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典名方

益胃降逆止吐的枇杷散

枇杷散出自《古今医鉴》,组成为枇杷叶(去毛)、橘红各1两(30g),半夏(汤泡)、赤茯苓(去皮)、人参各5钱(15g),麦门冬(去心)、青竹茹各1两2钱(36g),甘草4钱(12g)。制法为将以上药锉成细末,每次5钱(15g),加生姜3片,用水300ml,煎150ml,去滓,空腹服用。本方的功用为益胃降逆,主治胃虚引起的呕哕不止。

这是一张治疗恶心呕吐的处方,中医所说的呕哕,约相当于现在的反流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之类的疾病。本方中的枇杷叶、橘红、半夏、青竹茹均有化痰降逆的功效,人参、茯苓、甘草健脾,麦门冬滋阴润肺、益胃生津。合而用之,就用健脾益胃,降逆止呕的作用,青竹茹和麦门冬还有清热的作用,所以此类患者多有胃部灼热的症状。

本方可治疗癌症患者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的症状。服用散剂较为麻烦,可以直接改为汤剂服用。汤剂用量:枇杷叶10g,橘红10g,法半夏5g,赤茯苓5g,人参5g,麦门冬12g,青竹茹12g,甘草4g。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

治疗小儿营养不良的健脾膏

小儿因为体质弱,胃肠虚弱,消化不良,食少体倦,发育不良,而且容易出现吐泻症状,很难长肉,这在中医属于脾虚,治疗应健脾为主。健脾膏健脾养胃,消食助运,对脾虚食少,消瘦的小儿有一定的作用。

健脾膏出自《全国中成药处方集》,是当代中医界研制的一张经验方。该方组成如下:党参90g,淮山药180g,芡实180g,云茯苓180g,扁豆180g,莲子180g,陈皮45g,使君子180g,糯米810g,粳米1890g,薏苡仁180g,白术60g。

将以上药一起微炒香,再共研成细末,另将糯米、粳米各蒸熟晒干后炒爆,磨成细粉,与各药和匀,加白糖7.5kg。用模印成块烘干,每次服用3-6克,每日2-3次。视儿童年龄和体重酌情使用。

儿童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先天性的消化能力差;有的是生了大病,比如癌症,经治疗后,消化系统受到影响,不能再像健康儿童一样吸收营养;有的是肠道有寄生虫。

本方中的党参、淮山药、茯苓、扁豆、糯米、粳米、薏苡仁、白术都是健脾药,使君子有杀虫健脾的作用,芡实、扁豆、莲子又有涩肠止泻的作用,陈皮理气消胀。所以合而用之,就能达到健脾、杀虫、止泻、理气的作用。

《外台秘要》中止咳平喘的茯苓杏仁散

茯苓杏仁散出自《外台秘要》,由茯苓4钱(12g),杏仁4钱(12g),橘皮3钱(9g),苏子3钱(9g,碎),炙甘草3钱(9g),白芍4钱(12g),白前3钱(9g),五味子3钱(9g),生姜汁25ml,蜂蜜150ml,竹沥400ml组成。

用时将以上各药切碎,以水1.8L,先煮诸药,取600ml,去滓,纳竹沥、生姜汁、蜜等和搅,微火煎煮至800ml。每次饮用100ml,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夜1次。

本方有化痰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胸满,尤其治疗胸闷气急效果更佳。除可治疗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引起的胸闷气急、咳喘痰多外,亦有报道显示本方治疗早搏引起的胸闷气急也有很好的效果。

本方中的茯苓健脾利水,杏仁降气平喘止咳,橘皮化痰,苏子降气平喘,白芍柔肝止痛、滋阴养血,白前泻肺化痰止咳,五味子敛阴止咳,鲜竹沥清热化痰,生姜温化寒痰,蜂蜜润肺止咳,炙甘草既能调和诸药,亦能止咳。所以合而用之,本方之主要功效就在于止咳平喘,其止咳平喘的力度较大,对胸闷气急引起的咳喘有较好的疗效。

若在本方的基础上加用葶苈子、猪苓、泽泻、车前子、牛膝等利水消肿药,本方还可用于胸腔积液引起的咳喘气逆,适合癌症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等症状时使用。

治疗糖尿病脑部损害性病变的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出自《家宝方》,在《世医得效方》中,它又被称为生地黄饮子。该方由人参、生地黄、天冬、麦冬、枳壳、石斛、枇杷叶、泽泻、炙甘草各等份组成。将上药碾为粗末,每次取3钱(9g),用水150ml,煎至90ml左右,去滓,饭后临卧前温服。

