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随笔

论天性、阅读和写作

在我一生中,我保持的时间最长久的两项爱好是阅读和写作。我读小学时,先是把我自己家里的藏书读完了——其实也没多少,不过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罢了。接着把我四叔家的藏书也读完了,我四叔买的书比我爸多一些。我四叔喜欢画画和练书法,所以他家的杂书就多一些。但其实也没有多到哪里去,加起来也不足百本。

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哥哥上了初中。他一上初中,就成了买书狂魔,他把我的零花钱、压岁钱以及他自己的零花钱和压岁钱,还有他的生活费中富裕的部分,都花在买书上。他买的是各种各样的文学名著,以外国文学名著为多。因为我哥哥和我一样,把我家和我四叔家的藏书都读完了。那时候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对我们兄弟俩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所以我哥哥整蛇皮袋地往家里买书。

小时候我总是捡我哥哥的衣服穿,读书也是这样,我哥哥在买,我跟着他在读,他有占有欲,拥有书的所用权,但肯和我分享。我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把外国文学名著也读个差不多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写的文章被我们镇教育站的站长看到了,他很惊讶,觉得一个小学生能写出那种水平的文章,真是很有天赋。他把我狠狠地表彰了一把,因为受到他的激励,本来很顽皮,甚至有点厌学的我一下子就像开了窍一样发奋学习,各科成绩顺利的从倒数第一到了第一,成功逆袭。

当然我父亲对此另有解释,他认为我后来学习成绩好很自然。我父亲说早在我入学的头几个月,他就问了我的启蒙老师。我的启蒙老师对他说,你这个小儿子很聪明,就是太调皮捣蛋了,如果有一天他开窍了,把心思花在学习上,他能学得非常好,不比你大儿子差——我哥哥当时一直考第一名。我父亲是个心很大的人,他也不着急我什么时候“开窍”,对我的顽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刚进小学的时候,调皮捣蛋到什么程度呢?我经常去山里掏鸟窝、捕蛇,把抓到的鸟和蛇带进教室里玩。我的班主任是个女老师,她看到我就头痛,总是惩罚我,我也不害怕,有时我还会无恶意地捉弄她女儿——她女儿和我同班同学。我是爬树高手,好几米高的大树,哧溜哧溜地就爬上去了。下来的时候,有时为了寻求刺激,下到一半就往下跳,从来也不怕掉下来摔死了。大家都怕的毒蛇,我可以冷静而敏捷地捕捉,居然一次都没被蛇咬伤过。

我后来读人类学方面的著作,接触到一个概念,叫“蛇选择理论”。这是一些人类学家提出来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的大脑和视觉之所以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全是拜蛇所赐。因为人怕蛇,在大自然中生存时,遇到的蛇太多了,为了躲避蛇,才进化成现在的这个样子。我看了这个“蛇选择理论”时,觉得很好笑。像我这种不怕蛇的人,蛇恐怕是促进不了我的进化。如今我想,我小时候之所以那么大胆,大概是因为我继承了冒险家的基因。

我父亲除了给我取了“志远”这个名外,还给我取了一个字,叫“清敏”,我是“清”字辈,取字为敏是父亲希望我敏捷。他自己是个脑子转得快,动作也很敏捷的人。所以他希望我这辈子也能脑子转得快,动作也很敏捷。小时候他甚至还训练我走路的速度,他不希望我做事和走路慢腾腾的。在他的训练下,我走路的步速很快,一般人跟不上,我做任何事情都不拖拉。我很感谢父亲小时候对我的这种培养。

