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常用的止咳平喘中成药“桂龙咳喘灵”

桂龙咳喘灵是一种现代中成药制剂,有的中成药厂将其制成桂龙咳喘灵胶囊,也有的中成药厂将其制成桂龙咳喘灵片,两种剂型都可以在药店或网上药店买到。二者组方一致,功效相同,患者可根据自己的个人习惯选用。

该方的配方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中,组成为:桂枝、龙骨、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牡蛎、黄连、法半夏、瓜蒌皮、苦杏仁等11味。功效为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主治外感风寒、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现多用以治疗秋冬季节,外感风寒后诱发的支气管炎、哮喘或慢阻肺等病。

本方是在桂枝龙骨牡蛎汤的基础上加味黄连、法半夏、瓜蒌皮、苦杏仁而成的一张复方,桂枝龙骨牡蛎汤是一张以调和营卫,固精潜阳的方剂,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味龙骨、牡蛎组成的。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代表方剂,适应症为太阳中风证见发热或不发热、畏寒、畏风、身痛或不痛、流涕或不流涕、自汗或盗汗、脉浮等。加龙骨和牡蛎后有潜阳固涩作用,能同时治疗梦遗、心悸、遗尿、目眩等。黄连有清热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有广谱的抗微生物作用;法半夏、瓜蒌皮为祛痰止咳常用药,二者一热一寒,相辅相成;杏仁为止咳平喘常用药。

综上可知,此方所治的咳喘属风寒证,风热型的咳喘用本方会适得其反。风寒型的咳喘多见于秋冬季节,此时,天气寒冷,起居不慎或身体素弱者易染风寒,若有呼吸道的宿疾,极易被诱发。

长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者在感染风寒后,通常很快就会出现寒热夹杂症,故用药应像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等方剂一样,兼顾祛寒与清热,所以本方也属于寒热两种药并用的复合型方剂。以此思路辩证用药,才能更好地发挥本方的功效。用本方1-3天无效,基本可以判断为用药不对症,无需继续服用。

治疗咳血的清金丹

“清金丹”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组成为:杏仁(去皮、尖,并用牡蛎粉末将杏仁炒黄后,去牡蛎粉不用)1两(30g),青黛1两(30g)。以上二味,共为细末,以黄蜡一两熔化后为赋形剂,与药末一起和为丸,丸大小如弹子(约6g),压扁如饼。每次用柿子1个,去核入药在内,用湿纸裹煨,待药熔化方取出,去火毒(放凉即可),细嚼,糯米饮送服。现代亦可制成直径为6-8mm左右的水蜜丸,直接用水送服。

清金丹的功效为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主治肺热伤络,咳嗽喘满,咯痰带血。

这个组方精简得很,仅用了三味药,其中杏仁是降气止咳的常用药,牡蛎粉收涩敛阴、化痰止咳,青黛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三者合用,共奏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之效。这样的小方剂,通常力专而效著,在解决单一问题上有一定的优势。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中的杏仁确有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牡蛎有一定的止血效果,青黛有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和抗肿瘤作用。

若患者咳血较为严重,可在本方中加入等量的白及;咳嗽较为严重者,可在本方中加入1-3倍量的金荞麦;咳痰腥臭者,可用新鲜的芦根煮汤送服;咳久口干舌燥者,可加等量的天花粉;痰多者,可加等量的陈皮和法半夏;咳久而伴脾虚气滞者,可与枳术宽中胶囊同用;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咳嗽者,可在本方中加入适量的旋复花、柿蒂。

我的自学备考方法

自我撰文表示自己在为明年的高考备考以来,陆陆续续有过许多家长给我发信息,问我是如何备考的,他们希望我能分享一下我复习备考的经验,供他们的孩子借鉴。因为类似的请求较多,我今撰文介绍一下我个人的自学备考方法。

但在介绍之前,我先要声明一点,我个人的自学备考方法非常不适合现在的高中生们套用,或许偶有可借鉴之处,但实际可以借鉴的地方并不多。原因无他,现在的高中生们在学校的课业都太重了,再启用一套新的学习程序,将会不堪重负。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若真有高中生仿效我的方法,他们的精神将岌岌可危。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教育孩子时,或者一些学生朋友在阅读本文时,不要生搬硬套我的经验。

我是成年人,目前基本处于半脱产学习的状态,每天有约6-9个小时的时间在复习高中知识,说是复习,实际上是在重新学习。因为我是1998年高中毕业的,以前所学的内容现在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我2024年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全国统招高考,裸考了一次,选择的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考了350分,语文99,英语70,数学27,物理21,化学70,生物63.

