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身心医学

拆除心灵之墙,看见彼此

1998年,我高考结束,暑期在家乡呆着。有一天晚上,我们村的一个长辈对我说,志远,你是村里的秀才,有件事情需要你出力了。村里有个年轻媳妇要自杀,你口才好,你去做做她的思想工作。

她所说的那个年轻媳妇之所以要自杀,是因为她一下子失去了两个年幼的儿子。村里另一位村民用炒米拌毒鼠强除田地里的鼠害,村里三个不到十岁的小孩不懂事,把他放在田间地头的炒米分了吃了,结果三个孩子全部被毒死,无一幸免于难。

这三个孩子中有两个孩子是这个年轻媳妇的儿子,她也只有这两个孩子,一场意外夺走了她两个儿子。这个女人精神一下子就崩溃了,无论谁都无法安抚住她的情绪。那天晚上,她一定要寻死觅活,她的丈夫、我,还有好几个村民都在她家里尽力安抚她。她的丈夫论辈分是我的一个族兄,我的这位族兄笨嘴拙舌,加上自己也悲恸过度,完全不知道如何安抚自己的爱人。

我也不记得那天晚上我们是如何把这个嫂子安抚下来的,我只记得当时大家寄希望于我,希望我能开导她,而我也确实陪着她说了许多话。我们大家陪了她好几天,她才终于从那种极端的悲痛中慢慢平复下来,能够睡一会儿觉了。之后,她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我没有再听说过她有自杀的行为。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难以忘记这件事情。那一年我十八岁,刚好成人,这一幕就像给我上了一堂成人课。此后,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再没有去接触这对夫妇。时间或能慢慢愈合他们心中的伤疤,但那锥心刺骨之痛一定还会经常折磨他们。

我在幼年时经历过两起亲人自杀事件,一个亲人自杀身亡,一个亲人自杀未遂,这两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很深远。我哥哥曾说我同情心泛滥成灾,根源其实在于这两次自杀事件。上苍安排我在非常幼小的年龄就经历了如此惨烈的人间悲剧,又给了我一颗善解人意的心,这注定了我的性格要受此影响。

人心中没有深在性疼痛,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的。而人心灵深处的痛苦,大多数来自于爱、失去爱和各种创伤。长期不能缓解,又无处可倾诉的心灵之痛会导致一个人形成压迫性情绪,造成精神障碍。一旦形成精神障碍,这个人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精神障碍患者会在无意识间给身旁的人带来很大的压力,他们的亲人和朋友对他们的精神障碍形成的机制和解决他们的精神障碍问题的方法都缺乏了解,不知如何陪伴和照顾他们,反而经常受到他们的伤害,久而久之,亲友们也会疲惫不堪。

我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精神障碍患者,统计数据显示,整体人群中有接近20%的人存在精神障碍问题,也就是说每五个人中约有一个人存在精神障碍问题。而到医院就诊的各类患者中,有约40%的人存在精神障碍问题。到肿瘤科就诊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属中,则有超过60%的人存在精神障碍问题。到精神科就诊的人中,接近100%存在精神障碍问题。也就是说我打交道的对象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存在精神障碍问题。

精神障碍会导致人敏感多疑、易怒、易焦虑、易抑郁、易惊恐、易激惹,经常失去现实检验力,有夸大性认知,还有可能有幻听幻觉,存在攻击性,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让我的那位失去两个孩子的族嫂再去看炒米,她可能会抑制不住的悲伤和尖叫,即便这炒米里没有毒鼠强。对于不了解她的这段悲伤的经历的人来说,她的反应就像一个疯女人一样不可理喻。但对我们这些能深切地体会她的悲痛的亲友来说,她的这些反应会令我们落泪。

创伤会损害人的大脑,让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形成与现实不相符的认知,而且患者在产生这些认知的当下时刻,并不会察觉到自己有什么异常。他们的恐惧、焦虑和悲痛是如此的深切,以至于他们会误认为外界在刺激和伤害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采取错误的防御方式进行自我保护,比如攻击他人、回避他人或自我攻击、自残自杀。

正常人和精神障碍患者就像隔了一堵心灵之墙一样,彼此看不见对方,所以他们的相处非常艰难。理想状态下,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要有能力将这堵墙拆除掉,让他们看见彼此。有些精神创伤是可以疗愈的,另一些则终生难愈。对于存在精神障碍问题的家庭来说,最现实的解决方案不是彻底治愈患者,而是他们要学会看见彼此、理解彼此,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相处,改善大家的生活质量。

