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随笔

2024年春节放假安排

各位读者和病友,我将于2月7日结束本年度的工作,2月7日(腊月二十七)晚上离开北京,回老家湖北过年。2月15日晚上(正月初六)回北京,2月16日(正月初七)恢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春节期间,我的公众号和个人网站可能无法正常更新,偶尔会有中断的时候。请各位经常关注我的动态的朋友不必因为假日期间的中断而担心我的身体有意外——虽然我大概率会因为在老家陪孩儿们玩雪而滑倒几次,但是我保证这点小事故摔不坏我的“金刚不坏”之身。

今年湖北天气冷,冻手冻jio,回家后,估计我再写作的欲望会因为这罕见的寒潮而大幅度下降。毕竟,在没有空调和暖气的湖北老家,我们是要靠搓手跺脚取暖的。山人之手jio既然另有妙用,不能坚持写作也算合情合理了。

春节期间请各位病友尽量戒烟限酒,避免大鱼大肉的生活。腊鱼、腊肉、腊鸡、腊肠等腌制食品均属含亚硝酸盐的致癌物,希望各位癌症患者尽量不要食用,健康人士也应避免食用这类致癌物。

各位喜欢玩雪的胖友们,我圣约翰·尼古拉斯·斯蒂芬森·买买提·周二狗谨代表我自己,欢迎您们今年到我大湖北来滑冰玩雪,并亲眼目睹高铁要靠绿皮火车拉着走的奇观。我大湖北的饭菜也许不合您的胃口,但我们的冰雪管够!

在这里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阖家安康,万事如意!

您也许喜欢,也许讨厌的

圣约翰·尼古拉斯·斯蒂芬森·买买提·周二狗

2024年2月6日于北京

兰博是一只自在惬意的猫

去年五一,儿子突然提出要买只猫,于是我们就在紫竹桥脚下的一个花鸟虫鱼市场里给他买了一只金渐层——那是儿子在市场里第一眼就看中的一只幼猫,它憨态可掬,儿子抱了抱它,逗了它玩了一会儿,就爱不释手。此后我们逛了好几家店,让儿子再仔细选选,他都念念不忘这只猫,不肯再做其他选择。于是我们顺着孩子的心意,买下了它。

因为是在五一买的,所以儿子提议就用劳动节的英文来给它取名,叫它labour。这个单词的发音和兰博有点像,兰博是电影《第一滴血》的主人公,演他的是著名动作巨星史泰龙。《第一滴血》是我此生看过的第一部电影,我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在村礼堂看电影,放映的就是《第一滴血》,所以我对这部电影、兰博以及史泰龙的记忆都很深刻。我于是建议干脆把猫叫兰博,此后便这么叫开了。

史泰龙扮演的兰博是一个退伍军人,一名一个人可以干翻一支部队的铁骨铮铮的硬汉,但是我们家的这只猫咪却是一只很憨很萌的小猫咪。把这二者关联在一起,本身就很有幽默感。但生活的乐趣就在于此,一切无伤大雅的荒唐都能给人带来很多快乐。

在兰博之前,我养过狗,但是从来没有养过猫。假如不是我儿子想买猫,我想我到现在还不会养猫。没有养猫之前,我是不知道猫这种宠物是多么有趣的。儿子知道我喜欢狗,所以在宠物市场决定买宠物时,他说老爹可能更喜欢狗,要不我们就买只狗吧。这孩子懂事得很,他会考虑家里其他成员的感受。但是我更希望满足他的心愿,所以最后如他所愿买了他喜欢的猫。

刚把兰博带回家的时候,兰博胆小得很,总喜欢钻进床底躲着,身上还有点猫藓,这猫藓还传染给我儿子了,让他身上也有了一块。卖猫的说是应激反应导致的猫藓,但我事后回忆,其实是我们买猫的时候没有经验,没有发现兰博在宠物市场时,耳朵上就有块猫藓。不过既买之,则安之,一切都是缘分,我们相信是上苍安排我们与兰博结缘,养了兰博,就要好好地给他治疗它的猫藓。治疗也不复杂,用了半个月左右外用的药和内服的药,兰博身上的猫藓就都消失了。我儿子身上的猫藓在用了几天的金达克宁后,也好了。

