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验方

退热止痛的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为荆芥(去梗)、贝母(去心)、天仙藤、前胡、青皮(去白)、柴胡、炙甘草、陈皮(去白)、秦艽、鳖甲(醋炙)各1两(30g),葛根2两(60g,焙),白芷、肉桂、羌活各5钱(15g)。

以上药共为细末,每次取2钱(6g),用水150ml左右,生姜3片,同煎至100ml左右,温服,也可用黄酒调服,不分饭前饭后。现亦可用饮片直接煎服,如果用饮片煎汤剂,可用如下量:荆芥6g,川贝母6g(也可用浙贝母),天仙藤6g,前胡6g,炙甘草6g,陈皮6g,秦艽6g,鳖甲6g,葛根12g,白芷3g,肉桂3g,羌活3g。

本方有滋阴疏风的功效,主治素体阴虚的患者,外感风邪后,迁延不愈,四肢倦怠,肌体消瘦,骨节烦痛,头昏颊赤,肢体枯槁,面色萎黄,唇焦口干,五心烦热,咳吐痰涎,腰背隐痛,乍起乍卧,梦迷不宁,神情恍惚,时有盗汗,口苦无味,不思饮食。过去本方主要用来治疗感冒后遗症,亦可用于治疗骨伤科患者内伤发热后出现的各种症状,现可将本方用于癌症骨转移的患者出现癌热和癌痛时服用,以缓解患者的痛苦。

但若用于癌症患者,汤方剂量亦加大2-3倍。若患者身体虚弱,尚可在本方基础上加味扶正药人参、西洋参、黄芪、党参之类;内热重者,可加味知母、天花粉、生石膏、黄芩、黄连、黄柏;便秘者,加味大黄、芒硝、肉苁蓉、火麻仁等;血瘀严重者,可加味水蛭、地鳖虫、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元胡、血竭、儿茶等。

晚期癌症患者发热和身痛等症状可能会反复出现,应随时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两张治疗偏头痛的散剂方

方一:偏风散(出自《良方集腋》)

组成:当归4两(120g,酒洗,晒干,炒),白芍4两(120g,炒黄),石膏4两(120g,煨),牛蒡子4两(炒)。

以上各药,共为粉末。每次取3钱(9g),加红糖1钱(3g),临睡前用黄酒冲服,量饮取汗。

本方功效为养血通络,清热祛风,主治半偏头痛。

方二:偏痛饮(出自《仙拈集》)

组成:白芷、天南星、半夏、川乌、甘草各等份。

以上各药,共为粉末。每次取2钱(6g),水调服。

本方功效为祛风止痛,主治半边头痛,及年久头风。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头痛疾病,发病率极高,该病目前为全球疾病负担排名第三的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偏头痛以一侧或两侧的搏动性剧烈头痛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尚存在恶心、呕吐、对声光刺激过敏、焦虑、抑郁等症状。

本病好发于女性患者,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2-3倍,部分女性患者在例假或排卵期定期发作。该病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有关,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上两方亦仅为对症治疗的方案,只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很难根治偏头痛。

治泻痢不止的“三黄熟艾汤”

“三黄熟艾汤”出自《类证活人书》,该方组成为:黄连、黄芩、黄柏各7钱5分(22.5g),熟艾叶5钱(15g)。以上药,共为粗末,如麻豆大,用水500ml,煎至350ml,去滓,温服,每日2次。现可直接从药店购买黄连、黄芩、黄柏、艾叶的饮片,如法煎服。

本方的功效为除热化湿止痢,主治湿热痢疾。本方与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四味药组成)非常相似,二者仅有一味药不同,但二者的功效却颇为相似,黄连解毒汤的功效亦为泻热止痢,也可以治疗湿热痢疾。

但黄连解毒汤中四味药均为苦寒之品,故素有胃寒之证者,感染痢疾后,服用黄连解毒汤可诱发胃痛的副作用,此时将方中的栀子更换为温性的艾叶,就可以避免黄连解毒汤的副作用,所以本方与黄连解毒汤的适应症稍有差异。