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可能会发现,在一个家庭中,精神障碍问题往往不是单发的,可能就诊的那一个是他们一家中精神障碍问题最为轻微的一个,其他自认为自己没有问题的家庭成员的问题更严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会非常困难,希望患者家庭环境改善的愿望经常要落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精神障碍与遗传和环境都有关系,遗传和环境就像是扳机和扣动扳机的手。单独有扳机,子弹不会发射,单独有扣动扳机的手,子弹也不会发射。只有当扳机和扣动扳机的手都存在,而且那只手去扣动了扳机,子弹才会发射。遗传和后天的成长环境的共同作用,是形成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

有些人天生的就敏感脆弱,他们继承了一些不好的基因,据说他们的21号染色体上有些基因发生了突变,所以导致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很差。这些人如果再遇上一个糟糕的养育环境,频繁地受到虐待、溺爱或二者交替出现的对待,他们就会形成创伤型人格。

创伤型人格会衍生出种种精神疾病:偏执型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抑郁症、狂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等。创伤型人格者的认知、行为、语言与一般人有差异,这导致他们生活在人群中总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指责和辱骂,他们自己只能用愤怒或逃避来应对。

我们仍然不能科学的对待精神障碍患者,我们为他们贴了许多令他们很难受的标签,我们说他们人品渣、性格差、脾气臭、道德败坏。殊不知,他们自己也为大脑损伤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折磨而痛苦不堪。大多数突发的爆炸性的看似不可理喻的社会新闻的背后,都存在精神障碍问题,一些本已生病的人在遭受无数人的网暴。

我从不参与到任何关于某个个人的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因为我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我无法判断这个人是否存在精神障碍问题。如果我义正词严的去讨伐他们,结果却是在以群体狂欢的方式去虐待一个精神障碍患者,我会觉得自己双手沾满了鲜血,罪孽深重——道德标兵往往是一群愚昧无知的人。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一个正常的人不会做出不可理喻之事。一旦一件事情不可理喻,要么就是有人在说谎,搬弄是非,要么就是背后存在精神障碍问题。这个基本的判断让我不轻易批评他人。

我也支持废除死刑,因为大多数死刑犯也是创伤型人格,他们的背后有许多令人肝肠寸断的悲惨故事。我们需要的是促进社会朝着更文明、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减少这些创伤事件的发生,让受创伤的人早日得到治疗,避免进一步酝酿更多的恶性事件,而不是用杀戮来报复。

如果我们不从根源上清除人类的心灵之苦,我们将永无解决此类社会问题的可能。人类只有拆除各种心灵之墙,看见彼此,理解他人,才可能建立起相对而言更和平、更友善的社会,也才可能最大程度的为众生谋取幸福。

总有些人要承担起帮助大家看见彼此的使命,提高社会大众的科学素养,改变社会大众的认知。要想建设起一个理性的社会,需要无数理性的人承担起自己的使命,推着社会往前发展。也许你就是其中一位,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有使命这样去做,那就行动吧!

治疗情志失调的“养血安神片”和“养血清脑颗粒”

情志失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由身体不适、劳累过度加上生活中的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引起,如不重视,拖延日久,则很容易演变成焦虑症或抑郁症。今撰此文介绍两种常用的治疗情志失调的中成药:养血安神片和养血清脑颗粒。

养血安神片由熟地黄、生地黄、鸡血藤、合欢皮、首乌藤、墨旱莲、仙鹤草等7味药组成,许多中成药厂生产了该药的成药。市面上的养血安神糖浆、养血安神颗粒也是同一张方剂制成的中成药,成分与功效均与养血安神片一致。

养血安神片有滋阴养血,凝心安神的功效,主治阴虚血少、头眩心悸、失眠健忘的阴血亏虚证者,此类患者多天性敏感脆弱,体质也较弱,容易受到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刺激,惊恐过度并焦虑失眠。

