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随笔

一边成长,一边释然

高考结束后,我花了一些精力来预备打自己人生的第一场官司——车祸后的理赔官司,7月2日将开庭,但愿这也是我此生唯一的一场官司。整理案件资料,收集各种信息,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同类案件,撰写各种法律文书,就这样进入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进入过的领域: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实践。

它与我以前想象的公平、公正,有规范的标准不太一样,仅同类案件在不同地区审判结果迥然有异,有的甚至互相对立,就足以令我感到意外了。这种司法乱象甚至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注意,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行类案同判。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为政的问题根深蒂固,想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恐非易事。我这种长期关在象牙塔下的法律方面的小白鼠也算是看到了真实世界的另一面。

我年轻时热衷于改造社会,希望投入到将这个社会改造得更美好的事业之中去。为此,我参与到许多可能改变我国的一些社会规则的公共事件之中,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我们黄冈的一位青年孙志刚因为暂住证问题,被联防队员殴打致死一案。我当时积极地参与到这件事情之中去,和许多人一起大声疾呼,发挥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最后这件事情促使我国国务院废止了城市收容管理条例。

这种经历我至今仍然感到自豪,因为我为社会的进步做了一点实质性的贡献,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曾经有一段时间,到城市务工的外地人身上没有携带暂住证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孙志刚的牺牲和我们的努力让社会发生了一点改变,城市收容管理条例被废止后,外来务工人员走在街上再也不用担心有人查我们的暂住证了。我也从那件事情明白了,作为社会上最微不足道的一员,我们也有机会改变社会规则。

我早年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像革命家一样快速地改造社会(当然,现在看多了历史书才知道,革命家们也没有这个能力,一个社会的改变,完全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而且是让这个社会发生很大幅度的改变,这是一腔热血的年轻人们常做的白日梦。到我现在这个年龄了,我知道但凡能在一件细微的事情上,对这个社会的改变发挥了一点点作用,就已经很不错了。社会的进步,需要的是许多人共同的努力,而且这努力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在亲历了这一次理赔事件后,我也曾一度萌生了为促进相关法律规则的改变而做点什么的念头,但我知道那将是一件特别耗费心血的事情,所以最终选择了适可而止,顺其自然。因为我的人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焦点,不可能再因为别的事情分太多的神。分神时间多了,我内心会不适。

身份证上的年龄满了45岁后,我着手把自己的户口往北京转了。因为提前做了很多准备,手续办理得很顺利,目前已经进入到排队等待落户的状态。等所有手续都办完了,我与北京城的纽带会再多一根。我已经渐渐地被这座城市驯化了,后半生的大多数时间应该都会呆在北京,埋头做我的研究。

阅历多了后,心智成长了,对许多事情就都释然了,即便这些事情可能会伤及我的利益,也无法令我多激动。我的注意力渐渐地都转移到书中和小菜园了,书中日月长,一点也不寂寞,我在重新学历史、数学、英语,同时还在学美术和音乐,在画素描和玩乐器,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医学和生物。

我现在非常盼望早日回归校园,去好好享受几年校园生活。对我来说,脱产学习是对我现在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很好的调整,也是我对自己的一种犒劳。我能趁机得到休息,也能好好享受一下安心读书的乐趣。工作了这么多年后,我最怀念的是校园生活。在学校,不用操那么多的心,可以专注学习和阅读。哪怕有很多考试呢,也不失为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人要是能一辈子不用长大该多好啊!

我还很有活力,每天都精力充沛,能完成许多工作。中年其实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阶段,我们不再受制于父母,也不需要子女来照顾,对人生的困惑基本消失殆尽,可以享受一生中最多的自由。

人的一生很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大概也就中年人可以有那么一个阶段,最大程度的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支配自己的人生。随着暮年的到来,衰老、疾病和死亡都会找上我们,让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感受也逐渐变得不太美好。所以要把握好这最美好的时光,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用大历史的视角去看待人生的困境

