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典名方

治疗疔疮和无名肿毒的“五香追毒丸”

《疡医大全》中有一张名为“五香追毒丸”的方子,可治疗疔疮及无名肿毒。该方由:乳香(去油)、血竭、巴豆霜、老君须、母丁香、连翘、没药(去油)、沉香、广木香、苦丁香各一钱二分(3.6g)组成。

用时将上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鸡头米)大小。每次服用1-2丸,空腹或饭前服用,得利二三次后,食冷粥止之。本方有行气活血、解毒定痛之功效,主治疔疮及无名肿毒属实证者。

本方中用的乳香、没药、血竭是中医活血止痛、消肿散结的常用药,中医治疗各种肿毒、跌打损伤常用这些药。乳香、没药、血竭都属树脂类药物,也是进口药材,价格较贵。这三味药对胃的刺激都较大,部分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反酸烧心等不良反应,所以既往胃病症状较明显者应慎用。

方中的巴豆霜是巴豆去油后的炮制品,巴豆是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属于中医峻泻药。中医用巴豆治疗二便不通,水肿等疾病,巴豆也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巴豆毒性较大,可能会引起强烈腹泻,未经炮制的巴豆直接使用有一定的危险。炮制巴豆一般是将巴豆炒热,碾碎,用草纸吸去其油,剩下的炮制品就叫巴豆霜,巴豆霜的毒性比生巴豆轻。

中医的一些致泻药(如大黄和巴豆等)导致的腹泻可以通过喝冷粥来止泻。所以《伤寒论》中的承气汤和本方都有说明,如果病人服药后出现腹泻(得利或下利)症状,可以“食冷粥止之”。

老君须是萝藦科植物竹灵消的根须,因其形状像太上老君的胡须,故名老君须。老君须有清热解毒、保肝利胆、凉血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发热,虚劳久嗽,咯血,胁肋胀痛,呕恶,泻痢,产后虚烦,瘰疬,无名肿毒,蛇虫,疯狗咬伤等。

连翘也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也能治疗各种无名肿毒属阳实证者,为“疮科之圣药”,中医外科许多方子都用到连翘。

母丁香、苦丁香和沉香均属于理气药,在本方中用这三味理气药,是因为实证患者多同时有气滞、气逆、便秘、脘腹胀痛等症状,用理气药可以理气去滞,辅助以上药消肿散结。

可辅助治疗腹水和糖尿病的胃苓汤

《世医得效方》中有一张名为胃苓汤的方子,该方是将五苓散和平胃散各取2-3钱(6-9g)组合而成,煎药时,取苏子(即紫苏子)、乌梅适量一起水煎后送服。如果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再加木香、缩砂仁、白术、丁香一起煎服。

本方有祛湿和胃,行气利水的功效,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胃苓汤现多用来治疗肝硬化或癌症引起的腹水、高脂蛋白血症、病毒性肠炎、糖尿病等。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猪苓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半两(6g)组成。用时将以上各药研磨成粉末,以白饮(白开水)送服方寸匕(约2-3g),每日三次,服药后多饮暖水,以辅助发汗,汗出即愈。

五苓散是中医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该病主要是由太阳表邪不解所致,病邪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最后太阳经腑同病,小便不利。所以服用五苓散后,尚需像服用桂枝汤一样,喝些热水或热粥助阳化气,这样才能小便通畅。中成药五苓胶囊是根据五苓散的处方做的。

平胃散出自《简要济众方》,为中医祛湿剂,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功效。主治湿滞脾胃证,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泄泻便溏,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现多以其治疗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中成药平胃丸或香砂平胃丸是根据平胃散的处方制作的。

如果我们不想煎药,想直接服用中成药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同时按照药品说明书服用五苓胶囊和香砂平胃丸,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在服用胃苓汤。现在有许多医生有时候会给腹水患者开五苓胶囊,实际上将五苓胶囊配合香砂平胃丸使用,对肝硬化患者再配合鳖甲软肝片,对癌症患者再配合相应的抗癌成药(如西黄丸、复方斑蝥胶囊、华蟾素、复方红豆杉胶囊、威麦宁胶囊等),也是很好的用药组合。这样用药既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又可以降低患者服药的痛苦,而且成本还比服用汤药更低。

胃苓汤这个方子,现代研究发现它可以辅助治疗肝硬化腹水,也可以辅助治疗肝癌或其他晚期癌症患者的肝腹水。

同时它还能治疗糖尿病,《新疆中医药》曾报道过一项有42例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该试验显示,糖尿病患者服用胃苓汤加味冬瓜皮、桑白皮、益母草等药后,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糖,有效率高达95.3%。