因为我学医多年,平时阅读了较多的医学类和生物类书籍,所以化学和生物有一定的基础,虽然是裸考,也能及格。我二十多岁时做过几年国际贸易,用英语与一百多个国家的客户打过交道,虽然后来不做,把英语抛下了将近二十年,但多少还有点底子在。再加上我一直坚持阅读,笔耕不辍,语文也能考点分数出来,这是我预备复习前的“家底子”。不能说是一穷二白,但起点真的很低。

我为自己争取了9个月的时间来半脱产式的复习——之所以只能是半脱产,是因为我还有不少的工作不得不做,我的工作关系到他人的生命,有许多身不由己的地方。

复习的头三个月,我在不断地摸索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和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获得最高效的复习效果。最难的一关其实是跨出第一步,一个成年人要放下大部分的工作和娱乐,沉下来进入到学习状态,最初会像瘾君子戒毒一样不适。因为过去的生活已经形成了惯性,如今要从这种惯性中脱离出来,重新进入到学生时代的以学习为主的状态,需要克服许多心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逼自己在图书馆泡了将近两个月,从早上图书馆开馆就入馆,到下午五点才出来,有时甚至会一直在图书馆呆到晚上闭馆。这段整日泡图书馆的生活让我渐渐地远离了过去的许多习惯,最终终于沉下心来,专注于学习了。这里要特别感谢国家图书馆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和适合学习的空间,人的自我约束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再怎么自律的成年人,都不可避免地无法像年轻学子们那样专注地学习。国家图书馆有很好的学习氛围,进了国图,馆内的环境帮我们约束了自己。

一旦进入到专注的学习模式后,图书馆就显得有点喧闹了,毕竟馆内的人太多。而且高考复习需要的参考资料特别多,没办法全部带到图书馆去,每天背着满满一大包的复习资料到图书馆,临到用时还是不趁手。在图书馆必须得戴着耳机听网课,以免影响其他读者,这也对耳朵很不好。所以到后来,我收心成功了,就渐渐地以在家复习为主了。

必须得承认,备战高考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无论是谁,想要参加高考,先都要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我离开高中的日子太久了,数学和物理多年不用,2024年高考在考场上连对数符号和三角函数符号这些都不认识了,更遑论记忆那些数学和物理公式。

高考要考的知识点很多,任务繁重,时间紧张,所以很容易有压力,让人焦虑和失眠。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刚开始的二个月都无法做到心态平和,时不时的会焦虑一下,有时晚上会失眠,那些未成年的高中生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其实很反对家长们望子成龙,不顾孩子们的承受能力,给自己的孩子们百上加斤。好多学生上完高三,心理都不健康了。高考既重要也不重要,比起健康,高考可以说一钱不值,家长们要拎得清孰轻孰重。

我最初把2025年的高考目标定得挺高,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以现在高考的难度,和我已经退化的记忆力,即便复习一年,要想考到600分以上也颇不容易。到后来就下调自己的心理预期,不跟自己死磕。毕竟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知道学历和名校光环本身的意义并不大,所以不大看重这些,只要我明年能考到一所公办的医科院校,能学我想学的专业就可以了。

翻开课本,我发现好多东西好像从未学过似的——部分是因为遗忘,部分是真的从未学过。教育一直在改革,现在的高中生所学的许多东西,我以前确实不曾学过。生物这门课,以前高考是不考的,平时我们上生物课,是像上体育课、美术课和音乐课那样的随便。我记得当时教我们生物的老师甚至是某机械厂的车间主任转职而来的,他自己都不懂生物,走关系当上了生物老师,临时抱佛脚地看看生物教科书后,照本宣科地给我们念念书就算是完成了教学。再到后来,生物课都被主课老师占了。

所以基本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我都要从头学起,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我没法去外面的复读班读书,一是觉得浪费钱,二是时间上不允许,我还要兼顾工作。我只能是听网课,好在现在这个时代,网课资源实在丰富。b站上的许多网课都比我当年的大多数老师讲得好多了,能在B站上成为知名up主的网课老师也是在竞争中淘汰了好多对手,才脱颖而出的,所以他们的课程确实很优秀。

