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癌热

可辅助治疗紫癜、癌热和白血病的“消斑青黛饮”

消斑青黛饮是历史上治疗温病发斑(紫癜)的一张名方,许多医著中收录了这张方子。

《伤寒六书》中的“消斑青黛饮”的组方如下:青黛5钱(15g),黄连5钱(15g),栀子3钱(9g),生石膏1两(30g),知母3钱(9g),犀角3钱(现以水牛角代,磨成粉末冲服)3钱(9g),生地黄3钱(9g),玄参3钱(9g),柴胡3钱(9g),人参3钱(9g),甘草1钱(3g)。用法为:加生姜和大枣各适量,水煎服,服用时加一汤匙醋同服。大便干结者,去人参,加大黄。

《羊毛瘟证论》中的“消斑青黛饮”组方如下:大生地二两(60g,取汁),犀角尖三钱(9g,先用水牛角代替,磨粉冲服),黄连一钱(3g),玄参5钱(15g),生石膏一两(30g),知母八钱(24g),山栀子二钱(6g),柴胡八分(2.4g),甘草二钱(6g),生大黄一钱(3g),青黛一钱(3g),黄蜜五钱(15g)。以上药,除生地榨汁外,其余水煎,将生地汁与煎出的药液混合在一起,饮用。

《片玉心书》中的“消斑青黛饮”的组方如下:黄连、甘草、石膏、知母、柴胡、山栀仁(即栀子)、玄参、升麻、生地、黄芩、人参、青黛。煎药时加生姜3片,豆豉20粒为引,水煎服。

《万病回春》中的“消斑青黛饮”组方如下:柴胡、玄参、黄连、知母、石膏、青黛、生地黄、山栀(即栀子)、犀角、人参、甘草。

《麻疹集成》中的“消斑青黛饮”的组成为:青黛、川黄连、知母、尖生、栀子炭、玄参、甘草。

以上三方,原书均未注明用量,用量需医者斟酌。

这些方子的适应症基本相似,就是中医所说的“阳实发斑”证。此证的常见症状为皮肤出现紫癜,甚至溃烂,患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部分患者会有便秘,另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呕吐的症状。中医对此证的解释为热邪已经传入里(阳明),血热不散,热气趁虚出于皮肤而为斑,轻则如疹子,重则如锦纹,再严重点就会溃烂。也就是说患者皮肤上会出现点状或片状紫癜,传统中医管这叫出疹或发斑。

以上症状,感染性疾病患者在热入血分的阶段会出现,白血病患者晚期会出现,其他癌症患者(尤其是诱发了继发性白血病的癌症患者)在癌热时也可能会出现。

应该如何治疗阳实发斑证呢?消斑青黛饮给出了很好的治疗思路,此证得用清热泻火之药为主治疗。青黛、黄连、栀子、玄参、知母、生地、石膏、犀角(水牛角)都是中医的清热泻火药,药性或为大寒,或为寒。柴胡、升麻、豆豉为中医中的药性较为温和的解表药,因为患者有发热的症状,所以要用柴胡、升麻、豆豉之类解表退热。此类病人通常也会虚弱,所以也要用人参、甘草之类的滋补药。里热壮实,大便秘结者,就不能用人参,因为用人参会加重便秘,得用大黄通便泻热。

以上各书中的“消斑青黛饮”虽然组成上略有不同,但治疗基本上都是遵循上述思路。本方以青黛为名,是因为青黛在本方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青黛中所含的靛蓝和靛玉红不但对常见的炭疽杆菌、肺炎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和结核杆菌皆有抑制作用,而且有抗白血病作用,青黛是治疗白血病的一味常用中药。本方还可以加板蓝根、大青叶等,因为板蓝根和大青叶与青黛的作用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