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劳动节前一天,我儿子说他想养只宠物。于是我们去了宠物市场转了转,孩子看中了一只猫。这只猫活泼可爱,不但儿子喜欢,我也很喜欢,最后,我们就买了这只第一眼就看中了的猫。
猫买回来后,我们要给它取个名字。因为是劳动节买的,儿子就给他取了个英文名字labor(labor day是劳动节的意思)。labor的中文发音很像我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第一滴血》中那个由史泰龙扮演的主角名叫“兰博”,我于是就管我们的猫叫兰博,我希望我的猫也很兰博一样生龙活虎。
不过随着猫与我越来越亲昵,兰博这个名字逐渐不常用了,我对它更常用的称呼是“猫儿子”。我一喊猫儿子,兰博便会支起耳朵来,那样子真的很可爱。兰博是一只充满了好奇心的猫,一个纸箱子,一根绳子或者一张纸,一个空药瓶子,都会让兰博玩得很嗨。
兰博也经常找我玩,我用电脑写文章,键盘打得啪啪响时,兰博就会跳到我的电脑桌子上,好奇地看着我打字,还用爪子时不时地挠挠键盘和我的手。兰博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它就像我儿子小时候一样天真活泼。我想它对自己的猫生应该是极为满意的,因为它那简单的生活真是其乐无穷。
我以前也养过一只叫虎妞的狗,那只狗和这只猫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充满了好奇心,很喜欢玩,充满了活力。不过不幸的是,我身边的好多人却不像猫和狗一样活力十足,他们似乎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也丧失了好奇心。
我有时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会丧失好奇心和活力,活得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很多人把幸福与财富挂钩,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快乐是因为没钱,但其实有钱而不快乐的也大有人在,所以金钱并不是快乐的决定性因素。
我这段时间在网上查了很多高等教育方面的信息,在知乎上看了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帖子,看他们对教育和职业问题的讨论。我比较关注留学方面的信息,因为我儿子一直都有出国留学的念头。
我不喜欢走马观花地去了解那些最浅表的东西,比如说留学生的就业和收入问题,我喜欢静静地去观察这些留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我希望从中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好让我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令人意外的是,绝大多数留学生的话题范围非常狭窄,CS、Package、金融、绿卡,这些是论坛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CS是留学生去国外学的最热门的专业——与计算机编程相关的专业,大量人涌入到一两个专业,形成人才扎堆的现象,就连北大和清华物理系的毕业生也都挤到CS和金融业来。
我在想,他们真的个个都喜欢这两个专业吗?答案应该是未必,人世间多姿多态,这种一两个专业人才扎堆的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唯一的原因就是CS专业和金融专业就业容易些,学这些专业的学生更容易拿到绿卡,能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留下来。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明智,在给别人提建议时,不断地重复CS,让其他人无脑选择CS专业,因为这是在美国留下来的最佳选择。
我忍不住想,这么多人放弃自己既往因为兴趣而选择的专业,为了留下来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真的快乐吗?我对此是深表怀疑的。知乎上好多留学生斗口,最后也大多是争论谁比谁更有钱,谁的车更好一些。说实话,这种行为粗俗得很,和我在乡下看到的泼妇骂街的架势没啥两样。
我只有一个儿子,我不想委屈他,不希望他放弃自己的爱好,我更希望他就像他自己买的兰博一样,始终都有好奇心,能快乐地过完这一生。如果有一天他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因为收入和绿卡的问题,选择了CS专业或者金融专业,我想我会很难过的。
看着这些在海外的华人们的状况,我有些犹豫,不太像之前那样认为出国留学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我儿子的性格我知之甚深,他深居简出,不爱交际。他不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但是却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我挺担心有一天他会因为考虑钱和绿卡的问题,而不得不放弃让自己感到舒适的生活,过着一种身心分离的生活。
现在很多人在说,人应该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对这种观点充满了不解,为什么一个人非要放弃自己感觉舒适的生活,去折磨自己,这辈子才算有意义?是因为人天天性喜欢被虐吗?猫绝对不会蠢到折磨自己来让自己的猫生更有“意义”,只有人才会那么蠢。
我一直都对流行的各种观念都保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未经深思熟虑,我不打算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所以人世间的种种潮流很难席卷到我。我只愿意过一种由兴趣引导的生活,不说每天,起码大多数时间得是在从事我自己热爱的工作,坚决不为五斗米而委屈自己,更不愿意走出我自己的舒适圈——舒适圈意味着它对某个人来说是高度适配的,为什么人要放弃一种与自己高度适配的生活,去过一种别扭的生活?是吃错药了抽风吗?
我是一个习惯了慢思考的人,这大概是因为我年轻时在冲动时做的很多决策,最后都付出了痛苦的代价,所以现在凡事都习惯了三思而后行。我认为这是一种可取的态度,这样做,起码不至于让自己掉进身心俱疲的深渊。二十多岁时,我总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的人生往后退一步就好会好很多。如今这些年,这种感觉不再有了,这说明我现在犯的傻比以前少了许多。
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我们的本能与猫和狗没什么两样。我们本来也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们活力充沛,喜欢探索,这一切让我们很开心。但不幸的是,从小我们就被教诲凡事要考虑利弊,久而久之,我们便被训练成了只会考虑利弊,不再在乎个人兴趣的社会工具人。那种由兴趣与探索带来的沉浸式的快乐,也就逐渐与我们无缘,取而代之的是口腹之欲和虚荣的满足带来的短暂的快感。
前几天我去参加了某教培机构组织的一场与留学相关的活动,那个公司的总裁在讲台上炫耀他的孩子在事业上是如何如何的成功,读了好几个学位,获得了google公司的职位。这位父亲时面有得色,我实在是听不下去了,中途尿遁,出门就把他送给我的宣扬他的教育理念的书丢进垃圾桶了,我想这样的父母是不太可能理解得了自己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当然,我也理解这位父亲,可能他这么讲背后的原因正如《教父》中那句经典的台词所说的那样——这一切都是为了生意。
能长久使一个人身心愉悦的事情往往是最简单的事情,尽管在外行看来,那些事情可能非常复杂。我之说它简单,是因为这种事情通常就像我家兰博的玩具一样,容易获得和保持,没有太多的附加在其上面的东西。如果人生被附加了太多的与内心感受无关,只与现实有关的东西,那样的人生只能是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