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抗癌中药

巴西科学家成功合成蜘蛛毒液中的抗癌物质

据新华社报道,巴西布坦坦研究所近日发布新闻公报称,该研究所参与的一个团队以巴西圣保罗州沿海地区的一种毒蜘蛛为研究对象,他们在这种蜘蛛的毒液内发现了一种可以对抗癌细胞的多胺物质,并在实验室成功实现了该物质的合成与纯化。研究人员用两种已知的分子合成了这种多胺物质,无须再从蜘蛛的毒液中获取。

该研究所的公报称,这种蜘蛛毒液内的化合物能够启动肿瘤细胞凋亡机制,杀死肿瘤细胞,以受控方式让癌细胞自我破坏,而不会引起炎症反应。人工活成的化合物与蜘蛛天然毒素中所含的化合物一样具有抗肿瘤活性,实验显示该毒素对化疗已耐药的白血病患者仍有抗肿瘤作用。

蜘蛛在中国古代也被作为一种中药使用,传统中医认为蜘蛛味苦,性寒,有毒,归肝经,有祛风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主治狐疝偏坠、中风口㖞,小儿慢惊,口噤,疳积,喉风肿闭,牙疳,耵耳,痈肿疔毒,瘰疬,恶疮,痔漏,脱肛,蛇虫咬伤等。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蜘蛛“主口㖞,脱肛,疮肿,狐臭”,《长沙药解》记载蜘蛛:“破瘀消肿”。《圣惠方》中记载了用蜘蛛治瘰疬的方法:“大蜘蛛五枚,晒干,细研,以酥调如面脂,每日两度贴之。”《千金方》记载用蜘蛛治疗鼠瘘核肿痛的方法:“治鼠瘘核肿痛,已有疮口出脓水者,蜘蛛二七枚,烧,敷之良”。《仁斋直指方论》记载治恶疮的方法:“蜘蛛晒干,研末,入轻粉。麻油调涂”。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医生也多用蜘蛛治疗肿瘤或结核类疾病。古人的经验和现代人的研究成果都显示蜘蛛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将来蜘蛛毒素或可成为一种新的抗癌药物进入临床。

另外,古代文献也记载蜘蛛还可以治疗痔疮、脱肛和狐臭。《疑难杂症简方》记载了用蜘蛛治疗痔疮的经验:“大蜘蛛不拘多少(炙干研末),冰片三分,共研,收藏瓷器,外敷患处。虽臭烂而脓血淋漓者,半日结痂,一日痊愈”。《调燮类编》记载了治疗脱肛的经验:“取蜘蛛捣作油,敷于脐丹田上,一时即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用蜘蛛:“治狐臭熏人,不可向迩者,大蜘蛛一个(以黄泥入少赤石脂捣罗极细,入盐少许杵炼为一窠,蜘蛛在内,焚以火,烧令通红,候冷剖开,取出蜘蛛),研细,临卧,入轻粉一字,用酽醋调成膏,傅腋下”。

有临床报道,采用民间验方,将鸡蛋打孔,把蜘蛛(成人2只,小儿1只)塞入蛋内,然后将蛋孔用纸糊好,放入锅内蒸熟,剥去蛋壳,去掉蜘蛛,食用该蛋,每日1只,连续服用7-10日为1个疗程。治疗疖肿,治疗51例患者,全部在一个疗程内治愈。

另有报道用干死的蜘蛛或蜘蛛网研末,放入适量芝麻油(或菜籽油)中,拌成糊状涂在皮疹表面,每日2次。5日为1疗程,治疗带状疱疹96例,对有并发感染者同时给予抗生素。所有患者经1个疗程的治疗都痊愈,患者皮损结痂脱离,疼痛消失。

石菖蒲的药用价值

中药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菖蒲属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新鲜的石菖蒲有一股芬香的气味。按照传统中医理论,入药用的石菖蒲味辛、苦,微温,归心、肝、脾经,有豁痰开窍,化湿和胃,宁心益智的功效,主治热病神昏、痰厥、健忘、失眠、耳聋、耳鸣、噤口痢、风湿痹痛等病。

