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和生物学让我学会了用中性的眼光看世界

学习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越多,我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越趋近于中性。何谓中性?大概就是不想做任何道德和价值评判。以前我也曾经有一套善恶是非的标准,如今这套标准渐渐地越来越淡,以至于无限的趋近于无了——之所以说是无限的趋近于无而不是完全的无,是因为几十年的惯性作用,偶尔条件反射式的有那么一瞬间会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有评判。但很快理性就会告诉我,这样做是不对的,也是完全没必要的,是在犯错和自寻烦恼。

在一个医生的眼里,这世界上几乎不存在无病之人。我们了解的病种越多,我们识别其他人身上存在的身心疾病的能力就越强。常人所看到的是是非非和善善恶恶,在医生眼里可能就要与某种疾病的病理反应挂钩。

一个人焦躁易怒或畏惧退缩,我们会想到TA的神经系统可能受到损害而不是想到TA的人品存在什么问题。这就像看到一个人弯腰弓背,表情痛苦时,我们可能会想到TA的脊椎或腰椎受到损害了或阑尾炎发作了一样。看到杀人犯的新闻,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想为什么这个人会发展为杀人犯,是他继承了反社会人格的基因还是因为他在儿时受到了虐待以至于有暴力倾向?

继续深入学习和接触各种人后,这种对疾病的刻板的认识也渐渐的淡化了。因为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各种身心异常反应,就要深入到各种各样的“患者”群体之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脑回路。久而久之,就会与他们产生同理心,理解他们真正的感受,并不再希望以一种“他者”的视角去评判他们。每个人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都有其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和行为逻辑,这些是生物对环境的反应,尽管有时令人难以接受,但也情有可原,因为它们不是人的自由意志能左右的。

当然,理解他们真正的感受并不代表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内心,获得他们的信任,以及与他们建立起较好的关系,帮助到他们。有些身心上的问题从客观上是无法被解决的,这些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是无解的。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根深蒂固地对这个世界缺乏信任,它又像其他的A类人格障碍一样,是几乎不可被治愈的。再高明的医生也无法帮到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是尊重自然规律,不去做强求性的改变。

我如今不愿意给患者贴上任何标签,我想将来医学更发达点,或许可以用不同的生物学特征这类字眼来代替疾病这种专业词汇。因为事实确实如此,所谓的“病人”与那些所谓的“健康人”(实际上世上几乎找不出来一个完完全全的“健康人”)相比,只不过是存在某些不同的生物学特征而已。比如说癌症患者只是其身上有一部分的体细胞凋亡的方式不同于非癌症患者的细胞,再比如说精神障碍患者也只是脑部结构存在一些不同于多数人的特征,这些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些生物学特征。

我之所以希望用这种眼光来看待“疾病”,是因为我希望从心底里去把各种各样的病患中性化。因为有许多疾病都存在污名化的现象,这种污名化现象导致病人受到了恶意的对待。现代医学的发达促进了大家对各种疾病的深入了解,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新的精神问题。一个被诊断为癌症的人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就像被雷电击中了一样,一个双相型情感障碍患者被诊断出来后,身边多数人也会从此把他当另类孤立起来。

我们谈医源性的伤害,大多数时候指的是手术刀、辐射线之类的对身体有破坏作用的东西给身体造成的伤害。但我们忽略了一个最大的医源性伤害,那就是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许多病人和病人家属在了解自己的疾病之后,出现了继发性的心理障碍。他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严重的破坏了他们的生活,他们身边的人对疾病的一知半解也导致这些患者们从此可能不得不活在歧视之中。

我遇到大量的恐癌者,他们反反复复陷入惊恐与焦虑之中,生怕自己得了癌症,反复做检查——有些最后真的因为检查时受到的辐射过多而得了癌症。我也遇到许多患者家属咨询我癌症会不会传染(正确答案是癌症不传染),因为他们家人中有人得了癌症,他们害怕被传染,从此与患者形成了一层以前不曾有过的隔阂。还有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在得知自己的亲人患了精神疾病后,开始有意识地与病人保持距离甚至抛弃他们,使得他们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我想这个社会要想不形成新的歧视与隔阂,最终还是需要人类共同把各种身心疾病问题中性化,把它们归类为生物学特征,而不是疾病。实际上,大多数疾病本质上就只是异常的生物学特征导致的对环境的不适应。

