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撰文表示自己在为明年的高考备考以来,陆陆续续有过许多家长给我发信息,问我是如何备考的,他们希望我能分享一下我复习备考的经验,供他们的孩子借鉴。因为类似的请求较多,我今撰文介绍一下我个人的自学备考方法。
但在介绍之前,我先要声明一点,我个人的自学备考方法非常不适合现在的高中生们套用,或许偶有可借鉴之处,但实际可以借鉴的地方并不多。原因无他,现在的高中生们在学校的课业都太重了,再启用一套新的学习程序,将会不堪重负。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若真有高中生仿效我的方法,他们的精神将岌岌可危。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教育孩子时,或者一些学生朋友在阅读本文时,不要生搬硬套我的经验。
我是成年人,目前基本处于半脱产学习的状态,每天有约6-9个小时的时间在复习高中知识,说是复习,实际上是在重新学习。因为我是1998年高中毕业的,以前所学的内容现在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我2024年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全国统招高考,裸考了一次,选择的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考了350分,语文99,英语70,数学27,物理21,化学70,生物63.
因为我学医多年,平时阅读了较多的医学类和生物类书籍,所以化学和生物有一定的基础,虽然是裸考,也能及格。我二十多岁时做过几年国际贸易,用英语与一百多个国家的客户打过交道,虽然后来不做,把英语抛下了将近二十年,但多少还有点底子在。再加上我一直坚持阅读,笔耕不辍,语文也能考点分数出来,这是我预备复习前的“家底子”。不能说是一穷二白,但起点真的很低。
我为自己争取了9个月的时间来半脱产式的复习——之所以只能是半脱产,是因为我还有不少的工作不得不做,我的工作关系到他人的生命,有许多身不由己的地方。
复习的头三个月,我在不断地摸索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和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获得最高效的复习效果。最难的一关其实是跨出第一步,一个成年人要放下大部分的工作和娱乐,沉下来进入到学习状态,最初会像瘾君子戒毒一样不适。因为过去的生活已经形成了惯性,如今要从这种惯性中脱离出来,重新进入到学生时代的以学习为主的状态,需要克服许多心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逼自己在图书馆泡了将近两个月,从早上图书馆开馆就入馆,到下午五点才出来,有时甚至会一直在图书馆呆到晚上闭馆。这段整日泡图书馆的生活让我渐渐地远离了过去的许多习惯,最终终于沉下心来,专注于学习了。这里要特别感谢国家图书馆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和适合学习的空间,人的自我约束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再怎么自律的成年人,都不可避免地无法像年轻学子们那样专注地学习。国家图书馆有很好的学习氛围,进了国图,馆内的环境帮我们约束了自己。
一旦进入到专注的学习模式后,图书馆就显得有点喧闹了,毕竟馆内的人太多。而且高考复习需要的参考资料特别多,没办法全部带到图书馆去,每天背着满满一大包的复习资料到图书馆,临到用时还是不趁手。在图书馆必须得戴着耳机听网课,以免影响其他读者,这也对耳朵很不好。所以到后来,我收心成功了,就渐渐地以在家复习为主了。
必须得承认,备战高考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无论是谁,想要参加高考,先都要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我离开高中的日子太久了,数学和物理多年不用,2024年高考在考场上连对数符号和三角函数符号这些都不认识了,更遑论记忆那些数学和物理公式。
高考要考的知识点很多,任务繁重,时间紧张,所以很容易有压力,让人焦虑和失眠。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刚开始的二个月都无法做到心态平和,时不时的会焦虑一下,有时晚上会失眠,那些未成年的高中生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其实很反对家长们望子成龙,不顾孩子们的承受能力,给自己的孩子们百上加斤。好多学生上完高三,心理都不健康了。高考既重要也不重要,比起健康,高考可以说一钱不值,家长们要拎得清孰轻孰重。