养了一两周后,兰博就开始和我们混熟了,不再老往床底下钻,而是爱和我们玩。宠物猫真是世界上最无忧无虑的生物之一,吃喝不愁,困了就到处睡觉。家里的各种它感兴趣的东西都能被它当做玩具玩,一个塑料袋,一个瓶盖子,一个西瓜,它都能玩得很开心,我们看着它玩也会觉得很有趣。当然它最喜欢的玩伴还是主人,只要主人愿意逗它玩,它可以和我们玩得不亦乐乎,不知疲倦。

一个月后,兰博开始明显地表现出了对我的依赖和信任。原因无他,我在家里呆的时间最长,喂它猫粮和水,给它铲猫屎,给它洗澡这种活儿基本上都是我干的。我在看书或工作时,它会跑到我身边,趴在我的桌子上或腿上睡觉。我打字把键盘打得啪啪响的时候,它会跑过来和我一起挠键盘。它还会经常地扒拉我的裤腿,向我表达它的各种各样的需求:要食物、要水或要求陪伴。我心情不好时,去抚摸它,它会乖乖地陪伴着我,这种陪伴真的足以疗愈一切。

养猫和养小孩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快乐,但养猫比养孩子省钱多了。兰博一个月的开销也就二三百块,我买的很一般的猫砂和猫粮,就足以应付这小家伙了,它也不挑。除了刚养的第一个月,它得过猫藓和感冒过一次之外,其他时间兰博都非常健康,再无任何疾病,所以也无需为它花钱治病。

现在兰博已经成了我们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了,儿子的表妹垂涎这只猫,想把兰博抱走。一向大度的儿子断然拒绝了,说了句:“抢猫,亏她想得出!可真有意思,不给!”这是我见过这孩子拒绝人最干脆的一次,他以往总是很大度随和,只要弟弟妹妹们有要求,什么玩具都可以让给弟弟妹妹们。

兰博显然也已经把我们的家当做自己的安乐窝了,它没有专门的猫窝,床上、沙发上、凳子上、书柜顶上、地上、瑜伽垫上,到处都是它随时会去呼呼大睡的猫窝。它的睡姿千奇百怪,但无论何种睡姿,只要它躺下来了睡着了,那姿态都令人忍俊不禁且艳羡不已。睡眠中的兰博非常放松,那种自在惬意的猫生态度,在它脸上一览无遗。

兰博也是我们家庭的黏合剂,自从兰博进了家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都增加了许多。孩子长大后,与父母的共同话题少了许多。但是有了兰博之后就不一样了,我们有时候会一起逗猫玩,逗猫的同时互相调侃打趣一番,亲子关系都温馨了许多。孩妈对兰博的生活状态羡慕得不得了,常常公然叫嚷着自己下辈子要投胎做只宠物猫,还指定要由我来养,要我像养兰博一样养她。

猫的智商和人类小孩差不多,猫也不缺与人共情的能力。宠物猫和宠物狗不会伤害自己的主人,偶尔的抓伤只会是一时不注意,就这点来说,猫甚至比我们交的人类朋友要好。我现在是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张之洞和季羡林这样的人最后都成了“猫奴”,因为猫这种朋友实在是太真诚、太温和了,而且还对主人不离不弃,我自己如今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猫奴。

兰博对我们也很好,虽然它每天都喜欢坐在窗户前看外面的风景,但是它从不乱跑。有一次我把纱窗忘了关,兰博跑到窗台外面去了,我没发现,把窗户关了。兰博进不来,它就在外面喵喵地叫了半天,但是却不会跳下去或跑到别人家里去,而是等着我们发现后把它抱回家。还有一次它从家门口溜出去了,我们没注意,它被关在门外半上午,等到我发现的时候,我喊着它的名字满屋子找它,结果听到它在门外叫。我赶紧打开门,它就一直在家门口呆着,等着我们开门放它回家。

兰博也不傲娇,我从外回家时,它总是欢快地跑到门口迎接我,用各种亲昵的动作来表达它对我的爱。我在家里活动的时候,它也会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我。我在动感单车上运动时,它就在我的脚边跟我玩游戏,和我逗乐。有了它,我感到自己多了个对我要求不高却又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兰博让我意识到,作为哺乳动物界的一名成员,原来我们可以如此自在惬意地活着。我们总觉得自己是高等智慧动物,觉得自己比猫和狗更聪明,但就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来说,我们实在要差它们一大截。除了寻求一饱,兰博别无他求,它的这种自足圆满的猫生态度,是许多人想学却学不来的。兰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玩上,所以它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有趣而快乐的,它的猫生是如此的逍遥自在,我们人类又有什么资格说它不如我们智慧呢?