我于1946年来美进陆运参谋大学一年。1952年再度来美后,囊空如洗,在餐馆洗碗碟,作侍者,酒吧间作鸡尾酒,作园丁,在堆站里当小工,银行里整理档案,建筑公司画蓝图糊口。读书从大学三年级读起,于1964年得历史博士止,前后凡十二年。

——摘自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

在华裔历史学家中,我比较喜欢黄仁宇先生和唐德刚先生,至今仍然时不时地阅读一下他们所写的历史书籍。他们都是战争的亲历者,在近代中国最危难的时刻,他们也都曾作为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与日寇抗战。然后又都在战争将近结束时,改学历史,从此成为历史学家。

他们亲历过战火,在苦难的岁月中淬炼过,最终研究起历史来,看问题就有很独到的眼光。历史这门课,其实人人都有必要学。我们学历史并不是在单纯地看过去发生的一切,而是把我们自己的视野拉长,到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去看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看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看我们自己的人生,看我们的未来。以史为鉴,我们能知道我们当下该做什么。

我们这些年经历了许多大事,新冠疫情的冲击、中美贸易战、俄乌战争、巴以战争、台海危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气候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这一系列的事情,最后都会成为历史书籍上的重大事件,这是我们当代人经历的,后人也会来看我们所经历的这段历史。

正在亲历这段历史的我们不免会为这些事件影响,许多人因为这些变故和动荡而心神不宁,有些人甚至选择了走向绝路。我也在受这些事件的影响,环球同此凉热,无人能够例外,身处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转型期,谁也无法真正的置身事外。

但因为阅读的历史书籍较多,看过的其他人纪录自己人生的文字较多,我在这个时代,仍然较少焦虑。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人类正处于一个“大小年”周期之中,因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地球已经处于过饱和状态多年了,这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资源、气候和社会问题。如果我们容易受外界影响的话,我们很难在这种状态下安下心来。

这些问题会促使人类自动进入一个大的转型期,生存压力过大会让许多人不再有生育欲望。我们知道历史上生存压力过大的时候,战争、瘟疫、饥荒会削减人口,以帮助人类达到新的平衡。具体到某个家庭来说,有时甚至存在抛弃婴儿和年长者的行为。

苏东坡的文章中就记载了宋代人杀婴的现象,那时人们没有掌握避孕的办法,生的孩子多了,就会溺杀部分,因为养育不起。相对而言,今天我们选择避孕就要人性化多了。历史上还有一些落后地区会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洞里任其自生自灭,实际上是在甩掉养老的包袱。

我在研究精神医学的时候,发现在一些精神疾病患者与生俱来就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害怕被抛弃的心理。这种心理不是无缘无故的,从古至今,人类确实存在抛弃行为,这种行为过于残酷无情,以至于人类的基因组中有一些基因与它密切相关,所以有些人天生脆弱敏感,害怕被抛弃,也不足为怪。

当下全世界都存在贫富差距太大,社会矛盾尖锐的问题,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这些问题,所以社会冲突较前些年多了许多。现在我们人类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都要经历一次比较长的转型阵痛。表面看起来是各个领域都在整顿,其背后的实质是贫富差距大到了整个社会都很痛苦的程度。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UNHCR)对外公布,截至去年底,被迫流离失所者达到创纪录的1.173亿,如果全球政治没有出现重大变化,这一数字可能会继续上升。还有好多人虽然有家,但生活很糟糕。很多人的确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很难视而不见。

我最近在重温一些历史书,读历史书的一大好处就是能让人以一种更广袤的视野去看待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几年放到整个一生中不算什么,一个人的一生放到整个历史中,又不算什么。所以读着读着,自己的心胸也就开阔起来了。我们一生要经历的各种变故,我们都要坦然面对。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有照顾自己,好好活下去的义务。在人生逆境中,尤其要能如此。

根据我个人的人生阅历,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其实有大把的时间可用,只是好多人沉浸在痛苦与烦恼之中,把这些时间荒废过去了。我们可以将这大把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在我上学的时候,我们有句口号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句口号看起来蛮虚的,但是却凝聚了教育真正的内涵。

