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上消化道癌症引起的胃胀、胃痛、呃逆、呕吐、泛酸等症状的经验

上消化道癌症(食道癌、贲门癌或胃癌)患者到了晚期,通常会因为病情的进展,出现胃胀、胃痛、呃逆、呕吐、泛酸、烧心等症状。患者此时多已存在远端转移,要想用中医治愈可能性不大,但是可以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对症支持治疗)来缓解患者因为肿瘤而带来的痛苦。

此类患者的痛苦不是一张简单的经方可以缓解得了的,治疗需要考虑患者的多种症状,采用大复方进行治疗。大复方的优势在于其能全面兼顾患者的各种病症,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各种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样的临终关怀治疗,有其积极的意义。

笔者今年为一例河北籍的上消化道癌症患者提供过临终关怀治疗,该患者出现胃痛、胃胀、呃逆、呕吐、泛酸、烧心、口干、大便稀溏等症状。之前的医生多以简单处方处理,未能缓解其痛苦。

患者的症状较多,非一张简单处方能缓解的,故笔者针对其临床症状,建议其用二陈汤、旋复花代赭石汤、平胃散、四神丸、丁香柿蒂散、橘皮竹茹汤、消瘰丸、乌及散等多种处方加味,全面缓解患者的各种症状。以二陈汤止呕,以旋复花代赭石汤、丁香柿蒂散、橘皮竹茹汤治呃逆,以平胃丸缓解胃胀,以四神丸缓解便溏腹泻,以乌及散制酸止痛,以消瘰丸抗癌消肿,再加味相关对症治疗和抗癌的中药,合而治之。

处方如下:

陈皮10g,法半夏10g,藿香6g,佩兰10g,紫苏梗6g,砂仁3g,旋复花10g(包煎),代赭石10g(同包煎),竹茹10g,茯苓10g,人参6g,柿蒂10g,丁香6g,苍术6g,厚朴10g,炙枇杷叶10g,草果3g,肉豆蔻6g,吴茱萸3g,黄连6g,白及10g,乌贼骨10g,当归10g,制鳖甲18g(先煎),生地黄15g,玄参12g,浙贝母12g,生牡蛎30g(同先煎),仙鹤草5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山豆根10g,鸡血藤30g,炒麦芽30g,石斛15g,小蓟20g,石韦30g,藤梨根30g。

每日1剂,水煎2遍,分成3-4次喝完,最好饭后服。服用3-5剂,观察疗效。

患者服药第一剂,症状即有所缓解,服药4剂后,不再呃逆、呕吐、胃痛、胃胀。但患者已经处于终末期,转移病灶较多,后终因病情太重,全身器官衰竭而去世。在其临终前,本方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其痛苦,达到了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预期。

许多人批评中医大复方,但在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大复方往往比小处方有更出色的疗效,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不过驾驭大复方,需要较为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研究癌症的中医从业者,平时需要学习大量的方剂学和中药学知识,对常见的方剂和中药的适应症了解得越多,应用得越熟练,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给患者带来的帮助就越大。

治疗痢疾和放射性肠炎的苍术地榆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有一张名为苍术地榆汤的方剂,该方组成为:苍术2两(60g),地榆1两(30g)。上药锉,每次取1两(30g),水煎,去滓。温服,每日2次。本方有健脾燥湿,清热凉血的功效,主治脾经湿热,泄泻痢疾,大便下血。本方另有加减方法:如心下痞,加枳实1钱(3g);小便不利,加茯苓1-2钱(3-6g)。

现代可以用中药饮品直接煎服,用量为:苍术20g,地榆10g,水煎服,用600ml纯净水,煎至300ml,分成2次服用,早晚各一次。如腹胀痞满,加枳实3g,小便不利加茯苓3-6g。

痢疾为夏秋季节常患的一种传染病,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由细菌感染导致了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及溃疡,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主要症状,大便为黏液脓血便。传统中医认为痢疾多为外感时邪疫毒,加上内伤饮食不洁所致。其病位在肠,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发为痢疾。如患者免疫力差,久治不愈,痢疾会发展为休息痢,时发时止,肛门坠胀,总有便意,里急后重。

所以中医治疗痢疾就要燥湿清热,本方中的苍术燥湿,地榆清热凉血止血,组方虽简单,但是对痢疾有较好的对症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苍术和地榆对志贺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苍术有广谱的抑菌作用,而且其抑菌作用很强,中医常以苍术治疗各种瘟疫性疾病。