把余生的一半时间用来泡图书馆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汝)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庄子·人间世》

我最喜欢《庄子》的这一段,高中时读《庄子》,读到这一段,就为之拍案叫绝。如今45岁了,再来读《庄子》,读到这一段,乃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庄子在这一篇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木匠到齐国,在路上看到了一株巨大的,被人当做社树(有祭祀意义的树)的大栎树。木匠的弟子看见后以为这是一块好木材,但是木匠连看都不看一眼,弟子就问他为什么。木匠说这棵树看起来是大,但是大而无用,做什么都不合适。用它做船太沉,做棺椁易腐,做家具易损,当门户容易腐烂,当栋梁容易生虫,所以是不材之木。

晚上木匠回到家,梦到这棵大栎树来找他说理,说如果我有用,早就夭折了,我正因为无用,才能活到这么久。你这种自以为有点用的人看不起我这种不材之木,谁知你就像那些有用的树木一样,正因为有用,所以很难活满天年呢!

木匠觉得这个梦很奇怪,就和弟子们谈论。弟子说,如果这棵树追求无用,又何必成为社树呢?木匠说,这正是这棵树的高明之处,说它无用吧,它又有点用,当棵社树就是它的用途,所以它也能避免被人砍掉。说它有用吧,它又没有用。它就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活得优哉游哉,不亦乐乎!

我这辈子追求的就是这种中间态。说我有用,我不堪大用,难登大雅之堂;说我没用,我又有点实用价值。混迹人群中,不求闻达,不求成功,避免出人头地。既不出类拔萃,也不默默无闻。用我老家的民间俗语说,就是“讨讨米,混混嘴”,富贵不了,也饿不死。有一技傍身,无虚名虚衔。出入不用鲜衣怒马,回家无须唯唯诺诺。争取自由自在的活满天年,活着的时候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是我的人生目标。

七年多前,有个人跟我说,我就像是国家图书馆附近的一棵大树——大而无用的不材之木。我实在喜欢这个比喻,百度地图软件显示,我家离国家图书馆只有2.0公里。从西三环外不远处翻过紫竹桥,进入紫竹院公园,一路上欣赏一番公园里的美景,听听公园里的民间艺术家们的演奏,看看他们的表演,赏心悦目一番后,直达只有一河之隔(在某些地方是一栏杆之隔)的国家图书馆。总共花费约半个小时,就能到达国家图书馆。在这里看上半天书,饿了就再沿原路返回,回家做顿简单的饭裹腹。

每天的一半时间就用来过这样的生活,另一半的时间则用于处理工作和杂务。这是我从老家来北京后大多数时间过的日常生活。2016年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都是如此过的。其后,不知不觉间,我的工作忙了,应酬多了,渐渐地去图书馆的时间少了。疫情后,更因防疫的原因,几乎没有踏足国家图书馆过。

最近这段时间,收拾好心情后,我又重新回到了这种生活之中。必须得承认,在图书馆阅览室里的学习效率比在家里的学习效率高一些。国家图书馆阅览室里的读者一直都多,但尽管读者众多,进来的读者素质却都很高,能做到鸦雀无声。每个人进来都是来埋头看书或写东西的,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中国最好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家里的藏书再怎么丰富,也难以望国图库存之项背。

这是国家给我们读书人最大的福利,国图对所有的中国居民都免费了。位于中关村南大街的这个新的阅览大楼设计得就像一本大书,采光很好,冬天的保暖和夏天的空调都很好。人呆在这里读书或学习,确实是一件难得的享受。

我这种“不材之木”最喜欢的事情莫过于读书,每日泡在这里真是得其所也。我以前对旅游就不感兴趣,如今也走过了不少地方,对旅游更加的不感兴趣,每年偶尔陪家人出游一两次足矣。我在香山脚下有块小菜地,去年租赁了40平米的小菜地。今年把菜地面积减少了一半,只有20平米,租金也由去年的四千减为二千了。我打算开春后,每周去两三次,每次花二三个小时,调节一下心情。

其余的业余时间,我都用来泡图书馆。一个紫竹院公园,一个国家图书馆,加上家里的小书房,足以令我这种向内活着的人十分满足。一小片菜地,也足以调节我的日常生活。我渐渐地适应了北京城的这种生活,它也已经是我的理想生活状态了,不再想着老年后回老家过耕读生活了。因为我的老家已经被麻将统治,我再回到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时,有许多的不适应。