我选择了跟随“一数数学”学数学,授课老师张一是我们湖北省的一个数学竞赛生,一数数学的另一个授课老师神奇小猪也是个数学竞赛生,听口音好像是东北人。我以前在高中时是数理化三科的竞赛生,听这些竞赛生讲课,有种很熟悉的味道,所以听起来很投缘。

但从弹幕上的一些反馈来看,许多学生不见得跟得上这些老师的思路,尤其是张一老师的一些难度很高的课,他为了以最少的时间完成授课,讲得很快,许多学生听不懂。听这样的课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萎靡不振,削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跟随一个思维敏锐的竞赛生学习,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听不懂课会让人自卑和焦躁不安。

所以我并不建议家长们盲目地鼓励自己的孩子跟随这些网课老师学习,实际上这些网课越是到后面的课程,听课的人越少,经常即便是在周末或晚上,也只有一两个人在线听后面的课程,不像头几课那样人头簇拥。这说明很多听网课的学生们是半途而废了的,毕竟他们学校里的课业就已经够繁重的了,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来完整地跟随一个网课老师学习是不现实的。

物理我选择了跟随黄俊琨老师(b站上的up主“huangfuren”)学习,黄老师讲的课逻辑清晰,浅显易懂,听起来很受用。但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关联速度之类的问题,他也只能讲得含糊其辞。他的语言表达有匮乏之时,有时他希望学生们不要去深思其中的原理,只用记下解题思路即可。这是其不足之处,需要借助其他的教辅资料(比如“曲一线”出版的高中知识清单系列教辅)以加深理解,否则的话就很容易遗留一些理解死角,成为今后学习的障碍。

物理是许多高中生学习的绊脚石,对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发达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的难度很大。像黄老师这样能将如此艰涩的一门课程讲得这么通俗易懂的物理老师并不多见,公道的说他算得上是最杰出的高中物理老师之一。

学习数学和物理,最好是在听完课后立即做一些题以巩固一下所学的知识点,我本人选择了《5年高考,3年模拟》系列的练习册,作为课后习题。但我的时间不够充裕,不可能做得完那么多的题,所以我是有选择性的做。那些我听完课后感觉自己很弱的章节,我会认真地去做一些练习,其他章节我都会迅速带过。

这种方法只是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毕竟我要在九个月的时间内完成高中三年的课程,还要兼顾部分工作,不可能那么精细地去学习和做练习。如果我是重新去上高中的话,我肯定会每个章节都仔细做练习,但现在是不可能的了。而且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那些我觉得理解得很透的章节,我去做相关练习时,做题速度很快,正确率基本在90%以上,再为争取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正确率占用本已很紧张的时间的意义不大。

我在听课的时候会听得很细,力争将每一个环节都透彻理解,如果不理解的话就重听一次。这些网课老师都会讲一定的习题,这些习题是紧跟着他们所讲的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我通常会在习题讲解环节按下暂停键,先自己将习题做一做,这种方法也能适度弥补课后做题少的不足。

化学我选择了b站up主“一化儿”“杰哥”的课,“杰哥”是清华毕业的,课讲得很好,授课风格幽默风趣,很吸引人,听他的课,不知不觉地就把化学给学会了。我的化学基础很好,我高中时候化学竞赛拿过奖。这次复习时,发现自己过去的童子功打得还是很好,至今仍然背得出元素周期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所以听化学课很轻松。我是不打算做多少化学题的,因为能分配给化学的时间有限。但杰哥的课我打算听完,并且准备听两遍,第一遍认真仔细地听,第二遍快速听。

生物我选择了三个老师,一个是b站up主“汉水丑生”候伟老师,另一个是“一生儿”“喵喵老师”,第三个是万猛老师,他们都是B站上知名的生物老师。

汉水丑生候伟老师是乌鲁木齐一所重点中学的生物老师,他录制了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并且录制了一整套习题课。我个人最喜欢听他讲的课,他的知识渊博,能将数学、化学、物理和生物的知识联合起来授课,讲出来的课的质量很高,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但生物这门课的特点是琐碎而繁杂,再听一个老师的课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老师讲的课中又有许多别的老师不曾讲过的新知识点。所以生物适合同时听几个老师授课,这么听课收获会更多。生物要不要做题呢?我其实觉得生物做题的意义并不大,听课的作用可能更大。

