kB及其他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治疗癌症与预防癌症的作用。另外,我国学者从姜中提取的新的抗肿瘤成分β-榄香烯对非小细胞肺癌也有抑制作用,其机理是通过细胞色素C线粒体的释放而介导了细胞凋亡。

动物实验显示干姜提取物对二甲苯所诱导的Wistar大鼠结肠癌的始发期与始发后期有抗癌作用,当给大鼠灌入干姜粉末后,实验大鼠的肿瘤数量减少,发病率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能力减弱。

生姜也被证实有抗肿瘤作用,生姜匀浆用70%-95%乙醇依次梯度分离提取,回收乙醇,加水补至每毫升含2g生药,给荷瘤鼠(HepA肿瘤鼠)灌胃,10g/kg,连续12天,结果表明生姜醇提物能明显提高荷瘤鼠脏器指数及巨噬细胞的吞噬率,显著升高IgM的含量,增强T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这说明生姜醇提取物能改善动物因荷瘤而导致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的状况,有防治肿瘤的作用。

姜也被证实有其他的一些作用,比如姜能抑制人的单核细胞因不同致炎物质所导致的激活,从而减少了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防止神经病变性疾病的发生并延缓神经病变性疾病的发展。姜的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能治疗高血压与心动过速,降低胆固醇,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病微生物、抗过敏、抗氧化、抗运动病、止吐等。

姜作为药食两用的食材,毒性很小,仅有部分患者对姜不耐受,不可使用,大多数人食用姜都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姜也并不是对每种癌症都有效,所以不可以迷信用姜可治疗一切癌症的说法。

八角莲(鬼臼)的抗癌止痛作用

中药八角莲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六角莲和川八角莲的根及根茎。八角莲和川八角莲形状相似,叶片均分为八个部分,形似有八个角,故名八角莲。六角莲叶片分成六部分,形似有六个角,故名六角莲,因其极似一把伞打开的样子,所以又名一把伞。八角莲、川八角莲和六角莲中均含有鬼臼毒素,这是此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成分,所以三者可以通用,市场上出售的八角莲主要是这三种植物。

中医应用八角莲的历史悠久,中医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收录了八角莲。在《神农本草经》中,八角莲名鬼臼。《神农本草经》认为鬼臼“味辛,温。主杀蛊毒鬼注,辟恶气,逐邪气,解百毒。”

但其实八角莲本身是有毒性的,在动物实验中,从六角莲全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树脂会导致实验兔腹泻,也会导致实验猫呕吐、腹泻乃至死亡。《本草别录》注明鬼臼“微温,有毒”,《本草经集注》也提到鬼臼有毒。所以我们在应用此药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免中毒。

中医认为八角莲有化痰止咳之功,与黄芩、矮地茶、百部等清热化痰药合用,可缓解肺热引起的咳嗽和咳痰等症状。八角莲还有清热解毒和散结消肿之功,单独使用,或配伍相应的中药,可治疗咽喉肿痛、瘰疬、瘿瘤、痈肿、疔疮、毒蛇咬伤等。

现代常将八角莲用于治疗腮腺炎、乙型脑炎、恶性肿瘤等。除传统的中医煎剂之外,现代还有八角莲注射液,八角莲注射液对腮腺炎、乙型脑炎和出血热等传染病有一定的疗效,有较好的退热作用。

八角莲治疗肿瘤的历史悠久,许多古代文献都记载了八角莲消肿散结的功效。如《本草经疏》就记载八角莲能“散结辟邪”,《本草汇言》记载八角莲可以“攻湿积,散瘀血……..。能攻散结痰、结气、结血等疾。”该书治疗瘿瘤(甲状腺肿或甲状腺瘤)就用“鬼臼、海藻、昆布、海带、海粉、海螵蛸各二两,甘草一两,海螺一个,共制成蜜丸如梧子大,每晚噙化一丸。”《草药方》则记载八角莲能:“消一切毒,力能软坚透脓。”

