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按中国人的传统说法,我今年算得上流年不利。不过在挺过了一关又一关后,我变得比以前更豁达和乐观了。就在遭遇车祸的第三天,我便开始安慰我的亲人。告诉大家一切向前看,我还活着,也没有伤残,还能给家里人当靠山,也能继续陪伴他们,这就是万幸了。
我是个忠实的无神论者,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虽然有时会喜欢引用一些宗教理论),不相信宿命论。我一直在研究生命科学,对生老病死、世事无常有着本着科学态度的基本认知,这个基本认知不是任何人和任何遭遇可以动摇得了的。人要有一定的稳定性,才能始终如一地平和的活着。自我不稳定的人一辈子活得很痛苦,他们是精神科医生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人到了中年,遭遇生老病死和爱别离是必不可免之事。到了这个年龄还不直面死亡,那是违背了基本的自然规律。达尔文生前曾经当过神父,但是在他临终前,他说,他再也不需要对神的信仰来安抚自己了,他通过认识科学规律,也可以直面自己的死亡了。
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去世时是一位修道院院长,不过他一辈子只是躲在修道院做科研,而不是信仰有神论。有段时间他甚至想在修道院搞动物实验,被当时的院长制止了。最后他不得不用豌豆来做遗传学实验,在修道院的神职只不过是他赖以谋生的手段而已。
科学不是万能的,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真实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人生。人是一种两性繁殖的生物,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各种基因的过程,就像是在做一道排列组合题。这个过程是如此的随机,这些基因决定了我们的长相、基本健康状况和基本性格特征,也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表型”。后天的成长环境又对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这些影响与先天基因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各种思维和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决定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以何种态度应对自己的人生。
所以人生的开局就像买彩票一样随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非常有必要去研究一下自己的“天性”——每个人的天性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天性是由我们的基因和成长经历共同决定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天性是很难改变过来的。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天性的基础上,适度修正自我,合理地安排我们自己的人生,因势利导的创造一个适合我们自己生存的生活方式出来,我们无法逆着我们的天性去活着。越早明白这个道理,在人生中做的无用功会越少。
他人是我们自己的镜子,通过他人我们能够看到自己。医生这个职业最大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够看到人身心不适背后的原因。人这种生物,从遥远的古代,一路进化到今天,这个进化的过程是缓慢的。但是人类的科学与文明进化的速度却是非常快的,这导致许多人不适应。
很多人继承了人类的原始基因,建立起根深蒂固的原始的行为模式和防御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和防御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生活,他们就在现代社会里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或精神障碍患者。当他们与外界交互时,就会产生种种摩擦和痛苦。久而久之,他们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医生们很难完全纠正过来。
我对这些适应不良的患者心怀同情(某种角度上说我自己也是一种特殊的适应不良患者,我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车水马龙的生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他们的存在只不过是人类基因多样化的一种结果,算不上病态。但不幸的是,人类组成了一个大家都信奉某种主流文化的社会后,这些人就成了无法融入这些主流文化的特殊群体,成了被社会排斥和淘汰的对象。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还不够完美,不具有普适一切众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需要科普工作者们努力去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动物世界的一切也在人类世界上演着,因为我们与绝大多数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的基因相似度很高,我们甚至与鱼类的基因都有80%以上的相似度。我们在动物世界里能够观察到同一种群中,不同的动物扮演的社会角色不一样,有领袖者,有狩猎者,也有臣服者。人类的政客、企业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继承的是领袖者基因,冒险家、科学家继承的是狩猎者基因,宗教信徒和各种团队中的狂热的盲从者继承的是臣服者基因。
他们各自的行为特征迥然不同,在社会上发挥的功能也完全不一样。这是人类基因多元化的结果,我们人类的进化史只有15万年左右,进化出的基因约为2-3万种,只有我们近亲黑猩猩的三分之一左右(黑猩猩的进化史有约45万年)。我们还在不断地进化,我们的祖先都是一些体重在300公斤左右的大个子,但是今天的人类不再是这样的庞然大物。未来的人类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还难以想象。
一个理想的社会是继承各种不同基因的人都能和谐共存,互不干涉也互不否认。但我们知道我们人类离理想社会还很远,我们总是愚昧的自相残杀。在动物世界中存在的大小年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当人口繁殖到一定的数量,生产率满足不了所有人的需求的时候,人类的生存压力就会陡增,人活着的幸福指数会迅速下降。各种身心疾病增多,繁殖的欲望也会随之下降,人群总数会自然而然地下降。瘟疫、饥荒和战争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人类削减人口,直到人口与资源达成基本的平衡,人类的生存压力才会下降到一个令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幸福的阈值,人口总数才能再次上涨。
有件事情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继承的是臣服者的基因,一辈子都随波逐流地活着,缺乏坚定的自我,周边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而周边环境总是风波不息,所以大多数人的幸福取决于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人活在一个又一个的群体之中,遵循该群体成员的各种守则,成了活在他人眼中的人。
但也有一部分人能够穿透重重迷雾,摆脱一个又一个的群体,独立而自在的活着。他们不去伤害其他众生,但也坚决不做臣服者,特立独行。要想这样活着,需要有一个稳定而强大的自我,不因人云亦云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这类人的幸福不受外界影响,他们不依赖外界的刺激,也能从自心中产生许多快乐。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一生也可以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大自然赐给我们人类最大的能力是模仿和学习能力。我们不能完全改变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假如我们已经厌倦了某种自我,我们想修正自己,让自己摆脱某种令人痛苦的生活方式,我们也是可以做到的。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一点一点地去完善自身,设置一个我们想要达到的改变目标,不断努力,我们也可以逐步达到这个目标。只是有的人需要的时间长,有的人需要的时间短而已。
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即便遭遇了再多的痛苦,人本身所具备的这一天性也能让我们重新快乐起来。如果我们不能重新快乐起来,那一定是我们的某种思维或行为习惯压抑了我们的这一天性。我们需要扫荡掉这种思维或行为习惯——心理学家管这种东西叫图式或模式。整体来说,人类的不健康的图式也只有一二十种,不同的人可能习得了一种或多种不健康的图式,这些图式导致他们的整个人生都不那么健康和快乐。
这些图式大致如下:遗弃/不稳定,不信任/虐待,情感剥夺,缺陷/羞耻,社交孤立/疏离,依赖/无能力,对伤害或疾病的易感性,纠结/未发展的自我,失败,权利/夸张,缺乏自控/缺乏自律,屈从,自我牺牲,寻求称赞/认可,消极/悲观,情感抑制,苛刻标准/吹毛求疵,惩罚/自我惩罚。(以上内容出自美国学者杰弗里.E.杨等所撰的《图式治疗:实践指南》,如需更多了解,可阅读该书)。
科学不是死板的东西,科学也能使人心灵丰满,提高人的快乐指数。如果我们接受科学训练,但却不能从这种训练中获得某种精神上的自由和愉悦,那只能说我们的科学素养还不够好,视野不够宽阔。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我们也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人生在世,幸福和快乐多一点,终归不是什么坏事,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