像我这种高中生物基础很薄弱的,做习题总是感觉自己脑子不在线,但听万猛老师和侯伟老师讲题却能有很大的收获。所以在学生物时,除了写些多聚体的分子结构之外,我很少动笔,目前主要是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思考。当然,笔记是做的,我在生物课本上做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化学和生物不同于数学和物理,学习的方法应有异。数学和物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习题练习,尤其是在自己薄弱的章节,更应如此。化学和生物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度记忆。我选择了两种巩固记忆的方法,一是反复看书——课本和曲一线的知识清单,二是用“墨墨记忆卡”去记化学和生物的零碎的知识点。

墨墨记忆卡是手机里的一种app,它根据人的遗忘曲线设计了一整套的记忆流程,用来辅助记忆,真的是好用极了。8月份的时候,我哥哥强烈建议我用“墨墨背单词”这个app来背单词,我当时还是用口袋书来背单词的,背得很崩溃,因为感觉头天背的第二天都忘了。

后来用了“墨墨背单词”,也是背得很吃力,大概是因为多年不学语言,大脑分管语言学习的区域不活跃了。但无论如何,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半途而废,我还是咬牙按照我哥哥的建议,用“墨墨背单词”,把高考单词词汇表上的3600多个单词,挨个挨个的去背了。

背了五十多天后,感觉自己的记忆力好了很多,此时心情也渐渐地调适好了。现在我背了76天,已经背了1800多个单词,相当于把这词汇表上的单词背了一半了,而且听力也跟着提高了。这个app我打算高考结束后仍然使用,高考结束后,我就多花些时间去背诵英语专业八级的单词表。要想提升英语的阅读能力,词汇量是一定要大的。

用了“墨墨背单词”后,我发现自己过去那种机械的记忆方法确实不科学,我就开始琢磨“墨墨记忆卡”,用“墨墨记忆卡”去记忆生物、化学和语文的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借助app去记忆,确实比自己用土方法记忆更高效。这两个app我觉得可能具有普适性,无论是高中生还是成年人,如果需要记忆一定的知识点,都可以考虑用这种方法。墨墨记忆卡可以用来记忆一切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高考结束后,我也打算继续使用这个app去记忆医学基础知识。

英语和语文我很少听课,英语买了一些教辅资料,口袋书之类的,因为我的英语基础实际上还是可以的。只是多年不用,遗忘得太厉害了而已,现在把单词背完,同时翻翻书温习一下,在B站上再选择像“Free高考英语”这样的专门刷高考英语题的up主的课程听一下就可以了。

语文高考题有很多陷阱,需要一定的答题技巧,否则的话即便语文素养很高,高考仍不能考出很高的分数。我目前是偶尔听一下b站pu主“国家玮”和“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的课,目前尚未系统地去听,更没有时间去做练习。我打算在完成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学习后,再听英语和语文的网课。

由于所有的时间都是自己来安排和掌控,所以我复习的方法和学校学生大不一样。我采取的是连贯学习法,用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连续不断地只学数学、物理、生物或化学中的一门,然后再用一大块时间去学习另一门。我很容易沉迷在学习之中,一旦学进去了,就很不喜欢自己的思路被中途打断,必须要追逐着把那个令我入迷的知识块学通透为止,一直要学到自己感觉疲劳才去更换另一科。这是一种更为专注的学习模式,但遗憾的是在正常的教育体系中,它不受重视。

这种方法不适合绝大多数人,更不适合在校生,因为他们要跟随学校的进度去学习。但我早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方法学习,老师们也给了我特权,允许我不按部就班的听课和学习。那时候我还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每一科都能考全校第一名,没有一科偏科,这说明这种方法对我本人来说是一种很高效的学习方法。

时隔多年,我发现自己最热爱的高中课程仍然是数学,过去三个月,我已经把高中数学的前三分之二都复习完了,而物理和化学、生物还只复习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我如今也很理解我儿子为什么不肯跟随我学医,而选择了去学数学了。大概我们的家族基因里就有偏好数学的因子吧,数学对我们的吸引力很大,我们一沾数学就容易痴迷。