合欢皮和首乌藤(亦名夜交藤)合用,有很好的安神助眠作用,熟地黄、生地黄、墨旱莲均为滋阴药物,其中墨旱莲也有很好的安神助眠作用。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是治疗乏力的一种常用药,鸡血藤活血补血。所以这个方子合用,既能缓解患者因为情志失调,焦虑过度所致的失眠,又能提升患者的精气神。此方有一定的通便作用,对焦虑而又便秘的患者更适宜。

养血清脑颗粒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细辛等11味药组成,有多家药厂生产本方的中成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本方的功效为养血平肝,活血通络,主治血虚肝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本方有一定的降压作用,故低血压者慎用。本方中的细辛有肝毒性,不宜久用,症状缓解应及时停用,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市面上的养血清脑胶囊等也是根据本方制作的,其功效与养血清脑颗粒一致。

养血清脑颗粒是在中医补血名方四物汤(由熟地、川芎、当归、白芍组成)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四物汤养血活血,加鸡血藤则养血活血的效果更好,能改善血液循环。钩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均有降压作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治疗肝亢作用。延胡索活血止痛,细辛搜风祛痰止痛。

所以养血清脑颗粒对血压偏高、心烦易怒、头痛失眠的患者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此药被许多精神科患者使用,对有焦虑、惊恐、躁狂或轻躁狂症状的患者有一定的效果。服药后患者血压下降、睡眠质量改善、头晕头痛症状改善,能较快的改善情绪。此外,养血清脑颗粒也适合脑梗后遗症患者见心烦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者。

学会与疾病和各种难题共生

我在年轻气盛的时候有过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疾病,我也相信那些困扰着我们所有人的社会问题终究会有彻底消失的那一天。更离谱的是,我怀抱着远大理想,相信通过革命和奋斗,可以建设一个大同世界。

我父亲给我取了一个寓意“志向远大”的名字,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少年时期的理想。心智不够成熟的我相信自己可以像孙中山、华盛顿等人一样,在人间建设好一个理想国。我今年45岁了,回头看这个少年时代的梦想时,会发自内心地觉得它幼稚可笑。

姑且不论我能否成为孙中山或华盛顿这样的人物,单就我想建设理想国这一梦想而言,自古至今,包括孙中山和华盛顿在内的所有人都未能成功。大同世界遥不可及,芸芸众生还不知道要在一个充满了各种令人头痛的问题的社会中生存和繁衍多少世代,才能进入理想国。

或许,这种理想国永不可能实现,只会是一些理想主义者脑中的空中楼阁。孙中山先生临终遗言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个遗言估计再过一千年甚至一万年还用得上。

我曾经看过关于作家张贤亮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提到有位女记者采访张贤亮时,对张贤亮取得的成功称赞不已。张贤亮却对自己的所谓成就不屑一顾,他说和他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比起来,这些所谓的成就不值一提。张贤亮说他年轻时的梦想是当国家元首之类的大人物,改造整个社会,建立理想国。我看完后忍俊不禁,终于看到有个人和我一样年少疯狂而不只是轻狂过。

这篇文章的作者后来话锋一转,提到张贤亮在接受完采访后,向采访他的女记者提出要和她谈恋爱。看到这里我又忍俊不禁,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而不是那个作者杜撰的话,那么张贤亮先生也太可爱了。他终于从理想回到现实,不去想他的理想国问题,而是去关注现实的食色性也了。

张贤亮先生只是一个极端,我相信所有人的心中都对社会和家庭有一种理想化的期待。但这个期待也终究会有泡沫破裂的那一天,用我一个老同学的话说叫“理想去泡沫化”。绝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理想去泡沫化”,但总有少数人无法接受“理想去泡沫化”。他们在理想去泡沫化后,陷入深深的失落之中,郁郁寡欢,难以自拔,最终出现了心理问题或发展为精神疾病。

“不如意”实际上是人生之常态,古人有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大到整个社会,小到我们每个蝼蚁般的众生的日常,真正能如人所愿的事情真是少得可怜。每天的新闻报道中都充满了战争、犯罪和各种各样的灾害事件,医院里,身患身心之顽疾,抱着一线希望去求生的人数不胜数。人类期盼的安宁、健康、富足、和谐就像一个永不可能实现的白日梦一样虚无缥缈。

