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典名方

朱丹溪的“大补阴丸”的适应症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滋阴学派的鼻祖,他擅长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各种难治性疾病。《丹溪心法》中的“大补丸(又名大补阴丸)”为朱丹溪的一张名方,该方组成为:川黄柏(炒褐色)4两,知母(酒浸,炒)4两(120g),熟地黄6两(180g),龟板(酥炙)6两(180g)。上药为末,用猪脊髓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70丸,空腹时用盐开水送服,每日1-2次。

大补阴丸是历史上的一张名方,其临床应用机会很多,所以直到今天,大补阴丸仍然为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有许多厂家生产,市面的中药店一般都有售。

大补阴丸主治肝肾阴虚,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现常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结核、骨结核、神经衰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尿路感染、老年性失眠等属于阴虚火旺者。本方也可抑制性激素的分泌,治疗性早熟和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本方中的熟地黄、龟板有补肾滋阴的作用,中医认为阴虚者火旺,滋阴有降火的功效。黄柏、知母属寒凉药,黄柏苦寒,知母甘寒,均可降火泻热;猪脊髓和蜂蜜填精益髓,保阴生津。所以者六味药组合使用,就能滋阴、泻热和生津,对肝肾阴虚所致的虚火上炎证有较好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大补阴丸有改善代谢、调控异常的能量利用、减少性器官发育亢进、调节血糖和免疫功能、抗炎消肿退热、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作用。

大补阴丸是肿瘤科常用的辅助用药之一,大补阴丸可用于治疗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骨转移癌等多种癌症见阴虚火旺证者,也可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等症。大补阴丸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一定的作用。但大补阴丸抗癌的力度较弱,不能单独用于治疗癌症。

治疗肺痈的“麦冬平肺饮”

肺痈是中医的一种病名,中医认为该病多由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所致,患者肺内肉败血腐,形成脓疡,故名肺痈。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或不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浓痰,甚则咯吐脓血。本病多属现代医学中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与肺脓疡的症状很相似,部分肺癌患者也会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应秉承养阴清热、活血化瘀和化痰止咳相结合的原则。

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收录了一张名为“麦冬平肺饮”的方剂,该方组成为人参、麦冬、赤芍、槟榔、赤茯苓、陈皮、桔梗各1钱(3g),甘草五分(1.5g)。以水一碗(约300ml),煎至八分碗(约240ml),去滓,空腹温服用,每日2次。

本方功效为益气养阴、化痰排脓,方中的桔梗和甘草是《金匮要略》中的排脓汤(由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的主要成分,排脓汤本来就是用来治疗肺痈的。本方在排脓汤的基础上加味补益气血的人参,滋阴润肺的麦冬,凉血活血的赤芍,理气止痛的槟榔,健脾化痰的赤茯苓和陈皮,兼顾扶正与祛邪,功效更为显著。

陈实功将此方的适应症定为:肺痈初起,咳嗽气急,胸中隐痛,咯吐浓痰;或麻疹后毒归于肺,肺焦叶举,咳嗽,气喘息高,连声不止,甚至咳血,或呛出饮食。这是一种较为剧烈的咳嗽,较为难治。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属上焦,上焦如羽,非轻莫举,故治疗肺痈时用药宜轻清,本方各药份量均较轻,正合其意。

退热止痛的柴胡白虎煎

明代名医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中有一张名为柴胡白虎煎的处方,该方组成为:柴胡2钱(6g),石膏3钱(9g),黄芩2钱(6g),麦门冬2钱(6g),细甘草七分(2.1g)。以水300ml,加竹叶20片,水煎至150ml,去滓,温服,每日2次,每次1剂。

本方有解表清里的功效,主治阳明湿热,表邪不解,发热,恶寒,身痛,口渴,多饮。本方名为柴胡白虎煎,是因为它同时借鉴了小柴胡汤和白虎汤的组方思路。本方以柴胡、黄芩解少阳之邪,以石膏清阳明气分之热,加麦门冬甘寒育阴、止渴生津,竹叶清热止渴,甘草调和诸药,顾护脾胃。从这个组方思路来看,本方的适应症为既有少阳病的往来寒热(定时发热),又有阳明证的壮热口渴的少阳阳明合病。

