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随笔

仍有热血在心中流淌

2023年11月19日,我在北京马路上骑自行车的时候,遭遇了一场车祸,险些丧命。我高一时的一个同学得悉后,邀请我堂弟一起赶到医院去看我。他非常难过,他对我堂弟说,他这一生对我感念至深,他认为好人不应该没有好报。他告诉我堂弟,我们在高一上学时,他的腿摔伤了,其他同学虽然对他表示同情,但是无人照料他。当时只有我不辞辛劳的背着他上上下下,这令他终生难忘。

其实这个同学的姓名我都忘了,更不记得这件事情。但是他所说的我的做法又确实符合我的性格特征,我在初中和高中,大多数时候都是班里的班长,也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和学生中的精神领袖,我初中时的校长直言,我这一生无论走到哪里,都可能会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领袖人物。我总是积极地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同学,我们学校里发生的许多事情我都有参与。

7月2日,我的交通事故理赔纠纷在海淀法院开庭审理,未当庭宣判,法官选择了择日宣判。我这次交通事故后,去医院急诊和缝针以及后续的治疗花费了一万四千多元,迄今为止,虽经多次讨要,事故的另一方及其保险公司没有给过我分文医药费,但却先行起诉,向我索赔修车费。因为这起交通事故被交警判定为双方共同担责,所以对方认为我有赔偿其修车费的义务,先管我要起了修车费。

我研究过类似案件的判决,全国各地法院的裁决观点大致分成两派。

一派根据《民法典》第1208条规定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和本法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所规定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有过错乙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判决非机动车无法定的赔偿机动车一方车损的责任和义务,以此体现我国法律人性化和文明化的一面。

因为在交通事故中,机动车对非机动车的伤害能力强多了,依据“优者危险负担”原则,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的交通事故中,应照顾弱势的非机动车或行人。我国许多省份和直辖市执行这一原则。上海、广东、天津、河南、河北等地均如此。

另一派根据《保险法》第60条,支持保险公司向非机动车和行人代位求偿,而且将非机动车和行人与机动车一视同仁。负主要责任的一方承担70%的赔偿责任,负次要责任的一方承担30%的赔偿责任;同责各赔偿50%;负全责的一方承担100%的赔偿责任。执行这一原则的直辖市或省份有北京、重庆、内蒙古、辽宁等地。

这造成了我国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交通事故纠纷处理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判结果,上海、天津、广东、河南、河北等地判决非机动车或行人一方无需承担机动车车损,但通过减轻机动车赔偿非机动车的损失的比例来体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中的责任认定。北京、重庆、辽宁、内蒙等地则判决非机动车在有责任的情况下要赔偿机动车损失。

我正好生活在北京城,按照惯例,我在这场官司中是必输无疑,北京的律师和法官朋友们都建议我放弃抵抗。说实话,我也的确不想浪费时间和精力,打算花钱买教训,因为自然人是很难以个人的力量去改变一个地区的司法实践现状的。

但我国刚好在2021年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统一法律适用工作实施办法》,提出各地法官要“类案检索,同案同判”。我国政府之所以发布这一法规,目的就是为了整治全国各地同样的案件出现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这一司法乱象。因为各地各自为政,给司法腐败份子制造了权利寻租的空间,也在民间制造了许多民怨。同样的案子,判决结果完全不一样,当事人心里当然很不服气,所以民间的确有许多人因为这个原因到处喊冤。

2021年初,中央政法委将“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机制”列入2021年政法领域十大重点改革举措任务台账,明确应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落实,着力解决审判工作中的具体法律使用问题,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各审判业务部门之间、各地法院之间法律适用观点不一致、裁判尺度不统一等问题。

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我这一次官司也并非必输的结局。我也以此为出发点来撰写我的答辩词,显然这份答辩词让主审法官陷入两难境地。按照惯例,她应该参照北京市既往的判决书,判决我赔偿对方修车费。但是按照国家新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统一法律适用工作实施办法》,在我提出类案检索,同案同判的请求后,她又无法草率地判决我输。所以这场官司她也无法当场宣判,只能慎重考虑,选择择日宣判。

