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中医内科

我治疗新冠后失眠和心动过速的“加味养心汤”

《古今医统大全》中有一张名为养心汤的方子,该方组成为:当归、生地、熟地、茯神各1钱(3g),人参、麦冬各1钱5分(4.5g),五味子1钱3分(4g),柏子仁、酸枣仁各1钱(3g),炙甘草5分(1.5g),水煎服。

该方有养血滋阴,宁心安神的作用,用于血不养心证,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夜梦纷纭、五心烦热、头晕目眩、神疲体倦、舌淡、苔焦。本方现代常用于失眠、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症、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证属心血不足者。

新冠后许多患者有失眠和心动过速的症状,属痰热扰心、阴虚气虚之证,用养心汤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新冠后遗症比较复杂,失眠者通常还会心动过速、盗汗、易汗、口干,所以单以本方治疗,力度仍嫌不够。宜以本方合淡竹茹汤治疗。笔者的经验方如下:

当归12g,白芍12g,生地12g,熟地12g,茯神12g,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2g,浮小麦30g,柏子仁10g,酸枣仁10g,远志10g,竹茹10g,天竺黄(人工)10g,茯苓10g,胆南星6g,法半夏6g,炙甘草6g,合欢花6g,夜交藤12g,琥珀粉6g,天麻6g,石菖蒲6g。

盗汗者加制鳖甲15g,地骨皮15g,知母6g,黄柏6g,或同时服用知柏地黄丸;气虚无力者加生黄芪30g,黄精15g,或同时服用补中益气丸;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10g,绞股蓝15g,北沙参15g;胸闷刺痛者加薤白10g,全瓜蒌15g,地龙10g,郁金10g,丹参10g,桂枝10g;情绪躁烦者加黄连3g,阿胶12g;胃痛反酸者加乌贼骨10g,白芨10g,元胡10g;便秘者加肉苁蓉10-30g,火麻仁10-30g。

以上用量为成人每日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儿童用量酌减。出现以上症状的患者,多为素来身体虚弱,存在基础疾病或家族心脑血管病史者,此类患者虽经服药有改善,但疗程很长,病情反反复复。如用方有效,可按照本方自制成丸剂久服。

治疗肺痈的“麦冬平肺饮”

肺痈是中医的一种病名,中医认为该病多由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所致,患者肺内肉败血腐,形成脓疡,故名肺痈。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或不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浓痰,甚则咯吐脓血。本病多属现代医学中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与肺脓疡的症状很相似,部分肺癌患者也会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应秉承养阴清热、活血化瘀和化痰止咳相结合的原则。

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收录了一张名为“麦冬平肺饮”的方剂,该方组成为人参、麦冬、赤芍、槟榔、赤茯苓、陈皮、桔梗各1钱(3g),甘草五分(1.5g)。以水一碗(约300ml),煎至八分碗(约240ml),去滓,空腹温服用,每日2次。

本方功效为益气养阴、化痰排脓,方中的桔梗和甘草是《金匮要略》中的排脓汤(由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的主要成分,排脓汤本来就是用来治疗肺痈的。本方在排脓汤的基础上加味补益气血的人参,滋阴润肺的麦冬,凉血活血的赤芍,理气止痛的槟榔,健脾化痰的赤茯苓和陈皮,兼顾扶正与祛邪,功效更为显著。

陈实功将此方的适应症定为:肺痈初起,咳嗽气急,胸中隐痛,咯吐浓痰;或麻疹后毒归于肺,肺焦叶举,咳嗽,气喘息高,连声不止,甚至咳血,或呛出饮食。这是一种较为剧烈的咳嗽,较为难治。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属上焦,上焦如羽,非轻莫举,故治疗肺痈时用药宜轻清,本方各药份量均较轻,正合其意。

映山红(满山红)的祛痰止咳作用

又到了映山红盛开的季节,人们在欣赏红遍满山的映山红时,大多不知道这种美丽的鲜花也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映山红,又名满山红、迎山红,靠山红等,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因为开花时,漫山遍野都红透透的,所以被称为满山红或映山红。

用满山红的叶子的提炼物制成的药物满山红片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咳嗽和痰多的中成药,可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心病等引起的痰多咳嗽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痰多咳嗽,但对肺气肿引起的咳嗽和痰多效果较差。另据报道,满山红仅对痰多咳嗽有效,其平喘效果较差,所以对哮喘患者效果也欠佳。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满山红乙醇或水提取的各种制剂和挥发油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止咳作用,其镇咳作用属于中枢性。满山红对痰多的咳嗽尤其有效,满山红中所含的杜鹃素是其祛痰的主要成分。杜鹃素能明显促进小鼠呼吸道排出酚红,这说明杜鹃素可能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另外,去甲杜鹃素也有很好的祛痰作用。另据国外报道,满山红提取物也可以治疗心肌炎及胃肠炎。动物实验证实,满山红浸膏可降低实验动物的心率。所以满山红不但对咳嗽痰多有效,也有一定的降心率作用。