我可能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完。然后在剩下来的四五个月时间里,不断地做题,通过做题发现自己薄弱的环节,再针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二次学习和做一些题目巩固。在这期间,穿插着将英语和语文的一些网课听完——我基本上都是躺在床上或跑步的时候听英语和语文这种不怎么费脑子,也不需要在稿纸上写太多内容的网课的。

对任何一个备战高考的人来说,都要适度的讲究应试策略,这些策略还必须得适合自己,我也不例外。我希望先将知识点都学习一遍,这样起码明年高考的时候,我不会再连符号和题目都看不懂,卷面上的一些基础分是可以拿到手的——高考的基础分最少有450分。而在我们省,如果能考到450分,基本上可以考入任何一所公办的医学专科学校。再多点分数,就有希望考本科类的医学院校了。我目前不再设置任何高考的分数目标,顺其自然,明年考成啥样都乐意去接受。

我从学生时代就有点特立独行,与范式化的教育体制格格不入,我和我哥哥都如此,我们很容易专注和痴迷,很难与普通学生一样学习。我很感谢我一路上遇到的各位恩师都愿意给我开绿灯,让我像独行侠一样地自己去安排自己的学习。

虽然我的读者中总有人希望我能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供他们的孩子借鉴,但我心中很明白,我的经验中值得他人借鉴的真的很少。按照我的方法来学习,可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冒险,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冒这个险。多数教育工作者也对我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思路不以为然,我也无意去辩论谁对谁错,大家把我当个笑话看就好了。

我更希望各位家长尊重自己的孩子的天赋和天性,不要代替他们去做决策,不要指挥他们进行过多的课外学习。橡树的种子会长成橡树,柳树的种子会长成柳树,揠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比起学习成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要重要一万倍。不要因小失大,与其逼着孩子们去高负荷的学习,不如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幸福的体验。人在体验到爱和幸福的时候,潜能会自然而然地勃发出来的。

一代代医者的共同品格和共同心愿

这几天在家里刷着立体几何的题目,刷得有点头大,立体几何的学习很需要空间想象力,我这些年的工作与空间想象力几乎没有挂钩的地方,所以需要重新去熟悉。

今天正做题做得昏天暗地,快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包裹,包裹里装的是一本绝版的《宋氏熏吸疗法》。这本书是一位已故的老大夫宋世琦先生的著作,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宋老大夫独创的用熏吸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和肿瘤的临床经验。这本书在市场上已经买不到了,二手市场上也没有,是河南一位已经退休的尚老大夫看到我的文章中提及自己在求购本书,特将他收藏的这本赠送给我的。

这位赠书的老前辈在书的扉页写了一段勉励后辈的话,他说他认为把这本书赠送给我,比留在他手中更有意义。他还写道:“我老矣!希望你在肿瘤防治领域,开辟新天地,闯出新路子,绽鲜花,结硕果,救更多患者于水火之中”。

收到书,看到他给我写的赠言,我很感动。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赠书,还有一些老大夫将其整理好但未出版的医学专著赠送给我。另有一些好心人甚至将其祖上留下来的医著或手抄本赠送给我,这些基本都很有年代了,其中有几本还是清代的书。

也曾有人要将其祖上传下来的宋代医书赠送给我,我不肯收。原因是这样的书太过贵重,而他们要赠送的书有现代出版物。如果仅仅为学习,购买现代出版的书籍更合适,宋代古书已经是人家家里的传家宝,我不能夺人所爱。

过去的十多年,我也曾拜访并结识过一些医界老前辈,其中有西医,也有中医。只要我向他们请教问题,他们都非常热心地解答。有几个老大夫几乎可以说是在倾囊相授,甚至生怕我不肯学,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医术能多个继承人,以造福更多的患者。而且大多数老大夫还不肯与我以师徒相称,原因是他们觉得那样做太傲慢了,不够尊重晚辈。我发自内心的感激他们,一直以师事之。

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医疗界的前辈是我遇到的最纯粹的人,他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的一举一动,莫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不但仁心仁术,而且还都谦卑为怀,不好为人师。医疗工作最能淬炼人心,医生是长期在临床一线见证生死的人,我们无数次见证人们在死神的威胁下的焦虑、抑郁、恐惧与痛苦,也无数次见证生命的转瞬即逝,深知生命之脆弱与宝贵,也深知失去所爱之人给还活着的人带来的精神创伤是多么的巨大,所以我们有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尽最大可能地挽救生命,延长寿命。