我父母在我该玩的年龄,让我玩了个痛快。虽然他们也望子成龙——从我爹给我取的名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他的这一“居心”,但他们却从未急躁,不拔苗助长,而只是顺其自然。他们唯独不让我干坏事,不让我欺负人。我在阅读了许多教育学方面的著作之后,明白了这其实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除了爬树掏鸟窝和在草丛中捕蛇,我还喜欢跳水。我们村有条河,河上有桥,我们村胆子大的男孩小时候经常从桥上往河里跳。我最喜欢这项运动了,每天下午去河里洗澡的时候,总要跳个十几遍乃至几十遍,过瘾了才肯罢休。我也喜欢把板凳倒过来当滑板车,从村里的高坡往下滑,为此而摔伤了好多次,但是我依然热爱这项运动。男孩的野性在我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发展,我父母没有阻止我,或者说也许他们阻止不了我。这也让我这一生遇事不惧挫折,总是敢于一往直前。

我的感受是,人只有在小时候玩够了,真正想学习的时候才能高效率地去学习。所以我儿子小时候喜欢玩滑板、溜旱冰,喜欢玩溜溜球和三国杀之类的运动和游戏时,我一律不予阻止。他喜欢玩到什么时候就让他玩到什么时候,直到他顺其自然地把爱好转向学习为止。我总相信,他会有转向学习的契机的。因为求知欲是人的本能之一,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探求世界真相的欲望。等到有一天我们开始对探求世界真相感兴趣的时候,我们会求知若渴,不再贪玩的。

我大概就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有了很强的求知欲。那之后也就不再贪玩,好好学习了。那时候我哥哥也进了初中,他买回各种各样的文学名著,大开了我的眼界。我的业余时间,沉迷在阅读这些文学名著之中。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喜欢写作——写作是跟自己的内心对话。我的体会是,人要在心智上获得成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阅读和写作。

到了初一的时候,我开始在学校里组织文学社,网罗了十来个对文学有爱好的同学,组织了一个文学社,我自己当上了社长。我的班主任知道后,无情的把我的文学社解散了,他觉得我们不务正业。在他看来,一个初中生不好好学习,应付考试,搞什么文学社,纯属胡闹。

我初一的时候有两个班主任,我的另一个班主任则对我格外欣赏,我那会儿除了组织文学社,还因为对班里的班长霸凌同学,带头抽烟喝酒闹事,晚上在宿舍里大吵大闹很不满。有一天深夜我跑到班主任房间里,毛遂自荐地要求班主任改任我为班长,由我来整顿班风。

我那个班主任听完我的一番慷慨陈词后,先是目瞪口呆,然后对我赞不绝口。他说自己教了一辈子书,头发都白了,马上要退休了,第一次遇到我这样的一个令他刮目相看的学生。他勉励我说,你将来一定大有作为。而且他还真的如我所愿,把原来的班长撤掉,让我当上了班长。

我们班原来的那个班长后来想尽办法报复我,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对他的这些行为很理解,但是他确实被父母惯得太糟糕了。我那时候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他伙同一帮和他交情好、成绩差的同学威胁我。有一个星期一,学校升旗仪式结束后,我大步流星地走向主席台,请求校长让我讲几句话。然后一身正气地公然在全校师生面前大声说,我从不欺负人,但现在有几个家伙总想霸凌我。我可以在这里跟你们几个想霸凌我的家伙拍胸脯担保,我根本不怕你们。如果你们胆敢动我一根汗毛,我可以和你们拼命到底。惹恼了我,我就是个亡命之徒,我们看看到底谁怕谁。

我讲话时,话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情坚毅而无所畏惧,那股凛然不可侵犯的硬气让我的校长也对我刮目相看。早会结束后,他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你这样的学生我从教一生也就遇到一个,你将来不管到了哪里,都会是领袖人物。即便回到生产队,也会是生产队队长。

之后,我初中三年,再没有人敢霸凌我,而且校长和老师都知道保护我。学校里的很多老师和同学因此而欣赏我,我后来还当上了学生会主席。我那个喜欢霸凌同学的初中同学,一直恶习不改,到处打架斗殴,不到二十岁就死于一场群殴事件。可见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如果出了偏差,后果真的很严重。