北京法律界的朋友们依然给我泼冷水,告诉我不要有任何期待了,北京市的法官们没有那么有情怀,因循守旧对他们来说风险最小。但也有几个朋友在劝说我坚持下去,因为他们和我最初的观点都是我打赢这场官司,将会扭转北京市在同类官司中的判决惯例,不但为我自己,也为今后出现类似纠纷的其他弱势群体争取了应得的利益,是在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公益。

因为在我们看来,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之所以将机动车与机动车交通事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交通事故区分对待,就是为了照顾马路上的弱势群体一方,这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化和文明化。我个人可能是赔得起修车费,但是将来其他的比我更弱势的穷困行人或非机动车主在遭遇类似情况时,也许要因为赔偿机动车的修车费而倾家荡产,既受伤又致贫。所以如果我坚持把这场官司打下去,甚至像我过去为推动国务院废除城市收容管理条例那样,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同案同判,促进各地像上海等地一样地执行道路安全交通法第七十六条,那么我将造福很多人。

但是打官司真的很累,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场官司,我但愿它也是我人生的最后一场官司。北京市司法系统的朋友都劝我投降,吃点亏,早日了结,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疲乏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因为赔偿一点修车费,并不会对我造成多大的损伤。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的人生目标是在生命科学的深水区继续探索,为将来的类似于我母亲的病人寻求一条求生之路。

只是当我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看到一些特别困难的人也遭遇同样的判决时,恻隐之心难以遏制,同时对同案不同判这一司法牛皮癣深恶痛绝。这一现象让我国法律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样,可以被任意解读,最终太过灵活的裁决权可能被一些腐败分子用来牟取私利,导致我国虽然有法律,但是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却很差。

我以前从未涉足过这一领域,也未能对那些遭受同案不同判的人感同身受。我小时候其实怀抱的是“上医治国”的理想,希望改进我们这个社会。我从上初中一年级开始,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对学校里的各种不公正现象深恶痛绝,在其他人都害怕过问的情况下,自己毫无畏惧,不惜冒着风险去过问。正因为这一性格特征,无论我到了哪所学校,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同学和老师们推选为班长和学生会主席。

在自己可能即将要面临同案不同判的命运的时候,按照我既往的个性特征,我是想站出来大声疾呼,推动我国政府制定的《最高人民法院统一法律适用工作实施办法》的落实,促进我国司法的进步。因为我具备这一能力(虽然最后未必能成功,但相信多少会发挥一点作用),许多人不具备这一能力,他们甚至连写份诉状都要花钱请律师,更不用说在舆论平台上为自己争取支持了。

我这几天其实比较挣扎,两种思想不断地在我脑海中斗争。想放弃,也想努力。最终选择了在不对自己的学业和事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适度尽力,在法律给予我的诉讼权限内,尽我所能地去改变北京市既往的审判惯例,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推动类案检索、同案同判原则在我国的落实。但这注定了是一场很辛苦的诉讼马拉松,也许要经历从一审到二审,再到申诉和抗诉四个环节,每一轮诉讼都会耗费不少的心血。因为我面临的每一次诉讼,都会让主审法官或检察官为难,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压力,按照本市惯例审判对他们来说是风险最小的。

我之所以选择这样做是想到了我们所有人都可能会在马路上遭遇同样问题,尤其是我们的老人和孩子。如果按照北京、重庆、内蒙古、辽宁等地的惯例,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遵循的就是非常冷血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在今天的全世界,都算得上一种落后的法律实践。

我今天面临着当年孙志刚因为城市管理收容条例而惨死的同样的局面,不合理的法律条规和法律实践惯例,会造成许多悲剧。从细微处改进社会的一些规则,也能拯救生命,拯救家庭,这就是“大医治国”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孙志刚案出来后,我作为一个与他素不相识的人,敢于站出来大声疾呼,对促进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今天,我为什么又想因为厌倦疲劳而逃避呢?

