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中医外科

《外科大成》中治疗胃痈和肠痈的丹皮汤

“丹皮汤”出自《外科大成》,组成为:牡丹皮1钱(3g),瓜蒌仁1钱(3g),桃仁泥(将桃仁砸成泥)2钱(6g),朴硝2钱(6g),大黄5钱(15g)。用时以水400ml,文火煎至剩200ml水,去滓,入朴硝再煎至沸腾数次。温服,不拘时候,每日2次。

本方有泻火通便、凉血祛瘀的功效,主治热毒蕴结肠胃,血瘀气滞,致患胃痈、肠痈,腹肿痞坚,按之即痛,脉迟紧,脓未成者。中医所说的肠痈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阑尾炎和不完全性肠梗阻相似,胃痈则与现代医学中反流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症状相似。

中医治疗此类疾病重视攻下之法,本方就是一种典型的攻下剂。方中的大黄和朴硝是常用的泻药,有泻火通便之功,牡丹皮清热凉血,瓜蒌仁和桃仁泥都既有消肿散结的功效,又有润肠通便之功。所以本方泻下之力较为显著,无实热和大便燥结者慎用。

本方可暂用而不可久用,患者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改为药性较为缓和之剂巩固疗效。本方不可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因为方中的大黄、桃仁等对便秘有双向调节作用,短期使用可缓解便秘等症状,长期使用会导致习惯性便秘病情加重。

《外科正宗》中治疗脱疽的解毒济生汤

脱疽是一种中医病名,此病初起肢冷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故名脱疽。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好发于青壮年男性或老年人,我国北方地区比南方发病率更高。

诱发本病的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因素,吸烟、腹部肥胖、久坐、久站、长期负重者易出现此病,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遇寒加重,易复发。本病还易与腘窝囊肿共病,共病腘窝囊肿者,还会出现膝关节屈伸不利。此外,肿瘤患者化疗后也可能会出现这类后遗症。

明代外科名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有一张名为“解毒济生汤”的方剂,是专门治疗脱疽的。该方组成为:川芎、当归、黄柏、知母、天花粉、金银花、麦门冬、远志、柴胡、黄芩、犀角(今用水牛角代替,用量加3倍)、茯神各1钱(3g),甘草、红花、升麻(患在手指加)、牛膝(患在足指加)各5分(1.5g)。以水1碗(300ml),煎至8分碗(240ml),去滓,临睡前加童便150ml,随病上下服。

陈实功的这张方子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之功,主治脱疽初起,恶寒体倦,发作作渴,或肿或紫,或麻或痛,四肢倦怠,心志恍惚不宁者。方中川芎、当归、红花、升麻、牛膝活血化瘀,黄柏、知母、天花粉、金银花、犀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柴胡、黄芩解表,麦冬育阴,远志宁心,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对脱疽有标本兼治之功。

本病疗程长,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初服本方有效后,宜按本方制成丸剂缓缓调治,而且需要医养结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体重。

《医学入门》中治疗癥瘕刺痛(肝硬化、肝癌等)的“猪肝丸”

《医学入门》中有一张名为“猪肝丸”的偏方,专治癥瘕刺痛。该丸制法如下:取猪肝1具(即1整块),巴豆50粒,将巴豆扎入猪肝内,以醋1升,慢火熬令熟烂,去巴豆,捣烂,入三棱末(即将三棱研成粉末,原书未标注用量,但参照其巴豆的用量,笔者建议三棱的用量不少于200克)为丸,如梧桐子大(直径约七八毫米)。每次服用5丸,用热酒送服,每日3次。

猪肝丸有破气化痰、消积止痛之功,主治一切癥瘕刺痛,数年不愈者。这里的癥瘕刺痛多为现代医学中的肝硬化、肝癌、胃癌、胆管癌等疾病出现腹胀、腹痛、腹部可触及肿硬块状物等症状者。