我现在想,假如我父母在我小时候过度管束我,扼杀了我的那些敢于冒险、喜欢探索的天性,我在初中阶段是不可能那么主动地去创建文学社,也不可能那么勇敢地去毛遂自荐和在遭到欺凌的时候那么无所畏惧。正因为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到打压,我才敢于表达和捍卫自我,敢于创新。直到现在,我依然是这种个性,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比以前柔和了许多。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哥哥依然是热爱买书。但那会儿他渐渐地开始买一些纯英文的小说,我也跟着他读。我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我父母那会儿给我哥哥的生活费比我给我的多,因为我们初中的生活标准也确实比我哥哥所在的高中低。我哥哥经济条件仍然比我好,我能看的书,主要还是我哥哥买的。我初一的时候,对着字典,把我哥哥买的一本英语小说居然也读完了。这种阅读对我英文水平的提升大有好处,我在整个中学时代,英语成绩都是非常好的。

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也就是那个解散了我的文学社的老师,经常管我借书看。我们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多的娱乐项目,大家普遍喜欢阅读,所以我的老师也喜欢阅读。他有一次和我说,论阅读量,我身为你的老师都不如你,但是你也要好好学习各科知识,把考试成绩提起来,不能偏科。你读再多的书,考不上大学也是枉然。所以这个老师其实也是很好心的一个老师,我还是很感激他,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他的做法没有问题。

人阅读的兴趣点,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我从高中开始,对文学名著丧失了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文学名著太浅薄了。现在我知道,这是男孩到了青春期后期,前额叶开始快速发展,进入了逐渐形成理性思维的阶段。所以那时候我的阅读开始偏向于哲学、社会学、历史等方向,学习上则各科齐头并进,最终我哥哥帮我选择了理科。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哲学、社会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很少有高中教师有他那么多的藏书,他阅读的方向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他在这个阶段恰如其分地把我的阅读提升了一个层次。这就是一个人的运气,我始终觉得自己在求学的路上充满了幸运。我虽然没有一个有钱的老爹,但是在我成长的各个阶段,总会有意料不到的好运,从不缺书读。

到了高中,我的写作水平也进一步地得到了提升,当时我写出来的文章,我们全校的语文老师都喜欢得很,有些老师自愧不如,认为自己不可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我们学校有其他的语文老师管我借书看——我慷他人之慨,把我恩师借给我的书,转借给别的老师,结果还弄丢了一本,弄破了几本。我的恩师脾气好得很,对我宠爱有加,从不计较。非但如此,他还负担了我治病的开销。他践行了用爱去滋养学生,任由学生自由成长的教育理念,所以这一生我都对他感佩至深。

我最近在阅读医学文献的时候,读到了一份材料,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的终生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个人在高中时能发挥出来的水平决定了他一生的成就,后续读什么大学,读不读大学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该项研究追踪了大量的案例,得出的结论很可靠。这让我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不存在任何名校情结。

我在高中时代是很幸福的,有充足的符合我当时的兴趣的书可多,我的老师们更是给了我可以不上课和不写作业的特权,让我有了完全的自学的权利,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只要不打扰其他同学就可以。因为我当时各科成绩都很好,自主学习的动力很足,根本不需要老师督促。有了这项特权,我的高中教育真正的算得上是素质教育。我的恩师经常在我迷茫的时候开导我几句,然后根据他自己对我的观察,精选一些可以启迪我的智慧的书,让我自己去阅读。

除了阅读,我一直都在积极地写作——这不是为了应付作业而进行的写作,而是我日常阅读思考后进行的自由写作,我写作出来文章后会给我的老师看,请他指点。他因此而了解我的思想转变方向,也了解我的文风转变方向,不断地根据我阶段性的表现而对我进行很到位的点评,精心栽培我。