如果我们只盯着这些负面内容,我们整个心都会是晦暗无光的。我曾立志扫荡一切不公和不幸,扫荡掉各种罪恶和苦难,让人类生活在幸福之中。因为这个原因,二十岁上下的我热衷于各种社会运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希望重新打造一个美好人间。这个愿望未能实现后,我受古人“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句话激发,一头钻进医学研究之中,希望救死扶伤,帮助人们从疾病的魔爪中逃脱。

最后我发现,这两个愿望一个也实现不了。不但大同世界建立不起来,疾病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能被治愈的基本都是自限性疾病,这类疾病有无医学的帮助,都有可能自愈。非自限性疾病的治愈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大多数时候,我们最终得向疾病屈服而非疾病向我们屈服。

如今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生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必须得学会与疾病和问题共生。疾病和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一样,基本都很难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我们只能与它们妥协,接受它们存在的必然性,很难与它们泾渭分明的决裂。

身为生物界的一员,适应环境,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即便是父母,也无法为我们提供完美无瑕的成长和生存环境。如果我们不主动应对环境的挑战,我们就只能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被大自然淘汰掉。

所幸的是,自然界给了每个生物应对环境挑战的天性,这个天性就是生物学中的专业术语“应激性”(或曰适应性),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本能性反应能力。如果我们能好好地利用这一天性,我们就可以为我们自己争取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存质量。

我个人认为,停止不切实际的幻想,接受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退而求其次,学会与疾病和问题共生,是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的关键之关键。如果我们依然不停地在抱怨,在懊悔,在幻想,我们将沉浸在无休无止的内耗之中,不断地折磨自己,浪费光阴。并很容易被别有用心者趁虚而入,惨遭他们洗脑,损失巨大。

人的情绪可以被鼓动起来,也具有“人传人”的能力,自古至今,蛊惑人心的事情层出不穷。别有用心的政客、骗子、广告商基本都是一丘之貉,他们都在利用人心易被蛊惑这一特点,谋取自己的利益,罔顾他人之生死。通过深入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智慧和鉴别能力,是避免被人蛊惑的最好办法。

我们在不美好的人间也可以生活得很幸福,我们在遭遇疾病和人生难题的困扰的情况下,也可以高质量的活着。我们不必追求十全十美,也不必追求完全的健康——完全健康的人是不存在的。追求完美,追求绝对的健康,是一种竹篮打水和水中捞月的行为。带着问题和疾病生存,才是我们的常态。

接纳不完美,无惧失去,坦然面对生死,这样做不但能让我们的内心平静,也能让我们的行动更具理性。因为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摆脱了焦虑、抑郁和恐慌,我们把自己内心的空洞修补好了,不再容易冲动,人家就不好趁虚而入了。

打败我们的,不但有不可预料之意外,也有我们自己的脆弱和无知。世事无常,但再多的不如意,也干扰不了一颗不受外界影响的心。当一个人不再恐惧和焦虑时,他就能最理性的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去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要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能万事如意,尽力而为然后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

精神障碍的六个层级

最近,湖北孝昌县小悟乡一精神障碍患者发病后,持刀伤人,致包含其母亲在内的8人死亡,损失惨重。经查,该患者卢某某,53岁,初筛为3级精神障碍患者。卢某某案发前正处在疾病发作状态,准备送医,但还没来得及送医,便发生了这一惨剧。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热点新闻。这也是我国精神障碍患者单次伤人最为严重的事件之一。

那么什么是三级精神障碍呢?精神障碍一般根据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分为六个层级。

1/0级:患者病情较轻,生活尚能自理,仅存在使自己痛苦的情绪问题,危险性基本不存在;

2/1级:患者发病时思维、言语错乱,大喊大叫,认知、情绪、情感失调,扰乱其他人生活;

3/2级:患者发病时思维、语言错乱,认知、情绪、情感失调,出现暴力倾向,但多局限在家庭内部;

4/3级:患者发病时思维、语言错乱,认知、情绪、情感失调,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都有暴力倾向,不停劝阻,一旦发怒,难以终止;

5/4级:患者发病时出现打人、毁物、打砸公共财物现象,劝阻无效;

6/5级:患者发病时,行为严重威胁到其他人的人身安全,除出现暴力行为外,还容易出现纵火、损害公共财物现象,劝阻无效。

我国一共有多少精神障碍患者呢?实际数字可能令人触目惊心。2018年5月25日,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在全国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总结部署会上公布了一项数据,截止2017年底,全国13.9008亿人口中,有2亿4326万4千人存在精神障碍,总患病率高达17.5%。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人,发病率超过1%。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长。