我们生活在一个分工太细的现代化社会中,过分强调细化的方向。我们把人类的知识和技能分成各个专业,在各个专业中又进一步的细分。最后,许多人就很机械地从事着一项视野非常狭窄的工作。这不能促进大脑的全面发育,时间长了会让人活得特别闭塞——闭塞是精神障碍最大的诱因之一。

我依旧在践行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句口号,在智这个问题上,则坚持着多向发展的原则。我每天还在抽出一到两个小时学习与自己的专业完全无关的知识,这与我对脑科学的了解有点关系。

我知道人的大脑分成许多区,每个区主管的重点不一样,人只有全方位的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才能刺激自己大脑全面发育。大脑全面发育对我们的一生至关重要,大脑发育越全面者,越少偏见,在现实生活中与人冲突越少,生活质量会越高,衰老的速度也会越慢,老年时自理能力会越强。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君子不器”——人不应该只有某一方面的才能,而是应该多方面的发展。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都要锻炼起来,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都要培养起来,在智力上要尽可能地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君子不器”,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能去走另一条路,不会死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之中,也不容易有恐惧不安的心理。

荷兰脑科学家斯瓦伯一直在呼吁大家重视脑力锻炼,他甚至认为体育运动对人的寿命和晚年的生活质量的作用远不如脑力锻炼那么重要,非但如此,某些剧烈的体育运动还可能带来损伤,导致人短寿——大多数老年科医生都认同他的这一观点,大脑这个司令部瘫痪了,整个人生就都陷入混乱之中,有何生活质量可言?

我相信,当我们能够看远点,多学点,那么我们要想从容不迫地过完这一生,就并非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简单而又安宁的坚持也是一种幸福

在新加坡哈芝巷,有家名为“太子咖啡座”的海南西餐厅。这家西餐厅已经存在50年了,店主是一位已经86岁的老人林道柏。林道柏原籍中国海南,自小跟随父母坐船到新加坡,10几岁就开始参加工作,在酒店工作几年后,学会了烹饪西餐。30多岁时,他创建了“太子咖啡座”海南西餐厅。

这家西餐厅自创建以来,一直由他自己打理。他50年如一日的坐着巴士往返于自己的住家和“太子咖啡厅”西餐厅,早上九点半到,晚上八点离开。50年来,他从未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厌倦过。直到如今,“太子咖啡厅”依然有许多固定的顾客,老人家的生意还是很好,他也依然亲力亲为地为大家做着可口的饭菜。他的餐单从未改变过,就连桌布和盘子也都没怎么改变过,有些已经用了50年。

86岁的林老伯依然觉得自己像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他不但身板硬朗,足以应对西餐厅的日常工作,他的皮肤也很好,几乎没有老年斑。林老伯的西餐厅已经成了新加坡哈芝巷的一道景观,许多人到他的小店里打卡。

这是一个平凡人的一生,他的坚持让他这辈子过得安宁而又快乐。他热爱自己的小店,热爱自己的工作,也热爱自己的家庭,这种生活让他一辈子都很满足。林老伯是个知足常乐之人,从35岁后,他的生活就像公式化了一样的简单,但是他未曾感到厌倦。顾客们喜欢和他攀谈,他也喜欢与顾客攀谈。在与来来往往的食客的交流中,他也能获取丰富的信息,充盈自己的人生。

我喜欢林老伯这样的生活方式,从30多岁后,厌倦了外面那繁华世界的我,过的生活和林老伯其实相差无几,只是我们坚持的领域不一样而已。每天他在鼓捣他的西餐厅,我在学习我喜欢的生命科学。同时,如果没有特别情况的话,我也会坚持写点东西,适度工作和做一些体力劳动,帮助他人解决点健康问题的同时,养家糊口。不急不躁,不紧不慢,没有太多的追求,也没有忧愁和焦虑。

这种简单的,近乎公式化的生活,我打算过一辈子。如果我到晚年依然能够像他一样有充沛的体力应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也不会休息下来。据我在老年群体中的观察,我发现,人老了,最怕的其实是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一个老了仍然对社会、对家庭有价值的人,生活质量往往会更高。

