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典名方

治体虚之人肠胃型感冒的“八解散”

“八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方组成为:人参、茯苓、炙甘草、陈皮、白术、藿香、厚朴、法半夏各一两(30g)组成。制法为将以上各药共制成细末,每次用2钱(6g),以水一碗(约150ml),加生姜3片,大枣1枚,葱白3寸(约10cm),同煎至三分之二碗(约100ml),去滓。温服,每日2次。

本方有益气解表、和中化湿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外感风寒,湿阻气滞,寒热自汗,骨节酸痛,咳嗽有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动则气喘,胸膈不快,呕逆恶心,饮食无味。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味陈皮、藿香、厚朴、法半夏而成。四君子汤为中医健脾益气第一方,是治疗脾胃气虚的经典方。方中的人参和白术健脾补气,茯苓和白术健脾化湿,炙甘草补气缓中,所以四君子汤主治脾胃虚弱、气短乏力。现代多以之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慢性病。但据笔者的经验,四君子汤对贫血的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能提升患者的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低下症,加生黄芪后,效果更为显著。

陈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藿香能化湿醒脾,辟秽和中,且能解暑,发表退热,是治疗夏季肠胃型感冒的常用药;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为中医治疗腹胀的重要用药;法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半夏与陈皮号称“二陈”(意谓越是陈年者药效更好),是中医化痰降逆第一方二陈汤的主要用药。生姜、大枣、葱白有辅助以上药健脾和发汗解表之功。

所以这个方子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四君子汤、二陈汤、半夏厚朴汤、藿香正气散四个方子的合方的加减方。它兼具以上四个方剂的功效,既能健脾补气、消胀除满,又能降逆止呕、理气和中,且能解表化湿、退热止痛。本方是身体虚弱的患者在夏季患暑湿型感冒的常用方。

现代多以汤剂来代替过去的散剂,用汤剂时,成人可用如下量:人参6g,茯苓6g,炙甘草6g,陈皮6g,炒白术6g,藿香6g,厚朴6g,法半夏6g,葱白10cm,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用一次。如患者身热难退,服用本方又有效果,则一日一夜可以服用2-3剂,每隔2小时服药1剂。

本方也适合治疗晚期癌症患者化疗后感冒出现发热、恶心、腹胀、头晕、身痛等症状。如白细胞低下,还可加生黄芪30g;如血小板过低,成人可加仙鹤草100g,儿童可见仙鹤草30-50g。

蒲辅周老大夫速效止痛经验方“三生祛痛方”

蒲辅周老大夫有一张速效止痛的经验方“三生祛痛方”,该方由生乌头(草乌也可)、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份组成。制法为将以上三种药做成细末,每次取30g,以葱白(连根须)7茎,生姜15g,切碎捣烂如泥,加入以上三种药做的药末,用软布包好,蒸熟。用时将以上药包敷在痛处,此方有祛寒止痛之功效,止痛效果较好,见效迅速,但本方中的三味药毒性均很大,只能外用,不能口服。

蒲辅周老大夫的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偏风头痛久治无效者,但实际上此方亦能用来治疗癌痛和陈旧性骨痛和关节痛。在此方基础上加蟾酥0.5g,冰片6g,止癌痛效果较好,且能消肿。蒲老的用法稍嫌费事,患者制好药膏后,可以用网购的空膏药贴,将药膏放入膏药贴中,直接贴在疼痛处。

皮肤过敏的患者在使用本方时,可能会有不适,如果出现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应尽快揭下。如无不适,药膏可以连续贴一日一夜再更换。

本方中的乌头(草乌)、生天南星、生白附子等均属于中医的散寒止痛药。其中乌头(草乌)有温经散寒止痛之功,乌头(草乌)中所含的乌头碱有兴奋神经、解痉止痛的功效,这是此药止痛的原理。但乌头碱毒性极大,内服致死量很低。天南星和白附子都是天南星科植物,中医认为天南星有化痰止痉、消肿止痛之功,故常将之用于治疗痈疽肿痛。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天南星有祛痰、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肿瘤的作用。天南星中所含的甘露醇还能降低颅内压,缓解颅内压过高带来的头痛和呕吐。生天南星的效果比炮制的天南星好,但生天南星毒性极大,0.1克即足以致死。白附子是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根茎,它有镇静、抗炎、抗菌、镇痛和抗肿瘤的作用,生品毒性和天南星一样大。