我最初把2025年的高考目标定得挺高,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以现在高考的难度,和我已经退化的记忆力,即便复习一年,要想考到600分以上也颇不容易。到后来就下调自己的心理预期,不跟自己死磕。毕竟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知道学历和名校光环本身的意义并不大,所以不大看重这些,只要我明年能考到一所公办的医科院校,能学我想学的专业就可以了。
翻开课本,我发现好多东西好像从未学过似的——部分是因为遗忘,部分是真的从未学过。教育一直在改革,现在的高中生所学的许多东西,我以前确实不曾学过。生物这门课,以前高考是不考的,平时我们上生物课,是像上体育课、美术课和音乐课那样的随便。我记得当时教我们生物的老师甚至是某机械厂的车间主任转职而来的,他自己都不懂生物,走关系当上了生物老师,临时抱佛脚地看看生物教科书后,照本宣科地给我们念念书就算是完成了教学。再到后来,生物课都被主课老师占了。
所以基本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我都要从头学起,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我没法去外面的复读班读书,一是觉得浪费钱,二是时间上不允许,我还要兼顾工作。我只能是听网课,好在现在这个时代,网课资源实在丰富。b站上的许多网课都比我当年的大多数老师讲得好多了,能在B站上成为知名up主的网课老师也是在竞争中淘汰了好多对手,才脱颖而出的,所以他们的课程确实很优秀。
我选择了跟随“一数数学”学数学,授课老师张一是我们湖北省的一个数学竞赛生,一数数学的另一个授课老师神奇小猪也是个数学竞赛生,听口音好像是东北人。我以前在高中时是数理化三科的竞赛生,听这些竞赛生讲课,有种很熟悉的味道,所以听起来很投缘。
但从弹幕上的一些反馈来看,许多学生不见得跟得上这些老师的思路,尤其是张一老师的一些难度很高的课,他为了以最少的时间完成授课,讲得很快,许多学生听不懂。听这样的课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萎靡不振,削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跟随一个思维敏锐的竞赛生学习,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听不懂课会让人自卑和焦躁不安。
所以我并不建议家长们盲目地鼓励自己的孩子跟随这些网课老师学习,实际上这些网课越是到后面的课程,听课的人越少,经常即便是在周末或晚上,也只有一两个人在线听后面的课程,不像头几课那样人头簇拥。这说明很多听网课的学生们是半途而废了的,毕竟他们学校里的课业就已经够繁重的了,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来完整地跟随一个网课老师学习是不现实的。
物理我选择了跟随黄俊琨老师(b站上的up主“huangfuren”)学习,黄老师讲的课逻辑清晰,浅显易懂,听起来很受用。但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关联速度之类的问题,他也只能讲得含糊其辞。他的语言表达有匮乏之时,有时他希望学生们不要去深思其中的原理,只用记下解题思路即可。这是其不足之处,需要借助其他的教辅资料(比如“曲一线”出版的高中知识清单系列教辅)以加深理解,否则的话就很容易遗留一些理解死角,成为今后学习的障碍。
物理是许多高中生学习的绊脚石,对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发达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的难度很大。像黄老师这样能将如此艰涩的一门课程讲得这么通俗易懂的物理老师并不多见,公道的说他算得上是最杰出的高中物理老师之一。
学习数学和物理,最好是在听完课后立即做一些题以巩固一下所学的知识点,我本人选择了《5年高考,3年模拟》系列的练习册,作为课后习题。但我的时间不够充裕,不可能做得完那么多的题,所以我是有选择性的做。那些我听完课后感觉自己很弱的章节,我会认真地去做一些练习,其他章节我都会迅速带过。
这种方法只是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毕竟我要在九个月的时间内完成高中三年的课程,还要兼顾部分工作,不可能那么精细地去学习和做练习。如果我是重新去上高中的话,我肯定会每个章节都仔细做练习,但现在是不可能的了。而且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那些我觉得理解得很透的章节,我去做相关练习时,做题速度很快,正确率基本在90%以上,再为争取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正确率占用本已很紧张的时间的意义不大。