到了我这种年龄,大抵也算是活明白了。知道人在关爱他人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关爱自己,满足自己最真实的需求。我最真实的需求不是拼搏,不是出人头地,也不是问道,不是寻求他人的肯定和赞美,不是寻欢作乐和贪杯买醉,而是享受个人爱好带来的乐趣,享受一种宁静而又愉悦的简单生活。与此同时,适度的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一下有缘人,换取点糊口的生活费。

所以余生无需装大尾巴狼,也无需假清高,无需孜孜以求,也无需混吃等死、追波逐浪。身处有用与无用之间,爱读书就读书,爱写作就写作,著述能不能流传后世顺其自然。我笔写我心,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回归到自己二十出头时的状态,在中国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里,尽情阅读我喜欢读的各种书籍,不为学历,不为职称,不为讨红颜欢喜,不为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只为心头所好,无牵无挂,无窒无碍,爽利如此,不亦快哉!

到大自然中去慢慢疗愈受创的心

我本山中客,偶来人世间。如今随云去,悠游度余生。下午,站在紫竹桥上远望西山,我突然在心中吟出了这首蹩脚的古体诗,以之抒怀。

最近的这段日子里,每天我都会有几段心情落寞,且无人可倾诉的时刻。每当此时,我便在家附近转悠,看路边叶已落尽的枯树,看天上的白云,看公园里没有凋零的苍松翠竹,看湖面上的冰和湖边的石头,看林间没有化完的积雪,徘徊在紫竹院公园里的紫竹禅院前,看紫竹禅院前那副“经声佛号唤醒苦海迷路人,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的对联,默默地为自己舔伤。走着走着,心情便能舒缓一些。我不求自己在这段时间里还能像以前一样高效的学习和工作,只希望内心能逐渐恢复平静。

车祸后遗症还有一些,偶尔,人会处在一种解离的状态。隐隐约约之间,我不知身在何处,不知自己是谁,不知今夕是何年,不过症状很轻微,一纵即逝,这在车祸前是不曾有的现象。如果睡眠时间不足,头还会痛。坐车颠簸也会头晕。突然听到急刹车声,会有惊恐反应,有几次甚至差点吓哭了。我不指望短期内能够彻底恢复到车祸前的状态,如果三到六个月内我能完全恢复,我就很庆幸了。

我现在渐渐清醒了许多,如果这一年不是有那么多的压力巨大的事件,我不会发生车祸。我以前虽然也曾出现过各种磕磕碰碰的事件,但从来都不会像这次遭遇车祸时状态那么糟糕。种因得果,今日遭遇的一切,有我自己的过错在内,我没有任何怨言。只希望今后能从自己这一侧来修复自我,不再发生类似的压垮自己的事情。因为我们无法强求他人,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只能要求自己,修改自己大脑中的那些适应不良的“程序”,让自己的生活更平衡一些。

母亲在世前总说,我这一生就像拼命三郎一样的同情他人,勇于为其他人承担责任,任劳任怨,以至于忘记自我。父亲去年也用同样的话来劝说我节劳,还出手调整我的各项人际关系,帮我减轻负担。二十多年前我在高中读书时,我的恩师有一次在走廊前对我语重心长地说,你不要总有救世主情怀,那样活得很累。几年前,我的恩师再次给我发信息,告诉我这些年他和师娘看着我像太阳一样,始终那么热烈地散发光芒,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很是心疼,他希望我能像月亮一样,宁静而柔美。

我这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爱我的长辈们洞若观火地看到了我常常过度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的性格缺陷,他们都试图帮我修正。他们也让我认识到了何为真正的爱,爱一个人,总会不由自主地想着保护他,让他免受伤害。虽然这样的爱有偏爱之嫌,但在我疲惫不堪的时候,我还是能认识到,这种偏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这些行为其实是一种人格特质决定的,在大五人格中,兼具高宜人性和高尽责性的人会有这样的特性,这类人具有尽职尽责、为人着想的行事惯性。如果再加上低神经质性,那就会任劳任怨。因为这样的人再累,也不会向人倾倒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是靠着自己强大的内心去消化一切。我的大五人格测试结果是:低神经质性、低外向性、高开放性、高宜人性、高尽责性。这个测试结果与我本人是高度吻合的,我具备情绪稳定、不乐交际、思想开放、尽职尽责、为人着想、任劳任怨等特点。