这几年对我督促最力的是我老家的一个师叔,他的职称是主任医师,退休前还曾经当过我们当地卫健委主任,他是我师父的莫逆之交,现在与我也是忘年交。退休后,他仍然在家里复习备考全科医生,为了督促我去学校系统学医,他曾让我看过他退休后备考的资料,也曾当着我的面流利地背诵着医学基础知识。我与他交往时给他送点过节礼,他总会回赠我相等甚至更多的礼物。

有一次他对我说,他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督促我,只是因为他觉得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材,他希望能帮我成就为一个好医生。他说在任何时代病人都是令人同情的,需要医生去帮助他们解除痛苦。这句话感人至深,身为医生队伍中的一员,他同样受人道主义熏陶,越老越慈悲。

我其实有一点西医的基础,为我打下这个基础的是朝阳医院的一位退休的老大夫,她是一个淋巴瘤患者,她退休前是卫生部领衔的解毒专家之一,老牌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生。她家与我家在同一个街区,相距仅一千米左右,有一段时间她每天花差不多半天的时间与我交流,她虽然学的是西医,但是却出身于中医世家,对中医一点也不陌生。那段时间她就像严师一样,教我西医的各项知识,同时也与我交流中医抗癌的知识。

她是个非常热心肠,非常受人尊重的老人。无论在马路上,还是在公交车上,或者是出行时在火车或飞机上,只要遇到病人,她都会出手相助,从不怕担风险,也不求任何回报。有些人忌疾讳医,不但不感谢她,还觉得她的行为是一种冒犯,骂过她。她讲起这种事情来都是笑哈哈的,不觉得别人冒犯了她。老人家是那么的有良知,同时心态又是如此之好,实在是令人感佩。

我也曾跟随协和医院呼吸科的黄席珍教授学习过一点皮毛,我是为我师娘向她求医的时候,每次都厚着脸皮占用老人家一点时间,请她给我指点迷津的。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每隔半个月左右都代我师娘去协和医院挂她的号,找她开药。一来二去,和她熟悉了,就向她请教过许多呼吸科疾病的问题。她都耐心地回答和指点,我请她为我开列书单,让我能更深入地学习,她也欣然应允。

协和医院附近有东单书店、王府井书店,还有协和出版社的读者部,黄教授的门诊病人又很多,每次去都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候诊。所以我那时候去找她复诊,总是先把我师娘的病历放在她诊室门前的桌子上,自己溜到书店去看会儿书再回来。我喜欢在最末一个进入她的诊室,这样就能与她有更多的交流时间。

有一次我在书店看书入迷了,竟忘了时间,终于想起来还要去看黄教授的门诊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一点多了。我匆匆忙忙地从书店赶往协和医院,本以为黄教授会下班,没料到她仍然在诊室里等我。有个侍诊的博士生不认识我,狠狠地批评了我,她说黄教授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过了下班时间在这里等你一个多小时,你怎么这么不尊重她老人家。

黄教授制止了她,反倒是批评她对就诊者的态度不好。那时这位老人家已经跟我很熟悉了,她对自己的这位博士生说,你知道这小伙子是为谁来找我们的吗?是为他的一位高中老师的爱人。他持之以恒地坚持代他那不能到北京来就诊的师母找我复诊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如此尊师重道之人,是令人敬佩的,不要生他的气。而且他是在书店看书看过头了,这是多么好学的品质,你们应该向她学习。他经常向我提问,他提的有些问题你们都提不出来。老人家当时讲的这番话,我终生难忘。她不仅仅是在给人治病,也是在提携后生,和教导我们这些晚辈做人。

我们能在许多医生的身上看到这种赤子之心,虽然人们总爱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我从自己接触过的医疗界的前辈和同辈身上,还是看到了许多人性的光辉的一面。确实有一些医生的作风很不好,但也有很多心灵美好的医界前辈和同仁,我相信他们在目睹了大量的人类苦难之后,淬炼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会代代传承,一直长存于人世间。这充满了苦难的人世间,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来抚慰。

