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典名方

外用消肿止痛方“一笔消”

清代医生王洪绪的著作《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有一张名为“一笔消”的外用消肿止痛方,该方由:大黄二两(60g),藤黄一两(30g),明矾、蟾酥各五钱(15g),麝香、乳香、没药各二钱(6g)组成。以上各药,共研成粉末。用蜗牛捣烂,与以上各药合在一起,做成药锭。用的时候,取药锭用醋研磨成药汁,用新毛笔蘸药圈围住病灶,等药干了再蘸药汁围住病灶,一直到病灶肿疖消退为度。

王洪绪的“一笔消”这个方子,现代已经很少有人用,但其家祖传的西黄丸和小金丸则是到现在为止,仍然为大名鼎鼎的抗肿瘤消结节的中成药。王洪绪家世代行医,专攻外科,实际上他留下的这张“一笔消”也是很有效的方剂。此方中的藤黄毒性较大,但其消肿止痛的效果也很好,而且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有抑制肿瘤的作用。所以这张验方对体表的无名肿毒或肿瘤引起的红肿热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明矾止痛效果较好,笔者曾经用枯矾、硼砂、冰片制作过外用止痛药,这种止痛药止痛的效果较为理想,对部分患者的效果比吗啡类内服止痛药的止痛效果好。王洪绪的这张止痛方用到的明矾是含水硫酸铝钾,枯矾是硫酸铝钾,所以二者止痛的原理是一致的。

蟾酥、麝香、乳香、没药均为常用的消肿止痛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这几味药也都有抗癌消肿的作用。所以本方对体表可触及的肿瘤有抑制作用。这种外用的用药方法,比内服药更安全。但有部分患者在用含蟾酥的药物时,可能会因为受到药物刺激而产生副作用,病灶部位反而更加肿大,如有这种现象,应立即停药。

一笔消中的麝香和牛黄价格昂贵,现多用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黄代替。乳香和没药为树脂类药,不易粉碎,高温醋淬后,不但疗效更好,也更容易粉碎一点,制药时可先将乳香和没药高温加热,醋淬后再粉碎。

此方不宜内服,孕妇忌用,有出血倾向者不可服用,但外用较为安全,除皮肤较为敏感的患者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外,其余患者大多不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可治胸水和腹水的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出自《伤寒论》,由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瓜蒌根(即天花粉)各等份组成。以上七味药,共研细为散,每次取适量(1-3g),用白开水冲服,每日三次。牡蛎泽泻散是利尿剂,服用至小便通畅,即可停药。

牡蛎泽泻散这个方子有利大小便作用,方中的牡蛎、泽泻、葶苈子、商陆根、海藻等均有利尿作用,蜀漆、瓜蒌根、商陆根又有致泻作用,且瓜蒌根、商陆根、牡蛎、海藻均能消肿软坚,以上药组合使用,就可以治疗二便闭塞的腹水(或胸水),还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伤寒论》中以牡蛎泽泻散治疗“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按照《伤寒论》的记载,本方的适应症为腰部以下水肿,但患者正气不衰,体力尚健旺,大小便不利,脉沉有力。现代以本方治疗胸膜炎渗液、肝硬化腹水、癌症腹水,有一定的效果,可见其适应症不只有腰以下的水肿,腰以上的“悬饮”也可以治。

不过本方中的商陆有毒,很多药店不出售。本方中的蜀漆为常山的茎,也有毒,大多数药店都不卖这种药。所以这个方子很难在一般的药店里配齐药,患者如果想要用此方,需要自行想办法配药。

《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有叶天士用本方治疗水肿的医案:“某男,脉如涩,凡阳气动则遗,右胁汩汩有声,坠水少腹,可知肿胀非阳道不利,是阴道实,水谷之湿热不化也。议用牡蛎泽泻散:左牡蛎、泽泻、花粉(即瓜蒌根,又名天花粉)、川桂枝木、茯苓、紫厚朴,午服而愈。”叶天士所说的阳道和阴道中的阴和阳,是中医专门词汇,不同于现代医学中的阴道。这里的阳,大致相当于六腑,阴即五脏。

另李浩澎有一份医案,某老年妇女因患肺结核十余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胸胁疼痛如隔,且往来寒热,西医用各种抗肺结核药,症状虽缓解,但仍然咳喘疼痛不已,X线检查显示右侧渗出性胸膜炎。李浩澎遂以牡蛎泽泻散为主,辅以扶正固本药治疗,方用:煅牡蛎30g,泽泻15g,葶苈子15g,商陆根6g,瓜蒌根30g,海藻15g,红参10g,当归10g,黄芪15g。5剂,每日1剂,早晚各服用一次。

患者服药后,初觉烦热憋闷欲呕,2服时肠鸣,旋即泻下稀痰粪水若干,顿觉胸宽气舒。后又用此方20余剂,复查胸腔渗液全无。本方中的商陆根、蜀漆、天花粉均有致泻作用,所以服用本方时患者可能出现肠鸣、腹痛、腹泻的副作用。李浩澎的医案很详细地记载了患者服药后的反应,患者虽出现了这些副作用,但这些药也恰恰可以治疗患者的疾病,这正是中医所说的“药不眩瞑,则厥疾不疗”。