人格一旦形成,很难彻底改变,只不过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因为自己的人格遭受过一些痛苦,甚至险些丧命,便会做出一些微调。痛了累了就没有必要再把太多的对自己不公平的担子挑在自己肩膀上,而是为自己着想一下,给自己减减压,为自己争取点公平,让自己活舒服一些。

我这种人格容易吸引依附者,因为我的自我强大,同情心和思考力强,且宽容大度,所以容易吸引那些需要依附他人的弱者和迷茫的人。这其实是我生命早期接受宗教教育的结果,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宗教徒,不相信有神论,但是在我的生命早期,我确实接受到了来自我祖母的宗教教育。我那不识字的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要我教她背诵各种经文,结果我总是比她先背会。

有段时间,我在全国最有名的一座寺院,与那里出家多年的僧侣交谈,他们为我的佛教基础感到吃惊,因为我对佛经比他们更熟悉。能够一字不差地大段大段地引用和背诵佛经,并深刻理解其义理。这种童子功,他们这些半路出家者是不具备的——我没有削发出家,常常比出家了更令人意外。

如今我学了脑科学的一些知识,才知道我之所以受到如此强大的宗教影响,仍然是一个信奉科学的无神论者,只是因为我大脑的相关分区发育完好,再强大的宗教教育也无法撼动它——大脑中与颞叶相关的分区受损者更容易罹患癫痫、产生灵性体验(实际是一过性精神病发作)和信教。总有一些宗教信徒不死心,希望劝说我和他们一样信仰宗教,但遗憾的是我这样的人根本不是他们撼动得了的。

无神论者更容易在大自然中获得宁静,因为无神论者信奉的最高法则是自然规律。我们总会在观摩大自然的过程中理解万事万物发生的背后规律,如果我们知道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幸或不快都有它背后的自然规律,这些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便好接受多了。我们知道自己只是自然之子,无法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就能更加平静地接纳一切。

周有光老先生100多岁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他自己因为老迈不能外出,只能在阳台上观察外面的一棵树和从远处不断飞来栖息在树上的鸟儿。遐思这些鸟儿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感受一年四季的自然节律,就这点小乐趣也让这个自然主义者快乐得像个老顽童。自然之子无须祈祷,只需将自己与大自然相连接,就能被大自然治愈,这种强大的疗愈自我的功能是无敌的。

老子云:“万物并作,吾观其复”,这里的“复”是重复的意思,不断重复的,就是自然规律。万物看似复杂,但其背后的自然规律很简单。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一种疾病会导致什么样的病理反应,一种人格会导致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背后都有逃不过的规律。一旦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的烦恼便会减少很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都会有更精准的预测能力。

我有个朋友劝说我学算卦,因为六爻之学与人格心理学很相似,许多卦象的背后对应的是一种人格模型,通过人格模型我们可以预测一个人毕生的大致经历。古人总结过这些规律,所以经验丰富且善于察言观色的算卦者确实可以通过系列手段,大致地估量一个人的过去和预测一个人的未来。

我稍稍研究过,知道最初设置卦象的人的确是研究并总结过不少自然规律的。但是我无意于去学习这种将神秘主义与自然规律相结合的精准性不高的东西。老实说,用现代脑科学的相关知识,我们不但可以更精准地预测一个人的一生,还能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减轻他人的痛苦,那又何必装神弄鬼地给人一些模糊不清的心理暗示呢?这与我一生的根本信仰相冲突,所以我不愿意为此浪费时间。

我这一生谈不上很累,但是也谈不上轻松。我的生活中有乐此不疲的追求,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我是一个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者——假如你也像我一样曾经穷得一贫如洗,温饱都不能保证,甚至有过沿街乞讨的经历,即便你的理想主义情结再浓厚,也会不得不在现实生活中时不时地低低头,在尽量保障现实生活能和谐进行的同时,再去坚持理想主义。

具备这样的人格特征的人就叫“调和者”,“调和者”最大的特征是不极端,无论是对理想还是对现实,都不极端。说好听点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说不好听点是有些和稀泥。人生是不完美的,和稀泥常常是必须的,和稀泥能使人的心态更平和,信不信由你。

我们不但要与其他人和稀泥,有时也要与自己和稀泥。尤其是当我们的生活无法达到理想状态,我们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或失去了我们曾拥有过的很多人和物时,我们便要与自己和稀泥,在内心深处妥协与让步。小满即是圆满,知足才能常乐。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吧!