2018年5月份的某一天,澳大利亚104岁的老科学David Goodall教授在瑞士一家诊所自愿进行了安乐死,其安乐死的主要原因是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活得太长成了一种折磨。这位老科学家之前一直在坚持工作,工作让他觉得愉快。但他太高寿了,他之前工作的大学认为他继续乘坐公交车去上班有危险,所以停止了他的工作。工作停止后,他失去了快乐,最终选择了安乐死。

我今年45岁,但是已经在考虑自己老年的问题了。原因是我大多数时间都在为各种各样的老年人解决他们的健康问题,深切体会到了老年生活的不易。仅仅衰老这个谁都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就足以摧毁一个人的自信——那些年轻时意气风发的人到了晚年,好多都丧失了自信,活在不安之中。

我决定在中年和老年各再上一次大学,接受一次完整的高等教育——我的爱人也蠢蠢欲动,最近也在考虑再去水一个教育学的硕士或博士,她之前已经在清华大学水了一个她专业领域的硕士。她在教学上算得上成功,有一年北京市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前5名中有3名是她的学生:第1名、第2名和第5名。能教出这样效果的专业课老师不多见,但为了提升自己,她仍然想和我一样再去接受教育。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老年后大脑退化,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给孩子带来负担。我从30岁开始,习惯了提前谋划未来,而孩妈则习惯了唯我狗首是瞻。出于为自己和为孩子考虑的目的,我们都希望我们晚年能像林老伯这样简单而又快乐的活着。

林老伯这种健康而又快乐的老年生活令我羡慕不已,他的小店无法让他成为显赫的富豪,但是却能给他带来一辈子的满足和快乐,他从工作中收获到的,远远不止金钱。

年轻的时候,我们大多有许多梦想,希望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但在人间阅历三四十年后,大多数人都会把人间的酸甜苦辣品尝遍。此后,外界对我们的诱惑力就大大的降低。做份令自己感到快乐的工作,像林老伯这样简单而又安宁的坚持50年以上,也是一种幸福呢。

记我的第二次高考

我的第一次高考是在1998年7月考的,当年我的考分过了重点线,但是志愿没填好,所以我其实很想1998年就复读,重考一次。但那时我的家庭经济状况很糟糕,我和我哥哥都上大学,而我当时又是被一所还过得去的重点大学录取了,我家里不肯支持我复读,我也只能作罢。

2012年5月3日,我母亲去世,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那一年,我的爱人看我对医学过度沉迷,劝我重新去参加高考,考个医学类院校,读几年书,出来后正式从医。但彼时我儿子还小,而北京市的生活成本又很高,我去上学的话,家里全部的负担就都压在孩妈身上。

我一向是个很为他人着想的人,不肯让孩妈独立承受全家的经济压力,所以选择了通过传统医学师承的方式来学医和考证,这样不影响我的工作。后来传统医学师承的学徒又可以参加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我也去参加这种考试了。

渐渐地我就觉得没有重新高考的必要,但师承也好,专长医师也好,其实都是鸡肋一般的存在。这种出身的中医师在整个医疗系统内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受许多歧视和束缚,职业可拓展性很差。如果有人真的热爱医学,想好好地做临床工作和进行医学研究,我是不会建议他们走这条路的。

2018年的时候,我为参加一次考试,撰写了好几万字的文字资料,也附上了我治疗成功的病例。这些材料被我们当地的卫健委主任看到了,他看后赞叹不已。从私人交情上来说,他是我师父的前同事和莫逆之交,算得上是我的师叔。他和我一见如故,从此成为忘年交,后来我一直称他为叔。

他在第一次见到我时就对我说,无论你是否参加专长医师考试,你都要考虑重新高考一次,去医学院校读个本科或专科。以你的才能和毅力,你将来是可能成为医学大家的,但如果你没有接受医学院校教育的背景,就很难登入大雅之堂,始终会被同行视为不入流,那将埋没你的才华和志向。

从此以后,他就成了最有力的督促我参加高考的长辈。他是从基层医院眼科医生一步步走向卫健委一把手这个职位的,他有主任医师的职称。他一再勉励我,经常给我打电话,逢年过节给我寄家乡的土特产,每次我回家他都要为我接风洗尘。他不断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我尽快二度参加高考,我很惭愧,总以儿子尚小,我还不能自由处置自己的人生为由搪塞他,不断地往后拖延。