苍术地榆汤除可治疗痢疾外,亦可治疗其他疾病引起的肠炎便血,如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癌症患者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肠炎等,放射性肠炎便血严重,血小板低下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仙鹤草50-100g。慢性病患者可按照此配方制作成丸剂,每日早中晚各三次,每次服用10克丸剂。

来曲唑所致乳腺癌患者骨关节症状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年6月第40卷6期(总第377期)刊登了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卢丽婷、卢影雪、倪华水等作者共同发布的一篇标题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来曲唑所致骨关节症状疗效观察》的论文,介绍了该院医疗团队对该院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所做的一项分组实验研究。

该实验将患者分成2组,两组均采用来曲唑片治疗,观察组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进行辅助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来曲唑治疗。观察组的基本用方为:黄芪50g,当归20g,桂枝15g,赤芍15g,白芍15g,红花10g,地龙10g,川芎10g,桃仁10g,全蝎5g,蜈蚣1条(研粉冲服),生姜3片,大枣5枚。血瘀加川芎12g,当归12g,气虚加黄芪36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早晚各一次。两组均治疗6个月。

两组治疗后,在躯体疼痛、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等各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来曲唑是绝经期后女性乳腺癌患者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之一,它能阻断外周组织中ER水平,从而达到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治疗目的。但来曲唑的一大副作用是会导致患者骨密度降低,出现一系列肌肉骨关节症状,如肌无力、肌肉骨关节酸痛、关节障碍等。

来曲唑所致的副作用,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见到许多。部分患者甚至因为来曲唑所致的剧烈的骨痛而不得不放弃来曲唑治疗,但来曲唑在延长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存质量方面又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寻找到一种较为安全的降低来曲唑副作用的中医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患者,能给乳腺癌患者带来收益。

本研究中所用的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均为中医治疗痹症的方剂,来曲唑所致的骨关节症状,与传统中医的“骨痹”、“骨痿”、“骨痛”等较为相似。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组成,传统中医认为其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的功效,主治血痹所致的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原方最大的特点是重用黄芪至4两(120g)。王清任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现代研究显示补阳还五汤具有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灌注、改善加快神经修复及传导的作用。

本研究的作者在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基础上,实际上还合并了中医的另一张名方止痉散(由全蝎和蜈蚣组成),止痉散有止痉止痛作用,也是中医治疗骨痛与骨痹的常用方。而且止痉散还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抑制乳腺癌的进展。

故本研究所用到的三张方剂均为中医治疗痹症的名方,联合使用,可从不同角度对骨关节症状进行对症治疗,这也是本方能缓解来曲唑所致的骨关节症状的原因。

《辨证录》中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生血起废汤”

清代名医陈士铎的《辨证录》中有一张“生血起废汤”,该方组成为:玉竹2两(60g),熟地1两(30g),山茱萸4钱(12g),当归1两(30g),茯苓5钱(15g),白芥子5钱(15g)。用法为将以上药一起水煎,去药渣,温服,每日2次。

生血起废汤的功效为滋阴养血,化痰通络,主治血虚不能养筋,痰阻于络,左手半边不仁,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从其适应症的描述来看,生血起废汤主治的主要是现代医学中的中风后遗症,多由脑溢血或脑梗塞引起,本方尤其适合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后遗症。

本方重用玉竹,是因为玉竹对神经系统损伤有一定的疗效。《神农本草经》记载玉竹“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可见古代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即已发现玉竹对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偏瘫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当代药理研究显示玉竹还能治疗小儿麻痹症,《中药大辞典》中收录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以黄芪、白术、玉竹等水煎服,治疗小儿麻痹症34例,痊愈25例,显效7例,有效2例。由此可见,无论古代文献还是现代临床研究,都显示玉竹对神经系统损伤有一定的疗效。

熟地和当归为中医常用的补血药,中医认为熟地“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对血虚不足,同时又有血瘀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山茱萸能治肝肾两亏所致的阴血虚少、头晕耳鸣、咽干潮热等,也属于滋阴养血之品。茯苓健脾利湿,白芥子豁痰利气、散结通络,二者合用,有利湿化痰通络作用,中医认为半身不遂多由痰阻于络所致,故应采用利湿豁痰通络之品。