社会的进步靠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四年前,犬子中考,我在送考的路上对他说,儿子,你努力学习,将来有机会的话,可以出国,去发达国家过更舒适点的生活。我儿子对我说,爸爸,这里才是我们的家,为什么我不留在这里,努力改进我们的社会,改进我们同胞们的生活呢?我儿子当时的这句反问令我惭愧得很。舐犊情深,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过更舒适的生活,但是孩子却怀抱着和我少年时代一样的梦想,希望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自己的家园。

我今年四十五岁了,身为一个父亲,我时常想的是,我能做些什么,对改进我们的后代,改进千千万万的下一代们的生活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呢?其实这个问题古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这个答案便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看起来很小,但却可能可以影响到许多人,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

当年我参与到孙志刚案时,是出于义愤,我并没有想过我们那样做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但是结果却是相当美好的,今天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就再也不用像我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们一样,因为没有一张暂住证(在非常时期,甚至有暂住证也不管用,因为联防队员会把我们的暂住证撕掉,把我们当盲流处理)而像做贼一样,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胆战心惊的活着。

我至今仍然为自己没有对这一事件袖手旁观而深感自豪,相比起绝大多数忍气吞声和碌碌无为的人,我起码是对社会进步有所作为了。梁启超说自己“饮冰十年,难凉热血”,他又说“千载暗室,一灯即明”,热血是一个人的天性,不但饮冰十年,难凉热血,恐怕饮冰一辈子,热血的人还是会很热血。许多黑暗的社会现象,确实是只要有一个人肯坚持,就可能会发生很大的改观,达到“千载暗室,一灯即明”的效果。

这场诉讼马拉松也许会持续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我自己也已经调整好了心态,预备在学习与工作之余,与其共存一段时间。也许是命运之神选择了我来做这件事情,让我为推动这项改革而出点力。可能十年、二十年后,我追忆往事,也会像现在追忆当年参与到孙志刚案,促进我国国务院废除城市收容管理条例一样自豪。因为这一需要耗费心力和智力的善举一旦成功,必将惠及许多苍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一步步走下去

1998年我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我到学校去了一趟,适逢教我物理的宋老师在教师办公楼前十分激动地对其他老师说:“这样的考试制度如何能够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像周志远这样的学生,怎么应该与自己的第一志愿失之交臂呢?我教了一辈子的书,很少遇到过这样的学生,这是在糟蹋人才!”

当别人提醒他周志远就在他身后时,白发苍苍的宋老师转头看到我,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他在为我高考失利感到难过。这一幕我记住了一辈子,我的老师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我的肯定和惋惜,也在勉励我不要沉沦,要有所作为。

其实那一年我考得不算差,超过重点线不少分数,也被录取到一所重点大学去了,只是第一志愿未能如愿。而且,以我家当时的经济条件,无论到哪所大学,我都很难读完。

2012年,我母亲临终前对我说,儿子,我们作为你的父母,很愧疚,你一辈子回报给我们的,远远超过我们给过你的,我活成了你的累赘。你有未完成的梦想,我去世后,你少了我这个负担,去按照你自己的想法活着。我多么希望母亲还能活着,她给过我的爱无与伦比,虽然家里穷了点,但我不觉得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任何缺失。

我因为要缓解父母的经济压力而从大学走出来,又因为母亲的遗愿而选择了在我的儿子上大学后,重新走回大学校园。母亲看我酷爱学医,临终前鼓励我好好学医,弥补第一次高考失利带来的遗憾。未来的5-8年,我将会去大学里完成中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高等教育。

今年我去上完这个大专,从大三开始,我会去跟随我素来仰慕的一个老大夫抄方,帮他整理他的学术思想,完成他的医著,留下他一辈子的临床经验,这个可能需要花费三年左右的时间。然后再去考一次大专,再把它读完。这两次大专一次是临床医学专业,另一次会是中医专业。在55岁之前,我想真正的做到学兼中西,具备中西医全科执业的能力。55岁之后,我起码还能工作二十年呢。

