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4年04月

桑枝的降压、降糖、降脂、减肥和止痛作用

中药桑枝是桑科桑属植物桑树的嫩枝,以每年二三月份采收者为佳。桑枝在我国各地区都有产,尤以江浙一带丝绸业发达的地区为多,因为桑树的叶子桑叶是蚕的食物,这些养蚕的地区种植桑树较多。桑枝是很早就被入药使用的一种中药,传统中医认为桑枝有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等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桑枝中所含的桑枝总生物碱有明显的降糖、降脂和降压作用,这是桑枝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水肿脚气等疾病的机理。桑枝总生物碱对二型糖尿病和外周血管病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它不但能降糖,还能迅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通过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成药桑枝总生物碱片的副作用也较大,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的患者会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停药后可恢复正常。所以在服用桑枝总生物碱片时,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桑枝的降脂作用在中医古籍中有记载,《本草图经》记载桑枝“久服轻身”,《䱐溪单方选》记载:“治过肥者,久服桑枝茶,逐湿,令人瘦”,可见古人就用桑枝减肥。桑枝是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的重要用药,历代文献都记载其“利关节”(《本草备要》)、“祛风养筋,治关节湿痹诸痛”(《本草述》),“去骨节风疾,治老年鹤膝风”(《岭南采药录》),“治脚气肿痛,行履不得”(《普济方》),“治风热臂痛”(《本事方》)。这些文献中所记载的关节痹痛,多属现代医学中的外周血管病,是患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等造成的,但桑枝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不限于四肢。桑枝通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达到祛风止痛的效果。

桑枝也是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种常用中用药,《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汇编》曾经收录过一张现代降压验方“双桑降压汤”,该方由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g组成,用时加水1000ml,煎成600ml,睡前以之泡脚30-40分钟,泡完后睡觉,这是一张泡脚方而不是内服方。我们还可以将上述中药材打成极细粉末,直接将该粉末用开水浸泡后泡脚,这样操作更便利。

古人也用桑枝治疗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造成的各种后遗症,此类疾病在中医属“中风”、“偏风”等,《外台秘要》记载:“治偏风及一切风,桑枝(锉)一大升,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夏日井中存。每日服一盏,空腹服尽。”这里所用的是单纯的桑枝。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桑枝的煎剂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的患者每日服用桑枝30g的煎剂,连续服用1个月,可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嫩桑枝疗效最好。桑枝还能显著地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以此达到抗炎消肿的功效。

除上述作用外,桑枝还有较好的止咳作用。《卫生简易方》记载:“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及血不止,桑条锉细,煮汁服之”。桑枝也能治疗白内障,其法为将桑条暴干后烧成白灰研细,再用沸水冲泡,滤清后,以此水洗眼睛。桑枝也能治疗紫癜风等皮肤疾病,古人还用其烧成灰,熬膏外敷,治疗面上黑痣。

如果你觉得烦恼,那就多读点书吧

我一生都讨厌说教,更加不喜欢好为人师,因为我知道自己既浅薄,又不高尚,没有资格当任何人的老师,所以大多数时候更喜欢藏拙。但现在我的职业需要我给很多人做开导工作,这就无法避免地需要经常和人做一些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工作。

我这辈子有且只有一个精神导师,他是我的恩师李立新先生。我最为佩服的是他教育人的方法,他实行的是不言之教——起码对我实行的是不言之教。他虽然职业是老师,但我看他一辈子都不好为人师,他很讨厌说教,他喜欢默默无声地给人拿书看,让学生们在阅读中自己去明白事理。

我跟他读书的时候,他源源不断地给我提供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这些书都是经过他精挑细选的精品书,是他自己的藏书。他根据我不同阶段的状态,给我提供不同的书,他选的书我都很爱看。我的性格源自于我父母的基因和家教,我的灵魂则是我的恩师塑造的。

他这套方法真是非常有效,他不但提升了我的认知,还给我培养了非常好的阅读习惯。我受他的影响,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涉猎的范围很广。因为涉猎的范围广,所以不容易狭隘和偏执,灵活性强的人往往更加快乐。我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我的恩师的影子。我也不喜欢下结论,不喜欢好为人师,不喜欢和人争论。世界很复杂,我们所知和所学很有限,谦卑点不是坏事,还有许多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