以上病大多属于神经系统疾病,所以石菖蒲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最常用的中药之一。现代药理学研究也显示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镇定、抗惊厥、改善记忆等三个方面,石菖蒲的水煎剂和挥发油对脑损伤所致的惊厥、瘫痪、失忆和癫痫等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些显示石菖蒲能促进脑损伤患者神经系统的恢复,证实了传统中医认为石菖蒲豁痰开窍的科学性。

石菖蒲治疗脑神经系统疾病多有报道。有报道显示,单独用石菖蒲煎剂治疗癫痫大发作,有效率可达到75%。也有报道石菖蒲注射液治疗肺性脑病,总有效率也有74%。还有报道称石菖蒲治疗眩晕,总有效率甚至可以达到100%。这些临床报道显示,石菖蒲在治疗脑病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古人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肘后方》记载治疗猝死尸厥(中风),可以用石菖蒲捣碎捏成枣核大小的团,塞入病人的舌下。《梅氏经验方》记载治疗痰迷心窍(脑梗等),可用石菖蒲、生姜一起捣汁灌下。《圣济总录》记载,治中热后昏迷不醒,可用生石菖蒲捣汁灌服。这些都证明了早在古代,石菖蒲就是治疗脑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石菖蒲也能显著的改善实验动物气管痉挛性收缩,而且这种改善与石菖蒲的用量有显著的关系。石菖蒲还具有抗心率失常的作用,动物实验显示石菖蒲能治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本草纲目》记载石菖蒲能解巴豆和大戟毒,其解毒功效也与抗心律失常有关。除此之外,马钱子、木鳖子等含有士的宁的中药所引起的心率失常,亦可用石菖蒲解毒。但石菖蒲本身也是有消毒的药物,不可过量使用。

石菖蒲煎剂在体外也有杀死腹水癌细胞的作用,古人也以石菖蒲治疗此类疾病。如《本草备要》记载石菖蒲:“补肝益心,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风痹惊痫”。

《奇效良方》记载了用石菖蒲和斑蝥一起治疗“诸食积、气积、血积、臌胀之类”的疾病的方法,用石菖蒲八两,斑蝥四两(去翅和足)一起炒成焦黄色,拣去斑蝥不用,单独用石菖蒲,并用粗布袋装好后,两人拉粗布袋,用这种方法将斑蝥屑也去尽。再将剩下的石菖蒲研成细末,用神曲(也是一味中药,有健胃除胀的作用)打糊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直径约为6-9mm)的丸药。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约5-10g),用温酒或白开水送服。

这个方子非常有研究价值,方中的斑蝥是一味有抗癌和抗腹水作用的中药,石菖蒲也有治疗腹水的作用。而传统中医所说的“食积、气积、血积、臌胀”属现代医学中的消化道肿瘤以及肝腹水等疾病。《奇效良方》所载的这个方子已经考虑到了斑蝥的毒副作用(斑蝥有剧毒,致死量很低),只用斑蝥与石菖蒲同炒,炒完后去掉斑蝥(甚至将斑蝥的残渣都去掉),确保了用药安全。现代患者不必再照此方法制药,但是可以考虑用去甲斑蝥素片配合石菖蒲和神曲同用,治疗消化道肿瘤和腹水。

石菖蒲也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妇人良方》中有一张名为“菖蒲丸”的方子,是以石菖蒲6两,吴茱萸、香附子各4两,共研细末,以老醋5升煮干,再焙干为末,用神曲打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服四五十丸,治疗“妇人(妇女)脾血积气及心腹痛”,此病常见于精神抑郁的妇女。