在这过程中,我将继续写作和从事临床实践工作,如无重大疾病或变故,我将会像过去这些年一样,临床与写作一日都不中断。我的天赋比不过那些最聪明的人,但是我的毅力可以帮我弥补这一缺憾。我一直希望学兼中西医,发展精准医学,提高临床疗效,这只能靠不断地去积累和沉淀,一步步地往前走,无法一蹴而就。

我如今完成了抚养孩子到成年的责任,余生可以为自己打算。我未竞的梦想,我还会继续去追逐。我不觉得自己年纪大,我的余生还很长,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去做我的研究。

精准医学一直都是人类执着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生病,我们的亲人也可能生病,当我们自己或亲人们生病的时候,我们最期望的就是有精准医学这门科学,帮助我们恢复健康,谁都不喜欢用生命做赌注去赌博。

医学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这些不确定性的根源其实是它还不够精准,是因为人类对疾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既不喜欢中医黑,也不喜欢西医黑,穷中西医之力,也解决不了人类所有疾病问题之一半,每年还是会有那么多人因为疾病而死亡,又有什么好互相攻讦的呢?

如果一个人热爱医学,应该考虑把中医和西医都学好,这样能够更全面地去看问题,有更多的手段帮助病人,也能在中医和西医间取长补短,促进医学的进步。

我的母亲已经因为疾病过早地去世了,我的许多病人也因为疾病过早地去世了,未来还会有许多人因为疾病而过早地去世。死一个人,便会有一家人痛苦。我一直为人类医学在许多疾病的研究上停滞不前而深感惋惜,我的后半生已经没有什么大负担了,我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和心血都投入到医学研究之中去。我不期待速成,我可以耐心地制定一个又一个的十年计划,匀速地往前走。十年的冷板凳,未必能换回来医学上点滴的进步,但这尝试总要去做的。

我期待有更多的人为精准医学这一目标而奋斗,我们要把疾病研究透,要探索出可以确切地治愈疾病的方法,这可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少受很多罪。很多次病人问我某些疾病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我都无言以对,因为人类科学家还没研究出他们要的答案。但我相信未来,我们的医学会进步到可以给出我们答案,并且解决许多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的程度。

怀抱希望,一往无前。精益求精,永无止境。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整个进化史,不正是循着这样的路线前行的吗?

平静的喜悦

这段时间,各种俗务缠身,高考、车祸官司、转户口,每一件都够我忙一阵子的。连在一起,就让我这种素来不过问俗务的人忙得不亦乐乎。好在各种事情都有人帮忙,加上孩妈一直都知道我很不擅长事务性工作,帮我处理掉了许多杂七杂八的事情。我总算是没有忙昏头,也总算是忙完了。

昨天下午睡了一个饱觉,今天中午又睡了一个饱觉,整个人神清气爽。从回家办转移户口的手续和高考开始,一直到今天,我差不多一个月没有这么神清气爽过。午休醒来后敲了敲佛音钵,坐在书桌前,翻开了久违的医学和生物学大部头,读得津津有味——对生命这一奇特的现象的探索就是那么有趣啊,我感觉美好的生活又回来了。

官司虽然尚未开庭,但想好了如何辩护,辩护词也都写好了;高考志愿填报虽未开始,但是我也已经查阅了大数据,把如何填报志愿的事情也都想好了,做了一个列表,准备录取到哪儿算哪儿;未来几年的规划,我和家人都已经做好了。我习惯了把所有的事情都提前预备好,并假定结局为最糟糕的结果。提前把最坏的在心里都接受了,到真正的结果出来时,便不会觉得有什么接受不了的了。