举例来说,反社会人格者的基因和行为方式几乎就是天生的,他们无法与这个社会相融合是一种巨大的不幸,他们自己也不愿意继承这种不好的基因。我相信将来有一天人类的文明会进步到对“罪犯”也怀有基本的同情心,废除死刑,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避免他们伤害其他人。人类的医学将来也有望发展到在人出生之前就利用基因剪辑技术,把那些严重影响个人幸福和社会安定的基因移除的程度。

从人道主义立场来看,许多罪犯最应该被送入的是精神病院而非监狱。当然,现阶段的精神病院的自由度和舒适性未必比得上监狱,而且现代精神病院也会要求病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手工,这与监狱里的犯人们要踩缝纫机很相似。犯人进监狱坐了几年牢可能就出来了,但许多精神病患者进了精神病院,一辈子都可能出不来了——他们要走出来,需要医生和家属同意,而非法官判决。

大多数疾病是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的基因多样化现象。人类的肤色、相貌都会有很大差异,其他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又何足为怪?每个生物的身上都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我们既像我们的父母,又不像我们的父母。我们从我们的父母身上继承了许多基因,但我们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又发生了许多变异。有些变异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有些变异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幸福。这些变异导致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些突变型基因,只是有些突变型基因不致命,另一些则可能会危及我们的健康和生命而已。

当我们从科学的视角而非道德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变得心平气和。我们不会因为某些人的生物学特征所致的种种与我们不同的行为而生气,我们知道这些只是他们的生物学特征所致的各种自然现象。如果这些现象可能会对我们自己造成伤害,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应对措施保护好自己就可以了,完全不必因为这些现象产生不好的情绪反应。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认知和心态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不再会以简单的是非善恶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各种行为,我们会深思这些行为背后的生物学机理和自然规律,这会让我们不再容易愤愤不平,也不再容易冲动。我们会更理解别人的行为,更同情别人的不得已之处,这会帮助我们与外界和解。人一旦与世界达成了和解,也就不会再那么痛苦了。

朱丹溪的“大补阴丸”的适应症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滋阴学派的鼻祖,他擅长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各种难治性疾病。《丹溪心法》中的“大补丸(又名大补阴丸)”为朱丹溪的一张名方,该方组成为:川黄柏(炒褐色)4两,知母(酒浸,炒)4两(120g),熟地黄6两(180g),龟板(酥炙)6两(180g)。上药为末,用猪脊髓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70丸,空腹时用盐开水送服,每日1-2次。

大补阴丸是历史上的一张名方,其临床应用机会很多,所以直到今天,大补阴丸仍然为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有许多厂家生产,市面的中药店一般都有售。

大补阴丸主治肝肾阴虚,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现常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结核、骨结核、神经衰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尿路感染、老年性失眠等属于阴虚火旺者。本方也可抑制性激素的分泌,治疗性早熟和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本方中的熟地黄、龟板有补肾滋阴的作用,中医认为阴虚者火旺,滋阴有降火的功效。黄柏、知母属寒凉药,黄柏苦寒,知母甘寒,均可降火泻热;猪脊髓和蜂蜜填精益髓,保阴生津。所以者六味药组合使用,就能滋阴、泻热和生津,对肝肾阴虚所致的虚火上炎证有较好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大补阴丸有改善代谢、调控异常的能量利用、减少性器官发育亢进、调节血糖和免疫功能、抗炎消肿退热、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作用。

大补阴丸是肿瘤科常用的辅助用药之一,大补阴丸可用于治疗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骨转移癌等多种癌症见阴虚火旺证者,也可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等症。大补阴丸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一定的作用。但大补阴丸抗癌的力度较弱,不能单独用于治疗癌症。

用力过猛的70年代人

我的儿子初中时有个同学就住在我们隔壁小区,这孩子和我儿子关系很好,他妈妈和我爱人也成了闺蜜。这个孩子一直有些郁郁寡欢,他从小就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报了很多培训班。他的父母是我的同龄人,我们都生于70年代,也都从农村奋斗到城市,一路吃过很多苦。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过度严格,这造成我们在教育子女时,其实是用力过猛的。

我有几次看到这个孩子愁眉苦脸的背着沉重的书包在路上走着,有时甚至是愤愤不平的从一个辅导班赶往另一个辅导班,脸上一副生无所恋的表情。他的父母给他报了不少的辅导班,他父母有个信念,觉得只有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上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也和自己一样,奋斗拼搏,学有所成。