胃苓汤作为治疗腹泻的常用方,它对轮状病毒等病毒引起的肠炎和小儿秋季腹泻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中国实用方剂学杂志》2000年曾报道过一项有82例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胃苓汤治疗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有效率高达96.34%。《河北中医》杂志2001年曾报道一项有116例患儿参与的临床试验,该试验显示用胃苓汤加味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效率可达96.55%。

此外,也有临床报道显示胃苓汤加味生姜和大枣,治疗高脂蛋白血症患者,总有效率也高达88%。

健脾化痰、解毒散结的“六神全蝎丸”

“六神全蝎丸”出自《洞天奥旨》,该方由全蝎3两(90g,焙干,去足、钩),白术(炒)3两(90g),半夏1两(30g),白芍4两(120g),茯苓4两(120g),炙甘草5钱(15g)组成。

制法为将以上药共为细末,核桃肉捣烂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早晚各服用1钱半。本方有健脾化痰,解毒散结的功效,主治多年瘰疬,百治不愈。瘰疬,是一种多发于颈部的淋巴结肿大性疾病,有可能是淋巴瘤,也有可能是淋巴结核或单纯的淋巴结肿大。

本方中所用的全蝎是钳蝎科钳蝎属动物东亚钳蝎的全体。中医认为全蝎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中风面瘫、半身不遂、疮疡肿毒、瘰疬结核、偏正头痛、风湿痹痛等。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全蝎有抗惊厥、抗癫痫、镇痛、抗血栓、抗肿瘤的作用,全蝎对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人大肠癌、宫颈癌、肺腺癌等均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较强,古巴的蓝蝎肽也是从全蝎中提取的抗癌药物。全蝎虽然有一定的毒性,但是在内服时很少有患者中毒。

白术为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的根茎,中医认为白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作用,主治脾气虚弱引起的乏力、食少腹胀、泄泻、便秘以及水饮内停导致的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寒湿痹、身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白术有促进胃肠蠕动,修复胃溃疡,治疗慢性胃病,保肝利胆的作用,也能提升免疫力,扩张血管、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的作用。白术还有抗肿瘤作用,对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淋巴肉瘤腹水型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为降低瘤细胞的增值率和瘤组织的侵袭性,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能力及对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等方面。白术还有利尿及抗腹水作用。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的块茎。生半夏的毒性很大,使用宜谨慎,本方中的半夏未标准为制半夏,则一般是用生半夏。但我本人建议患者在采用本方时最好用制半夏,因为用生半夏一旦发生致命的毒性反应,难以抢救。

中医认为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脘腹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从古至今,半夏都是常用的抗肿瘤药之一,现代药理实验也显示半夏对实验性肿瘤小鼠肝癌HCA、小鼠肉瘤S180和宫颈癌HeLa细胞、髓性白血病等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半夏也有镇吐、催吐、镇咳、祛痰、抗生育和抗早孕、抗心律失常、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还能降血脂。

白芍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及毛果芍药的根。中医认为白芍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的作用,主治血虚寒热,脘腹疼痛,胁痛,肢体痉挛性疼痛,痛经,月经不调,崩漏,自汗,盗汗,下痢泄泻,头痛眩晕等。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白芍有抗炎、镇痛、提升免疫力、抗病原微生物、中枢抑制、耐缺氧、保肝、解毒、预防应激性溃疡等作用。白芍也有抗诱变与抗肿瘤作用,白芍提取物能增强MMC的抗肿瘤作用,还能抑制MMC所致的白细胞减少,TGP可增强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活性。

茯苓为多孔菌科茯苓的干燥菌核,中医认为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作用,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痰饮、脾虚便溏或泄泻、心悸、失眠等。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茯苓有利尿、增强免疫、抗菌、镇静、降血糖、保肝及抗胃溃疡的作用。茯苓也有抗肿瘤作用,茯苓对胃癌、淋巴瘤、艾氏腹水癌等多种癌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之效,主治心气虚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脾虚所致的乏力、食少便溏,咳嗽气喘,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此外,甘草号称国老,有调和诸药,减轻其毒副作用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及性激素样作用,并能抗炎、抗变态反应、调节免疫、抗氧化、抗应激、抗缺氧、提高免疫力、升高白细胞、促进性成熟、调节内分泌、降血糖、促进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放射、祛痰止咳、抗肿瘤、抗炎、解毒、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所以本方无论是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来看,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而且其作用并不局限于淋巴瘤,它能对多种由脾虚痰湿引起的肿瘤有治疗作用。但本方中的全蝎和半夏均有毒,用药时要注意安全,如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