如此组方,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对既有阴血亏虚,又有痰阻于络的半身不遂、语言蹇涩(语言障碍)、口角流涎的中风后遗症理应有一定的疗效。

从乡下老宅到国家图书馆

前几天我回了趟老家,看望家里的老人。顺便也把乡下老宅修葺了一下,修房子的工程是从今年春节后不久就开启了的。但是还有一些新建项目,我不回家,父亲迟迟不愿意启动。原因无他,老人怕花钱。父亲近几年已经在老宅摔了两跤,而且从去年开始,他也出现了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的一些症状,他又不愿意跟随我在北京生活,我只好尽我所能地去改善他的居住条件,预防他再次受伤。

我乡下的老宅是靠山而建的,屋子后面就是一个小山坡,我的想法是把小山坡推平,平整后的院子可以用来做一个小菜园,也可避免雨季山坡上的泥土垮塌,形成泥石流,影响父亲的安全。我家的老宅自建成以来,每年后山上都会垮塌一部分,垮塌下来的泥土堵塞后院的排水沟,只能靠人力清理。

父亲则不以为然,他听从大伯和姑父的意见,不肯将小山坡推平了。老人们的一致意见是房屋背后有个靠山,风水好。虽然年年垮塌,但是垮塌得也不是很厉害,没有致灾。推平了,靠山就没了,没有这靠山,子孙运气就不好。我无法说服我的父辈们,只好听他们的。

但我父亲已经77岁了,体力大不如前,他清理今年垮塌下来的泥土时,腰肌拉损,腰痛得很。我在摄像头里看着他痛苦的表情,知道他受伤不轻。所以决定回去一趟,把后院修一修,即便不推平,也用砖头和水泥加固一下,避免再出现垮塌。同时修条通往后山的阶梯,因为父亲还在后山种点瓜果蔬菜,几乎每天都会拄着棍子上去,去年他在那狭窄的上山土路上摔下来过一次。

父亲是反对的,他认为自己不可能再在这条土路上摔倒第二次。我则不管他的反对,极力推动此项计划。父亲为了阻止我瞎花钱,几乎天天都在抱怨和责骂我,我都充耳不闻,也不与他争辩,只管完成这一目标。甚至自己回去搬砖和扛水泥,帮负责修建的四叔打下手。

乡下的蚊虫很毒,在家的第一晚我的眼睛就被蚊虫叮咬得肿了好大一个包,快一周了还未完全消退。湖北的天气也格外炎热,这个季节干这种活儿的确很辛苦。步入老迈之年的父亲比年轻时固执,也只有他的亲儿子可以改变他的想法,所以,无论如何,我是躲不过这苦差的。

待到阶梯修好,再用水泥加固了一下后,我感到心满意足了。又去附近的集市上给老宅添加了一些新电器和灶具,并安装好,教会父亲使用。父亲在不满之中勉强接受了,也有一些新添加的电器很得他欢心,比如微波炉。他曾在北京住过不短的时间,用过微波炉。自己一个人在家做饭,有个微波炉,可以省许多事情,他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轻松一些,所以对这种电器他还是欢迎的。

但对我要将家里锈迹斑斑的吊扇换了,他大为不满,只是当我把新吊扇买回来,更换掉旧吊扇时,他也接受了现实,没再抱怨和责怪。显然,他明白他的儿子是宁愿挨骂,也不会听他的。我对老人的责骂采取的唯一的措施是微笑并沉默,四叔说你这脾气真是好,换个人受不了。

我今年把我能想到的老宅里一切可能给老人带来危险的因素都去除了,既往靠辘轳打水的水井,被我更换为摇水泵,井盖也准备封死,避免父亲打水时掉下去,因为我们邻居的一个老太太就是那样掉进水井淹死的。容易摔跤的地方,我都修建阶梯和护栏。老房子有些地方开裂了,就用水泥统一将墙面加固一下。过去烧柴火的厨房也修成了使用燃气的新式厨房,还装了个抽油烟机,也买了个小冰箱。

父亲一年比一年老,不可能再去砍柴禾,劈木头,也将逐渐没有体力打水,并比现在更容易滑倒。虽然他一如既往地不服老,但是衰老和死亡是必不可免的自然规律,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主观意愿改变。我做这一系列的整修工程,只为了改善他的老年生活,让他少些意外,晚年过得不那么痛苦。