这可能也是海淀区家长的通病,网上有种说法,说海淀区是没有夜生活的,因为海淀区的家长和孩子们都在忙着学习。海淀聚集了中国最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不但自己在刻苦治学,也逼着他们的孩子们刻苦学习。海淀区的中小学生竞争可能是全国最激烈的,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上一代“卷王”。

我对这种说法有些认同,我儿子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是在海淀区度过的,疫情前我们家是他们同学的聚集地。小小蜗居里,经常挤满了孩子。我乐见孩子们喜欢我们家,经常屁颠屁颠地去菜市场给这帮孩子们买好吃的,款待他们。

孩子们之所以愿意到我家聚集,可能是因为我家比他们家宽松许多,来到我家可以尽情的玩游戏,说话也不用受拘束,我和孩妈都是丝毫架子都没有的家长,不会板着脸孔教训人。我儿子初中有个同学,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到我家里做作业。他家离我家还有点距离,坐公交车要二三十分钟,所以每到晚上九点钟左右,我就得催这孩子回家,怕他家长担心。

但后来我才知道,这孩子从我家走后,仍然不会回家,而是去肯德基写作业。他要很晚很晚才肯回家,因为他的家令他感到窒息,家长对他太苛刻,动辄一顿训斥,这让他活得很不放松。我得知这一情况时,孩子已经初中毕业了。我心中感到有些内疚,如果我早知道这个情况,我就不会催这孩子回家了,起码和我儿子在一起写作业时,他不会孤独。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我在我儿子同学的家长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同学的家长有的找我治过病,有的找我咨询过他们孩子的心理问题,我因此知道有些孩子是抑郁了的。这些孩子的家长自身也都存在焦虑和抑郁问题,我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放松二字。他们的一生过得太紧张了,然后他们又在把他们自己的这种紧张的情绪和紧张的生活模式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

在应试教育体系中成长的这一代人,学生时代经历的那种惨烈的竞争成了他们一生的噩梦,但他们又都被这个噩梦驯服了。尽管自己成长过程一点都不舒服,但他们却盼望自己的后代们像自己一样绷紧神经去奋斗,因为他们被灌输了这样一种信念:如果不好好读书,不考个好大学,将来生活将惨不可言!这是我上中学时经常听到的来自老师和家长们的警告,他们用恐吓来让我们努力。

所以我们70年代人,很多人一辈子都走不出这种阴影,我们笃信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我们就不能过上好生活。我有个堂哥篮球打得很好,画的画儿也很不错,但是我在大学教书的大伯父却对此不屑一顾,他对我堂哥说,你只有考试考好了,这一切才是优点,你学习成绩不好,这都是缺点。

我想经历过我们那个时代的教育的人,对我大伯父的这种说法应该都不陌生。我们着迷了似的看重考试成绩,把高考当做人生唯一的一条通道,一考定终身。考好了眉花眼笑,没考好如丧考妣。在我看来,再没有什么比这更扯淡的了,因为这场考试,好多人丧失了自己的爱好和乐趣。

我们那个时代成长的人现在好多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试图以他们扭曲的价值观影响着社会。举例来说,我看到某些国家级媒体的和我是同龄人的主持人在采访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时,就对丁肇中的生活方式、治学方式以及他的一些人生观表现出一种特别崇拜的态度,并且引导大家效仿丁肇中先生。

我对丁肇中先生并无成见,还很敬佩他的成就和为人。但我从不觉得其他人有必要去学习丁肇中先生,不觉得丁肇中先生应该成为新的道德标杆。我甚至认为其他人如果自己活得快活,完全可以对丁肇中先生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顾。我和丁肇中先生是同一类人,我们喜欢研究学问,说漂亮点我们是所谓的文化人。但文化人这个群体就应该成为社会的标杆,受到追捧吗?

答案是否定的,众生平等,文化人也只是社会中的一个小群体而已,他们不比贩夫走卒高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把他们立为道德模范,是70年代人在学校里评选标兵的陋习在作怪。在美国,餐厅的女服务员可能都不愿意嫁给科学家,原因何在?女服务员觉得科学家们是书呆子,没有生活情趣,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很乏味。

如果我们恰好喜欢学习,喜欢研究,那我们就一辈子去学习和研究,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但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别人也这样做,更不应该厚着脸皮认为这样的生活比其他人的生活高明和高尚。在生物界,只有人类才如此愚蠢,要读二三十年的书才走出校门去谋生。

