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淋巴结肿大

《外科正宗》中治疗淋巴结肿大的柴胡清肝汤

柴胡清肝汤出自明代医生陈实功的著作《外科正宗》,其组成为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柴胡、黄芩、栀子、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各1钱(3g)组成,用法为水煎服。

本方有疏风活血、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肝、胆、三焦风热所致的鬓痈、胁痈等初起未成脓者,症见局部红肿热痛,口苦胁痛,头晕目眩,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现代常将其用于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炎等症属肝、胆、三焦风热证者。本方具有保肝、利胆、抗菌、解热、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本方可用作淋巴瘤治疗的基本方之一,如果淋巴瘤患者出现红肿热痛,口苦胁痛,头晕目眩,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症状,可以本方为基础方,各药用量均加大至10g,另外加三棱10g,莪术10g,并加有清热解毒和抗癌消肿的仙鹤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夏枯草等各10-30g。另外配合小金丸和西黄丸等抗肿瘤中成药使用。如果患者还有其他症状,如头晕目眩,则加钩藤、天麻等同用。

本方是由四物汤和半张小柴胡汤组合,然后加味防风、牛蒡子、连翘等疏散风热,消肿散结药而成。所以本方的组方原理为补血活血、和解少阳、疏风散热、消肿散结,中医认为淋巴结肿大系少阳证,故需要用柴胡汤的思路。既然出现了成型的肿块或结核,则其存在血瘀的问题,就应配合活血化瘀的思路同治。所以这个组方就是以小柴胡和四物汤为基础组合而成的。

连翘和牛蒡子都是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消痈散结的中药,这两个药也是抗肿瘤的常用药。只是单独用这个方子抗肿瘤,其效果有限。我们要用它来组方治疗肿瘤,必定要加大力度。

《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化核膏

化核膏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菜油四斤,壁虎十四条,蜘蛛二十八个,蜗牛三十六枚,以上一起入锅熬至壁虎、蜘蛛和蜗牛均枯,浮出油面为度。将壁虎、蜘蛛、蜗牛取出。再入新鲜首乌藤叶、甘菊根、薄荷、牛蒡、苍耳等草各半斤,武火熬至草枯,过滤渣。等油冷后,再加入连翘、玄参、苦参、白蔹、白芥子、僵蚕、水红花子一起捣碎的粉末。另用大黄、荆芥、防风各四两,用以上油浸一宿后,一起熬至黑枯,将油沥清,再加制木鳖油半斤,配炒黄丹,慢慢加入,慢慢搅动。再用文火熬至滴水成珠后,往里加入丁香油、麝香各二钱,苏合油一两,搅拌均匀后,凉却,将以上药膏做成膏药贴。

这个膏药贴可用于瘰疬(淋巴结肿大)、结核(体表肿块)、恶核(也是体表可见的肿块,多为恶性肿瘤),据王洪绪说,本方用后,体表肿起的结节或肿块会慢慢消退。但王洪绪也说过用本方虽可消除肿块,但却不易除根,患者同时还应口服子龙丸,每日三次,方可除根,以杜绝复发。

子龙丸的组方与制法如下:甘遂、大戟(必要按法精细法制位粉),白芥子(炒磨为末)各等份,炼蜜胃脘。日服三次,每服淡姜汤送服三分(约0.5-1g)。子龙丸的甘遂和大戟毒性很大,不可多用久用。而且本方对感染性的体表肿块或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肿瘤则不然。但肿瘤患者使此类方剂,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外治肿瘤的方法逐渐失传,所以王氏的很多外用方竟渐渐为人们所抛弃。过去肿疡类疾病,多为内外治相结合,这样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现外治法逐渐失传,殊为可惜。

李东垣《兰室秘藏》“疮疡门”中的“散肿溃坚汤”

“散肿溃坚汤”出自李东垣的医著《兰室秘藏》中的“疮疡门”篇,原文如下:

“散肿溃坚汤:治马刀疮,结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肩上,或于胁下,皆手足少阳经中。及瘰疬遍于颏下,或至颊车,坚而不溃,在足阳明经中所出。或二证疮已破,流脓水,并皆治之。

黄芩八钱(酒洗,炒一半,生用一半),草龙胆(酒洗,各炒四遍)、瓜蒌根(锉碎,酒洗)、黄柏(酒制)、酒知母、桔梗、昆布各五钱,柴胡四钱,炙甘草、京三棱(酒洗)、莪术(酒洗,炒)、连翘各三钱,葛根、白芍药、当归梢、黄连以上各二钱,升麻六分。

上㕮咀,每服六钱,水二盏零八分,先浸多半日,煎至一盏,去渣,食后热服。于卧处伸足在高处,头低垂,每含一口作十次咽,服毕依常安卧,取药在膈上停蓄故也。另攒半料作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余丸,用此药汤留一口送下。或加海藻五钱炒亦妙。”

李东垣此方是治疗淋巴结肿大的,颈部、锁骨、腋下的淋巴结肿大均可治之。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成,李东垣认为此病为手足少阳经病,所以用了小柴胡汤加减化裁。将小柴胡汤去人参,另将半夏换成天花粉(即瓜蒌根),再加黄连、龙胆草、黄柏、知母等清热药,桔梗、昆布等消痰药,三棱、莪术、连翘等溃坚散肿药,又加葛根解肌,白芍柔肝,当归梢活血通经,诸药合用,就能和解少阳、软坚散结、溃肿散坚,所以这是一张标本兼治的方剂。

李东垣的这张汤方,无论是从传统中医药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一张很好的治疗淋巴结肿大的方子。方中所用的黄芩、瓜蒌根、龙胆草、黄柏、三棱、莪术、连翘等均为现代常用的抗肿瘤药。

李东垣的用法也颇值得借鉴,一半煮散含服,一半制丸服用,他在“疮疡门”的其他方剂中甚至提到,药渣还可用来外敷。这种用药方法是全方位的,散剂煮成汤含服易于吸收,丸剂慢慢崩解有利于药力持续,药渣外敷则可透皮给药,这样用药能达到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目的。如此用药,一者说明李东垣医术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用药方法有过人之处;二者说明这类疾病难治,就连李东垣这样的一代宗师,也很难靠单一的内服药取效。

现代多以李东垣的这张方剂治疗淋巴结核、感染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瘤以及淋巴转移瘤。此方有一定的消肿散结作用,若能与西黄丸、小金丸等药同用,其效果更好。若为癌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则此方与化疗药物同用,效果更好。

本方不宜改为汤剂煎服,因为此类疾病大多疗程长,治疗不易,服用散剂和丸剂对患者的肠胃刺激不大,所以古人治疗此类疾病大多以丸散膏丹缓图,今人为避免制丸散膏丹的麻烦,统一改成汤剂服用,实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