我在听课的时候会听得很细,力争将每一个环节都透彻理解,如果不理解的话就重听一次。这些网课老师都会讲一定的习题,这些习题是紧跟着他们所讲的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我通常会在习题讲解环节按下暂停键,先自己将习题做一做,这种方法也能适度弥补课后做题少的不足。
化学我选择了b站up主“一化儿”“杰哥”的课,“杰哥”是清华毕业的,课讲得很好,授课风格幽默风趣,很吸引人,听他的课,不知不觉地就把化学给学会了。我的化学基础很好,我高中时候化学竞赛拿过奖。这次复习时,发现自己过去的童子功打得还是很好,至今仍然背得出元素周期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所以听化学课很轻松。我是不打算做多少化学题的,因为能分配给化学的时间有限。但杰哥的课我打算听完,并且准备听两遍,第一遍认真仔细地听,第二遍快速听。
生物我选择了三个老师,一个是b站up主“汉水丑生”候伟老师,另一个是“一生儿”“喵喵老师”,第三个是万猛老师,他们都是B站上知名的生物老师。
汉水丑生候伟老师是乌鲁木齐一所重点中学的生物老师,他录制了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并且录制了一整套习题课。我个人最喜欢听他讲的课,他的知识渊博,能将数学、化学、物理和生物的知识联合起来授课,讲出来的课的质量很高,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但生物这门课的特点是琐碎而繁杂,再听一个老师的课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老师讲的课中又有许多别的老师不曾讲过的新知识点。所以生物适合同时听几个老师授课,这么听课收获会更多。生物要不要做题呢?我其实觉得生物做题的意义并不大,听课的作用可能更大。
像我这种高中生物基础很薄弱的,做习题总是感觉自己脑子不在线,但听万猛老师和侯伟老师讲题却能有很大的收获。所以在学生物时,除了写些多聚体的分子结构之外,我很少动笔,目前主要是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思考。当然,笔记是做的,我在生物课本上做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化学和生物不同于数学和物理,学习的方法应有异。数学和物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习题练习,尤其是在自己薄弱的章节,更应如此。化学和生物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度记忆。我选择了两种巩固记忆的方法,一是反复看书——课本和曲一线的知识清单,二是用“墨墨记忆卡”去记化学和生物的零碎的知识点。
墨墨记忆卡是手机里的一种app,它根据人的遗忘曲线设计了一整套的记忆流程,用来辅助记忆,真的是好用极了。8月份的时候,我哥哥强烈建议我用“墨墨背单词”这个app来背单词,我当时还是用口袋书来背单词的,背得很崩溃,因为感觉头天背的第二天都忘了。
后来用了“墨墨背单词”,也是背得很吃力,大概是因为多年不学语言,大脑分管语言学习的区域不活跃了。但无论如何,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半途而废,我还是咬牙按照我哥哥的建议,用“墨墨背单词”,把高考单词词汇表上的3600多个单词,挨个挨个的去背了。
背了五十多天后,感觉自己的记忆力好了很多,此时心情也渐渐地调适好了。现在我背了76天,已经背了1800多个单词,相当于把这词汇表上的单词背了一半了,而且听力也跟着提高了。这个app我打算高考结束后仍然使用,高考结束后,我就多花些时间去背诵英语专业八级的单词表。要想提升英语的阅读能力,词汇量是一定要大的。
用了“墨墨背单词”后,我发现自己过去那种机械的记忆方法确实不科学,我就开始琢磨“墨墨记忆卡”,用“墨墨记忆卡”去记忆生物、化学和语文的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借助app去记忆,确实比自己用土方法记忆更高效。这两个app我觉得可能具有普适性,无论是高中生还是成年人,如果需要记忆一定的知识点,都可以考虑用这种方法。墨墨记忆卡可以用来记忆一切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高考结束后,我也打算继续使用这个app去记忆医学基础知识。
英语和语文我很少听课,英语买了一些教辅资料,口袋书之类的,因为我的英语基础实际上还是可以的。只是多年不用,遗忘得太厉害了而已,现在把单词背完,同时翻翻书温习一下,在B站上再选择像“Free高考英语”这样的专门刷高考英语题的up主的课程听一下就可以了。