但我的这位叔父就这么锲而不舍地一直督促着,隔三岔五地给我打电话,一次又一次地劝说我认真考虑他的建议。我有段时间有点打退堂鼓,想从医疗行业退出,他力劝我不忘初心,他说苍生缺乏好医生,我有成为好医生的潜质,他期待我不要放弃。我终于被他说动了心,认真考虑二次高考之事。

去年11月份,我总算是下定了决心,在老家报名参加2024年的高考了。不幸的是,报名后没多久,我就遭遇了一场车祸。我本来想着在报名后好好备考,但车祸后我经常头痛,埋头伏案工作做多了就头痛不已。有段时间去图书馆刷题备考,头痛得像要炸裂了似的,最后我不得不放弃备考。我的患者数量多,工作量本来就很大,再加上高强度的备考和每日要坚持的阅读写作,身体是受不了的。

所以今年的高考我实际上是想放弃的,但是我的这位叔父坚持建议我哪怕考不好,今年也要参加高考,去摸摸自己的底,看看我能考出什么成绩来,为明年探探路。我最亲近的亲友也劝我既然已经报名和体检了,就去考一次看看。

我就这样在他们的鼓励下,终于走向了高考考场。一个中年人重回高考考场并再读一次大学,是需要克服许多困难的。孩妈说,现在孩子大了,也上大学了,我们也财务自由了,这些年你为家里做的贡献已经够了,你很好的尽到了对家庭的责任,余下的人生,你可以自由支配,不用管家里。

家里的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好在身板暂时还算硬朗,所以这几年我确实可以腾出身来,去接受一次完整的高等教育。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我终于迈出这一步了。

我买了2024年6月4日晚上回老家的车票,坐了一夜的卧铺回家了。6月5日在家乡办了迁移户口的手续后,去教育局招生办领取了我的准考证。招生办的老师告诉我,6月6日下午我们这些社会考生可以去考场熟悉一下环境。6月6日开始我就正式进入临考状态了,把手机关了,杜绝外界干扰。

我的这位师叔看到我终于回去高考了,非常高兴,用一桌大餐为我洗尘,又给我在考场附近开房,方便我参加考试,还要求由他每天用自己的小摩托接送我。有叔如此,搞得我想溜走不考试都很难为情,怕辜负了这位可爱的长辈的一番好意。

我上次高考已经是26年前的事情,考场的规矩早忘个差不多了,而且现在高考考场的规矩也与26年前不一样。所以6月6日去考场的时候我啥规矩都不懂,带着手机进考场,在安检口被拦下。安检口的老师告诉我,考生家长不许入内。我拿出准考证和身份证给他们看了,说我就是考生,不是考生家长。安检老师吃了一惊,大概他们是第一次遇到我这种大龄考生。

接着他们又告诉我,带着手机不允许入内。我和他们说,我是社会考生独立报名的,和这些应届考生不同,他们在学校里有老师提前教他们进考场的规矩,我没有得到过任何提示,所以以为提前一天熟悉考场时可以带手机,请他们原谅一下。同时我把手机交给他们,让他们代为保管一下,我看完我准考证上的几个考场就会出来,出来时再管他们要手机。

负责安检的老师最终选择了通融,让我带着手机进了考场。但是在我看考场时,学校里的保安人员再次发现了我这个“另类”,大声嚷嚷,谁把考生家长放进来了?考生家长不许入内。接着又发现了我手中的手机,又是一通训斥。

我对这个保安大哥说,你一丝不苟,工作做得确实不错。但对不起,我是考生,不是考生家长,这是我的准考证和身份证,请核验一下。核验完了,他的脸有点挂不住,依然不依不饶,要带着我到门口安检处与人核对一下。那时候我也已经看完考场了,也就跟着他出来了。