现代的一些中草药类著作记载了八角莲的抗癌消肿作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收录了一张治疗乳腺癌的药酒方,以“八角莲、黄杜鹃各15g,紫背天葵30g,加白酒500g,浸泡7日后,内服外搽。每服9g,每日2-3次。”八角莲治疗乳腺癌,也可以与八月札、王不留行、枸橘李、荔枝核等疏肝活血药配伍。治疗淋巴肉瘤、鼻咽癌等,可与夏枯草、黄药子、昆布等泻火软坚化痰药配伍。

八角莲还可治疗腹水,《本草汇言》记载鬼臼可治“气血痰饮,积胀成蛊”,此即我们今日所说的腹水。该书记载:“用鬼臼一斤(切片),生姜二两,白矾五钱,泡汤浸二日,再用酒煮,捣烂成膏。巴豆肉三钱(去油),沉香、蟾酥各五钱。俱为末,和入为丸,如秫米大。每早晚各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此方中的巴豆、蟾酥等也均有抗癌消肿的作用。

可见从古至今,八角莲就是肿瘤类疾病常用药之一。由于八角莲还有一定的止痛作用,而肿瘤类疾病又多存在疼痛问题,所以八角莲是兼具消肿和止痛两种对症治疗功效的抗肿瘤药。八角莲入药,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内服既可以做成丸散,也可以煎汤内服(煎汤内服常用量为3-12g)。

八角莲外用,同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八角莲和烧酒合在一起,磨成汁后外敷在患处,可以治疗淋巴结炎、腮腺炎以及淋巴肿瘤和腮腺肿瘤引起的疼痛。另据《贵州草药》记载,用八角莲、野葵、蒲公英各等分,捣烂,敷患处,可治疗无名肿毒。八角莲磨成的粉末吹入喉内,可治疗咽喉肿痛。八角莲外用安全性比内服高多了,所以如果有外用的机会,应优先外用。

《温病条辨》中的“化癥回生丹”的抗癌消肿作用

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有一张名为“化癥回生丹”的处方,该方主治“燥气延入下焦,播于血分,而成癥者”,这种病多类似于现代的妇科肿瘤。但实际上从化癥回生丹的组分来看,化癥回生丹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不只能用于妇科肿瘤。

化癥回生丹组成为:人参六两(180g),安南桂二两(60g),两头尖二两(60g),麝香二两(60g),片姜黄二两(60g), 公丁香三两(90g),川椒炭二两(60g),虻虫二两(60g),京三棱二两(60g),蒲黄炭一两(30g),藏红花二两(60g),苏木三两(90g),桃仁三两(90g,苏子霜二两(60g),五灵脂二两(60g),降真香二两(60g),干漆二两(60g),当归尾四两(120g),没药二两(60g),白芍四两(120g),杏仁三两(90g),香附米二两(60g),吴茱萸二两(60g),元胡索二两(60g),水蛭二两(60g),阿魏二两(60g),小茴香炭三两(90g),川芎二两(60g),乳香二两(60g),良姜二两(60g),艾炭二两(60g),益母膏八两(240g),熟地黄四两(120g), 鳖甲胶一斤(480g),大黄八两(240g)。

配制时将以上药中除鳖甲胶、益母草膏和大黄外的其他各药共研成细末,以高米醋一斤半,熬浓,晒干为末,再加醋熬,如是三次,熬好后晾干为末。以鳖甲、益母、大黄三胶和匀,再加炼蜜做赋形剂,共制为丸,每丸重一钱五分(4.5g),蜡皮封护。用时以温开水送服,空腹服药。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空腹服药的效果虽然较好,但对胃的刺激较大,如患者胃不好,还是饭后服药更合适。

吴鞠通自己论述这个方子的组方思路时说:“此特补小邪中里,深入下焦血分,坚结不散之痼疾。若不知络病宜缓通治法,或妄用急攻,必犯瘕散为蛊之戒。此蛊乃血蛊也,在妇人更多,为极重难治之证,学者不可不预防之也。化癥回生丹法,系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也。方从《金匮》鳖甲煎丸与回生丹脱化而出。此方以参、桂、椒、姜通补阳气,白芍、熟地,守补阴液,益母膏通补阴气,而消水气,鳖甲胶通补肝气,而消癥瘕,余俱芳香入络而化浊。且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又以醋熬大黄三次,约入病所,不伤他脏,久病坚结不散者,非此不可。或者病其药味太多,不知用药之道,少用独用,则力大而急;多用众用,则功分而缓。古人缓化之方皆然,所谓有制之师不畏多,无制之师少亦乱也。此方合醋与蜜共三十六味,得四九之散,金气生成之数也”。