语文高考题有很多陷阱,需要一定的答题技巧,否则的话即便语文素养很高,高考仍不能考出很高的分数。我目前是偶尔听一下b站pu主“国家玮”和“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的课,目前尚未系统地去听,更没有时间去做练习。我打算在完成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学习后,再听英语和语文的网课。
由于所有的时间都是自己来安排和掌控,所以我复习的方法和学校学生大不一样。我采取的是连贯学习法,用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连续不断地只学数学、物理、生物或化学中的一门,然后再用一大块时间去学习另一门。我很容易沉迷在学习之中,一旦学进去了,就很不喜欢自己的思路被中途打断,必须要追逐着把那个令我入迷的知识块学通透为止,一直要学到自己感觉疲劳才去更换另一科。这是一种更为专注的学习模式,但遗憾的是在正常的教育体系中,它不受重视。
这种方法不适合绝大多数人,更不适合在校生,因为他们要跟随学校的进度去学习。但我早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方法学习,老师们也给了我特权,允许我不按部就班的听课和学习。那时候我还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每一科都能考全校第一名,没有一科偏科,这说明这种方法对我本人来说是一种很高效的学习方法。
时隔多年,我发现自己最热爱的高中课程仍然是数学,过去三个月,我已经把高中数学的前三分之二都复习完了,而物理和化学、生物还只复习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我如今也很理解我儿子为什么不肯跟随我学医,而选择了去学数学了。大概我们的家族基因里就有偏好数学的因子吧,数学对我们的吸引力很大,我们一沾数学就容易痴迷。
我可能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完。然后在剩下来的四五个月时间里,不断地做题,通过做题发现自己薄弱的环节,再针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二次学习和做一些题目巩固。在这期间,穿插着将英语和语文的一些网课听完——我基本上都是躺在床上或跑步的时候听英语和语文这种不怎么费脑子,也不需要在稿纸上写太多内容的网课的。
对任何一个备战高考的人来说,都要适度的讲究应试策略,这些策略还必须得适合自己,我也不例外。我希望先将知识点都学习一遍,这样起码明年高考的时候,我不会再连符号和题目都看不懂,卷面上的一些基础分是可以拿到手的——高考的基础分最少有450分。而在我们省,如果能考到450分,基本上可以考入任何一所公办的医学专科学校。再多点分数,就有希望考本科类的医学院校了。我目前不再设置任何高考的分数目标,顺其自然,明年考成啥样都乐意去接受。
我从学生时代就有点特立独行,与范式化的教育体制格格不入,我和我哥哥都如此,我们很容易专注和痴迷,很难与普通学生一样学习。我很感谢我一路上遇到的各位恩师都愿意给我开绿灯,让我像独行侠一样地自己去安排自己的学习。
虽然我的读者中总有人希望我能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供他们的孩子借鉴,但我心中很明白,我的经验中值得他人借鉴的真的很少。按照我的方法来学习,可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冒险,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冒这个险。多数教育工作者也对我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思路不以为然,我也无意去辩论谁对谁错,大家把我当个笑话看就好了。
我更希望各位家长尊重自己的孩子的天赋和天性,不要代替他们去做决策,不要指挥他们进行过多的课外学习。橡树的种子会长成橡树,柳树的种子会长成柳树,揠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比起学习成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要重要一万倍。不要因小失大,与其逼着孩子们去高负荷的学习,不如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幸福的体验。人在体验到爱和幸福的时候,潜能会自然而然地勃发出来的。
作者网站:www.zhiyuanzhai.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