对我来说,所有的这一切现在都已经成为过去了。外界或许还在热闹非凡,但我的世界已重归安宁。我又回到了平静的耕读生活之中,可以全神贯注地在我喜欢的领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不管我下一步会走向何方,大的人生方向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也不会。我喜欢稳定且平静的生活,也接纳生活中的小变故。生活的风雨吹打得别人,当然也吹打得我。只是我会以最快的速度从这些小变故中走出来,避免它们影响我的情绪和人生进程。

我今年种的口感型西红柿非常好吃,味道像极了我小时候吃到的西红柿的味道。也种得很成功,产量不错,这些日子每天都有西红柿吃。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有这么一口美味满足我就足够了。

因为对全家人的体重不满,前不久我带着孩子去了趟附近医院的营养科看医生,营养科的医生啥药都没开,就给我们开了一张饮食建议单:早上一杯奶、一个鸡蛋、100克主食;中午200克主食,200-400克蔬菜,100克瘦肉;晚上和中餐差不多;晚饭后适度吃点水果,水果控制在200克以内。

我们照办了,一顿操作猛如虎,一个月内我自己瘦了4斤6两,孩子和孩妈也各有斩获。这可把我高兴坏了,这样吃比以前更省钱,我们的生活费都低了不少。我的小菜园里产的蔬菜也绰绰有余——本来今年我削减了菜园一半的面积后,有点耿耿于怀,总想着明年把拱手相让的那一小块地再租回来。现在打消了这个念头,三口之家是吃不了多少东西的,面积小点打理起来没那么累。

作为典型的内倾型人格者,我的主要乐趣都在精神世界中。所以越是简单的生活,越能让我心生欢喜,我需要从复杂的生活中跳出来,专注于我的研究。我喜欢阅读、思考和写作,喜欢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领域内那些复杂的问题。这次我最想上的专业是临床医学而非中医学,因为我想把我自己的视野拓展开。在思想的领域,我是个大开大阖之人,自小所受的师训就是不要有门户之见,要博古通今,贯通中西,厚积薄发,成为集大成者,我至死都忘不了恩师的这一教诲。

35岁前,我也曾热衷于和这个世界展开各种辩论。35岁后觉得这种辩论太过浪费时间,把关注点从外界转移到内心,收回了许多精力,得以更高效的通过阅读和参师学习到很多东西。我以前在天涯论坛上有个好友,他赠送了我四个字:“述而不争”。那时候我做不到,如今四十多岁了,不知不觉地就做到了。要言不烦,生活的精髓从来都不是长篇大论,把简单原则坚持到位,就足以获益匪浅。

楼上有个住户家的小孩是学音乐的,每天都会练钢琴。钢琴声的穿透力极强,而我们楼的隔音又很差,这导致我们小区业主群里经常为他的琴声发生争吵。我是不加这种微信群的,所以他们怎么吵也影响不了我,只能影响我家孩儿妈。要不是孩儿妈,我都不知道大家吵得不亦乐乎。

有时他们吵架甚至都吵得报警了,派出所里的民警来了也无可奈何,毕竟民警也无权干涉人家练琴的自由啊。可怜的警察蜀黍,被一群中年或老年大叔大妈们围着,七嘴八舌的要求他们主持并不容易主持的公道,每天处理的这都叫什么破事儿!那大盖帽儿送给我,我都不戴。

我心情不受影响,把这娃儿的琴声当作享受或充耳不闻。偶尔欣赏一下这孩子的演奏,感觉他在不断进步,甚是为他感到高兴。我也时不时地拿出自己的乐器,与他和上一曲,这都不用花钱请钢伴了,不亦快哉!

从明天开始我又打算每天工作之余,去国家图书馆泡着了。目的有二:其一是蹭图书馆免费的空调,其二还是蹭图书馆免费的空调。天太热,加上我又小气,不愿意花自己的电费,蹭图书馆免费的空调就成了理所当然且理直气壮之事了。我儿常和我说,老爹,我们是脸皮中等偏特厚之人,怎会在乎别人的眼光?诚哉斯言,我崽说得对!