我的恩师喜欢质朴的文风,有一段时间我对那些铺满了华丽辞藻的文章很热爱,自己也学着写这种文章。他及时地纠正了我,他告诉我,最好的文章就是大白话,越有学问者,越不喜欢装腔作势,佶屈聱牙。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最深奥的道理讲述得最普通的人也能看懂,所以他让我读了许多文风质朴的大师的著作。我如今的写作风格正是他一手栽培出来的,我想,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们带研究生时,大概也不过如此,甚至做不到这种程度吧。一个好的老师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能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人历来尊师重道,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的恩师还引导我不存任何门户之见地去阅读,他理想的治学原则是“博古通今,贯通中西”,这八个字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他虽然是我的老师,但是却从不以我的老师的身份自居,只肯把我当小兄弟对待。我从学校出来后,要求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原则去与他来往,被我老师断然拒绝。他要求和我按照“亲兄弟,明算账”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来继续我们的情谊,结果我们师生之情,历二十多年而越来越深厚,从没有任何不愉快,他是多么有智慧的一个老师啊!

他教育人时,总是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重视引导而不重视说教,不肯高高在上,不肯以师者的身份自居。他那种不好为人师的为人处世风格,让人如沫春风。我自己在社会上接触了许多浅薄但却又好为人师的人之后,比以前更爱戴我的恩师了。我很少见到有人渊博到他那种程度——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我自己读的书比他多,他仍然总有东西可以教我,但他却始终如谦谦君子一般的低调和真诚。

他为我打下的治学与处世的根基让我在后来的自我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我到现在仍然坚持按照高中时代养成的习惯进行每日的阅读和写作。我的恩师在二十多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我最擅长的写作风格是思辨性写作,我这一生应该顺着自己的这个天性发展自己。如今,我只有感佩他神目如炬的先见之明的份。我们的人生之路看似精彩纷呈,但总有人能够预知我们的未来,这是多么奇妙啊!

如今,宗教、哲学、历史和社会学这些方向也已不再是我最喜欢的了,我甚至已多年不再阅读这类著作。我的爱好渐渐地转向了生命科学,转向了比哲学、历史和社会学更为理性和更重视实证精神的科普类著作。人喜欢的阅读方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的,我们曾经看过的风景,我们以为已经精妙无伦,但总有一些更精彩的风景还在前方。

中年男性会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有求实精神,中年男性阅读的兴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说一个人一辈子只喜欢阅读一类著作,那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那说明这个人的心智并未真正的成长。“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当生活的风风雨雨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当我们品尝够了生命的酸甜苦辣,见惯了生离死别后,我们便会知道,我们真正需要的只不过是平凡、清淡和真实而已。

每当心情糟糕时,想想母亲就会好多了

我第一次求婚时,遭到了拒绝。回家后,趴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头,痛哭失声。母亲在床边,抚摸着我,安慰我。她说了这样一番话:“儿呀!人家姑娘不要咱们,说明咱们有问题,以后我们要争气点。但是你也不差,不用太难过,一定会有别的姑娘要你的。”一边说,一边摸着我的手,陪我一起哭。当然,这求婚失败只是一时的误会,最后婚还是结了。

我如今回味我母亲的话,真是觉得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母亲。孩子遭遇挫折,她没有完全的袒护自己的孩子,但也积极肯定自己的孩子,同时还用温情来陪伴我。

母亲的思维方式是那么的不偏不倚,遭遇问题时,有自我批评,也有自我肯定。同时她还用温情让我知道,不管遭遇什么样的挫折,我的娘还是爱我的。即便全世界人都抛弃了我,我的亲生母亲也不会抛弃我。所以我毕生都有个安全港,那个安全港就是母爱。

母亲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我,如今我不管遭遇了什么样的挫折,都会既找自己的问题,又积极肯定自己好的一面,用反省来消除抑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用自我肯定来重建信心。而且,虽然母亲已经去世了,但是我总还能感到她在远方无限慈爱地看着我,让我觉得自己仍然被她所爱。

这让我的情绪极容易稳定下来,只要我还活着,天就塌不下来。我不觉得人生灾难会是持久的,遭遇任何挫折之后,我都还能重新恢复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就是人生的第一份安全感,它来自于我们的母亲。如果我们曾得到过它,这一辈子就可以用它来疗愈各种创伤。