除了湖北的这位持刀伤人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报道外,最近颇为热门的报道还包括某市的一些桥上密集地出现跳河自杀者的新闻,这些自杀者也是医学上的精神障碍患者。他们在生活压力下,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陷入悲观和绝望之中,以这种自毁的形式结束痛苦,殊为可惜。

精神障碍与生物遗传和环境影响均有关系,一些轻微的精神障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帮助,将有可能发展为严重精神障碍。比如,抑郁症患者多属1/0级精神障碍,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小。但若发病后未得到重视,任由其长期发展,就有可能会发展为带有攻击性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精神障碍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果掌握其发病规律,及时送患者住院治疗,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比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突然言语增多、做出许多计划、异乎寻常地密切与外界联系,这看似生活变得更积极,但却是患者与患者家属要高度警惕的时候,因为这往往是患者躁狂发作的前兆。患者在不久后,可能就会出现躁狂发作的现象,认知失常,进入躁期后,患者会做出一系列的冲动行为,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损失。

除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会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外,其他大多数的精神障碍患者生活在自己的家里,或流浪街头。家属中有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里的其他成员,需要学习与患者疾病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更好的与患者相处。患者也应学习相关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精神障碍不是患者想不开,在21世纪,如果我们还单纯的把精神障碍当作是患者想不开,觉得患者想开了,一切就都好了,那说明我们愚昧无知,与文盲无异。精神障碍首先是一种大脑受损的疾病,患者大脑结构异于常人,体内神经递质异于常人,认知也异于常人,需要精神科医生进行专业的评估后,采用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

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往往比一般家庭更贫穷,而精神障碍的治疗又花费不菲,所以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并未引起家庭重视。家里人多认为患者是性格不好,人格存在问题,社会大众更是将患者的系列言行认定为人格和道德问题,这导致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初诊时间严重滞后于患者最初发病时间,也造成患者和患者家庭有严重的“病耻感”,耻于就医。有些患者甚至终身都得不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严重者自杀或流浪街头。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的处于易激惹、焦虑、抑郁、悲伤、惊恐、精神错乱等状态,总是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很容易被他人的一句微不足道的话激惹到,与人建立和维持关系时非常困难,频繁地与周围人发生冲突或回避与他人的接触,这意味着这个人的精神健康状态不佳。家属要多关心一下这样的家庭成员,有些人可能只是处于一种暂时性的应激创伤状态(可由失恋、失业、劳累过度或惊吓过度引起),有家属的陪伴,过一段时间会自然缓解。另一些人则可能会反复出现这种情况,不能自行缓解,这就要及时就医。

有一些精神障碍是先天性的,因为精神疾病具有遗传性,一半以上的精神障碍患者出自于精神疾病家族,这说明精神障碍具有高遗传性。比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和他的父亲、祖父均为抑郁症患者,著名作家海明威和他的父亲也都是抑郁症患者,大科学家牛顿和他的妈妈、哲学家叔本华和他的妈妈也都是精神障碍患者。

另一些精神障碍则是后天因素造成的,最著名的后天因素造成的精神障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初是在越战老兵身上发现的,许多参加越南战争的美国士兵在战争回国后,出现系列的精神障碍,这个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这个群体的深入研究也促进了精神医学的发展。史泰龙主演的电影《第一滴血》的主人公兰博就是一个罹患PTSD的越战老兵,环境刺激一再唤醒他在战场上的创伤经历,导致他经常陷入疯狂之中,动辄杀人。

另一部美国电影《惊魂记》拍摄于1960年,这部电影是首部以精神障碍患者为题材的电影,已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名作。《惊魂记》的主人公诺曼就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诺曼在其母亲的病态教育下,分裂出两种人格。一种人格是他母亲的人格,另一种人格是他自己的人格。他外表和善、彬彬有礼,但一旦其转入病态人格下,便成了杀人狂。

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擅长心理描写著称于世,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存在精神障碍。这些主人公长期生活不顺利,曾经受到过严重的或长久的虐待,最终形成了病态人格。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是一个癫痫患者,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是六大严重的精神障碍之一。这种特殊的患病经历让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够深入地了解病态心理,他的小说也因此而独具特色。