本方所用的巴豆是最剧烈的泻药,属中医的峻下药,中医认为巴豆有通关开窍,峻下寒积的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巴豆可“消积滞,止泻痢(中医用巴豆这种泻药治疗痢疾,主要是遵循其“通因通用”的治则)”。巴豆虽然不常用,但是在治疗重大疾病时也会用到它。

巴豆的副作用很大,极少量的巴豆油即可引起皮肤黏膜、口腔黏膜和胃黏膜的烧灼感,过量使用巴豆会引起患者上吐下泻,长期使用巴豆还有致突变、致癌的副作用。故在临床上使用巴豆应小心评估患者的体质状况,严格控制用量和用药周期,取其利而避其害。

本方在用巴豆时,采用了特殊的炮制法,将巴豆扎入猪肝中,再用醋将猪肝煮至烂熟,然后去掉巴豆,将猪肝捣烂。这种炮制方法使得巴豆中的有效成分巴豆油能渗入到猪肝中,去掉巴豆后,可减轻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炮制猪肝丸时不可以用已经去油的巴豆,而需要用未经炮制的生巴豆。因为去油的巴豆中的巴豆油含量已大幅减少,用去油巴豆达不到治疗效果。

本方中的三棱是一味活血化瘀的中药,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三棱是中医治疗癌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三棱可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但三棱也可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对已经有门静脉高压出血迹象的肝硬化、肝癌、肝脏转移癌患者,要慎用三棱。

本方用猪肝可以达到“以肝补肝”的作用,现代医学也在尝试用活的猪的肝细胞来制作人工肝脏,医治失去正常肝脏功能的患者。除猪肝外,笔者建议可同时取整块的鳖甲1-2个,与猪肝和巴豆同煮后去巴豆,将猪肝和鳖甲共捣烂入药。中医认为鳖甲有软坚散结、滋阴潜阳、退热除蒸的功效,现代医学证实鳖甲能抑制肝脏肿瘤的进展。此方中加入鳖甲,其效果会更显著。

下肢淋巴水肿(淋巴液回流受阻所致)的中医辨证论治

下肢淋巴水肿是一种由淋巴液回流障碍导致淋巴液在皮下组织持续积聚,甚至会引起纤维组织增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现代患者的淋巴水肿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淋巴回流受阻病因多不明确,继发性淋巴水肿多由手术切除了淋巴组织所致,是许多肿瘤患者常见的手术后遗症。另外,妇女分娩、外伤等也可能会导致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休息或抬腿,可减轻症状,穿紧身裤亦可,但均不能根治。

中医因下肢淋巴水肿的症状而称之为大脚风、象皮腿,《潜斋医案》记载:“凡水乡农人,多患脚肿,俗名大脚风。”“此因伤络瘀凝,气血阻痹,风湿热杂合之邪袭入而不能出也。”《潜斋医案》中所记载的这种淋巴水肿,多因丝虫病感染引起。在水田较多之地,仍有不少农民患有此病。

该病初期,患者下肢皮肤紧崩,按之有压痕,继而皮厚、粗糙,下肢增粗变硬、状如象皮。传统中医认为该病多因寒湿之邪入侵,流连不去,日久化热,流注下肢,阻塞经络;或脾虚水停,痰湿内生,阻遏气机,经络阻塞不通,气血瘀滞不行所致。故常按阳虚水泛证、脾虚湿阻证、湿热下注证或痰瘀互结证论治。

下肢淋巴水肿应与腹水和盆腔积液引起的下肢水肿相鉴别,因为二者的症状有时很相似,但前者不存在腹水或盆腔积液问题,故亦不存在腹水或盆腔积液常会出现的腹胀、腹痛、二便不通的问题。癌症患者手术所致的淋巴回流受阻多较难治疗,但亦可用药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肾病和心衰也会引起下肢水肿,症状与下肢淋巴水肿相似。但肾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时,血液中蛋白会显著下降;心衰患者会存在气促、乏力、心悸等症状,心电图检查也会出现异常。故二者易于被诊断出来。