地黄饮子的功效为滋阴补血,益气生津,原方本用于治疗阴亏血虚,胃有虚热所致的消渴(糖尿病),症见口燥咽干,面赤烦躁。现代研究发现,以该方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脑血管性痴呆、脑萎缩和脑卒中后遗症等效果也很好。

治疗脑血管性痴呆,可以地黄饮子为基础方,加味一些补肾药,采用下方:生地黄15g,巴戟天10g,山茱萸10g,石斛10g,肉苁蓉10g,炮附子5g(先下),肉桂3g(后下),白茯苓10g,石菖蒲10g,远志10g。如果患者形体肥胖,痰湿偏重,可加苍术10g,法半夏10g,天麻10g;若症见舌质有黯紫,或舌下青筋显露者,加川芎20g,丹参10g,赤芍10g。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总有效率可达61.76%。(《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3):146)》)

治疗脑萎缩,可用如下基本方:熟地黄15-30g,肉苁蓉12g,巴戟天、山茱萸、石斛、麦门冬、茯苓各9g,炮附子、肉桂、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各6g,薄荷3g,生姜3片,大枣4枚。兼痰热者,酌减肉桂、附子,加竹茹、清半夏、胆南星;肾阴亏损为主者,选加龟板、知母、女贞子;肝血不足者,加当归、白芍、何首乌、丹参;失眠严重者,加酸枣仁、夜交藤、生龙齿;头痛甚者,加天麻、菊花;腰痛足酸,加杜仲、桑寄生、千年健、鹿角胶;失语或吐词不清,加白僵蚕、干地龙,连用30日为1疗程,停药3-5日后继续服药1个疗程。总有效率可达92%。(《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13(4):10)))

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可以如下基本方:熟地黄20g,山茱萸20g,石斛、麦冬、五味子、石菖蒲、远志、肉苁蓉、巴戟天、桃仁、红花、地龙各15g,丹参20g,水蛭10g。头晕者,加草决明、菊花各20g,珍珠母30g;肢体酸软无力,加生黄芪20g,党参15g。每日1剂,14日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可达96.2%。(《中医药信息》2004,21(4))

以上临床报道显示,虽然地黄饮子这张方子过去主要用来治疗消渴,但以其为基础方,对症加减,治疗多种脑部病变均有较好的疗效,可见本方对脑部疾病有一定的靶向性。

治疗嗳气不止的“破郁丹”

“破郁丹”出自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该方由香附米4两(120g),栀子仁(炒)4两(120g),黄连(姜汁炒)2两(60g),槟榔1两(30g),莪术1两(30g),青皮(去瓤)1两(30g),瓜蒌仁1两(30g),苏子1两(30g)组成。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1两(30g),每日2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如果没有做丸服用的条件,可以将本方改为汤方服用,汤方用量如下:香附12g,炒栀子12g,黄连6g,槟榔3g,莪术3g,青皮3g,瓜蒌仁3g,苏子3g。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本方有理气清火、化痰消瘀的功效,主治妇人气郁化火,痰瘀内阻,嗳气胸紧,连十余声不尽,嗳气后,心头略宽,不嗳即紧。

嗳气俗称打嗝或者打饱嗝,是一种生理现象,是胃中的气体上逆至咽喉部,排出时发出的声音。嗳气长期或频繁的发作,一般提示消化道可能出现病变。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可能,严重者甚至可能是胃癌。

长期以来,传统中医都认为这类疾病与人的情绪有关,甚至西方传统医学也认为胃病与情绪有关,因为慢性胃病患者多存在情绪问题,所以本方又名“破郁丹”。从本方的组成来看,患者除了有嗳气的症状外,可能还会有反酸烧心、小便黄赤、大便时肛门灼热等症状。

方中的黄连、栀子有清热泻火的功效,现代药学研究显示黄连中所含的小檗碱对肠胃炎有较好的疗效,栀子清热利尿。香附、槟榔、青皮、苏子等均属于理气降逆药,莪术活血破血,瓜蒌仁涤痰降火。所以这个方子组合起来,其功效就是理气清火,化痰消瘀。

由于中医主要是对症治疗,所以本方对多种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与嗳气相关的症状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患者若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单纯依靠本方,虽可缓解一时的症状,却很难根除幽门螺杆菌,尚需结合西医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并在以后用餐时注意与人分餐,避免再度感染幽门螺杆菌。本方若用于治疗胃癌引起的嗳气,尚需与其他抗癌药同用,单用本方虽可暂时缓解嗳气的症状,但难以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