我见到过许多人仗着自己学了点知识,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殊不知他们只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攫取了几滴水,学的那点东西不但没能开阔他们的心胸,反而导致他们陷入了佛教所说的“意识障”和“知见障”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先入为主和狭隘偏见会导致我们不够包容,容易和外界产生对立情绪,接受新事物有障碍,很难形成完整全面的认知。

一个人越理性,越不容易烦恼。烦恼是一种复杂的不良情绪,对我们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破坏作用。理性是控制情绪和减少烦恼的最好的武器,如何才能让我们变得理性些呢?只能靠阅历和阅读。我们可以从我们的人生阅历中去学到许多东西,但是那点东西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阅读很多书才能让我们的大脑变得越来越理性。

好多事我们可能暂时看不开,放不下,这时不妨试试多读点书——开卷有益,不用问读什么书,也不需要找人开书单,自己去书店或图书馆转转,当下最能吸引我们的那些书,一定会映入我们的眼帘。我现在大多数时候的阅读都是在当下所遇到的问题驱使下进行的,这种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进行的阅读效率很高。不分类别的进行阅读,爱读的就读下去,不爱读的随时放下不读。这样读着读着,以前不懂的慢慢就懂了,以前看不开的慢慢的也看开了,以前放不下的慢慢的就放下了。

书读多了,我们就会发现这世上的人和事都没什么了不起的,学问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变得自然而然——我们会知道这一切背后的原因,自然而然了就会觉得什么都合适了,心中再无波澜——心安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我从19岁开始就花了许多时间泡在国家图书馆里,也经常去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图书大厦、海淀图书城、中关村图书大厦、协和医学出版社门市部、人文考古书店这几家书店。我经常会安排一些时间去这些地方淘书,现在也经常在微信读书这样的应用软件上淘书。

我选书是没有任何专业限制的,历史、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考古、心理学、医学、自然科学类的科普著作,感觉什么新鲜有趣,就翻来看一看,看入迷了就买回家去。读了这么多年后,我渐渐地没了任何门户之见,不会狭隘地认为某种学问了不起,也不会觉得什么是没有价值的。

根据我个人的体验,阅读是让人情绪稳定的最好的途径。阅读不但能稳定我们的情绪,还能治愚。中老年人多读些最新出版的科普著作,对改善晚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自己的寿命还很有帮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中老年人会渐渐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学习一些新知识。

如果不是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把中学生们的教材编得太枯燥无味了,我都会建议一些老年人多看看中学生的教材。许多知识都已经更新换代了,中老年人年轻时所学的东西现在就显得陈旧了,更新一下自己的认知是有好处的。

我自己比较喜欢看欧美科普作家写的科普类著作,从那些作者的书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落后于人家。欧美科普作家写的书看起来浅显易懂——特别适合我这种智商不高的读者,而且他们的著作还生动有趣。读了几页便让人放不下,他们似乎特别重视写作要让患者看得懂和觉得有趣。我们国内也有些学者,他们写的书枯燥乏味,让人看得昏昏欲睡。

这就是兴趣教育和应试教育在结果上的区别,兴趣教育培养的人才写作时很重视趣味,应试教育培养的人才写作时没有一点情趣,我都怀疑他们是为了凑字数在硬着头皮写作,写出来的东西味同嚼蜡。阅读和谈恋爱有类似之处,我们大都喜欢找个幽默风趣的人谈恋爱,很少有人喜欢找个死板的人谈。作者写的文章或书有趣点,对读者的亲和力会强很多。

那些有趣的科普著作会激发读者在该领域深入探索的兴趣,那些乏味的著作则会让读者对一门学问产生厌倦情绪。我们总是提倡苦学,但苦学不但学不出高水平,还可能学出抑郁症,只有乐学才能让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孔夫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诚哉斯言,自古至今,为学之道理都是一致的。