历时三个月,终于适应了一种新的人生模式

从8月中下旬开始,我就萌生了重新扎实地学习数理化生这些基础学科,并把英语的读写能力也提升到可以阅读英文原版专业书籍的水平,为更深入地学习重新打一次基础的想法。我想再回到年轻时的状态,好好地更新一下自己的大脑。但那时确实还犹豫不决,毕竟,我已经46岁了,其实有许多捷径可以走,不必非得吃这个苦。所以要下这个决心,并且将之付诸于实践很不容易。

但心中动了这一念之后,这个念头就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了。这些年我一直想系统地学好传统医学,也学好现代医学,贯通中西医,同时还把精神医学也系统地学一遍。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有许多不得已,而且对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也望而生畏。

医学的任何一个分支都让人很头大,认真而全面地学习的话,势必要耗费大量的心血。虽然我很勤奋,也能持之以恒,并且已经有一定的医学基础,但要完成这样的学习计划,我也需要再付出十年以上的心血。而人生如白驹过隙,时光转瞬即逝,我的生命也只有一次,按理应该及时行乐。我如今也算得上安居乐业了,其实可以放松下来,好好享受生活,这样挑战自己也算是自讨苦吃。

但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力求完美的潜意识,对人类苦难的难以遏制的悲悯之心,这些是镌刻在我的基因里的东西,是我即便想摆脱也摆脱不了的属于我个人的宿命性的烙印,它们让我无法停下脚步。

这些年的经历让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疾病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一样在我眼前慢慢展开,我就像看到清明上河图上那热闹非凡的人间万象一样,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疾病和这些疾病背后的痛苦。我所爱的一些人也在遭受这些疾病的折磨,但却没有人能够为他们解除痛苦。

推己及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遭受疾病的折磨,也有许多爱着他们的人在为他们的痛苦而难过。我想全面而系统地学习医学,同时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新的解决疾病问题的技巧,为我所爱的人,也为他人所爱的人解除痛苦,这是我毕生的事业。

我也曾思索过人生的意义,结果是找不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我后来不再去想这种问题,因为这种问题本身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我转而关注自身的感受,我发现生命中令我体验最深刻的感受是爱,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受。

爱令我幸福,爱也令我充满了力量。我被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深深的爱过,从我出生到现在,我从来都没有缺爱过,甚至可以说我得到的一直都是厚爱,我很感恩。我也深深地爱这世上的人,解除他人的痛苦,让他人的生活质量更高一点,活得更幸福点,这是我向我所爱之人和那些与我素不相识的人表达爱的方式。

从小到大,我的生命中从不缺乏那种来到我身边,夸奖我很聪慧的人,尽管我自己从来都不觉得自己聪慧。或许是父亲从小就对我期许很高,所以我真实的感受是我是一个智力平平,不够完美的人,我需要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才能让自己朝着完美更接近一些,这让我直到现在仍然有足够的内驱力去提升和修正自我。

我同时也几乎完整地复制了我母亲的性格,我母亲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她一辈子都很勤劳。她在大饥荒年代虽然靠着树皮和观音土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裹腹之物活下来了,但她也因此罹患了难以痊愈的慢性胃病,后来还发展为胃癌,并最终因为胃癌而过早的离开人世。

母亲的慈爱哺育了我的心灵,使我一生都不容易陷入彻底的消沉。母亲给了我人生的第一份厚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逢农忙结束,母亲总会去买二斤肉,再加些黄豆或花生,装入瓦罐,在灶膛里慢火煨烂,然后她把肉和黄豆、花生这些盛给三个儿女吃,自己和父亲两人用汤泡饭吃。

每每回忆这种往事,我总热泪盈眶。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爱呀,我虽然出身于贫苦的农家,但我父母却给了我充足的爱,让我一辈子在情感上无比富足。被我爱过的所有人亦曾为我对他们的爱深深感动,原因无他,只因为我继承了我的父母,尤其是我母亲爱我们的能力。

我过了不惑之年,见识了各种灾难和疾病,体验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后,最深的感触就是爱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爱的能力也是人最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因为被深爱过,所以我们也会深爱他人,深爱这世间,深爱这说不清道不明其真正意义和价值的生命。爱能使我们幸福,爱亦可使我们心胸宽阔,爱可以消除仇恨,爱能带来和平。被爱滋养的人生,不管是否有意义或价值,都非常值得。