临床医师给患者治疗下肢淋巴水肿时,应仔细排除以上几种严重的情况,不要耽误了病情。诊断准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按不同证型分别论治。

1.阳虚水泛证

此类患者多存在面色黧黑、水滑舌、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兼见证,治疗应以真武汤为主,亦可用济生肾气丸治疗。

真武汤方:附子15g,白术12g,茯苓9g,白芍(血瘀者用赤芍)9g,人参6g。

济生肾气丸有成药出售,其名即为济生肾气丸,线下或线上药店均有出售。另外,同仁堂等中成药厂所制的含有车前子和牛膝的金匮肾气丸亦是按照济生肾气丸的配方所做。

2.脾虚湿阻证

此类患者下肢水肿明显,肿痛,压之凹陷难起,舌质淡胖,多存在齿痕舌,苔白腻,脉濡软无力,治宜健脾利湿为主,活血通络为辅。组方以归脾汤合参苓白术散为主,亦可用中成药归脾丸与参苓白术颗粒合用代替汤药。

参考方:生黄芪30g,人参6g(或党参15-30g),白术10g,茯苓10g,木香10g,厚朴10g,当归10g,龙眼肉6g,茯苓12g,酸枣仁10g,白扁豆10g,莲子肉15g,薏苡仁30g。腹泻便溏者加白头翁15g,秦皮6g;下肢水肿明显,血管曲张者,酌加牛膝10g,地龙15g,木瓜30g。

3.湿热下注证

此类患者下肢皮肤常伴随红肿热痛的症状,甚至会出现寒战、发热、骨节酸痛等兼见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可考虑以四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味治疗。

参考方:苍术10g,黄柏10g,怀牛膝15g,薏苡仁30g,萆薢15g,牡丹皮10g,车前草10g,益母草15g,泽兰10g,通草6g,蒲公英15g,地丁10g。

4.痰瘀互结证

痰瘀互结证多属水肿日久,致患侧肢体肿胀,增粗变硬,皮肤粗糙,状如象皮,部分患者还伴随慢性溃疡,溃疡久不愈合。严格说来,此类患者属痰、瘀、热互结证,且虚实夹杂,故治疗应考虑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补血、利湿消痰等治则并用。

参考方:生黄芪50-120g,白芨10-30g,金银花60-120g,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6g,丹参10g,党参10-30g,黄精10-30g,地龙6-15g,地鳖虫10-15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

淋巴水肿通常疗程较长,长期服用汤药不现实,以上方剂如有效,均可粉碎后加赋形剂,制成丸剂服用。

外用消肿止痛的“拓肿方”

《千金要方》中有一张名为“拓肿方”的外用方,该方组成为:大黄、黄芩、白蔹、芒硝各等份,将以上药切成饮片,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用布帛四重(今可以医用纱布)放在药汁中,以拓肿上(外敷在肿块上),药汁干了,就再更换,不拘次数,也不分白日黑夜,可持续使用。

这张外用方有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痈疽和疔肿。从“拓肿方”的组成来看,本方有消炎抗菌、消肿止痛的效果,对皮肤感染性疾病引起红肿热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方也不局限于皮肤感染性疾病,对体表可观察到的肿瘤,呈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者,也有缓解疼痛,抑制肿瘤进展的功效。

本方中的大黄和芒硝,内服有泻热通便的作用,外用有凉血活血,消炎消肿的作用,大黄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黄芩既可消炎止痛,又能抗肿瘤,现代药理实验证实黄芩中所含的黄芩苷能抑制多种肿瘤的发展;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块状根茎,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是中医治疗痈疽肿痛常用药之一,白蔹也是中医常用的美容药物之一,它能修复受损的表皮组织。

所以这四味药组成的方剂,对红肿热痛有对症治疗作用,外用也安全,可持续不断地用药。本方不易引起过敏反应,绝大多数患者可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