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盗汗

治疗感染后自汗和盗汗不止的“清热固表汤”

清热固表汤是现代中医学者王季儒先生的一张经验方,出自其著作《温病刍言》。该方组成为:生石膏30g,地骨皮12g,浮小麦30g,糯稻根30g,知母10g。用法为水煎,去滓,温服,每日2次。煎药时,生石膏需先煎15-30分钟,以便其有效成分更好的析出。

本方的功效为清热固表止汗,主治内热而表不和,以致自汗和盗汗。方中生石膏、知母清气分热,地骨皮除骨蒸、退虚热,糯稻根和浮小麦均为中医止汗名药,是对症治疗之药。

王季儒先生的这张方剂是从张仲景的白虎汤演变而来的,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组成,本方取白虎汤中的生石膏和知母,强力去除气分之热。

温病(传染病)中后期,有些病人虽然已经退烧,体温计无法测出体温异常,但患者自己却能感受到自己仍然有内热不去,迁延日久,还会出现口干口渴等现象,这时候就要用白虎汤的思路来清除气分之热。

热邪缠绵不去,往往还会从气分到血分,部分患者会感觉热就像从骨头里往外蒸蒸而出,中医认为这是热邪入里,需要用到地骨皮、牡丹皮、银柴胡、秦艽、鳖甲、青蒿等药已清虚热,本方中就用了地骨皮。

在里之热邪会迫汗外泄,所以患者最为显著的症状就是自汗或盗汗不止。仅以清热药,力度稍显不够,本方加止汗之药浮小麦、糯稻根,而且用量均大,就是兼顾治标。这样组方思路清晰,标本并治,值得学习。

使用本方时需要注意,如果患者不恶热而畏寒,则应慎用此方。

治疗盗汗头痛的“牡蛎散”

《千金要方》中有一张名为“牡蛎散”的方子,该方由牡蛎、白术、防风各等份组成,共研为散,每次取1钱(3g),用酒调服,每日2次。牡蛎散的功效为固表止汗,主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

牡蛎散和玉屏风散组方思路相似,功效也相似,二者都是止汗名方。只是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和防风组成,而牡蛎散则将黄芪改为有固涩止汗作用的牡蛎,其止汗之功就更加明显。

盗汗并头痛是感染性疾病的一种常见的后遗症,此病在西医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则认为这样的患者属于表虚不固,腠理松弛,所以会有盗汗的现象。本方中的牡蛎和白术都有止汗的作用,防风解表祛邪,兼治头痛。三者合用,能固表止汗,祛风止痛。

牡蛎散和玉屏风散组方相似,玉屏风散做成的中成药玉屏风颗粒在大多数药店里都有出售,但牡蛎散没有现成的中成药。按照中医的理论,牡蛎有潜阳滋阴作用,和黄芪的补阳固表正好相反,所以二者的偏向是不一样的。日间汗出不止为阳虚不固,夜间盗汗则为阴虚火旺,浮阳外越,固二者所治不同,无法通用。

治小儿虚热盗汗的柴胡黄连丸

柴胡黄连丸出自《小儿卫生总微论》,该方由柴胡、胡黄连各等份组成,制法为将上两味药研为极细末,以炼蜜和膏为丸,如芡实大小。每日2次,每次服用1-2丸。如果嫌做丸麻烦,可以在淘宝上网购空胶囊壳,将以上药打成粉末后,装入空胶囊中,给小儿喂药。散剂直接冲服小儿可能会抗拒。

本方有解肌清热的功效,可以治疗小儿潮热盗汗。小儿潮热盗汗为儿科常见病,治疗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是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但这两个成药并非对每个小儿都有效。

柴胡黄连丸中的柴胡疏散风热,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善治骨蒸盗汗。两味药组合,方子很简单,但是有的放失,治疗小儿感染后虚热不退,骨蒸盗汗确实对症。

三年疫情,大家戴着口罩,把常见的病原体隔绝在外,这导致大家很少有机会通过感染常规的危害性不大的病原体来训练自己的免疫系统,人群普遍出现免疫力下降的现象,这也是今年冬天的儿科感染很难对付的主要原因。一些患儿感染后,经治疗好转,但却有各种各样的后遗症,自汗盗汗多见,如有自汗盗汗现象,我近期介绍的这些止汗的方剂可以试用。

如小儿还存在口干和咳嗽等症状,可将此方与中成药麻杏止咳片同用。同时还可以用钩藤3-5根,薄荷0.5-1克泡茶,送服丸药。

顺便一提,我见许多人现在还戴着口罩,小孩更是被捂得严严实实,这在近期也许能够更好地保护小儿,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小儿并无好处。除非孩子体质特别虚弱,否则的话,不应经常戴着口罩。杜绝各种病原体并非理想的选择,我们人类的免疫系统是在感染常见的危害性不大的病毒和细菌中被训练出来的。如果一直戴着口罩,有碍孩子自身免疫力的提升。

治感染后汗出不止的“清热固表汤”

《温病刍言》中有一张名为“清热固表汤”的方剂,该方由:生石膏1两(30g),地骨皮4钱(12g),浮小麦1两(30g),糯稻根1两(30g),知母3钱(9g)组成。用时以500ml水先煎生石膏约半小时,再加入其他四味药,一起共煎,武火煎开后,再文火煎15分钟左右即可。可煎两次,混合在一起,分2-3次,于饭后服用。

本方有清热固表的功效,主治内热而表不和,以致自汗、盗汗。这种自汗和盗汗常出现于感染后,患者在感染后经治疗,虽然主要症状消失,但是仍然存在自汗和盗汗的现象。中医认为这是温病愈后,患者里热仍未清,所以还会出现气分壮热,以至于汗出难止的症状。

本方中的生石膏、知母均为清气分之热的药,地骨皮退虚热,此三味药发挥清里热、退虚热的作用。地骨皮又有治疗骨蒸盗汗的功效,糯稻根和浮小麦的主要功效为止汗。如此组合用药,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原则。

2023年入秋后,出现过多轮感染。感染后许多患者虽然不再发烧,甚至也不再咳嗽,但是还会有自汗和盗汗的症状,这是感染后遗症。对此症状,西医无特效治疗方法,可尝试用本方治疗。

治阳虚自汗的芪附汤

芪附汤出自《魏氏家藏方》,由附子2钱(6g,炮,去皮),黄芪一钱(3g,盐水或蜜炙)组成。将附子和黄芪研为粗末,以水200ml,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50ml,去药渣,温服,饭前服用,每日两次。本方有补气温阳作用,主治阳虚气弱、自汗、盗汗。

芪附汤的组方很简单,以扶阳第一药附子和补气第一药黄芪合用,所以这个方子的组方思路不难理解,它就是一张扶阳、补气固表的方剂。治疗自汗还有两张著名的方剂,一是桂枝汤,另一个是玉屏风散。

中医认为自汗和盗汗等症状,多因表虚不固引起,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的方剂都重视固表。桂枝汤、芪附汤和玉屏风散都遵循这一思路,只是三者略有差别。

桂枝汤的自汗是太阳中风引起的,患者多同时有发热恶寒、脉浮缓等症状。玉屏风散是有黄芪、白术、防风组成,主治的是表虚不固的自汗,一般这类患者还兼见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弱等症状。玉屏风散与芪附汤的组方思路有些相似,不过芪附汤更偏向于阳虚气弱,患者多有畏寒、肢冷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