我最痛苦的童年记忆是母亲胃病发作时,在门口石蹬上坐着,痉挛性地呕吐酸水的景象,那时候我父亲和我们兄妹三人总是在旁边替她感到难过。我无数次地充满关切而又愧疚地望着那么痛苦的母亲,为自己不能为她解除痛苦而感到难过。而母亲在那时候总是慈爱地看着我们,让我们不用管她,回桌子上吃饭去。我儿时最大的梦想莫过于母亲能彻底康复,因为母亲的病,我从小就想当一个好医生。

母亲已经离开我十二年了,前天晚上我还梦到母亲,在梦中,胃癌晚期的母亲的病居然有了点好转的迹象,她从舅舅家回来,走到邻居家门口时,刚好与正从北京回老家的我相遇。我抱着母亲的头,悲欣交集,失声痛哭,母亲一如既往地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叫我别难过。梦中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与真切,醒来才知道这是一个梦。

母亲的病逝坚定了我从医的决心,无论我从医之路是否充满了曲折,我此生都不会放弃儿时那个质朴的梦想。虽然我至今仍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聪慧的人,但是既往的学习经历也确实证明了我起码有中等偏上的学习能力。我在每一门功课上都曾取得过优异的成绩,而且毅力过人,做事能持之以恒。所以敝帚自珍,我仍然希望自己在余生能够完整地学好医学知识,并且在医术上有所创新,救治许多像我母亲那样的病人。因为我的切身感受让我比谁都懂那句“救治一个人,就能挽救一个家庭的幸福”。古人云,勤能补拙,一个具有中等偏上的智力的人,只要足够勤奋,也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这是我的信念,我因为坚持这一信念而从不因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气馁。

这一切铸就了我的灵魂,赐予我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可以克服畏难心理,保持初心,不会为他人的看法左右,每次都能迈出坚定的步伐,朝着人迹罕至的纵深方向走去。如果热爱一项事业,如果某个志向源自于我们灵魂最深处,那么不用过多的犹豫,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排除万难,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的前行。有些人生体验,注定了只有极少数人会去经历,当我们身处其中时,不必迷茫,不必害怕,我们只要意志坚定一些,把其他的问题交给时间就好了。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再棘手的难题,也有被解决的那一天。

这一次调整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选择了在这样的年龄段开启一种新的人生模式,就要面临许多与旧我切割的问题。过去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要做适度的调整。最初的一个月,心情不断地波动,因为生活模式的改变会带来一些不适感,这些甚至影响到我的作息规律。但我没有慌张,也没有为此而感到着急,我告诉自己,在从一条路转向另一条路时,需要经历一个调整的过程,我需要的只是逐渐适应。

到第二个月,我也曾自我怀疑过,怀疑自己的决策,亦怀疑自己已经46岁的大脑是否能够胜任这样的高难度任务。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以前时,我甚至怀疑过这最终会不会是一场浪费生命的徒劳,偶尔还信心动摇,想过放弃。

但继续的坚持帮助我解决了这些问题,进入第三个月后,大脑就像被重新唤醒了一样,再次像年轻时一样灵活,记忆力也显著提升了。原来,有些脑区久不使用,它们自动地进入到半休眠的状态,经过两三个月的反复训练,这些陷入半休眠状态的脑区再次被激活,最后整个大脑都比之前灵活了许多。这是生物学中的用进废退原理,经常用,它就会进化,久置不用,它就会退化,不奇怪。

与此同时,统筹时间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也显著提升了。因为有了新的目标和学习、工作、生活模式,所以需要对时间进行更高效的管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偶尔也会影响心情,但情绪一次次地涌动,一次次地被自己调适好后,情绪就再也不容易涌动起来了,到最后,心情平静如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顺便把整个家庭对我的心理预期调整过来了,让家人们适应了进入新状态的我。

经历三个月的调整,我知道自己已经从过去的那条旧路上,成功地调整到一条新路上来了。现代人的预期寿命比过去的人长了许多,我的余生其实还很长,若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这一生还可以大有作为。我期待,到我知天命之年后,我依然有充沛的精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依然能铿锵有力地走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并有新的人生体验可以向我爱的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