施今墨治疗淋巴腺瘤医案赏析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中记载了施今墨(施今墨先生为已故的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治疗淋巴腺瘤丁某的医案,丁某系一19岁的女性患者,就诊前一年9月左侧颈部生一肿瘤,发展迅速,虽经治疗但无效果。山东医学院病理科诊断其为颈淋巴腺瘤,饮食与大小便尚属正常,但肿瘤已经破溃,且有少量出血,患者经期不规则,舌苔薄白,脉象沉涩。

施今墨认为患者肿瘤虽然已经破溃,但并无化脓现象,所以仍需要消肿化坚。初诊处方:皂角刺6g(去尖),生鹿角20g,山慈菇10g,炮甲珠10g(注,甲珠即穿山甲炮制品,现已严禁使用,可改为水红花子10g),海藻10g,昆布10g,夏枯草15g,川郁金10g,大力子(注:大力子即牛蒡子)6g,连翘10g,忍冬花(注:忍冬花即金银花)10g,苦桔梗5g,小蓟10g,忍冬藤10g。水煎服,另外以三七末3g,分二次冲服。

患者服用上方6剂后,肿瘤见轻,想回山东治疗,请施今墨开一张可以用一段时间的方子,施今墨先生遂调方如下:皂角刺6g(去尖),山慈菇10g,炮甲珠10g(注,甲珠即穿山甲炮制品,现已严禁使用,可改为水红花子10g),海藻10g,昆布10g,夏枯草15g,川郁金10g,大力子(注:大力子即牛蒡子)6g,忍冬花(注:忍冬花即金银花)10g,苦桔梗5g,小蓟10g,忍冬藤10g,川贝母10g(注:如患者觉得川贝太贵,难以承受,可改成浙贝母),桃仁6g,炒丹皮10g,玄参12g。水煎服,另外以三七末3g,分二次冲服。

患者服用二诊的方子两个月后,在山东除服药也兼着理疗,经治疗2个月,肿瘤已经基本消除,情况良好。施老遵循“效不更方”的古训,嘱患者继续按照二诊的处方服用,至肿瘤全消为度。

淋巴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治疗也较为复杂,施今墨先生治疗此类疾病,遵循的是消肿化坚的治疗思路。方中所用皂角刺、鹿角、甲珠、山慈菇、川贝母、夏枯草、海藻、昆布等均有消肿散结的作用,是中医治疗各种良恶性肿瘤常用药。

施今墨先生更是习惯以三七粉辅助各药,施老在世时,治疗良恶性肿瘤,总是往方子中加一味三七粉末,疗效明显。三七有止血、活血、止痛、消肿的功效,是肿瘤科常用药之一。但使用三七时应注意控制好用量,三七用量过大时,可能会诱发癌栓。一般每次冲服,三七粉末以不超过3克为宜。

施今墨先生的方子,组方思路简单明确,充分体现了施今墨先生在治疗肿瘤类疾病时,以辨病为主,辩证为辅的治则。治疗思路则不外乎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破血消肿等几种,施今墨此医案中,就用连翘、丹皮、玄参、金银花、忍冬藤等清热解毒,辅助消肿散结药。

治疗肿瘤,无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疗程往往都会很长,患者和患者家属也应调整好心理预期。施今墨先生是著名的能够坚持“效不更方”的原则的临床医生,他在本案中,也是叮嘱患者或家属不要随意更改处方,治疗一段时间再观察效果。现在有不少患者或患者家属,希望医生频繁地面诊患者和调方,调方过勤,其实对患者是很不利的。

我治疗新冠后失眠和心动过速的“加味养心汤”

《古今医统大全》中有一张名为养心汤的方子,该方组成为:当归、生地、熟地、茯神各1钱(3g),人参、麦冬各1钱5分(4.5g),五味子1钱3分(4g),柏子仁、酸枣仁各1钱(3g),炙甘草5分(1.5g),水煎服。

该方有养血滋阴,宁心安神的作用,用于血不养心证,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夜梦纷纭、五心烦热、头晕目眩、神疲体倦、舌淡、苔焦。本方现代常用于失眠、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症、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证属心血不足者。

新冠后许多患者有失眠和心动过速的症状,属痰热扰心、阴虚气虚之证,用养心汤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新冠后遗症比较复杂,失眠者通常还会心动过速、盗汗、易汗、口干,所以单以本方治疗,力度仍嫌不够。宜以本方合淡竹茹汤治疗。笔者的经验方如下:

当归12g,白芍12g,生地12g,熟地12g,茯神12g,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2g,浮小麦30g,柏子仁10g,酸枣仁10g,远志10g,竹茹10g,天竺黄(人工)10g,茯苓10g,胆南星6g,法半夏6g,炙甘草6g,合欢花6g,夜交藤12g,琥珀粉6g,天麻6g,石菖蒲6g。

盗汗者加制鳖甲15g,地骨皮15g,知母6g,黄柏6g,或同时服用知柏地黄丸;气虚无力者加生黄芪30g,黄精15g,或同时服用补中益气丸;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10g,绞股蓝15g,北沙参15g;胸闷刺痛者加薤白10g,全瓜蒌15g,地龙10g,郁金10g,丹参10g,桂枝10g;情绪躁烦者加黄连3g,阿胶12g;胃痛反酸者加乌贼骨10g,白芨10g,元胡10g;便秘者加肉苁蓉10-30g,火麻仁10-30g。

以上用量为成人每日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儿童用量酌减。出现以上症状的患者,多为素来身体虚弱,存在基础疾病或家族心脑血管病史者,此类患者虽经服药有改善,但疗程很长,病情反反复复。如用方有效,可按照本方自制成丸剂久服。

田间地头的欢歌笑语

我仿佛一直活在十岁之前,耳畔经常响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和父母一起到田地里劳动时,听到的阵阵欢歌笑语声。表观遗传学告诉我们,生命早期的经历对一个人至关重要,绝大多数人的一辈子都只不过在重复儿时习得的生活方式而已。现代精神医学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儿时郁郁寡欢,对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或兴趣被父母强制遏阻者,长大成人后会饱受抑郁、狂躁、空虚和焦虑折磨。

没有体验过真正的田园生活的人可能会误认为一望无际的金灿灿的油菜花、岭上飘浮着的白云、蓝天下清新的空气、田园牧歌这些是田园生活最吸引人的地方。但这其实只是一种非常浅表的认识,田园生活真正的内核是人与人之间紧密而又友好的情感连接,是一群人共同维护的一种和善而又积极的生活氛围。倘若没有这些东西在,乡村会像空壳一样,我们在乡村住不了几天便会厌倦。毕竟,农村的那点所谓的田园风光,看一个月就会看腻。

农村的农忙季节是很辛苦的,但我在乡下生活的时候,很少听到村民们怨天尤人,跟我在城里频繁地听到大家对生活的抱怨和唠叨完全不一样。我们从六七岁开始便会和大人们一样,卷起裤脚下田,一边被一群蚂蟥追猎,一边插秧,对农村生活的苦深有体会,但依然感觉童年很快乐。

蚂蟥学名水蛭,它以吸血为生,经历了亿万年的进化后,蚂蟥的体内能分泌一种类似于麻醉剂的物质,让被它吸血的动物刚开始的时候感受不到不适,等到我们产生了被它叮咬的不适感时,它已经饱餐一顿了。蚂蟥的生命力极为顽强,它柔软的身体不怕掐和捏,人在水田里劳作时,遭遇蚂蟥吸血,只能忍受着,忍无可忍时把蚂蟥扯下来,一扔了之。被扔到远处的蚂蟥很快便舒展开自己的身体,迅速而又欢快的在水中游起来,寻找下一个供它吸血的目标。

插完秧上岸后,我们的两腿上总会有几处仍在流血的伤口。水蛭体内的水蛭素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药物,水蛭靠水蛭素来破坏其他动物的凝血系统,让自己饱餐一顿。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从古至今,人类也都喜欢捕获这种吸我们血的家伙,将它用于医疗,治疗血栓类疾病。至今,最好的治疗血栓类疾病的药物仍然是水蛭素。

城里的父母若是见到自己的孩子的两条腿上血淋淋的,可能会心疼得要死。但是在农村,所有人都对这种小伤口免疫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小伤根本没有致命的危险。蚂蟥的叮咬不会影响农民们的心情,但是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却也并非一件轻松和舒适的事情。