所以这三种药组成的方剂,不可以内服,即便外用,也要放在蒸笼上蒸熟,减缓其毒性。天南星和白附子可能会导致皮肤发泡,如患者用后皮肤发泡,后续不宜再用。

冰片中所含的樟脑酚是天然的麻醉剂,蟾酥亦可抗癌止痛,所以笔者在蒲老的方子的基础上加了冰片和蟾酥,这样组建的方剂,止痛和消肿的效果都会更好。如患者平日皮肤较为敏感,可以在本方中加白芨10g,可减轻皮肤刺激。

按照传统中医的观点中药白芨和川乌、草乌等属十八反中的药对,不能同用。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十八反药对并不合理,古人只是单纯的认为白和黑是相反的,故将许多色白或名字中带有白字的中药与乌头列为药性相反的药对,这种说法很不科学。笔者以白芨和乌头通用,并无不良反应。

芩连片(胶囊)的清热解毒和消肿止痛作用

芩连片(胶囊)处方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组成为:黄芩250g,连翘250g,黄连100g,黄柏400g,赤芍250g,甘草100g。制法为:将以上六味,赤芍、黄连粉碎成细粉,其余黄芩等四味加水煎煮3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0(50摄氏度)的清膏,加入赤芍、黄连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175片,每片重0.55g,亦可制成胶囊。每次服用4片,每日服用2-3次。

芩连片(胶囊)的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脏腑蕴热,头痛目赤,口鼻生疮,热痢腹痛,湿热带下,疮疖肿痛。研究显示,芩连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氏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抗菌作用,处方肿的黄连和黄芩抗菌作用较强,甘草较弱。

本方是由中医经典名方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去栀子,加连翘、赤芍、甘草组成,本方由很强的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作用。去栀子是因为热毒未曾波及下焦,加连翘、赤芍是因为热毒蕴结,致生口疮或疖肿,用连翘解毒散结,用赤芍凉血消肿。加甘草既能清热解毒,又可减轻方中的黄连、黄柏、黄芩等药的苦寒之性。

芩连片(胶囊)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夏秋高温季节用之较为合适。另外,芩连片也有较好的解毒作用,药物中毒后出现黏膜溃疡,亦可用芩连片治疗。芩连片(胶囊)有中成药生产,部分药店有成药出售。

清热解毒、凉血消瘀的“芍药地黄汤”

“芍药地黄汤”出自《普济方》,本方由赤芍、生地、黄芩、牡丹皮各5钱(15g)组成,将以上药物的切片共用水2碗(约600ml)煎成1碗(约300ml),温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本方的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消瘀,主治伤寒身热、发疹出血、喜妄如狂、鼻衄面黄、大便色黑,时行(传染病)本有蓄血,腹满如鼓者。

本方组成简单,方中赤芍和牡丹皮凉血消瘀,生地凉血止血,黄芩清热凉血,四药合用,共奏凉血消瘀、清热解毒、止血消斑之功。感染性疾病出现发热、鼻血、紫癜、狂躁、黑便(胃出血)者,可用芍药地黄汤治疗。晚期癌症癌热兼见出血症状者,亦可用芍药地黄汤为基础方治疗。

治疗寒凝气滞所致“噎膈”的“半夏散”

《博济方》中有一张专门治疗脾胃寒凝气滞所致噎膈的“半夏散”,方由半夏5钱(15g,姜汁浸1宿,焙干),厚朴5钱(15g,生姜汁炙),枇杷叶5钱(15g,炙去毛),肉豆蔻1个(去壳),母丁香25枚,青木香1块如枣大组成。

制法为将以上药为细末,每次1钱(3g),以水一盏(约160ml),煮取约三分之二盏(120ml),连滓一起趁热服用,每日2次。本方主治脾胃虚寒气滞,致患噎膈,心胸不利,涕唾稠黏,食欲时好时差。

本方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厚朴汤有些相似,该方由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组成,治疗“咽中如有炙脔”,也就是咽喉有异物感,吞咽不下,咳吐不出,胸膈满闷,该病与现代医学中的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气管炎、食道痉挛等疾病类似。

半夏散中的半夏与厚朴为半夏厚朴汤中两味主要用药,半夏散去掉半夏厚朴汤中的茯苓、生姜和苏叶,加枇杷叶、肉豆蔻、丁香、木香。半夏的作用为燥湿化痰,厚朴的作用为消痰除胀,枇杷叶则有降逆止呕之功,肉豆蔻、丁香和木香三味药均有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胃功能的作用。所以半夏散的主要功效就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健脾益胃,故能治疗脾胃虚寒气滞导致的“噎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