美好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高考分数已出,虽比预估分高,但可选择的学校不多

许多关心我的高考的朋友在问我的高考分数,谢谢大家的关心。我今年考了350分,语文99,英语70,数学27,物理21,化学70,生物63。如果没有一场车祸,我做了二三个月准备的话,可能能考到450分左右,但裸考,350分可能是我能考到的极限分数。

我的分数比我自己预估的最高分高出了50分,高考结束后,我觉得自己可能只能考200-300分,大概率在220-240分。但是实际出分时比我预估的高了不少,这个分数可以上个大专,中医类或临床医学类的大专分数线并不高,但是这分数也确实上不了特别好的大专。不过对我来说,这分数已经基本够用了,再多也是浪费。

多年的医疗实践让我变成了一个特别谨慎和总是低估自己的人,高考结束后,熟人让我估分,我根本不敢往高里估。说话谨慎和做事保守的职业病现在已经根深蒂固了,我再也不敢像从前那样总是自信满满。医学实践一次又一次地打击我的自信心,尤其是和癌症这样的绝症作斗争,失败总是比成功多多了,这让我不敢不保守。

这种实践经历让我的性格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现在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最坏的结果。先去把最坏的结果坦然接受了,然后真正的结果出来后,总是或多或少的给我带来点小惊喜。

这两天另外一件令我开心的事情是,我的一个淋巴瘤患者身上的淋巴结在全面的缩小。这个湖北籍贯的小老乡目前正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不敢对他的疗效有过高的预期,也不敢给他和他家人过高的承诺,但现在这个疗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这个患者前两天问我,他现在有机会去德国做交换生,他是不是可以去,我希望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再做决定。我为他的疗效感到很高兴,他还很年轻,他现在可以展望更美好的未来,可以筹备着到欧洲留学。而我可以让他在罹患癌症后,人生仍能重新焕发光彩,这确实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也很感谢他们父子俩能够始终如一的信任我,医者的医术都是这样的患者和患属成就的。

我去学校读几年书,全面的提升一下自己,希望从学校出来后,水平能稍微高一点,我一直都不敢辜负患者和患者家属的信任,但是选择了癌症这个最难的方向后,却总是在辜负他人的信任。多年来我一直都对那些信任我的人充满了愧疚之情,虽然我知道自己再多学点,也未必能把疗效提升到特别高的水平,但学得更全面点,将来可以用多种手段帮助患者,降低死亡率,我的心里会更好受点。

我也在考虑要不要明年再考一次,但是大概率不会再等一年,除非收不到录取通知书。因为就算我明年再考,也未必比今年好到哪里去。我的时间总是由不得我自己,我的工作量太大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明年再考,可能还是要裸考,真正可以用来刷题的时间不多。不如上个大专之后,通过自考专升本,然后把我这一生要考的各种证: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证、精神科医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等都陆陆续续考下来——我想考个教师资格证是因为我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把自己所学的这一切都教出去。

我未曾料到临床医学和中医类专业这两年会这么火,分数线每年都在往上飙升。几年前当我计划重新高考时,我的理想分数就是350分,现在可以说考到了自己的理想分数。对我这种离开校园二十多年,又没有时间复习的人来说,这个分数是比较现实的分数。那会儿350分可以考一些很好的医学类大专,但现在这个分数基本只能考垫底的学校,现在医学类院校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

暑期我会在家等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我就要去上学了。每当我写这类文章时,我实际上是在和部分病友告别,我知道我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为他们提供帮助了。未来的五六年时间里,我要不断地学习和考试,以考促学也能很好很全面的提升自己,所以我无怨无悔。

想着五十岁后,我可以在生命科学更广袤的领域内继续探索,我就发自心底里感到快乐。这一生我可能还有很长的时间,我要不急不慢地前行。谢谢大家的关心,我想去的学校就不公布了,因为我不希望接下来的几年饱受打扰。但请放心,无论我去哪里上学,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每天更新我的文章。