在人漫长的一生中,精神创伤一定是无可避免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织盛都会给我们带来创伤。但我们可以从创伤中恢复过来,摔倒了要爬起来。谁来给我们爬起来的勇气呢?大自然设置的生物法则是由母亲来给每个人爬起来的勇气,母亲用她那无私的爱照顾过我们,给予过我们自信,为我们建立起了安全感,我们便能依靠这些给自己注入重生的力量。

但不幸的是,许多人没有得到过自己母亲那恰如其分的爱,他们一生都缺乏安全感。这些人是不幸的,他们一生都很痛苦,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他们要努力去为自己建立安全感。

另外就是母亲的思维方式的确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我母亲在安抚我的时候说的那番话,我至今还记得,那就是我母亲固有的思维方式。我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习得的就是母亲的这种思维方式。任何事情发生后,都既反省自己的过错,错了就立即认错道歉,但也积极肯定自己正确的一面,不为别人不恰当的批评动摇自己的自信。我们只负该负的责任,不因为任何人和任何事,彻底否定我们自己。

如果母亲过度袒护儿童,孩子长大后就会自私自利;如果母亲过度批判儿童,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信心。唯有尽早让孩子学会二分法看问题,他们才能公正的看待外界和自己,不至于陷入死不认错和自我攻击这两种极端的状态之中。真实的世界是灰色的,既不是全黑也不是全白。我们只有建立起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我们才能公正而又平等地应对世间万事万物。

我也把母亲的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我的孩子了,让他学会公正的看待自己和他人。与此同时,我也教会了他用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活在这世上。我们不俯视任何人,也不仰视任何人,一切人,在人格上和我们都是平等的。永不去羡慕和嫉妒别人的生活,只活在自己的快乐之中。

今年夏天,我特地骑自行车去了一趟我外婆家,我有二三十年没有去过外婆家了。我母亲小时候是生活在一个群山深处的小山村里,过的是最俭朴的一种生活,并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一字不识。但她受到了良好的人格教育,所以她不需要学习深奥的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的知识,也能教育出一个心灵完整的孩子。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最好的教育,根本不需要花费巨额金钱。

而且一个人的一生幸福与否,与教育、家庭背景、职业、财富、社会地位等均毫不相干。如果我们能够坦然自在的活在这世上,不卑不亢,那么我们受没受过现代教育,过得富足不富足,在社会上有没有地位,寿命是否长久,都不影响我们内心的幸福感。

人生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此外再无其他。只要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我们完全可以追求事业上的成功、爱情的美满、家庭的和睦、生活的舒适和惬意,也可以不追求这些,去享受艺术、美景、美食,只要我们喜欢,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生活,都可以。

我从不觉得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比另一种生活方式更好,也不觉得任何一个人过得比另一个人优越。不幸的人值得同情,如果我们能帮助一下他们就帮助一下他们,但不必投之以冷眼,没有任何人有资格鄙视这个世上的另一个人。

2023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风波不息的年份。但现在,一切风波都已平息。我开始进入到深度学习之中,对我来说,这世上最快乐的事情是爱、学习、写作和思考。我爱我自己,也爱我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乃至无数的与我无关的众生,只是对各人的爱的方式不完全一样。

也许我的爱很拙劣,但是很真诚。也许我的智商不怎么样,但我对学习和思考的热爱也很真挚,我对自己热爱的田园生活的兴趣也很持久,这就足够了。我无需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只要自己认可自己,爱我的人认可我,哪又何必在乎其他人的看法呢?