人和其他动物在本质上其实没什么区别,我们都只是到这个世界上来活一辈子,活着就好,混碗饭吃没必要那么复杂。我看很多读书少的人反而没有读书多的人痛苦,因为他们从小活得很放松,体验到了更多的快乐,所以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还挺积极的,反倒是那些貌似有点文化的人活得更压抑。

我很高兴看到2000年后出生的新新人类们现在终于看穿了他们的父母的那点鬼把戏,他们开始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而不是按照他们的父母教导的那样去拼搏。让自己的生活轻松舒适点,完全无可厚非。有些人在指责他们不如上一代,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们在拯救他们的用力过猛的上一代,只可惜他们的父母还没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蠢到牺牲自己的幸福来追逐时代潮流也就罢了,为什么非得我们的后代也跟我们一个德性呢?

桑枝的降压、降糖、降脂、减肥和止痛作用

中药桑枝是桑科桑属植物桑树的嫩枝,以每年二三月份采收者为佳。桑枝在我国各地区都有产,尤以江浙一带丝绸业发达的地区为多,因为桑树的叶子桑叶是蚕的食物,这些养蚕的地区种植桑树较多。桑枝是很早就被入药使用的一种中药,传统中医认为桑枝有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等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桑枝中所含的桑枝总生物碱有明显的降糖、降脂和降压作用,这是桑枝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水肿脚气等疾病的机理。桑枝总生物碱对二型糖尿病和外周血管病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它不但能降糖,还能迅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通过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成药桑枝总生物碱片的副作用也较大,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的患者会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停药后可恢复正常。所以在服用桑枝总生物碱片时,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桑枝的降脂作用在中医古籍中有记载,《本草图经》记载桑枝“久服轻身”,《䱐溪单方选》记载:“治过肥者,久服桑枝茶,逐湿,令人瘦”,可见古人就用桑枝减肥。桑枝是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的重要用药,历代文献都记载其“利关节”(《本草备要》)、“祛风养筋,治关节湿痹诸痛”(《本草述》),“去骨节风疾,治老年鹤膝风”(《岭南采药录》),“治脚气肿痛,行履不得”(《普济方》),“治风热臂痛”(《本事方》)。这些文献中所记载的关节痹痛,多属现代医学中的外周血管病,是患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等造成的,但桑枝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不限于四肢。桑枝通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达到祛风止痛的效果。

桑枝也是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种常用中用药,《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汇编》曾经收录过一张现代降压验方“双桑降压汤”,该方由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g组成,用时加水1000ml,煎成600ml,睡前以之泡脚30-40分钟,泡完后睡觉,这是一张泡脚方而不是内服方。我们还可以将上述中药材打成极细粉末,直接将该粉末用开水浸泡后泡脚,这样操作更便利。

古人也用桑枝治疗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造成的各种后遗症,此类疾病在中医属“中风”、“偏风”等,《外台秘要》记载:“治偏风及一切风,桑枝(锉)一大升,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夏日井中存。每日服一盏,空腹服尽。”这里所用的是单纯的桑枝。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桑枝的煎剂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的患者每日服用桑枝30g的煎剂,连续服用1个月,可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嫩桑枝疗效最好。桑枝还能显著地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以此达到抗炎消肿的功效。

除上述作用外,桑枝还有较好的止咳作用。《卫生简易方》记载:“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及血不止,桑条锉细,煮汁服之”。桑枝也能治疗白内障,其法为将桑条暴干后烧成白灰研细,再用沸水冲泡,滤清后,以此水洗眼睛。桑枝也能治疗紫癜风等皮肤疾病,古人还用其烧成灰,熬膏外敷,治疗面上黑痣。

如果你觉得烦恼,那就多读点书吧

我一生都讨厌说教,更加不喜欢好为人师,因为我知道自己既浅薄,又不高尚,没有资格当任何人的老师,所以大多数时候更喜欢藏拙。但现在我的职业需要我给很多人做开导工作,这就无法避免地需要经常和人做一些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工作。

我这辈子有且只有一个精神导师,他是我的恩师李立新先生。我最为佩服的是他教育人的方法,他实行的是不言之教——起码对我实行的是不言之教。他虽然职业是老师,但我看他一辈子都不好为人师,他很讨厌说教,他喜欢默默无声地给人拿书看,让学生们在阅读中自己去明白事理。