我对自己受到这种异样的对待已经见怪不怪了,从回来报名开始,我在每一个环节都会被特殊对待。报名时,招生办的老师以为我是为家里的孩子报名。体检的时候,给我做体检的医生也不相信我是考生,核对完我的所有证件后,一个体检医生说你这么大年纪来参加高考可真少见。你也真是太好学了,我们这么大年纪的有空都打麻将或钓鱼去了,你还去上大学,这毅力真是非同一般。

像我这样的到中年还二度参加高考的确实不多,我们这个小县城之前可能从未有过这样的大龄考生。所以我回家参加高考,一路上被特殊对待,我也坦然接受了,微笑着对待所有把我当怪物看的人。我有个高中同学在老家高中教书,他的一个同事刚好是我的某场考试的监考员,他监考完后回去兴奋地和他的同事们分享自己在考场上见到一个四十多岁的考生的稀奇事。我这个同学对他说,你不要说了,我知道那个考生是谁。

我想静悄悄的参加高考,但是却躲不过被人当做茶余饭后谈资的命运。家兄开玩笑说,怎么没有记者去采访你?这次在考场上接触过我的陌生人,可能都会觉得稀奇。我看到好几个人偷偷摸摸地看我的准考证和身份证——入考场时,准考证和身份证要用透明的文件袋装着,所以别人是看得见的。

从小到大,类似的被人当异类看的经历我有过很多次,所以也适应了。中年人再度参加高考的比例或少于万分之一,被人当成新鲜事来看待是人之常情,我也只能应之以沉默与微笑。一个人如果想走与众不同的路,就要有面对异样眼光的勇气。

第一场考语文的时候,我考得很轻松。这次高考,除了数学和物理偏重于计算外,其余我考的语文、英语、化学、生物都偏应用,主要考察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我自己这么多年坚持阅读和每日写作,所以在语文这门学科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考得并不痛苦。

但第二场考数学的时候,我差点考崩溃了。数学试题出得真的好,除了我基本都不会做之外,它们没有任何毛病。我高中时数学和物理经常考满分,但毕竟扔下了26年,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考前虽然看了一下数学,但复习过的内容不到高中数学全部内容的十分之一。我与数学试题阔别26年,再次重逢竟是在高考考场上,好多符号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们。临考涕零,不知如何下笔。

好在临考前,我那在大学学数学的儿子及时地传授给我应试的秘诀——他说老爹,到时你在答题卡上踩一脚,按照脚印来填答题卡。紧急之时,我想起孩子的这个办法,觉得真是妙不可言的好办法。不过这么干肯定会遭到监考员的白眼,所以我改为跟着感觉走,装模作样,随心所欲地答题。

数学要考两个小时,如果题都不会做,这两个小时挺煎熬的。我可以提前交卷走人,但想着此举会影响同考场的孩子们的心情,进而影响他们的考试成绩,我就觉得真要提前交卷走人了,会是一件罪孽深重的事情。所以只好继续硬着头皮,装模作样地认真做题。

终于等到考试结束,我如释重负。考完数学后,我一度想放弃掉这次的高考,中途灰溜溜地跑回北京城。但在出考场的路上,听到好多考生鬼哭狼嚎地说今年高考数学题有多难做,大题他们简直一道都做不对。我就想,也许我还可以接着再考一场看看。

数学之后,考的是英语。英语听力我已经严重退化,只能凭借感觉做选择。英语和语文一样,以考察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主,所以笔试部分对我来说也不是像天书一样的难,我答题尚算顺利。出来后听着那些应届考生在讨论英语试题,貌似我对试卷上的文本的理解都没有错误,我的心宽了许多。

到物理和化学的时候,考数学时的那种感觉再次出现。当然,物理稍微好一点,选择题、实验题勉强能答几道,压轴的大题我就只能望洋兴叹了。今年的化学则难得我那正在高中教化学的老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大题他也不会做。这让我好受点,看来大家的化学成绩都好不到哪里去。

我考的最后一门是生物,这门课我们高中时是没有认真学习的,生物课和体育课一样,经常被主课老师占用。但是我自己这些年每年阅读的生物学方面的专著很多,而且这次生物试题也是偏应用的,所以我做起来比较得心应手,生物估计不至于考零分。