治疗体虚汗多的黄芪汤

《圣济总录》中有一张黄芪汤,该方组成为:黄芪1两(30g),麻黄根2两(60g),牡蛎粉3两(90g),人参2钱半(7.5g),地骨皮五钱(15g)。

以上药,共为粗末,每次取3钱(9g),用水一碗(约200ml),加大枣1枚(劈),煎至七分碗(140ml),去滓。温服,每日2次。本方有补气固表,止汗的作用,治疗表虚盗汗不止及阳虚自汗。

本方重用麻黄根和牡蛎,因为二者都是中医收涩止汗名药。麻黄根系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其主要功效为止汗和降压。牡蛎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止汗制酸的作用。麻黄根和牡蛎经常搭配在一起,相须为用,止汗力度更大。黄芪和人参扶正补虚,固表止汗。地骨皮退虚热,清肺火,凉血止血,止渴生津,主治阴虚发热,有汗骨蒸,小儿疳热,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肺热咳嗽,内热消渴等。

所以本方中的五味药从不同角度都可以达到止汗的目的,配伍在一起使用,其止汗的效果就更好。许多患者在重病或突发感染后,会出现汗出不止的现象,可以试用本方。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七贤散”

“七贤散”出自《观聚方要补》(引《外科纂要》),该方组成为:皂角刺、皂荚子、连翘、黄连、天花粉、金银花各1两(30g),土茯苓8两(240g)。以上各药,共同研成粉末,分成七等份。每日取一份,用水600ml,煎至300ml,去滓,分成2次服用。

本方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主治瘰疬初起或已溃者。这个方子治疗的是热毒型的肿疡类疾病,症见身体各处有不明原因的肿块,肿块色红,甚者会化脓,触摸时疼痛。患者还可能会存在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干舌燥等兼见症。

本方中的皂角刺是皂角树上长的棘刺,又称皂角针。中医认为其能消肿透脓,搜风杀虫。是中医治疗痈疽疮毒初起,或成脓但未溃破时的一种常用药,可治疗瘰疬(淋巴结肿大)、疥癣、麻风等。皂角刺在中医疡科为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皂角刺有溶血的副作用,所以使用时也需小心,不可过量。入汤剂时常用量为3-10g,孕妇忌用。

皂荚子是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果实,皂荚子有润肠通便、消肿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大便燥结,肠风下血,痢疾里急后重,痰喘肿满,疝气疼痛,瘰疬,肿毒,疮癣等。皂荚子常用的剂量为1.5-5g,皂荚子也是有小毒的,孕妇忌用。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消痈散结,利尿。常用于外感热病,风热感冒,痈肿疮毒,乳痈,肺痈,瘰疬痰核,热淋涩痛,连翘亦为疡科要药。连翘入煎剂的常用量为3-10g。

金银花是经常与连翘搭配在一起使用的另一种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的中药,银翘散即以金银花和连翘为主组成。金银花能治疗外感热病,风热感冒,痈疽疮毒,肠痈,肺痈,乳痈,热毒泻痢。金银花和连翘都有抗肿瘤的作用。金银花常用量为10-30g,大剂量时可用至100-200g。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等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主治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痈疽疮毒等。黄连也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黄连入煎剂的常用量为3-6g,本品味苦,很多患者不能耐受。

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根,味苦,性微甘、寒,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的功效,是中医治疗痈疽类疾病常用的中药之一,天花粉制成的注射液还能引产。天花粉有降血糖、抗病毒和抗癌作用。天花粉入煎剂的常用量为10-15g,或入丸散。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别名冷饭团、刺猪苓。其功效主要为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常用于梅毒、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风湿痹痛,淋浊,带下,脚气,湿疹,湿疮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土茯苓有缓解汞中毒、抗棉酚毒、抗肿瘤、抗菌、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缺血心肌、利尿、镇痛、护肝、抗心律失常及抑制细胞免疫反应等作用。土茯苓入煎剂常用量为15-60g,除饮用外,土茯苓煎剂亦可外用。在使用土茯苓时,患者不得饮茶,否则容易引起脱发。

土茯苓为本方最重用的一味药,其余药各用1两,唯独土茯苓用8两。这主要是取土茯苓解毒除湿消肿的功效,土茯苓也是笔者常用的抗肿瘤药之一。土茯苓入汤剂,治疗肿瘤时,最小剂量应在30g。

本方中所有的药物,基本上都有消肿散结的功效,同时也都能清热解毒利湿,所以凡是无热毒指征,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者应慎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