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典名方

攻坚散结的“京三棱丸”

《太平圣惠方》中有一张名为“京三棱丸”的丸药方,该方组成为:京三棱(即今之中药三棱)7钱5分(22.5g),鳖甲1两(30g,涂醋炙令黄),川大黄1两5钱(45g,锉碎,微炒),木香5钱(15g),当归7钱5分(22.5g,锉,微炒),白术7钱5分(22.5g),厚朴1两(30g,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吴茱萸5钱(15g,汤浸7遍,焙干,微炒),诃子1两(30g,煨,用皮),枳壳1两(30g,麸炒微黄),麦芽1两(30g,炒微黄),神曲1两(30g,锉,微炒),桂心1两(30g),槟榔1两(30g)。

将以上药研成粉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即黄豆大小),每次用30丸,以粥饮送服,不拘时候。一日可用2-4次。本方有活血祛瘀,行气消积的功效,主治气滞血瘀,致患痃癖,日久不消,心腹胀满,时时攻心背痛,饮食不消,呕逆,不思饮食。这些症状常见于消化道慢性炎症和肿瘤等疾病。

从本方的组成来看,本方有抗肿瘤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本方中的三棱、鳖甲、厚朴、大黄等均有抗肿瘤作用,尤其对胃肿瘤和肝胆肿瘤有较好的抑制肿瘤进展的效果。

根据中医的理论,本方中的三棱、当归有活血化瘀、攻坚破积作用,鳖甲软坚散结,大黄活血化瘀兼攻坚化滞,木香、枳壳、厚朴和槟榔有理气除胀的作用,白术健脾,吴茱萸、肉桂心温胃止呕,麦芽、神曲辅助消化,诃子涩肠止泻,诸药合用,就能兼顾很多方面。可以对肠胃息肉、胆囊炎、胆囊息肉、胆结石乃至胃癌、胆囊癌、胆管癌、肝癌、胰腺癌等引起的系列症状起到对症治疗的作用。

京三棱丸没有成品药物可售,患者如果觉得本方适合自己,想试用,需要自己去药店购置以上的药品,如法炮制。本方中的各药基本无毒,所以副作用较小,但三棱、枳壳等或可引起少数患者有胃出血的反应,患者在服药时应密切关注大便颜色的变化,如果大便颜色发黑,应及时采集大便样本送检,排除胃出血,如有胃出血等问题,及时停药。既往存在胃出血病史者,应慎用本方,或请专业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处方。

因为本方用了大黄,大黄为一味泻下之药,所以部分患者服用本方后可能会有便溏或腹泻的反应,症状轻微者无需多虑,但如情况严重,应及时停药。

补气养血的“参茸固本片”

参茸固本片的处方被收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版,其组成为:当归45g,山药(炒)60g,白芍(酒制)37.5g,茯苓60g,山茱萸60g,杜仲(炭)45g,枸杞子45g,牡丹皮24g,鹿茸血0.75g,泽泻(盐制)18g,熟地黄120g,五味子22.5g,鹿茸(去毛)2.5g,菟丝子(酒制)60g,红参15g。

将以上15味药,鹿茸、鹿茸血、山药粉碎成细粉,过筛;其余白芍等11味,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与以上粉末混匀,干燥,粉碎,过滤,加适量的辅料(如玉米淀粉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参茸固本片的功效为补气养血,主治气血两亏、诸虚百损,耳鸣耳眩,四肢倦怠。市面上有中成药厂商生产的参茸固本片出售,患者不必非得自己动身制作。参茸固本片是一个大补的方子,方中的人参、鹿茸皆为中医的滋补药,且其滋补作用较强。

参茸固本片的配方实际上是在中医经典滋阴名方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味而成的一张方子,六味地黄丸已很滋补,在此基础上加味的鹿茸和人参更为大补之品,所以非身体虚弱到一定程度的患者,不宜贸然服用本方。因为滋补过度,危害也不浅。

治疗口渴的“水火既济丸”

《德生堂方》中有一张名为“水火既济丸”的处方,《普济方》曾引用该方。水火既济丸由黄连和白茯苓各等份组成,制法为将以上两味研成细末,熬天花粉水,作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约黄豆大小)。每次服用50丸,用温水送服,不分饭前饭后,每日二次。

传统中医认为本方有清心泻火、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上盛下虚,心火炎燥,肾水枯竭,不能既济而成渴证者。渴证,大多属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

而本方中所用的三味药黄连和天花粉均有降血糖的作用,都能止渴。但这两味药都属清热类药物,对胃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腹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两味药也会有一定的伤肝作用。所以要用茯苓辅助,一来茯苓属健脾利湿药,二来茯苓有保肝的作用,而且茯苓也能止渴。所以三者合用,就能减轻副作用,增强疗效。

清肺止渴的桑根皮汤

桑根皮汤出自《圣济总录》,由桑根白皮(锉)、麦门冬(去心,焙)、石膏(碎)各2两(60g),赤茯苓、黄芩(去黑心)、瓜蒌根各1两5钱(45g),栀子仁5钱(15g),木瓜根1两(30g)。

将以上药味粗末,每次取3钱(9g),用水一碗,煮取三分之二碗,去滓,温服,不分饭前饭后。本方有清肺止渴的功效,主治暴渴,饮水不止,头面浮肿。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临床以突发性的口渴为主要特征,患者可能尚存在咳嗽、胸痛、胸闷等症状。方中的桑根白皮、石膏、黄芩、瓜蒌根(即天花粉)、栀子、木瓜根均有清热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这些药大多有广谱的抗病毒、抗细菌作用。再加上麦门冬润肺止咳、赤茯苓健脾化湿。这样组方,就能达到清肺热、止咳平喘、止渴的功效。

治疗暑湿所致上吐下泻的六和汤

六和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续添诸局经验秘方,由缩砂仁、法半夏(汤泡7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炙甘草各1两(30g),赤茯苓(去皮)、藿香叶、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2两(60g),香薷、厚朴(姜汁制)各4两(120g)组成。

以上药锉细,每次取4钱(12g),用水一碗,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煮至约三分之二碗,去滓,温服。不分饭前饭后,每日二次。

本方有祛暑化湿,健脾和中的功效,主治外感暑湿,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

这是一张夏季常用方,主治夏季因为感染各种不明病原体引起的上吐下泻证。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肠胃炎、痢疾杆菌感染、霍乱等有一定的对症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