这些症状多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后期,癌症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也常有这种症状。按照中医的异病同治思路,以上疾病见上述症状者,均可选用本方对症治疗。

治疗盗汗头痛的“牡蛎散”

《千金要方》中有一张名为“牡蛎散”的方子,该方由牡蛎、白术、防风各等份组成,共研为散,每次取1钱(3g),用酒调服,每日2次。牡蛎散的功效为固表止汗,主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

牡蛎散和玉屏风散组方思路相似,功效也相似,二者都是止汗名方。只是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和防风组成,而牡蛎散则将黄芪改为有固涩止汗作用的牡蛎,其止汗之功就更加明显。

盗汗并头痛是感染性疾病的一种常见的后遗症,此病在西医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则认为这样的患者属于表虚不固,腠理松弛,所以会有盗汗的现象。本方中的牡蛎和白术都有止汗的作用,防风解表祛邪,兼治头痛。三者合用,能固表止汗,祛风止痛。

牡蛎散和玉屏风散组方相似,玉屏风散做成的中成药玉屏风颗粒在大多数药店里都有出售,但牡蛎散没有现成的中成药。按照中医的理论,牡蛎有潜阳滋阴作用,和黄芪的补阳固表正好相反,所以二者的偏向是不一样的。日间汗出不止为阳虚不固,夜间盗汗则为阴虚火旺,浮阳外越,固二者所治不同,无法通用。

中医治疗白虎风/历节风(痛风)的几张验方

白虎风是中医的一种病名,又名历节风、痛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专门的《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篇,此病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要症状。古人认为此病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痛甚有如虎啮”,故名之为白虎风,或历节风。

《金匮要略》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名历节”。

《圣济总录》卷十对历节的描述如下:“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

《诸病源候论·风诸病下》对历节的描述如下:“历节风之状,短气,自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气虚,则汗也。风冷搏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

从这些记载来看,中医所说的白虎风(历节风)与现代医学中的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相似,尤其与痛风的临床症状高度相似。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痛风主要是由尿酸过高引起,此外,部分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放化疗后也会出现痛风的症状。

中医治疗白虎风(历节风)的验方有很多,《金匮要略》中是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如下:桂枝4两(12g),芍药三两(用白芍,9g),甘草二两(6g),麻黄二两(6g),生姜五两(15g),白术五两(15g),知母四两(12g),防风四两(12g),附子二枚(炮,现用制附片6-12g)。汉代的一两约合现在的15g,但是在实际用药时,不建议用这么大的剂量。此方中的麻黄用到30g极易出医疗事故,为确保用药安全,一两换算成3g比较合适。

《诸病源候论》中也有治疗历节风的处方:独活、羌活、松节各等份(各取10g),酒煮服。《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的治疗白虎风,疼痛不可忍者用地龙散:地龙末一两(30g),好茶末一两(30g),白僵蚕一两(30g,微炒),以上药共做成细散,每次取2钱(6g),以温酒调服,不拘时候,每日3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治疗痛风并不建议用酒煮服,可考虑用姜葱水煮服。

另有一张治疗历节的经验方出自于清代中期,该方组成为:牛膝、桃仁、黄芩、白术、当归各等份,研成细末,冲服。当代中医名家刘渡舟教授治疗此类疾病用过一张经验方是将芍药甘草汤与羚羊角钩藤汤合方使用:白芍30g,甘草15g,钩藤16g,羚羊角粉1.8g(冲服)。芍药甘草汤又名弃杖汤,是治疗拘挛疼痛的一张名方,钩藤、羚羊角息风止痉,刘老在临床中发现,二者合而用之,效果更好。

以上几张处方,可酌情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