石菖蒲也可外用,石菖蒲外用可治疗湿疹、痈肿发背、红眼病、牙痛等。

一叶萩的抗癌止痛作用

一叶萩为大戟科叶底珠属植物叶底珠的嫩枝叶或根,为我国民间常用的一种草药,有祛风活血、益肾强筋的作用,主治风湿腰痛、阳痿、耳鸣、耳聋、面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现代研究发现,一叶萩也能治疗更年期综合症,可改善更年期妇女的潮热、头晕、急躁、疲乏、关节疼痛等症状。

一叶萩广泛的分布在我国东北、华东及河北、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山西、台湾等地。嫩枝叶以5-7月采收为好,割取连叶的绿色嫩枝,扎成小把,阴干。根则全年均可采,采后切片晒干入药用。一叶萩是一种不常用的草药,常规的药店里没有一叶萩销售,药材批发市场或网上可能会有。一叶萩的有效成分提炼而成的一叶萩片曾经在市场上流通,但现在也不易找到。

大戟科植物均有毒,不过一叶萩的毒性较小。煎汤内服的时候,成人单日用量为6-15g。过量食用会引起中毒,中毒反应主要有强直性抽搐、惊厥,甚至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在临床使用一叶萩时,要坚持从小剂量用起,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有轻微的不良反应即应停药,待患者不良反应消失后,可减量服用,继续观察。

一叶萩是一种有抗癌作用的天然药物,一叶萩碱在体外具有抗肿瘤作用,能诱导P53缺陷的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凋亡率达73%,半数致死量为17.5mmol/L,其机制与诱导P53蛋白家族P73有关,却可以保护表达P53的正常细胞。一叶萩碱也能明显抑制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人白血病细胞K562、人胶质瘤细胞SHG-44、人骨肉瘤细胞株HOS-8603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一叶萩碱与环磷酰胺合用,其抑瘤效果增加。一叶萩中所含的另一种生物碱右旋一叶萩碱则可以抑制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对K562、HL-60增殖作用的抑制作用高于一叶萩碱。

作为一种兼具抗癌和止痛效果的草药,一叶萩可用于治疗有癌痛症状的癌症患者,也可用于治疗尚未出现癌痛症状的癌症患者。但单独使用一叶萩的效果有限,需同时结合其他抗癌药物使用。

姜的抗癌作用

姜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一种食材,是姜科姜属草本常年生单子叶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姜很早就被传统中医入药使用,中医临床常用的姜分生姜和干姜。生姜就是我们在菜市场里购买的蔬菜生姜,干姜是生姜晒干后制作而成的,干姜较生姜辣许多。生姜对胃的刺激作用较小,干姜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除了生姜和干姜,中医常用的还有炮姜,炮姜是将干姜与热砂同炒制而成的。

传统中医认为生姜味辛,微温,归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主治风寒表证,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生姜还能解或减缓鱼蟹、半夏、附子、乌头和天南星等的毒性。所以中药中的许多有毒药也会用姜炮制。

干姜味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有温中、回阳、温肺化饮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中寒吐泻,亡阳欲脱证,也可治寒饮咳喘。干姜一般用的是陈年的生姜根茎的干品,味道辛辣,刺激性强,有些患者不能耐受。

此外,生姜皮和生姜汁也可以入药。生姜皮为生姜根茎的外皮,中医认为其味辛,性凉,有利水消肿兼和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我曾见过我老家的一个老中医,用生姜皮和大枣共做成丸药治疗肝硬化腹水,也有较好的疗效。

生姜汁是将生姜洗净后打烂,压榨取汁服用。生姜汁味辛,性微温。辛散力较强,有开痰止呕的功效,可治疗呕吐不止及痰涎昏厥。一般内服3-10滴,可冲服,也可鼻饲。外用适量。

对肠胃敏感,不能耐受生姜的患者,还可以用煨姜治疗。煨姜是将新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先在清水中浸湿,再置近火处煨制。这种煨制过的姜,辛散之力不如生姜,但温中止呕的功效比生姜更强,对胃的刺激较小,适合对生姜不能耐受的患者。