牡蛎泽泻散的治疗思路可供我们借鉴,利尿致泻的确可以缓解水肿病的症状。但现代行医用药,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安全,我们今天就不一定非得用蜀漆和商陆这样毒性很大的药。早在清代,叶天士就用副作用较小的桂枝、茯苓、厚朴等替代商陆和蜀漆,这种安全用药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李东垣《兰室秘藏》“疮疡门”中的“散肿溃坚汤”

“散肿溃坚汤”出自李东垣的医著《兰室秘藏》中的“疮疡门”篇,原文如下:

“散肿溃坚汤:治马刀疮,结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肩上,或于胁下,皆手足少阳经中。及瘰疬遍于颏下,或至颊车,坚而不溃,在足阳明经中所出。或二证疮已破,流脓水,并皆治之。

黄芩八钱(酒洗,炒一半,生用一半),草龙胆(酒洗,各炒四遍)、瓜蒌根(锉碎,酒洗)、黄柏(酒制)、酒知母、桔梗、昆布各五钱,柴胡四钱,炙甘草、京三棱(酒洗)、莪术(酒洗,炒)、连翘各三钱,葛根、白芍药、当归梢、黄连以上各二钱,升麻六分。

上㕮咀,每服六钱,水二盏零八分,先浸多半日,煎至一盏,去渣,食后热服。于卧处伸足在高处,头低垂,每含一口作十次咽,服毕依常安卧,取药在膈上停蓄故也。另攒半料作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余丸,用此药汤留一口送下。或加海藻五钱炒亦妙。”

李东垣此方是治疗淋巴结肿大的,颈部、锁骨、腋下的淋巴结肿大均可治之。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成,李东垣认为此病为手足少阳经病,所以用了小柴胡汤加减化裁。将小柴胡汤去人参,另将半夏换成天花粉(即瓜蒌根),再加黄连、龙胆草、黄柏、知母等清热药,桔梗、昆布等消痰药,三棱、莪术、连翘等溃坚散肿药,又加葛根解肌,白芍柔肝,当归梢活血通经,诸药合用,就能和解少阳、软坚散结、溃肿散坚,所以这是一张标本兼治的方剂。

李东垣的这张汤方,无论是从传统中医药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一张很好的治疗淋巴结肿大的方子。方中所用的黄芩、瓜蒌根、龙胆草、黄柏、三棱、莪术、连翘等均为现代常用的抗肿瘤药。

李东垣的用法也颇值得借鉴,一半煮散含服,一半制丸服用,他在“疮疡门”的其他方剂中甚至提到,药渣还可用来外敷。这种用药方法是全方位的,散剂煮成汤含服易于吸收,丸剂慢慢崩解有利于药力持续,药渣外敷则可透皮给药,这样用药能达到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目的。如此用药,一者说明李东垣医术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用药方法有过人之处;二者说明这类疾病难治,就连李东垣这样的一代宗师,也很难靠单一的内服药取效。

现代多以李东垣的这张方剂治疗淋巴结核、感染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瘤以及淋巴转移瘤。此方有一定的消肿散结作用,若能与西黄丸、小金丸等药同用,其效果更好。若为癌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则此方与化疗药物同用,效果更好。

本方不宜改为汤剂煎服,因为此类疾病大多疗程长,治疗不易,服用散剂和丸剂对患者的肠胃刺激不大,所以古人治疗此类疾病大多以丸散膏丹缓图,今人为避免制丸散膏丹的麻烦,统一改成汤剂服用,实非所宜。

治疗湿热呕吐的“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

“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出自《温热经纬》,由黄连、竹茹、橘皮、半夏各等份组成,水煎服,去滓,温服,每日两次。本方有清胃化湿,降逆止呕的作用,是治疗湿热呕吐的常用方。

现代多用此方治疗急性肠胃炎引起的上吐下泻,本病多见于幼儿,多由饮食不节引起。但癌症患者化疗时也经常会出现这些症状,因为化疗药对消化道的损伤很大,所以这个方子也可以用于治疗化疗所致的上吐下泻证。

本方中的黄连清热燥湿,是中医治疗肠胃炎的重要用药,黄连中所含的小檗碱是现代治疗急性肠胃炎的常用药,所以黄连在本方中属辨病施治用药。竹茹、橘皮、半夏为中医止呕常用药,三者连用,有强效止呕的作用。

本方由橘皮竹茹汤转化而来,王士雄评价本方说本方“于橘皮竹茹汤去生姜之温,甘草之甘;加黄连之苦寒,以降诸逆冲上之火;半夏之辛开,以通格拒搏结之气”。橘皮竹茹汤虽然是治疗呕吐的常用方,但该方对急性肠胃炎效果欠佳。

因为急性肠胃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古人认为夏秋季节的这种病多属湿热病,所以就将此病归为湿热呕吐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夏秋季节的食物中(尤其生冷食物)含有较多的致病菌,患者饮食不洁,出现细菌感染,故有此病。

治疗失眠的“上下两济丹”

“上下两济丹”出自清代医家陈士铎的《辨证录》,由人参5钱(15g),熟地黄1两(30g),白术5钱(15g),山茱萸3钱(9g),肉桂5分(1.5g),黄连5分(1.5g)组成。用法为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一次。

上下两济丹的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交通心肾,主治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