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典名方

治心悸气短的养心定悸膏(胶囊)

养心定悸膏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版,其组成为:生地黄120g,麦门冬60g,红参20g,大枣60g,阿胶20g,黑芝麻50g,桂枝30g,生姜30g,炙甘草40g。

制法为:将以上9味药,除阿胶外,红参切片,用温水浸泡1小时候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将生姜绞汁,桂枝提取挥发油,其余甘草等5味与上述红参、生姜、桂枝等药渣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加入红参提取液,浓缩成稠膏;取黄酒30g,烊化阿胶,另取蔗糖120g,制成糖浆,加入上述稠膏、烊化阿胶及炼蜜20g,继续浓缩至适量,放冷,加入生姜汁及桂枝挥发油,搅匀,制成约300g,即得。

有部分中成药厂生产养心定悸膏,也有部分药厂生产养心定悸胶囊,患者可以照此方自制膏剂,也可以从药店里购买中成药养心定悸膏或养心定悸胶囊使用。

本方有养血益气,复脉定悸的功效,主治气虚血少,心悸气短,心律失常,盗汗失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等。每日口服2次,每次15-20g。腹胀便溏、食少苔腻者忌服。

中医的气虚血少、心悸气短、心律失常、盗汗失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低血糖症和低血压症、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症状相似。心悸气短常可以出现在高血压性心脏病、低血糖症、低血压症和肺炎患者身上,而本方有一定的升血压的作用,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慎用,运动员亦慎用。

本方实际上是中医经典名方复脉汤的加味方,复脉汤出自《医门补要》,由炙甘草、西洋参、火麻仁、生地、麦冬等组成,主治气血阴液不足,心脉失于濡养,心悸心慌,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脉三五不调,与本方的主治范围基本相同。

本方中的红参、生地黄、阿胶、大枣等均有补血的作用,麦门冬和黑芝麻有滋阴润燥的作用。桂枝和甘草组合是桂枝甘草汤,该方出自《伤寒论》,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生姜助桂枝温阳通脉,兼调药味。诸药合用,能对气虚血少引起的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本方不宜改为汤方服用,因为上述疾病均属慢性病,疗程较长,所以服用膏剂或胶囊比服用汤方好。

治疗淋巴结肿大的“开郁散”

开郁散出自清代外科名家陈士铎的《洞天奥旨》,该方组成为:白芍5钱(15g),当归2钱(6g),白芥子3钱(9g),柴胡1钱(3g),炙甘草8分(2.4g),全蝎3个,白术3钱(9g),茯苓3钱(9g),郁金2钱(6g),香附3钱(9g),天葵草3钱(9g)组成。
这是一张汤药方,用时水煎去滓,每日分2次温服。本方有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的功效,主治肝气郁结而成之瘰疬,也就是淋巴结肿大。根据中医的理论,柴胡和郁金有疏肝解郁的作用,白芍柔肝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香附理气散结解毒消肿,白芥子消痰散结,白术和茯苓健脾利湿,全蝎攻毒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这些药合用,就能达到疏肝解郁、健脾利湿、理气活血、散结消肿的作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和淋巴瘤,本方中的白芥子、全蝎、天葵草、郁金等均有抗肿瘤作用。本方的用药指证为患者腹胀气滞、胁肋疼痛、口苦咽干、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瘤患者若见上述临床症状,可投本方治疗。本方用于治疗淋巴瘤,应考虑与西黄丸、小金丸等合用,并结合化疗。

治疗面黄肌瘦的“补脾黄芪丸”

补脾黄芪丸出自《太平圣惠方》,在《圣济总录》中又被称为黄芪丸。其组成为:黄芪1两(锉,30g),石斛1两(30g),五味子7钱5分(22.5g),肉桂1两5钱(45g),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肉苁蓉1两(30g,以酒浸,去皱皮),诃子2两(60g,煨,用皮),益智仁1两(30g,去皮),白术1两(30g),当归7钱5分(22.5g,锉,微炒),人参1两(30g),白豆蔻7钱5分(22.5g),丁香1两5钱(45g,洒生姜汁,炙令香熟),吴茱萸5钱(15g,汤浸7遍,炒),麸炒枳实7钱5分(22.5g)。