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精神障碍和感冒、癌症一样是一种生理性疾病,而非患者“想不开”。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去对真正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思想开导,无异于火烧浇油,这种开导非但不能帮助到患者,反而容易刺激他们,加重患者的情绪反应。精神障碍患者因为天生的大脑结构异常或大脑受到创伤,其思维模式异于常人,精神障碍患者既需要借助药物的帮助,又需要专业人士帮助其梳理他们的认知,只有这种综合治疗才能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平复。

所以如果家里有精神障碍患者,家属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劝说让其痊愈,最好的做法是带患者到专业的精神卫生中心就医。另外,我国有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属于精神残疾,国家会每个月补贴一定金额(当下是320-400元不等)的金钱,保障精神致残者的基本生活。精神残疾者就医,在精神病院的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也会全免。这对生活在贫困家庭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支持。

精神障碍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只有大家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爱,重视精神障碍问题,这个问题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由精神障碍引起的悲剧才能减少一些。笔者多年来与各类患者打交道,接触过大量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精神障碍患者(自己或家人罹患难以自愈的慢性疾病,是造成精神障碍的重要诱因之一),参与过多次自杀干预,对精神障碍的危害有深切的认识。甚至毋庸讳言,医护人员由于工作压力大,本身也是精神障碍的高发群体,医生抑郁症患病率是社会平均值的两倍,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同样应受到重视。

创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个人情绪调节能力,促进社会大众对精神障碍问题有更科学的认识,这些都是能减轻精神障碍危害的有效办法。精神障碍影响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唯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我们大家才能减轻精神障碍的危害。

电动车后座上那个哭泣的小姑娘

我身上全是两极分化,绝望与希望,爱与恨,冷漠与热情,安静与动感,自卑与自信,太多了。就像蹦极一样的落差感,任意模式随意切换。我是和平主义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与人发生)冲突,碰到底线时,我连自己都害怕,毁灭会成为一件有正义感的事情,(我会)让对方付出侵犯的代价。

——某心理疾病患者在知乎上的自述

人在青春期要与别人建立感情,而我青春期的大部分精力放在怎样与身心疾病和疼痛作斗争上,(错过了与人建立感情的最佳时机)。

——某长期罹患身心疾病的女性医务人员和我说的一句话

周日我去菜地干活儿回来,在路上,遇到一对母女。母亲骑着电动车,载着她的女儿去上英语课。小姑娘大概十来岁,母亲一路上在考女儿英语单词。女儿背错了一个,母亲咆哮如雷,指责她不用心,辜负了父母对她的期望。小姑娘可怜巴巴的,一声也不敢吭。

母亲的情绪实在太炸裂,小姑娘可能已经忍受过很多次,不敢反抗。因为反抗的话,母亲的咆哮一定会不断升级。即便她如此战战兢兢,她的母亲的情绪仍然不断升级,最后骂得小姑娘哭泣起来。

我骑着自行车,离他们不远,听到母亲咆哮一顿后,又是无休无止的唠叨和指责,指责小姑娘不努力,告诉她如果再不努力,未来多么可怕。母亲大概觉得这样做,能激发小姑娘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一起在四海桥附近等红灯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和这个母亲交流几句,劝说她不要如此对待自己的女儿。但我知道这个母亲在当下是无法听从他人的劝说的,而且一次劝说也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她对待女儿的方式,所以我选择了闭嘴。

但从周日到现在过去了三天,我的心依然不能完全平静,总觉得对这个小姑娘很愧疚,当时应该去劝说她母亲,即便明知这劝说效果不大。因为接触到太多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和人格障碍患者,熟悉他们的成长经历,所以我非常同情这个小姑娘。如果她继续遭受她母亲这样的精神虐待的话,她过了青春期后,很可能会为双相情感障碍或边缘型人格障碍之类的非常痛苦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折磨,了无生趣,甚至自杀。

她的学习应该也很吃力,因为她的母亲不知道,这孩子坐在教室里,内心经常会处于难以遏制的痛苦与绝望的状态,无法平静和集中注意力。

我们姑且管这个小姑娘叫苏苏。我可以想象到,苏苏在许多时候,一想起母亲对她的种种不堪入耳的辱骂之词时,都会发自心底里地感到羞愧、自卑、愤怒和痛苦。她感受不到母亲对她的爱,或者说她能感受到的是本来最应该爱她的那个人对她的爱的方式就像刀子扎在她身上一样,令她痛苦。