我跟他读书的时候,他源源不断地给我提供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这些书都是经过他精挑细选的精品书,是他自己的藏书。他根据我不同阶段的状态,给我提供不同的书,他选的书我都很爱看。我的性格源自于我父母的基因和家教,我的灵魂则是我的恩师塑造的。

他这套方法真是非常有效,他不但提升了我的认知,还给我培养了非常好的阅读习惯。我受他的影响,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涉猎的范围很广。因为涉猎的范围广,所以不容易狭隘和偏执,灵活性强的人往往更加快乐。我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我的恩师的影子。我也不喜欢下结论,不喜欢好为人师,不喜欢和人争论。世界很复杂,我们所知和所学很有限,谦卑点不是坏事,还有许多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

我见到过许多人仗着自己学了点知识,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殊不知他们只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攫取了几滴水,学的那点东西不但没能开阔他们的心胸,反而导致他们陷入了佛教所说的“意识障”和“知见障”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先入为主和狭隘偏见会导致我们不够包容,容易和外界产生对立情绪,接受新事物有障碍,很难形成完整全面的认知。

一个人越理性,越不容易烦恼。烦恼是一种复杂的不良情绪,对我们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破坏作用。理性是控制情绪和减少烦恼的最好的武器,如何才能让我们变得理性些呢?只能靠阅历和阅读。我们可以从我们的人生阅历中去学到许多东西,但是那点东西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阅读很多书才能让我们的大脑变得越来越理性。

好多事我们可能暂时看不开,放不下,这时不妨试试多读点书——开卷有益,不用问读什么书,也不需要找人开书单,自己去书店或图书馆转转,当下最能吸引我们的那些书,一定会映入我们的眼帘。我现在大多数时候的阅读都是在当下所遇到的问题驱使下进行的,这种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进行的阅读效率很高。不分类别的进行阅读,爱读的就读下去,不爱读的随时放下不读。这样读着读着,以前不懂的慢慢就懂了,以前看不开的慢慢的也看开了,以前放不下的慢慢的就放下了。

书读多了,我们就会发现这世上的人和事都没什么了不起的,学问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变得自然而然——我们会知道这一切背后的原因,自然而然了就会觉得什么都合适了,心中再无波澜——心安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我从19岁开始就花了许多时间泡在国家图书馆里,也经常去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图书大厦、海淀图书城、中关村图书大厦、协和医学出版社门市部、人文考古书店这几家书店。我经常会安排一些时间去这些地方淘书,现在也经常在微信读书这样的应用软件上淘书。

我选书是没有任何专业限制的,历史、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考古、心理学、医学、自然科学类的科普著作,感觉什么新鲜有趣,就翻来看一看,看入迷了就买回家去。读了这么多年后,我渐渐地没了任何门户之见,不会狭隘地认为某种学问了不起,也不会觉得什么是没有价值的。

根据我个人的体验,阅读是让人情绪稳定的最好的途径。阅读不但能稳定我们的情绪,还能治愚。中老年人多读些最新出版的科普著作,对改善晚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自己的寿命还很有帮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中老年人会渐渐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学习一些新知识。

如果不是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把中学生们的教材编得太枯燥无味了,我都会建议一些老年人多看看中学生的教材。许多知识都已经更新换代了,中老年人年轻时所学的东西现在就显得陈旧了,更新一下自己的认知是有好处的。

我自己比较喜欢看欧美科普作家写的科普类著作,从那些作者的书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落后于人家。欧美科普作家写的书看起来浅显易懂——特别适合我这种智商不高的读者,而且他们的著作还生动有趣。读了几页便让人放不下,他们似乎特别重视写作要让患者看得懂和觉得有趣。我们国内也有些学者,他们写的书枯燥乏味,让人看得昏昏欲睡。

这就是兴趣教育和应试教育在结果上的区别,兴趣教育培养的人才写作时很重视趣味,应试教育培养的人才写作时没有一点情趣,我都怀疑他们是为了凑字数在硬着头皮写作,写出来的东西味同嚼蜡。阅读和谈恋爱有类似之处,我们大都喜欢找个幽默风趣的人谈恋爱,很少有人喜欢找个死板的人谈。作者写的文章或书有趣点,对读者的亲和力会强很多。

那些有趣的科普著作会激发读者在该领域深入探索的兴趣,那些乏味的著作则会让读者对一门学问产生厌倦情绪。我们总是提倡苦学,但苦学不但学不出高水平,还可能学出抑郁症,只有乐学才能让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孔夫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诚哉斯言,自古至今,为学之道理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