制法为将以上各药共制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30丸,饭前以温水送服。本方有补脾益肾,行气消滞,辅助消化的功能,主治脾虚、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心腹胀满、水谷不化,饮食无味,四肢少力,或便溏。从这些主治来看,本方可治疗慢性消化不良或肠炎等引起的消瘦乏力。

本方可用于癌症患者经放化疗后出现便溏腹泻、消化不良、肌肉消瘦等症状。因为没有厂家生产的中成药可出售,所以患者依照本方自行制药服用。本方虽可改为汤方,但并不建议用汤方,因为消化不良和慢性肠炎等疾病,通常都不易痊愈,治疗的疗程较长。

补脾黄芪丸中的黄芪、白术、人参等均为健脾益气之品,适合脾虚气弱的患者服用;附子、肉桂为温补药,有补阳之功。石斛养胃阴,是治疗胃病最常用的中药。滋阴与补阳药并用,是阴阳并补。五味子、诃子、益智仁、吴茱萸、白豆蔻等均有涩肠止泻作用,又加补肾润肠的肉苁蓉,活血理气的丁香和枳实,补血的当归。诸药合用,可以从多个角度发挥补脾理气、除胀止泻的作用。

所以本方适合脾虚气滞、大便不调、腹胀腹痛、肌肉消瘦的身体虚弱的患者,患者服用后以体重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增强为有效,有效后可逐渐减量到一半或三分之一,继续维持治疗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治虚劳盗汗、咳嗽不止的“柴胡鳖甲汤”

柴胡鳖甲汤出自《圣济总录》,由柴胡、制鳖甲各1两(30g),地骨皮1两5钱(45g),知母(焙)1两(30g)组成。制法为将以上各药共为粗末,每次用3钱(9g),用水约150毫升,加乌梅半枚,青蒿少许,同煎至约90ml,去滓,饭后和临卧前温服。

本方有养阴清热的功效,主治虚劳夜多盗汗,面色萎黄,四肢无力,不思饮食,咳嗽不止。本方与青蒿鳖甲汤(由青蒿、鳖甲、知母、牡丹皮、生地组成)有点相似,而且二者的主要功效均为养阴清热。但青蒿鳖甲汤主治的是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的邪伏阴分证。而本方所主治的则是虚劳盗汗、咳嗽不止、面色萎黄、四肢无力、不思饮食的阴虚内热证,此病多由肺结核、淋巴结核等疾病引起。

本方是将鳖甲青蒿汤中的牡丹皮和生地更换成了柴胡和地骨皮。柴胡是一味解表药,有疏散退热的功效,是中医治疗发热性疾病常用药之一。而地骨皮,按照中医的传统理论,则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鳖甲、知母均为养阴退热药,青蒿和地骨皮相似,有清热除蒸之功。乌梅则有止渴生津的作用。诸药合用,就既有解表退热,又有清热除蒸的功效。

所以这个方剂具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可用于结核病引起的低热、汗多、咳嗽证的治疗,也可以用于癌症(如淋巴瘤)换着出现上述症状者,此方可治疗癌热兼见汗多者。

《医宗金鉴》中的“腐尽生肌散”

《医宗金鉴》中有一张名为“腐尽生肌散”的处方,该方组成为:儿茶、乳香、没药、血竭、旱三七各3钱(9g),冰片1钱(3g),麝香2分(0.6g)。用法为将该方中的各药制成粉末,撒于患处,每日二次。

本方有去腐生肌的功效,主治一切痈疽诸毒,溃烂不能敛口者。如果溃口有水深处,加煅龙骨1钱(3g;如过想快速收口,可加珍珠1两(30g),蟹黄(用螃蟹蒸熟后取黄,晒干备用)2钱(6g),或用生猪油(煎好去油渣)8两(240g),加黄蜡1两(30g),将猪油和黄蜡一起融化后,将其余药末倒入,充分搅拌,冷却凝固,做成膏剂,贴患处。如为外伤所致,则旱三七加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