一边成长,一边释然

高考结束后,我花了一些精力来预备打自己人生的第一场官司——车祸后的理赔官司,7月2日将开庭,但愿这也是我此生唯一的一场官司。整理案件资料,收集各种信息,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同类案件,撰写各种法律文书,就这样进入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进入过的领域: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实践。

它与我以前想象的公平、公正,有规范的标准不太一样,仅同类案件在不同地区审判结果迥然有异,有的甚至互相对立,就足以令我感到意外了。这种司法乱象甚至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注意,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行类案同判。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为政的问题根深蒂固,想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恐非易事。我这种长期关在象牙塔下的法律方面的小白鼠也算是看到了真实世界的另一面。

我年轻时热衷于改造社会,希望投入到将这个社会改造得更美好的事业之中去。为此,我参与到许多可能改变我国的一些社会规则的公共事件之中,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我们黄冈的一位青年孙志刚因为暂住证问题,被联防队员殴打致死一案。我当时积极地参与到这件事情之中去,和许多人一起大声疾呼,发挥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最后这件事情促使我国国务院废止了城市收容管理条例。

这种经历我至今仍然感到自豪,因为我为社会的进步做了一点实质性的贡献,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曾经有一段时间,到城市务工的外地人身上没有携带暂住证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孙志刚的牺牲和我们的努力让社会发生了一点改变,城市收容管理条例被废止后,外来务工人员走在街上再也不用担心有人查我们的暂住证了。我也从那件事情明白了,作为社会上最微不足道的一员,我们也有机会改变社会规则。

我早年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像革命家一样快速地改造社会(当然,现在看多了历史书才知道,革命家们也没有这个能力,一个社会的改变,完全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而且是让这个社会发生很大幅度的改变,这是一腔热血的年轻人们常做的白日梦。到我现在这个年龄了,我知道但凡能在一件细微的事情上,对这个社会的改变发挥了一点点作用,就已经很不错了。社会的进步,需要的是许多人共同的努力,而且这努力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在亲历了这一次理赔事件后,我也曾一度萌生了为促进相关法律规则的改变而做点什么的念头,但我知道那将是一件特别耗费心血的事情,所以最终选择了适可而止,顺其自然。因为我的人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焦点,不可能再因为别的事情分太多的神。分神时间多了,我内心会不适。

身份证上的年龄满了45岁后,我着手把自己的户口往北京转了。因为提前做了很多准备,手续办理得很顺利,目前已经进入到排队等待落户的状态。等所有手续都办完了,我与北京城的纽带会再多一根。我已经渐渐地被这座城市驯化了,后半生的大多数时间应该都会呆在北京,埋头做我的研究。

阅历多了后,心智成长了,对许多事情就都释然了,即便这些事情可能会伤及我的利益,也无法令我多激动。我的注意力渐渐地都转移到书中和小菜园了,书中日月长,一点也不寂寞,我在重新学历史、数学、英语,同时还在学美术和音乐,在画素描和玩乐器,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医学和生物。

我现在非常盼望早日回归校园,去好好享受几年校园生活。对我来说,脱产学习是对我现在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很好的调整,也是我对自己的一种犒劳。我能趁机得到休息,也能好好享受一下安心读书的乐趣。工作了这么多年后,我最怀念的是校园生活。在学校,不用操那么多的心,可以专注学习和阅读。哪怕有很多考试呢,也不失为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人要是能一辈子不用长大该多好啊!

我还很有活力,每天都精力充沛,能完成许多工作。中年其实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阶段,我们不再受制于父母,也不需要子女来照顾,对人生的困惑基本消失殆尽,可以享受一生中最多的自由。

人的一生很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大概也就中年人可以有那么一个阶段,最大程度的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支配自己的人生。随着暮年的到来,衰老、疾病和死亡都会找上我们,让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感受也逐渐变得不太美好。所以要把握好这最美好的时光,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