农村人用各种各样的笑话来驱散这种辛劳带来的烦躁感,我小时候,每到农忙季节,村里的田间地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农村的田与田都是紧挨着的,所以大家劳动时是在一起的。很少有人在劳动时沉默寡言,基本都是大着嗓门和其他人聊天,聊天内容五花八门,但大多数内容都是很幽默的。农村人似乎天生都是讲笑话的高手,这些笑话总会引起阵阵爆笑声。一上午或一下午时间,很快就在一阵阵的爆笑声中度过,收工时,一片片的秧田也被密密麻麻的插满了秧苗。

我认为这看似不起眼的日常,蕴藏的正是人生的真谛。生而为人,我们注定了要靠劳动谋生,也注定了会在一生中遭受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痛苦和枯燥,但人这种群居动物可以互相陪伴在一起,互相制造无数的小快乐来抵消这种种痛苦和枯燥,让生活变得不那么乏味。蚂蟥的叮咬也不完全是坏事,它能提升我们对痛苦的耐受度,小时候被蚂蟥叮咬过的农村人长大后没那么脆弱,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崩溃。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其乡土情怀和土里土气,这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农村一直都是中国人主要的居住地。我对中国人的大嗓门是很理解的,在农村干活儿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大着嗓门说话,因为嗓门太小就无法与邻居们交流。我对中国大妈们热爱广场舞也是很理解的,我们生来就携带着那种喜欢群体生活的基因,今天的城市大妈们热爱广场舞,不过是我们的祖先们在田地里共同劳作时互相取乐的翻版而已。

农村生活中有许多集体活动,我国各地都有数不清的民俗,大多数民俗都是集体活动。正月里抬着神像游村和唱社戏,青年男女在春天里山歌大对唱,热闹非法的庙会,这些令人欢快的集体活动是人类祖先积攒下来的驱散忧愁的智慧结晶——快乐有时需要氛围。在功能结构学派的人类学家的眼中,没有一种民俗不具有社会功能,民俗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制造快乐和集体疗伤的最好的文化遗产。我们创造了清明节和中元节这样的怀念先人的节日,这些节日就减轻了我们因为失去亲人而产生的痛苦。

费孝通先生说,在他那个时代,一些知识分子总觉得农村人傻里傻气,觉得农村孩子们笨。但在费孝通先生看来,这是一种愚昧的自以为是。如果让城里的孩子在田埂上与农村孩子们比灵活性,没有几个城里孩子比得过农村孩子。我们也习惯性的认为农村孩子们比城里孩子们腼腆,这也是一种城市人自以为是的想法。农村的集体活动之多是城里根本无法比得上的,农村孩子们早在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中被锻炼得很开朗和外向了,只不过他们到城里的时候,还没有适应城里的生活环境而已。让城里的孩子到农村这个环境中去生活,他们也会瞬间变得傻里傻气、笨手笨脚而且还腼腆得很。

在一个中等规模或较大规模的村庄里长大的农村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受到的关爱比城里孩子多多了,因为他的亲族和邻居都会照看他,时不时地赞美他。即便是在一个小村落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小时候受到的关爱也会比城里的孩子们多。人类自动发展出来的生存模式是在熟人社会里与人为善,我们经常看到城里的路怒族们打开车门,和在路上碰到的令自己不愉快的人大吵一架,但却很少看到村里的人这么干。在村里,一个人不懂得忍让是会被集体批评的。

通常,在村里,不够友善的人会被孤立,幽默风趣、与人为善者更受欢迎和信赖。大家出于害怕被孤立的心理,或多或少都会自动地调整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融入到这个友善的环境中,人的社会化就是这么完成的。虽然中国人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但华人社会里以和为贵、团结友爱的传统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民国时期,大哲学家罗素受邀到中国讲学,与中国人接触后,他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赞不绝口,那时候的欧美人就像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整天在工厂或公司里焦头烂额的上着班,生活紧张而又枯燥,心情总是不美好。那时的中国老百姓虽然物质条件远不如美国人,但却非常快乐,因为他们大多生活在农村,过的是一种立体式的生活,他们的人生是一个浑圆的整体,没有被割裂成一块块儿。

