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典名方

中医治疗白虎风/历节风(痛风)的几张验方

白虎风是中医的一种病名,又名历节风、痛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专门的《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篇,此病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要症状。古人认为此病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痛甚有如虎啮”,故名之为白虎风,或历节风。

《金匮要略》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名历节”。

《圣济总录》卷十对历节的描述如下:“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

《诸病源候论·风诸病下》对历节的描述如下:“历节风之状,短气,自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气虚,则汗也。风冷搏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

从这些记载来看,中医所说的白虎风(历节风)与现代医学中的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相似,尤其与痛风的临床症状高度相似。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痛风主要是由尿酸过高引起,此外,部分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放化疗后也会出现痛风的症状。

中医治疗白虎风(历节风)的验方有很多,《金匮要略》中是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如下:桂枝4两(12g),芍药三两(用白芍,9g),甘草二两(6g),麻黄二两(6g),生姜五两(15g),白术五两(15g),知母四两(12g),防风四两(12g),附子二枚(炮,现用制附片6-12g)。汉代的一两约合现在的15g,但是在实际用药时,不建议用这么大的剂量。此方中的麻黄用到30g极易出医疗事故,为确保用药安全,一两换算成3g比较合适。

《诸病源候论》中也有治疗历节风的处方:独活、羌活、松节各等份(各取10g),酒煮服。《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的治疗白虎风,疼痛不可忍者用地龙散:地龙末一两(30g),好茶末一两(30g),白僵蚕一两(30g,微炒),以上药共做成细散,每次取2钱(6g),以温酒调服,不拘时候,每日3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治疗痛风并不建议用酒煮服,可考虑用姜葱水煮服。

另有一张治疗历节的经验方出自于清代中期,该方组成为:牛膝、桃仁、黄芩、白术、当归各等份,研成细末,冲服。当代中医名家刘渡舟教授治疗此类疾病用过一张经验方是将芍药甘草汤与羚羊角钩藤汤合方使用:白芍30g,甘草15g,钩藤16g,羚羊角粉1.8g(冲服)。芍药甘草汤又名弃杖汤,是治疗拘挛疼痛的一张名方,钩藤、羚羊角息风止痉,刘老在临床中发现,二者合而用之,效果更好。

以上几张处方,可酌情选用。

《杨氏家藏方》中治疗风湿痹痛的“牛膝丸”

牛膝丸出自《杨氏家藏方》,组成为:牛膝(酒浸1宿,焙干)、肉苁蓉(酒浸1宿,焙干)、川芎、羌活(去芦头)、当归(洗,焙)、杜仲(去粗皮,生姜汁浸,锉,炒)、麻黄(不去根、节)、赤芍药、木香、没药(另研)、乳香(另研)、木瓜、附子(炮,去皮、脐)、萆薢、大腹皮、五加皮、薏苡仁(炒)、续断各等份。若不便制丸,亦可改成汤方服用,每种药用量3-6g。

制法为将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30丸,空腹用温酒送服,每日2次。牛膝丸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强筋壮骨的作用,主治风湿痹症,四肢拘挛、肢膝疼痛。现多以本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瘫痪,也可以治疗骨转移引起的癌痛。

本方中的羌活、麻黄、附子有散寒、祛风止痛的作用,川芎、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有活血止痛的作用,附子、牛膝、肉苁蓉、杜仲、五加皮、续断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的作用,木瓜、皮屑、大腹皮、薏苡仁有祛湿止痛的作用,所以合而用之,就有祛风散寒、强筋健骨、温阳祛湿、除痹止痛的作用。

本方中所用的大多数药物都有抗肿瘤作用,所以本方也可以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尤其适合治疗骨肿瘤或骨转移瘤。治疗肿瘤时,宜制成丸剂长期服用。

赵炳南治疗阴疽的经验方“回阳软坚汤”

赵炳南老中医为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外科大家,其著作《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有一张名为“回阳软坚汤”的方剂,该方组成为:上肉桂一至三钱,白芥子三至五钱,炮姜二至四钱,熟地五钱至一两,白僵蚕二至四钱,橘红三至五钱,三棱三至五钱,麻黄一至二钱,莪术三至五钱,全丝瓜二至五钱。

本方有回阳软坚,温化痰湿,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胸前疽、腋疽及一切表面皮肤颜色不变,肿硬聚结的阴疽证。

赵老的这张方子是在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的阳和汤(由熟地、麻黄、鹿角胶、白芥子、炮姜、肉桂、甘草组成)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所以方名亦与阳和汤相似。回阳软坚汤去掉了温阳补血的鹿角胶和清热解毒的甘草,加了软坚散结的白僵蚕,以及破血攻坚、消肿散结的三棱和莪术,通络化痰的全丝瓜和理气化痰的橘红,其散结的功效就更为显著。而且药物成本大幅降低,鹿角胶为名贵药,一般家庭承受不起,足见赵老处方时也是考虑了经济成本的。