这会让苏苏对所有人失去信心,她不敢信任任何人,因为就连她最亲近的妈妈都会肆无忌惮地伤害她,所以她非常担心其他人会变本加厉地伤害她。苏苏也会非常敏感,别人和她在一起会觉得苏苏太过小心眼儿,随便一句根本不是指责或批评苏苏的话,都会引起苏苏强烈的反弹。有时苏苏会蜷缩在一个角落,郁郁寡欢;有时她又会非常愤怒,抨击其他对他并无恶意的人,令人莫名其妙,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得罪了这位姑娘。

在知乎上,许多双相和边缘患者对自己的父母充满了恨意,非常希望他们的父母遭受意外死亡,部分这类患者甚至真的会做出弑父弑母的行为来。比如弑母的北大学生吴谢宇,他就像极了边缘型人格共病双相情感障碍的精神疾病患者。但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根据我国的法律他最终还是被判了死刑,其实他可能更应该得到的是同情和宽恕。

根据我对这类患者的了解,我甚至可以预料到苏苏这一生坎坷的情感经历。她也像其他女孩一样渴望爱情,她非常容易因为某个同性或异性对她的一点好意而感动不已,希望与他或她建立起最深挚的感情。一旦他们建立起了某种友谊或恋爱关系,苏苏就特别有占有欲,希望对方的眼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排斥他(她)与任何其他人交往,同时饱受患得患失心理摧残。

通常,头一两个月,苏苏与人的感情极为甜蜜,苏苏会费尽心思去研究如何让他人感到开心和幸福,同时也会在心底里认为这个人就是自己的救星。但这个理想化期不会持续太久,过了这个理想化期,苏苏便极容易从对方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中感受到自己有被嫌弃的危险。

这会让苏苏极为恐惧,母亲严厉的指责和辱骂已经让她产生条件反射,不断地在潜意识中闪回。苏苏甚至能感受到躯体上的不适,因为紧张和恐慌,她的某处肌肉经常僵硬、疼痛,她也可能头痛欲裂。她陷入到极度恐惧之中,她感受到自己即将被严厉伤害,为了避免被伤害,她或哭泣或大喊大叫,她愤怒莫名,她推开自己的朋友或恋人,指责他们,辱骂他们,就像她母亲骂她一样令人不堪入耳。

一段关系可能就此破裂了,朋友或恋人远离苏苏而去的时候,苏苏意识到了自己的反应过度,无论知道或不知道自己误解了对方,她可能都会拼命地向对方道歉,希望挽留对方。也可能会自残或自杀,或一个人嚎啕大哭。这个过程在她的一生中反复发生,她开启一段关系,然后在痛苦中结束这段关系。她内心深处积压的痛苦的体验越来越多,每当她回首往事时,她泣不成声。

有时苏苏会想,我就是个祸害,我拖累了所有人,我什么都不是,我不值得任何人爱我,我妈妈对我的批评都是对的,我平庸无能,容貌丑陋,性格可憎,我真该死;有时苏苏又会想,你们都误解我,伤害我,你们都该死,你们发现不了我的优点,你们不配和我交往。

苏苏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各种缺点,总能挑出别人的毛病来,并觉得这些毛病令她难以忍受。苏苏的情绪很难像正常人一样,快速地恢复到基线水平。时间长了,苏苏也知道自己的情绪、情感和认知都存在问题,她恐惧与人接触。但苏苏和其他人一样,也是社会化动物,如果长期不与人接触,她又感觉空虚和体验到另一种恐惧。最后,只有麻木不仁才能让苏苏的脑子不那么沉重。

有时苏苏会通过自残来缓解自己心中那些挥之不去的难受,当她用小刀划破自己的手腕,看着鲜血从中流出时,她内心的痛苦得到舒缓,她的手腕上因此而留下道道疤痕。夏天的时候她都不敢穿短袖,生怕被人看见这些自残的痕迹。

苏苏是那么渴望有一个人来解救她,渴望有个不用她说一句话,便知道她的全部感受的人。但苏苏的感受瞬息万变,就连她自己也无法捕捉。她总是希望通过讨好别人来与人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所以有时她会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她不吝于付出,她和刚认识不久的异性发生性关系,因为她渴望与人建立情感,她愿意满足那些对她有好感的人,她觉得他可能就是自己生命中的那道光,可以照亮她。