世界很大,不过幸福永远只在我们心中。知足而自足,我们就丢不掉自己的幸福感。

养伤二十天,终于无法忍受

每个成年人都有一个固定的生活模式,打破这种固定的生活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11月19日到今天,我养了二十天的伤——当然这二十天也不是纯粹在养伤,也在少量的工作。今天早上,我恢复了四点多钟就早起的习惯,因为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了——腰都睡痛了。

我从初中开始,便逐渐培养起每天都早起学习与写作的习惯,这已把我的生活固化成了一种再也无法改变的模式了。11月19日出车祸后,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住院治疗。从那天开始到昨天为止的二十天是我最难受的二十天,整日无所事事,最近几天我强烈的感觉到这纯粹在虚度光阴,浪费生命。

昨天我出去走了一万多步,只一过性的头晕了几次,回家也不再头晕和头痛,我自感已经不再有明显的后遗症了。所以从今天起,我打算逐渐恢复每日运动、学习、写作与工作的常态生活。每个人都有令他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我这种人就是俗话说的闲不住的人。对我来说,读书、写作和工作组合而成的这种生活方式比世间任何其他事情都更能吸引我,每天都重复这样的生活,我也毫不厌倦。反而是按下暂停键后,浑身难受。

我上初中时,被选入培优班,从此以后,周末就与我无缘,因为培优班的学生每周末都要在学校接受为参加奥赛而准备的集体培训。这是我那个年代黄冈教育的一个特色,我们那时代,凡是学习成绩拔尖的黄冈籍学生,大概都有这种经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因为受过这种训练,还是因为天性的缘故,才会如此厌倦虚度光阴的生活。只知道我的生活已经固化了,当然这种固化的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烦恼,每天过这种生活,我内心是愉快多于痛苦的,只要没有过度疲劳,得到了充足的睡眠,身体也很健康。

如果往前追溯到小学阶段,当时我最大的爱好是阅读和钓鱼。那时候我们的阅读是家长极力想阻止却阻止不了的(因为我们看的是各种与考试无关的“闲书”,买这些“闲书”还很花钱),所以我想天性和后天的习惯培养对我如今的生活模式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放眼观察周边的人,我发现每个人的生活模式基本上都固化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推断出他们的生活模式。这可能就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固有的特征,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我们就像成瘾了一样。我们的人生看似丰富多彩,实际上只不过是在重复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生活,而且这种模式通常都是在青少年时代就已形成了,只是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一样而已。

医生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人格障碍患者时,发现矫正患者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都非常困难,因为那些导致他们出现这些疾病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已经固化,外界很难撼动。其实所谓的正常人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只不过我们把正常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视为健康的而已。正因为我们的模式难以改变,所以才会有“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样的俗语。

对吃喝玩乐,我至今都没有培养起兴趣来。我不是说人不应该吃喝玩乐,如果一个人喜欢吃喝玩乐,并且把吃喝玩乐固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只要他们自己高兴就好。毕竟每个人都只活一辈子,只要不伤及其他人,每个人都有权利爱怎么活就怎么活,他人没有资格评头论足。

但也有一部分人,对吃喝玩乐没有兴趣,他们不会沉迷在吃喝玩乐之中,也不会结交酒肉朋友。大五人格中,内倾性较强的人基本上都会对吃喝玩乐不感兴趣,他们更注重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而非外界的刺激。内倾性强究竟是来自于先天的遗传还是后天的培养呢?我个人觉得还是遗传的作用更大。

任何一种生活模式,只要不过度,对身体无损伤,其实都是无可厚非的。正如罗素所言,人生之所以美好,完全在于它是多姿多态的。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种模式的人,那这个世界是很可怕的。当然,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多姿多态是必然的结果。世上没有任何两个生物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我们的表型(长相、性格、智力水平等)取决于我们的基因,这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并非基因决定论者,我认同后天教育的作用。但后天教育只不过是在基因造就的基本框架上,将一个人的各项优势天赋培养得更好而已。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刻意去强迫另一个人发展他自己并不具备天赋的能力,结果基本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我个人认为,尊重生物学上的这种基本规律,尊重天生的个性,让每个人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在规避自己天性中的一些缺陷(因为它们确实给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危害),但也接纳了那个生物学上的自己,不再与自己的天性对抗。越是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我们越是知道,我们没有能力把一个人改变成另一个人,也没有能力把自己改变成另一个自己,我们对人的改造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充其量只不过能做些适度的调整,以减少我们天性中的某些因素给我们带来的困扰而已。