满山红的毒性较小,若以满山红煎汤内服,成人每日用量在50克以内,基本无不良反应。但若成人每日服用满山红100克以上,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满山红的副作用主要是口干、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胃痛、食欲减退、腹泻、头晕、头痛等。肝肾功能不全者,如过量服用满山红,会加重原有的肝肾损害,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服用。

满山红常被东北民间(尤其长白山一带)居民泡酒使用,治疗慢性支气管或支气管喘息。其用法为将满山红叶粗末60克,白酒500克,浸泡一周后服用,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用15-20ml。如不能饮酒者,也可以自制复方参红糖浆服用,取满山红叶(干品)20克,人参叶10克,枸杞子10克,制备成糖浆,每日服用。此糖浆可治疗慢性气管炎、肺心病等。不过最便捷的用法是直接服用满山红片。

如将满山红(干品)入汤剂复方,则成人每剂药用量应控制在10-30g,儿童酌减。

消肿除胀的“消胀丹”

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的《辨证录》中有一张名为“消胀丹”的方子,该方组成为:白术3钱(9g),茯苓1两(30g),麦门冬5钱(15g),熟地黄5钱(15g),淮山药1两(30g),芡实5钱(15g),苏子1钱(3g)。水煎,去滓,温服,每日1剂,早晚各一次。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本方有益肺健脾,补肾利水的功效,主治气喘、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一身俱肿。陈士铎认为当一个人肺、脾、肾都虚时,水液就无法正常疏泄,故会出现气喘、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的症状,所以治疗应对肺、脾、肾三脏一起补。本方中的白术、茯苓健脾利水;麦门冬补肺阴,苏子降肺气;熟地黄、淮山药、芡实滋肾阴。

所以诸药组合,可以滋补肾阴和肺阴,中医认为肺为华盖,主水之上源,肾主水之疏泄,肺肾同补,水液自然能疏泄。再适度健脾利水,则小便自然会增多。对这个方子的功效,陈士铎也有记载:“一剂喘少定,二剂胀消,十剂小便利,二十剂一身之肿尽退”。

这是一条较为全面的治疗水肿的思路,从本方中所描述的水肿会导致患者气喘来看,本方所针对的是有胸腔积液的患者。胸腔积液可由肺炎或肿瘤(如肺癌、胸间皮瘤等)引起,此类患者治疗时都较为棘手,因为一旦出现胸腔积液,患者体质都较为虚弱,利水力度大易加重患者正气的损伤。所以治疗应标本兼治,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从本方组方思路来看,陈士铎对此类患者是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方中除了苏子外,其他各药均有补益作用。

在实践中,对有胸腔积液的患者采用利水消肿药治疗时,如果利水速度太快,而不重视扶正,往往患者到后来会出现腿软无力的症状,不但不能治疗其水肿,反而会导致患者迅速死亡。所以一些患者在用过十枣汤、膨症丸、舟车丸之类的方剂后,病情迅速恶化。因为随着胸腔积液的排出,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钾也会流失较多,这会导致患者腿软无力。陈士铎重扶正,仅用少量的白术和茯苓健脾利水,应与其临床经历有关,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治疗肺热喘逆气急的“地骨皮汤”

《圣济总录》中有一张名为“地骨皮汤”的方剂,该方组成为:地骨皮5两(150g),白前2两(60g),生石膏(研末)6两(180g),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两(90g),桑白皮(锉)4两(120g)。

以上药,共研粗末,每次取6钱(18g),用水300ml,加竹叶10片,煎至一半,去滓,温服,每日2次。本方有清肺平喘的功效,主治肺有实热,喘逆胸满,仰息气急。以上症状,多见于肺部感染后出现胸腔积液的患者。

本方相当于麻杏石甘汤与泻白散合方,再加减药味而成。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组成,是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代表方,本方所治疗的肺有实热,但却无表证(无畏寒发热等症状),故去麻黄不用。泻白散由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甘草组成,也是治疗肺热喘咳的代表方剂,主治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胸满患者,去粳米和甘草这类有滋腻碍膈作用的药物,正所宜也。白前降气、止咳、平喘,方中加入白前后,止咳平喘降逆的力度也就更大了。竹叶清利湿热,引热下行。给邪气开一条出路。如此组合,治疗肺热咳喘的作用也就更强了。

本方用量偏小,如患者症状较急,宜用汤方治疗。成人单日用量如下:地骨皮15g,白前6g,生石膏18g(先煎),杏仁9g,桑白皮12g,竹叶6g。用2碗水煎成1碗,每日1剂,2次服。重症患者每日2-3剂,分4-6次服用。服用本方期间应尽量以熟食和素食为主,热退喘平后,方可逐渐加入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