关于姜的若干制品,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生姜和干姜都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干姜中的6-姜酚对人髓细胞性白血病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6-姜酚和6-非洲豆蔻醇对人髓细胞性白血病HL-60的生存和DNA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其细胞毒性和抑制肿瘤增殖机制与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干姜中的花姜酮对皮肤癌、结肠癌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花姜酮是通过抑制致癌物质的NF-kB及其他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治疗癌症与预防癌症的作用。另外,我国学者从姜中提取的新的抗肿瘤成分β-榄香烯对非小细胞肺癌也有抑制作用,其机理是通过细胞色素C线粒体的释放而介导了细胞凋亡。

动物实验显示干姜提取物对二甲苯所诱导的Wistar大鼠结肠癌的始发期与始发后期有抗癌作用,当给大鼠灌入干姜粉末后,实验大鼠的肿瘤数量减少,发病率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能力减弱。

生姜也被证实有抗肿瘤作用,生姜匀浆用70%-95%乙醇依次梯度分离提取,回收乙醇,加水补至每毫升含2g生药,给荷瘤鼠(HepA肿瘤鼠)灌胃,10g/kg,连续12天,结果表明生姜醇提物能明显提高荷瘤鼠脏器指数及巨噬细胞的吞噬率,显著升高IgM的含量,增强T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这说明生姜醇提取物能改善动物因荷瘤而导致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的状况,有防治肿瘤的作用。

姜也被证实有其他的一些作用,比如姜能抑制人的单核细胞因不同致炎物质所导致的激活,从而减少了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防止神经病变性疾病的发生并延缓神经病变性疾病的发展。姜的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能治疗高血压与心动过速,降低胆固醇,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病微生物、抗过敏、抗氧化、抗运动病、止吐等。

姜作为药食两用的食材,毒性很小,仅有部分患者对姜不耐受,不可使用,大多数人食用姜都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姜也并不是对每种癌症都有效,所以不可以迷信用姜可治疗一切癌症的说法。

缓解中风后遗症和脑瘤症状的“中风回春片”

中风回春片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组成为:当归(酒制)30g,川芎(酒制)30g,红花10g,桃仁30g,丹参100g,鸡血藤100g,忍冬藤100g,络石藤60g,地龙(炒)90g,土鳖虫(炒)90g,伸筋草60g,川牛膝100g,蜈蚣5g,茺蔚子(炒)30g,全蝎10g,威灵仙(酒制)30g,僵蚕(麸炒)30g,木瓜50g,金钱白花蛇6g。

制法为:将以上19味药,当归、川芎、地龙、土鳖虫、蜈蚣、金钱白花蛇、全蝎、丹参各半量,粉碎成细粉,过筛,剩余量与其余红花等10味,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倾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0稠膏,加入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用法为每日3次,每次4-6片。中风回春片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功效,主治痰瘀阻络,中风偏瘫,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但脑出血急性期忌服。

中风回春片这个中成药有许多厂家生产(也有厂家生产的名为中风回春丸),市面上有售,所以患者不必自己费力炮制。本方中的当归、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鸡血藤、地龙、土鳖虫、川牛膝等均有活血化瘀作用,所以本方对急性出血的患者有加重出血症状的副作用,此类患者不宜服用。

本方除了能治疗中风后遗症外,还能缓解脑瘤或脑转移瘤引起的偏瘫、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痛等症状,而且本方中的成分基本上均有抗癌作用,所以对脑瘤或脑转移瘤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能将中风回春片与西黄丸、鸦胆子油等同用,其治疗脑瘤或脑转移瘤的效果会更好。

中风回春片无论是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还是用来治疗脑瘤或脑转移瘤,其作用基本上都只能缓解症状,很难根治。治疗中风后遗症应尽量在中风后半年内服药,超过半年的中风后遗症患者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

脑瘤或脑转移瘤患者中有部分也存在出血倾向,这类患者不宜使用中风回春片。另外,中风回春片中的多种成分对孕妇有副作用,所以孕妇禁用中风回春片。中风回春片中的部分药物有小毒,但基本上还是很安全的,只是肝肾功能不全者并不宜使用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