吴鞠通说他的这个化癥回生丹是从《金匮要略》中的鳖甲煎丸和《万病回春》中的回生丹这两个方子中衍生出来的方子。此方寓攻补于一体,秉承的是中医“养正以除积”的治疗思路。方中既用了大量的补阳药,又用了不少的补阴药;既用了活血药,又用了利水药;既用了攻下药,又用了止痛药。所以这个方子全面而复杂,是一张熔散寒、行气、疏瘀、濬血、益气、养荣于一炉的大复方。

吴鞠通也说这种病为“极重难治之证”,可见自古至今,中医对肿瘤类疾病也是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对这种病,中医一贯的原则是采取用丸剂缓治的策略,用副作用较小,患者也容易接受的丸药内服,长期治疗。此方中的大多数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毒性,而且很多药有堕胎的副作用,所以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和孕妇应慎用,其他患者在按此方治病时也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另外,本方活血药较多,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也不宜使用。

吴鞠通的这个方子中的麝香现在多用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太过昂贵,若按照天然麝香的市场价来配药,仅此一料药就需要花费十万元左右,大多数患者承受不起。现在也有一些中成药厂家生产化癥回生丹或化癥回生片,不过有部分厂家生产的化癥回生丹或化癥回生片的组方并非吴鞠通的原方,患者选用时应注意仔细查看药物的组成成分。

云贵地区青草药通光散的抗癌消肿作用

通光散是萝藦科牛奶菜属植物通关藤的茎、叶和根,通光散是云贵民间常用的一种青草药。关于通关散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云南嵩明人兰茂所撰写的《滇南本草》一书。《滇南本草》记载通关散能“通乳、利尿、祛痰、清火”,用通关散与板蓝根各三钱(9g),水煎服,可治疗喉痛和牙痛。

传统中医认为通关散的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止咳平喘、通乳、抗癌,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喘、湿热黄疸、小便不利、乳汁不通、疮疖、癌肿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通关散有抗肿瘤和止咳平喘作用。

现代药理实验显示,用通关散的茎制备的静脉注射液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对大鼠癌肉瘤W256的抑制率为61.6%,对小鼠肉瘤S180、宫颈癌U14、肝癌HSC及艾氏腹水癌EAC的抑制率分别为59.7%、66.0%、43.6%及56.7%;肌注时对S180的抑制率为53.5%,HSC为34.0%,EAC为70.8%。20g(生药)/kg剂量皮下注射10日,对EAC的抑制率为45.5%,L1210为52.1%,网织细胞肉瘤为56.1%,HSC为54.6%,S180为48.9%。

所以通关散是一种广谱抗癌药,《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用通关散9-120克,水煎3小时以上,分三次服用,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宫颈癌、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种癌症。《常见抗癌中草药》记载,用通关散15g,胡椒4g,煎服;或研成粉末,每次服用1.5g,日服三次;或用通关散鲜品煎水洗,或加葫芦叶2片,胡椒数粒,捣烂外敷,可治癌肿。

通关散还有一定的止咳平喘作用,药理实验显示通关散总苷及其水解物、皂化物均有明显的平喘作用,对豚鼠离体器官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并能拮抗组胺。通光散苷还有一定的祛痰和镇咳作用。临床上用通光散素治疗喘息型慢性气管炎患者可见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血清IgG含量下降。

《云南中草药》记载通关散:“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散结止痛。主治肠胃炎、胃痛、黄疸型肝炎、小儿疳积、口腔炎、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疮疖等”。

通关散虽然有抗癌作用,但因为此药为一种地方性药材,所以除云南与贵州外,其他地区并没有广泛使用此药,其应用范围还不广,全国各地大多数药店基本都无此药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