考完后我粗略的计算了一下,估计自己的考分上个医学类大专问题不大,本科就不用想了。我原计划是如果今年高考泡汤了的话,我就再认真备考一年,明年考个本科。但是在高考的几天里,我看到我那77岁的老父亲的记忆力衰退得非常严重,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我就知道,生活留给我的窗口期不多,我无法将未来的五六年时光都花在校园里。

再加上一直督促我参加高考的我的那位叔叔,又极力劝说我先上个大专再说,他说我完全没有必要在医学院校里浪费那么多的光阴,也没必要再在数理化这种对我今后的工作没多大用途的学科上浪费太多刷题时间。他认为有个医学文凭,可以堂而皇之地与学院派分庭抗礼就足够了,其他的全凭自己的努力和实力。

我综合考虑,觉得自己任性的空间有限,孩子大了,可以不顾,但父亲老了,不能不顾。所以,如果今年我能拿到录取通知书,我就去上了,毕业后再通过自考实现专升本,完成医学本科教育。而我今年大概率是可以拿到这样的录取通知书的,不是因为我多牛逼,扔掉高中课本26年时间裸考还能考大专,而是因为现在大专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

我高考的后两天,我父亲一直在旁边陪考,考完后,父亲问我:“细的(小儿子的意思),今年能考到600分么?”我告诉他能考一半分数就谢天谢地了。老年人记忆衰退虽然不好,但也有很可爱的一面。我父亲的远期记忆受损不大,只是对近事忘记得太快——这是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他对我的考试能力的记忆还停留在我的高中时代,他至今仍然珍藏着我初高中时代参加奥赛时的各种获奖证书。在他眼里,自己的儿子不管隔了多少年,还能像当年一样能学能考,老人家有这样离谱的认知也不失为一种幸福呢,毕竟这有助于老人乐观地看问题。

二次高考,二次接受高等教育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我不知道我将来是否会把今天经历的各种事情忘记,现在趁着记忆还是刚出锅热辣滚烫的状态,像流水账一样地记录下来。二十年后自己再来阅读这段文字,或会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已结束高考,明日起恢复正常工作

过去几天,因为高考,我暂停了一切工作。非常感谢各位病友在这段时间对我的理解和体谅,大多数人都做到了不打扰,让我全力以赴地参加高考。少数出现紧急情况的病友或家属在这期间仍然想办法联系我,我也能够理解。

我这次高考还算顺利,估计能够达到我预期的目标。所以很有可能,今年九月份我就要去某所医学类高等院校报到,脱产学习几年了。因为是全日制学习,所以大概有三五年的时间,我的工作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不耽误患者的病情,除病情维护得较好的老患者外,其余患者我都建议另请高明,不要因为我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充裕而受到影响。人命至贵,重逾千金,始终要把生命放在第一位。

我将一如既往地在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这两个病种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此次之所以要参加高考,也是为了解决我目前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我将争取在未来几年取得中西医结合的行医资质,今后能同时用中医和西医为患者服务,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学医没有捷径可走,所有的所谓的捷径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病。我非常感谢许多朋友热情地给我提供各种各样的医疗领域的资讯,但是您们现在才了解到的那些东西,我早在多年前就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而且好多都去亲历过。个中滋味,我已经是尝够了,所以我不愿意再浪费哪怕一分钟时间去考虑这些。

为长远计,我目前所做的选择是最适合我自己的选择。三五年时光,也只是弹指一挥间,沉下去学习,基础能打得更扎实一些。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不吃些苦,也很难产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医学领域的任何一点成就,都能惠及许多人。我最钦佩的人是屠呦呦教授,她所做的研究拯救了数百万条生命,而且还会在未来拯救更多的人。我今年45岁,还有许多时间可以用来做医学研究,我希望自己这一生能够研究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来,在我在世时和去世后,挽救他人的生命。

人在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后,可以选择享乐,也可以考虑把过剩的精力投入到创造社会价值上去,避免虚度年华,我选择了后者。或者说,对我来说,后者才是一种真正的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