为了那个人,苏苏可以不要自我,完全根据那个人的需要来定义自己。刚开始时,苏苏的恋人会觉得自己找到了灵魂伴侣,自己所思所想完全被苏苏捕捉到,苏苏体贴入微,完全满足了恋人的情感需求。但当感情往深水区发展时,苏苏的另一面露出来了,她敏感多疑,经常暴躁如雷或很冷漠。

苏苏的每一任男友都对苏苏有同样的感受,她既温柔又暴躁,既宽容又挑剔,既体贴又绝情,她是如此的阴晴不定,难以捉摸。随着与苏苏交往的时间越来越长,她的男友越来越不敢触怒她,在她面前说话小心翼翼。但即便如此,敏锐的苏苏还是能从对方的眼神和动作中捕捉到不友好的信息。

苏苏有时知道这些所谓的不友好是自己放大了的感受,与事实不相符,有时不知道。童年的记忆太痛苦了,她对人世间的恶意恐惧至极,她习惯了以恶度人,她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自己保护好。任何一段关系一旦让苏苏嗅出了危险,苏苏便会率先斩断它,逃离它,避免被伤害。

这种反复发生的经历让苏苏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孤苦伶仃,无人会真正爱她,人们总会指责、批评、错误的评价她,家人或亲密对象迟早会抛弃她。苏苏也知道自己病了,但是她同样排斥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她觉得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也对她充满了恶意的评判。

苏苏是一个没有情绪皮肤的人,她的情绪强烈,说来就来,八匹马都拉不住。她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冲动行为——她可能会暴饮暴食、危险驾驶、吸毒、冲动性性行为、无节制消费,并在事后懊悔不已。但下一次当她的内心再度惊恐不安时,她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上述行为。

只有少数像苏苏一样的人能遇到一个很温暖、稳定和平和的人,他们真的就像苏苏期待的那样,成了这类患者生命中的一道光,把像苏苏一样的人疗愈。他们善解人意,包容大度,富有同情心,能够感知到像苏苏这样的人内心深处的痛楚,在她们情绪波动时安抚她们,让她们安心。

伴侣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这种抱持的态度,可以最终融化苏苏冰封已久的心,让她逐渐正常起来。但这样的人极为罕见,而像苏苏这样的人则多如牛毛,所以苏苏们很难在茫茫人海中遇到自己的理想伴侣。即便遇到了那样的人,也不会是在对的时候。

但不断破裂的关系终究还是会让苏苏的心智逐渐成长起来,她开始认识到自己过度敏感多疑,并且反应过度,她试图慢慢的控制自己,或尽量减少与人的来往。苏苏很容易陷入各种困顿之中:贫病交加,孤立无援,能帮助自己的亲友很少。在遭遇重大挫折时,苏苏很容易自杀。

我渴望我见到的这个女孩和我描述的苏苏不一样,我期望她的人生比苏苏顺利多了,我更渴望社会各界重视精神健康问题。我所看到的这个妈妈显然也是一个心理不太健康的妈妈,她在艰难的带大她的女儿,她并不是故意想伤害自己的女儿,只是她的父母就是这样来教育和伤害她的,或者她遭遇了一些不幸让她变成这样,她无力改变自己,她需要长程的心理治疗。

过了中年后我开始意识到,向社会做科普工作,避免更多的人罹患难以治愈的身心之疾似乎比做临床一个个的去治疗病人更有社会意义。因为我在现实中接触到太多的像我妈妈这样的癌症患者和像苏苏这样的心理疾病患者,他们的身心之痛本可以避免。但遗憾的是,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教育方式中有太多愚昧的惯性化因素在制造大量的身心疾病。

如果你身边有个家长像苏苏妈妈一样,我希望你能比我有勇气一点,在日常中多与他们沟通一下,安抚一下他们炸裂的情绪,救救他们的孩子。我是个懦弱的人,不值得你们学习。如果你就是这样的家长,我希望你能去精神卫生中心看看心理医生,纠正自己的一些行为,不要再在自己后代身上制造悲剧。相信我,你生病了,需要治疗,不是你孩子有问题。

我们一起努力,让人间少些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