心中有烈马,在奋蹄长嘶

从一场车祸中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我的脑子就不由自主地在考虑以后不再骑行了的话,该做什么样的运动来替代骑行的问题。首先涌上心头的竟然是骑马运动,而且是骑那种野性难驯的烈马。我觉得在大草原上,骑着这样的一匹烈马,和它一起驰骋, 那一定是最有趣的事情之一。其次是攀岩,爬非常险峻的山岩。但因为恐高,攀岩这个想法对我来说,没有骑马那么强烈。

这是令我感到既吃惊又有趣的现象,我只是把自己当一个生物来研究,去观察自己身上的那种根源于基因的个性特征。翻开我的初中毕业留言册,初中同学给我的留言中,认为我阳光和勇敢的占绝大多数。回忆童年往事,我也总是那么喜欢挑战性强的危险运动。

进入高中后,我对这些危险运动的兴趣逐渐丧失,把兴趣转向为解各种各样的压轴题,如今则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向攻克最难解决的医学难题。孩妈算是最了解我的人之一,她有一次对我说,你想想你自己这一生,全部是在做很困难的事情,你不累吗?什么时候你能像别人一样,做些低难度的事情?

我已经四十多岁了,身体不再像以前那样敏捷,当然不会真的再去骑野性难驯的烈马——换成二十岁时,我若有现在的经济条件的话,这项运动我可能就去实践了。百度一查,骑术是最危险的运动,死亡率高达18%。虽然它很危险,但是因为它很有挑战性,所以很合我的口味。

从表层去理解我自己,我可以和别人一样,用勇敢、大胆、喜欢挑战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自己。我从大学退学出来时,我亲哥哥也感叹我的魄力非同一般,能做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决定。我有个比我大将近十岁的堂哥,我二十来岁的时候,和他接触得较多,因为那时候他也在北京。他常常对人说,我这个弟弟若是生逢乱世,必是刘邦、刘备、曹操这类人物,因为那时的我无所畏惧,敢破敢立。

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我这样的人,属于大脑的杏仁核不活跃的人。杏仁核主管人的情绪,人有四种情绪:喜、怒、哀、惧。对人来说,如果这四种情绪恰到好处,就既能保护好自己,又能很好的应对各种生存压力。杏仁核过度活跃的人,胆小如鼠,也易怒,容易大悲大喜。杏仁核不活跃的人,既不恐惧也不易怒,情绪稳定。但杏仁核过度不活跃的人,就很容易不顾一切,过度冒险。

我知道我的杏仁核没那么敏感,但我不认为自己属于那种杏仁核不活跃到过头了的状况,我知道很多事情对我来说有危险,我是不去碰的。我不是一个冲动的人,相反我很谨慎。比如,我不开车,不骑摩托车,因为我知道这两件事可能会要了我的命。虽然我们这类人不怕痛、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但是也不傻,不会平白无故地送死。

以前我还骑自行车,是因为以前我觉得骑自行车即便发生车祸,也不至于有性命之忧。现在就不这样想了,亲身经历告诉我骑自行车出事故时,丧生的风险也很大。我现在在刻意规避各种丧生风险很大的事情。学习骑术,在马背上风驰电掣般的掠过片片草地,任草原上的风从耳边呼啸而过,那固然是一件令我向往的事情。但我能把这念头压下去,仅仅把它当做一种梦想,却并不真正的要去实现它。这说明我的前额叶功能还很发达,能够遏制自己过度冒险的冲动,理性脑可以战胜情绪脑。

人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生物,我们有三个大脑:生理脑、情绪脑和理性脑,它们是在进化长河中,逐渐发展出来的,我们大脑的不同分区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它们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至今人类仍然没有完全的研究透自己大脑的奥秘,但大致的规律是摸索出来了。