忙完自家老宅,我也去岳母家看望她老人家。岳母的脚跟刚被毒虫叮咬,红肿并流脓,但是老人同样不舍得花钱,输了两天抗生素就停了。好在我到时,邻居第一时间把这个情况告诉我了,她自己是不会说的。我给她买了内服的皮肤病血毒丸和外用的龙珠软膏,内服加外用,只一晚上便大见好转,用了二三天后,就结痂消肿。我又在银行里取了一些现金给丈母娘,让她别不舍得花钱治病,乡下的老人目前大多不会用微信和支付宝,需要现金。

岳母比我父亲年轻快十岁,体力上比我父亲好一些,还有几个孙子和孙女留在身边,倒也不孤单,暂时我们不用太为她操心。但老年人很难避免三病两痛,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其实生活得都不容易。

我为我家老宅和我岳母家安装了摄像头,我几乎每天都会在摄像头里看看父亲和岳母,见状况不对就会回老家看看。科技的进步,多少弥补了一些缺憾。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中国数千年来变化最大的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和我小时候完全不一样。我小时候是见过中国农村社会的原始状态的,老人们起码和自己的儿子们是住在同一个村子里,有事儿子们可以随时照应。

而现在,农村基本已经空心化。我们村是我们县最大的自然村之一,但也避免不了快速衰败的命运。去年我回家时,村里尚有两家大商店可以出售蔬菜、水果和鱼肉,今年这两家商店的生意萧条了许多,都不再出售蔬菜、水果和鱼肉,老人们要吃点肉,就得去十里开外的集市上买。原因无他,在村里生活的人越来越少了,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们又陆陆续续去世,需求不足,商店也不供应了。

我小时候我们村可以算得上人声鼎沸,我从七岁开始,到了农忙季节,就把我父母种植的瓜果和甘蔗拿到村民们必经的路口卖,那时忙里忙外的村民特别多,所以我的地摊生意还不错。如今,走在村里,所到之处基本都冷冷清清,只有几个地方还能集聚三五个到十来个闲聊的人。现在每年回家,明显的感觉到村里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了。

这一代老人的老年生活是在孤单中度过的,他们留在村里互相陪伴,但老伙计们个接一个的离开人世,活着的伙伴们也越来越少了。他们的孩子们则大多远在千里之外,这种缺少亲情的陪伴的向死亡一步步走去的过程并不好受。我从父亲身上明显地感受到老人们因为必要的情感的缺失而发生的变化,他们比有子女在身边陪伴的老人们要消极许多,也更容易情绪化和陷入老年性抑郁状态。

作为一个对衰老、死亡和身心疾病均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的学医人,我知道如何去缓解我父亲和岳母的状况,但我却没有能力按照科学的原则去做。他们都不愿意跟随我们到大城市生活,一来是因为他们不习惯大城市生活,二来他们不愿意拖累自己的子女。快速城市化,把农村年轻人都从农村抽离出来了,剩下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因为缺少家里的中青年人的陪伴,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这个时代问题恐怕是谁都无法破解的,只能是牺牲几代人,去实现社会的变革,这是发展的代价。

在家忙了三四天,我就回到北京城了,又回到国家图书馆。这座精美的现代化建筑和我农村的老宅就像两个世界里的存在一样,差距是如此之大。我对父亲和岳母说,目前你们还能自理,不愿意跟随我们去北京,那也只能随你们。但再过些年,你们自理成问题了,我还是会把你们带到身边养老的。

到了那时候,老人们大概也没有别的选择了。只是让他们背井离乡,离开他们适应了一辈子的环境,去一个新的环境里生存,实在也是为难他们了。人生最后的一站路,并不好走。

今天是周末,到图书馆的人特别多,所以我一早就赶到图书馆,排队等候图书馆开门,晚来半个小时就占不到座位。图书馆开门后,外面排队等候入馆的人们鱼贯而入。举目所及,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中肯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和我一样,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农村地区。这些孜孜不倦地求学的年轻人的父母,也和我父母一样,远在千里之外的乡下,过着孤单的生活。身为儿女,他们也应该和我一样,有一份无可奈何的歉疚吧?

但愿我们的下一代,再也不用经历我们在今天所经历的这种亲人分居两地的无奈。在人的一生中,最珍贵的难道不是亲情和陪伴吗?失去了这些,谁的内心不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