我知道天边的晚霞听得见我的心声,林间的松风也听得见,蛰伏在地底的寒蝉听见了,河里游荡的野鸭子们也听见了,山峰与桥梁不语,但也听见了我的心声。它们安抚我,对我说,此时此刻,你不寂寞,万物与你同在,你只需把心交付给我们,我们会把它修复完好再还给你。我以无比感恩的心态,接受了来自它们的慷慨而又免费的馈赠。

祝各位读者、病友和亲朋好友元旦节快乐

今天是2024年的第一天,感谢各位读者、病友和亲友多年来对我的支持、信任和陪伴,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度过了2023年,又迎来了2024年。

我常常和病人说的一句话是,不要考虑太长远的事情,我们先一年一年的来,今年我努力管好你今年的健康,明年我们再为明年而战。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我们确实只能是珍惜每一个当下,无法考虑太长远。不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也不为未来焦虑不已,活在每个当下,改善每个当下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大的智慧。

2023年已经过去了,这一年我们纵有千般苦,这365天也已经一去不复返,勿用再挂念。能熬过来的苦都不算苦,愿所有人都能一笑泯恩仇,忘掉所有不快,记住一切美好,带着积极心态去迎接2024年。

如果过去一年,我的所作所为给谁带来了伤害,我希望被我伤害过的人都能宽恕我,我向你们忏悔。我无任何伤害他人的意愿,如果确实造成伤害,那一定也是无意间,不小心为之。我也愿意宽恕所有试图伤害或攻击我的人,实际上这样的事情我都会丝毫不在意,在发生的那一刻即已放下,所以我希望没有人对我心存愧疚。

人类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在这个黄金期,整体气氛是和谐的,爱好和平的人居多数,大多数国家都在欣欣向荣地发展之中。二战后经历过一个蓬勃的婴儿潮,那代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是最好的,那代人的婚恋整体上也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幸福。

如今,我们似乎正在重复着“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进入到一个新的多事之秋了。而且医学界的研究发现,人类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程度也在走下坡路。这是一个周期性的规律,我们可以在历史上找到类似的现象。每当经历一段时间的繁荣与和平后,我们这群直立行走动物就会不安分一段时间,各种问题百出,再在纷扰不断的过程中,创造新的平衡。

人与环境的关系很密切,大环境会影响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在度过二战后的黄金时代后,我们人类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世卫组织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人类疾病负担排行榜第一名的疾病。

台湾学者蒋勋讲宋词的时候提到,越是在繁华盛世出生的人,越容易体验到“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抑郁心境,所以多数宋词中总是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郁郁寡欢的情绪。乐极生悲,人类总是在体验过最好的生活后,开始进入到百无聊赖的状态。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这些二倍体生物对快乐和悲伤的感受其实都有一个顶部,达到顶部后,就得回落,不回落就会生更大的病。

过悲和过喜,都会让人的身体无法承受,精神最佳的状态是维持在平静或淡淡喜悦之中。过度亢奋会躁狂,过度悲伤会抑郁,有时躁狂有时抑郁,就会陷入精神科医生们所说的“双相情感障碍”(亦即躁郁症)中。情志过极也会影响人的心脑血管健康,情志过极之病不好医治,需要靠人慢慢的成长来疗愈。

平淡才是人生的本质,人应学会在平淡中享受宁静。中国古人早就说过,知足常乐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我们祖先也是主张“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的祖先还说过,人生难得是清欢。这种在人生风雨中磨练出来的生活智慧,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无论在哪个时代,总会有一些人能够处于稳定和平衡的状态,这类人是适应能力最好的一群人。他们可以超越环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境,让自己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自足圆满和知足常乐的状态。

我希望我的读者、患者和亲友们都能在大多数时候处在自足圆满和知足常乐的状态。希望你们在每一个岁末,都好好安抚自己,让自己受伤的心得到修复;在每一个年初,都好好激励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常有喜悦。

如果让我预测这一年世界的局势,我会很不看好。全球各国在各方面可能都要经历更多的动荡,而且气候危机和粮食危机也会愈演愈烈。但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在这样的时代,寻找到自己的“心安”之道,降低欲望,调整自己在新环境下的心态,不要让外界的风波影响我们内心的平静。

所以我最大的祝愿是,我的每个读者们,2024年都能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