荷兰脑科学家斯瓦伯研究了3000多个大脑——这些大脑都是志愿者们在生前签署捐献协议,自愿在他们死后捐献出来,供科学家做研究用的。3000多个大脑中,基本上没有一个大脑算得上是完全不存在问题的。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一定程度的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完美无缺的大脑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自高自大,认为自己完美无缺的人是很可笑的,他们那样认为本身就因为他们的大脑存在某种缺陷。

承认并接纳自己存在缺陷对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大有好处,大脑是主管我们的情绪、情感和思维的重要器官,我们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情绪反应都来自于大脑。缺乏任何一种神经递质,都会导致我们的心理或精神出问题。这世上的人形形色色,我们自己,以及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有的人思考问题时,遵循的是理性-情感-情绪或理性-情绪-情感路线,有的人思考问题遵循的是情绪-情感-理性或情绪-理性-情感路线,也有的人遵循的是情感-情绪-理性或者情感-理性-情绪路线,任何一种路线都有其道理,只要不过度,我们就能适应人间的生活。但有些人的反应过度了,就出现各种不适应,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调整。心理学上把调整人的情感、情绪和理性的治疗方法叫做理情疗法。

不同人情感、情绪和理性反应的秩序和强度不同,导致同样的问题在不同人身上会引起不同反应。通常我们所说的各种各样的精神疾患都是指患者存在情绪或情感障碍,无法理性地处理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群中有大量的精神疾患,我们自己的一生中也可能会多次爆发情绪或情感障碍问题,这些大多是一过性的,能不治而愈。但也有约八分之一的人,终生为精神疾病所困扰。通常,这些精神疾患的大脑存在由基因造成的先天性问题,同时他们的成长环境也促进了他们精神疾病的形成。

如果我的理性脑控制不了我的情绪脑,那么我的个性中的一些野性就很难驯服。此时此刻的我可能在珠峰上攀岩,也可能在草原上驯马。也许这一生我很幸运,不会死于这些冒险运动,也许我会在一场事故中粉身碎骨,我觉得粉身碎骨的可能性更大。但幸运的是,进化帮了我很大的忙,我现在知道规避自己性格中的风险。人类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地修复自我,以更好的适应环境的过程。

我们活着,终我们一生,也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地探索更适合我们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如果我们能更好地观察和了解自己,我们就能更有效地调适自我。反之,我们便会在生活中不断地经历磨难,重复同样的错误。

所以,经常反省自我,不断改进自我,确有好处。但反省时要谨记一项原则,不可苛责自己。我们只努力改正自己,绝不因为先天缺陷或后天的过错而不断地攻击自我,永无止境地沉浸在那种自罪状态之中。人要有翻篇的能力,才能真正的成长。

以后周末与节假日不工作也不更新文章

我今后要进一步的放慢节奏,减轻自己的负担,周末和节假日将不再工作和更新文章。希望各位病友不要再在周末咨询我,工作日工作时间也定在上午8:30-12:30,下午2:30-6:30,其余时间不再工作。

近年来我一直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承受的工作压力、学习压力都很大。因为服务的患者群体很特殊,大都是一些需要直面生死的癌症患者,尚有部分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精神问题。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过度的消耗了自我,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我自己现在也要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出系列调整,让自己的精神和体力处于更好的状态。这样才能更长久地做我喜欢的事业和照顾亲人。

我以前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与人相处时也不大擅长建立边界,容易使自己深陷在各种一般人承受不了的状态之中。其实这是不理智的,终有一天,我自己也是会受不了的。经历了这场车祸,我也明白了自己只是血肉之躯,过度承载其他人的痛苦与烦恼,只会让我自己不堪重负。

所以今后,我也要有自己的边界,也要有自己彻底休息的时候,也要学会放下自己承受不了的身心负担,平衡好工作和休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