中医所说的阴疽,是各种可以从皮肤表面观察到的肿块。阴疽大多不红不痛,但肿硬聚结,不易移动,与现代医学中的脂肪瘤、淋巴瘤、淋巴结核等有相似之处。中医认为此类阴疽大多属阳虚日久,气血不足,寒痰凝结而成,故治疗应温阳补血,消痰散结。肉桂、熟地、炮姜温阳补血,麻黄散寒消肿,白芥子温化寒痰,合起来就有祛寒消肿之功,这正是阳和汤组方的用意。

赵老保留了阳和汤的这几味关键性药物,再加上白僵蚕、橘红、全丝瓜化痰散结,三棱、莪术攻坚,这样组方,攻坚散结的力度较阳和汤大。本方中的各药都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所以本方对证属阴疽的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中医外科有句话说,阳和汤是治疗阴疽的良方,但阳证患者应“口莫沾唇” ,因为这种温热性药物会加重阳证患者的症状。阳证的肿块通常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多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良性肿块,如果体表肿块有红肿热痛的现象,不能轻易用阳和汤。回阳软坚汤是在阳和汤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禁忌症也与阳和汤是相同的,所以阳证患者应慎用此方。

以本方治疗癌症,力度稍显不足,患者尚应结合其他抗肿瘤药同用,如复方斑蝥胶囊、西黄丸、平消胶囊等,或找有经验的中医师全面诊疗。本方中的一钱换算成现代的3g,赵老的量为成人一日剂量,用法为水煎二次,分2-3次于饭后服用。慢性病程的患者用本方有效后,也可按本方比例制成丸剂服用,每日服用2-3次,每次6-10g。

化痰润肺、止咳平喘的“调肺汤”

“调肺汤”出自《普济方》,该方组成为: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30g),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干)2两(60g),炙甘草1两(30g),紫苏子(炒)1分(0.3g),贝母(炒)1两(去心)。以上各药,共为细末,每次取3钱(9g),用水一碗(约150ml),加入干柿子1个(切碎),煎至六分碗(约90ml),去滓,温服。日三次,早起空腹、日中、临卧前各一次。

本方有化痰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肺气喘息,四肢乏力,饮食无味,现多以此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肺癌等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喘。本方可以改制为丸药,将上述药共打成细粉,并加入柿霜120g,再以炼蜜为赋形剂,制作成直径为6mm的丸药,每日三次,每次服用20-30丸。亦可制成6克重的大蜜丸,每日三次,每次1丸。

调肺汤中的杏仁、麻黄、贝母、甘草、紫苏子均为最常用的止咳平喘的中药,杏仁和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麻黄宣肺平喘止咳,贝母润肺化痰止咳,甘草止痉平喘止咳,合而用之,就是一张功效显著的止咳平喘的方剂。柿子也有润肺化痰和降气的功效,以干柿子或柿霜入药,能辅助杏仁和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咳喘日久,身体虚弱者,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西洋参15-30g、蛤蚧1-2只;痰多者,可加法半夏15g,胆南星15g,竹茹15g,茯苓30g,橘红15g;口干舌红脉数者,可加黄芩30g,麦冬30g,天冬30g,五味子30g,北沙参15g,南沙参15g;有胸腔积液者,可加葶苈子30-60g,桑白皮30g。

本方中的麻黄有升血压和兴奋心脏的副作用,患者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心悸、血压升高等副作用,既往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应慎用。另外,服用本方后严禁饮酒。

柴胡陷胸汤的适应症

柴胡陷胸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为:柴胡1钱(3g),姜半夏3钱(9g),小川黄连4分(2.4g),苦桔梗1钱(3g),黄芩1钱5分(4.5g),瓜蒌仁5钱(15g),小枳实1钱5分(4.5g),生姜汁4滴(分2次冲服)。以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本方有和解清热,涤痰宽胸的作用,主治邪陷少阳,痰热结胸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按之疼痛,呕恶不食,口苦且黏,目眩,或咳嗽痰稠,苔黄腻,脉弦滑数。现多以此方治疗胸膜炎、胆结石、心绞痛、反流性食管炎、胸腔积液(胸水)等疾病。

柴胡陷胸汤是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的加减方,所以它既有小柴胡汤的功效,又有小陷胸汤的功效。小柴胡汤是治疗往外寒热、口苦目眩的少阳证的代表方,小陷胸汤是治疗心下痞满的结胸证的代表方,二者合用,就能治疗既有往来寒热、口苦目眩的少阳证,又有心下痞满的痰热结胸证。

上述症候是一种多发性的病理性现象,消化道疾病中的反流性食管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呼吸道疾病的胸膜炎、胸间皮瘤、晚期肺癌,循环系统的心绞痛等均可能出现上述症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只要患者症状与柴胡陷胸汤证相符合,均可以柴胡陷胸汤治疗。

患者若兼见便秘,可在上方基础上加肉苁蓉、大黄、火麻仁等;胸腔积液患者,可酌加葶苈子、桑白皮、茯苓、猪苓、车前子、怀牛膝、冬瓜仁等;心绞痛患者,可加桂枝、薤白、丹参、檀香等;反流性食管炎或胃炎患者,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加竹茹、胆南星、橘红、代赭石、旋复花、枇杷叶等;心下疼痛严重者,可酌加元胡、五灵脂、蒲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