中药止泻速度很快,急性腹泻用黄连解毒汤或三黄熟艾汤,一剂不能见效者,基本都是用错了方剂,不宜再服用。使用此类方剂,亦应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止泻之后,亦不宜再用,因为再用就可能会导致病人出现便秘的现象。

以笔者之经验,此方不但可用来治疗湿热痢疾,也可以用来治疗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腹泻和化疗后的出现的急性腹泻和里急后重的癌症患者。但肠道肿瘤所致的腹泻,用此类方剂效果欠佳,此类患者宜以抗肿瘤方剂治之。

张景岳治疗“历节风”(痛风)的“愈风燥湿化痰丸”

“愈风燥湿化痰丸”出自明代医生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该方组成为:白术(炒),苍术(米泔浸)、杜仲(姜汁炒)各2两(60g),牛膝(酒浸)、川芎、薏苡仁、巴戟天、补骨脂(炒)各1两(30g),当归、猪牙皂(瓦炒)、防风、羌活、生地黄、独活、防己、天麻、天南星、半夏、陈皮、木香、沉香、川乌、僵蚕、全蝎各5钱(15g)。

以上各药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空腹用酒送服100丸,每日2次,服药后再食用一些食物,以减轻药物对胃的刺激,亦可选择在饭中服药,因为本方中的川乌、天南星、半夏、猪牙皂、全蝎、僵蚕等对胃的刺激性较大,易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

本方功效为祛风散寒,燥湿化痰,补益肝肾,主治历节风,湿痰壅滞,昼夜疼痛不休者。历节风是一种中医病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麻木、肿胀不适,痛风在急性发作期的症状与历节风很相近,从广义上来说,痛风也属于中医的历节风范畴。

中医认为历节风为风、寒、湿、痰相结合所致,故治疗应祛风寒,利湿化痰,兼补益肝肾,养血舒筋。张景岳的“愈风燥湿化痰丸”正是遵循这一思路所拟之方,本方中的白术、苍术、薏苡仁、防己健脾利水,牛膝、杜仲、巴戟天、补骨脂补肝益肾,川芎、当归、生地养血活血,猪牙皂、天南星、半夏、僵蚕祛湿化痰,陈皮、木香、沉香理气,防风、独活、羌活祛风寒,川乌、全蝎、天麻止痛止痉,用药虽多,但组方配伍井然有序,标本兼顾,故应有很好的对症治疗效果。

但本方中的川乌、半夏、天南星均为剧毒之品,猪牙皂有溶血副作用,制药时需好好炮制,去其剧毒之性,方能确保用药安全。肝肾功能异常者禁用本方,服药后有不良反应也应及时停药,寻求医师的帮助和指导。

《医心方》中的“肠痈汤”

“肠痈汤”出自《医心方》,该方组成为:薏苡仁5钱(15g),牡丹皮3钱(9g),桃仁3钱(9g),冬瓜子5钱(15g)。每日1剂,以600ml左右的水,煎至400ml,去滓,分二次温服。

肠痈汤有清热排脓,活血消痈之功效,主治肠痈成脓,腹中疞痛,烦满不安,不思饮食,小便短赤,脉数,不可下者。中医的肠痈,属现代外科的急腹症范畴,尤以急性阑尾炎为最多见。但本方并不局限于外科急腹症,盆腔、腹腔肿瘤患者,见上述症状时,亦可以本方为基础方组方治疗。

本方中的薏苡仁和冬瓜子是中医常见的消痈排脓药,牡丹皮和桃仁则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牡丹皮还兼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通常肠痈患者都会出现中医的热证,尤其是下焦湿热证。小焦湿热症状明显者(如小便短赤严重),尚可在本方基础上加味栀子、黄柏、黄芩、土茯苓等以清热解毒;加猪苓、泽泻、益母草、车前子等以利水除湿。如患者出现便秘、大便恶臭等症状,可加味生大黄、芒硝等以通便泻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