人与人之间的正向的交互才是人类快乐的源泉,负面的交互只会制造痛苦。和人吵一架可以毁掉好几天的好心情,但与人戏谑几句、被人赞美或安抚几句后,我们的心情马上就会愉悦许多。离开群体,绝大多数人得到的不会是智慧,而会是空虚和恐慌。人的大脑需要在与其他人交互的过程中得到刺激和发展,长久独居者最终不是心静如水,而是大脑功能退化到痴呆了。许多精神疾患都是缺乏良性的互动产生的。

农村的开放性比城市好很多,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的,我们随时可以去邻居家邀请他们和我们一起玩。现代城市人过度注重自己的隐私,开放性太差,他们关起门来,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训自己的孩子,一些父母总能吹毛求疵地找到自己孩子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子女与父母如果长时间呆在一起,那么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就足以令人窒息。费孝通先生说,一个暴君一生对其单个国民的干涉远不如一对父母一个小时内对其子女的干涉那么多。我们对自己子女的干涉给他们造成的痛苦足以毁掉他们的一生,但绝大多数父母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认为那就是爱——如果这是爱的话,那也是畸形的爱。我们得承认,在大多数时候我们才是孩子痛苦的源泉。

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应该从小就把自己的孩子放入到一个人员足够丰富的环境之中,让他们自己去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自然成长。而不是密切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时不时地指点和纠正一下。我总有一种感觉,现代城市父母像是在盯贼一样的养育子女,时刻与孩子们处于一种硝烟弥漫的状态。我的发小们没有一个为焦虑症和抑郁症困扰,但我儿子的同学中则有好几个已经是中度或重度焦虑症和抑郁症,缺乏玩伴和父母过度的唠叨毁掉了许多孩子美好的人生。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在幼时要得到过5000次以上的赞美才能够形成足够的自信,一次批评可以抵消4次赞美的作用。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我儿时的农村孩子们大多得到过足够的赞美,受到的批评则少很多。我们的邻居和叔叔伯伯婶子们会弥补父母给予的赞美的不足,他们就像慧眼识珠的伯乐一样,总能发现村里各家孩子们身上的优点,时不时地夸我们一句。我们活动的空间很广阔,大多数时间自由自在地玩去了,不在父母跟前当“显眼包”,我们父母的双眼也就不会时刻盯着我们,对我们的挑剔和责备也就会少很多。

最近的二三百年,这种沿袭很久的生存方式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熟人社会的消失导致大家就像生活在一座座看似热闹,实则寂静的孤岛之中一样。父母与亲子之间缺少一个像农村那样安全而又包容的大环境的缓冲,经常爆发直接而且难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的冲突。在农村这是不可想象的,在农村如果家长批评和管教孩子过度,左邻右舍都会站出来纠正这些家长的做法,安抚被训斥的孩子。所以农村孩子们的不快通常很快就会消失,而城里孩子被父母或老师批评一顿后好几天仍然郁郁寡欢。因为缺乏安抚,有些孩子甚至会想不开自杀。

现代学校教育在情感培养方面也未能跟上,所以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孤僻的倾向了。现在缔结的婚姻的稳固性也很差,因为大家普遍不擅长爱和包容,只擅长索求和挑剔。一个人遭遇灾难时,也缺乏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的情感救济,很容易陷入绝望之中,缺乏情感的人生与荒漠有何区别?我们的文化在进化的路上,似乎阶段性地走进了一条反人类的死胡同。

我依然热爱农耕生活,在我自己当下有限的农耕生活中,我仍然能够找到自己10岁之前的生活的影子。一起种菜的大爷大妈们,还是那么热情和幽默。共同劳动的时候,我们也互相友善地开玩笑,互相帮助。人固然要有享受孤独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一味的强调独立性而忽视集体性,则是在把人从自然和社会这个整体上生生地割裂开来,这会让人丧失许多乐趣。人生乐趣本来就不多,一减再减后,所剩下的不就只有寂寞、痛苦和空虚么?

美好的生活应该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脑体结合,该孤独的时候孤独,该热闹的时候热闹,因为人这个物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每种需求都得到了恰当的满足,我们才不会那么难受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