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胃癌

常用抗癌中成药安替可胶囊

安替可胶囊是一种常用的抗癌中成药,其成分含蟾皮和当归。本品常用于食管癌瘀毒症、‌晚期原发性肝癌瘀毒症以及中晚期胃癌的化疗辅助治疗或单独用于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安替可胶囊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治愈的概率较小。安替可胶囊属医保乙类药品,可以通过医保报销,患者使用安替可胶囊,可以减轻经济负担。

但安替可胶囊有个很不好的副作用,部分患者服用后容易诱发呕吐和腹泻的反应,因为安替可胶囊中所含的蟾衣有这个副作用。医保内的中成药基本都存在组方太过简单,未全面考虑药物副作用,没有制衡方案的问题。出现上述副作用的患者,可以考虑与其他中成药结合使用,比如舒肝和胃丸、平胃丸(或香砂平胃丸)、二陈丸等降逆止呕药同用,这种合用可有效的降低安替可胶囊的副作用。

蟾皮中所含的华蟾素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民间也有许多用蟾蜍治疗癌症的单验方。但现在大家基本上都住在城市里,寻找蟾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一般人自用蟾蜍治疗癌症,不但从心理上很难接受(蟾蜍味臭恶,曾有一患者尝试用蟾蜍煮鸭蛋的偏方治疗自己,煮鸭蛋的过程中,整栋楼都能闻及蟾蜍的恶臭味),而且很容易发生中毒事件。中成药中含有的蟾蜍成分的量都经过三期临床试验,被证实对人体的安全性较高。故用安替可胶囊代替蟾蜍,安全性更高。

蟾蜍制品还可能诱发心脏病,如果患者在服用含有蟾蜍制品的中成药后,出现心慌心悸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观察1-3天,如副作用消退,可无须处理,但后续不可继续服用,而应改换其他抗癌方案。如副作用不能自行消退,应尽快就医。

安替可胶囊虽然对癌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缓解患者当下的症状效果可能不如辨证施治的方剂。比如食道癌患者常见的吞咽不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呃逆等,这种情况就要结合辨证施治的方剂一起治疗。

三张以硇砂为主治疗食道癌的古方

我国一直都是食道癌大国,据世卫组织统计,我国是全球食道癌发病率排名第一的国家,这与我国人民根深蒂固的两种饮食习惯有关,一是我们非常喜欢“趁热吃”(吃烫食),二是我们喜欢吃各种腌制食品——萝卜干、腐乳、腊鱼、腊肉、腊鸡、香肠等,这些都是食道癌的致癌病因。

这种饮食习惯由来已久,直到今日仍然很流行。我国古代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也认识到了食道癌这种病,食道癌在中医古籍中被称为“噎膈”(当然古代文献中的噎膈范围比今天的食道癌更广泛,它还包括食道、纵膈的良性病变以及贲门癌等疾病)。

膈为中医内科四大不治之症,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说,膈证基本属必死之病,徐灵胎认为能治好的噎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噎膈。可见古代中医也认识到了食道癌预后不良的特征。

虽然如此,但从古至今,也不乏在食道癌这种疾病上有较深的研究者,有一些医者创制了一些有效的方剂,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延长患者的寿命,少数幸运的患者甚至可以被治愈。今遴选三张古方,介绍一下古代中医用硇砂为主治疗噎膈的三张方剂。

其一是《圣济总录》中的“黑金丸”。该方组成为:沉香半两(锉,15g),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15g),木香一分(0.3g),青橘皮一分(汤浸去白,焙,0.3g),干姜一分(炮,0.3g),细墨一分(烧红,醋研,0.3g),京三棱一分(煨,锉,0.3g),蓬莪术一分(煨,锉,0.3g),桂一分(去粗皮,0.3g),大黄半分(锉,0.15g),干漆半分(炒烟出,0.15g),麝香半分(研,0.15g),硇砂一两(研,水飞,30g)。

制法:上一十三味,各捣研为末。将京三棱、蓬莪术、大黄、硇砂四味,用米醋煮烂,研做糊。入众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姜汤送服,不拘时。本方主治食癖聚,一切血结刺痛疾。这里的食癖聚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食道癌、贲门癌和胃癌很相似,尤其是食道癌。

本方重用硇砂,硇砂亦名紫硇砂,为氯化物类卤砂矿物卤砂(硇砂)的晶体或人工制成品,我国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出产天然硇砂。传统中医很早就意识到硇砂有药用价值,认为其能“消积软坚,化腐生肌,祛痰,利尿”,以其主治癓瘕积聚、噎膈反胃、喉痹肿痛、痈肿、瘰疬、翳障、息肉、赘疣等疾病,硇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临床上确实可以抑制肿瘤的进展,但是其副作用也不小,有些患者服用后会胃酸过多,大便稀溏,严重者可能会肝肾功能不正常,所以用的时候也要小心。

古人用水飞这种炮制方法,主要是为了去除硇砂这类矿物药中的杂质,硇砂中的一些杂质的副作用更大,严重者可能会致死。水飞是将硇砂溶解在水中,然后渐渐析出,一些有害杂质含量本来就很小,一经溶解,就会留在水中。这样析出的硇砂毒性减弱。但未受过专业训练者可能很难执行水飞这个操作,我国古代的医生其实掌握许多原始的化学方法。

本方用沉香、附子辅助硇砂,可以适度减轻硇砂的副作用,同时对缓解食道癌引起的症状也有一定的作用,中医认为食道癌属气滞,所以需要用降气药。其余药的用量都较轻,三棱、莪术、干漆、麝香等也为现代中医常用的抗癌药,但本方主要以硇砂来缓解病人的症状,所以不宜让其他药喧宾夺主,以免影响药效。

《杨氏家藏方》中有一个方剂硇附饼子和本方有类似之处,该方是将附子一枚,挖出一孔,将研细的硇砂一分往附子里填满,再将附子末把挖孔塞住,用生面作饼包裹附子,包两层,投入火中,慢火煨至附子呈焦黄为度。再去掉面饼,加入木香三钱,丁香三钱,一起研末,做成丸剂服用,每丸重约1.5g,用时细嚼慢咽,一日不分次数,不拘时候的服用。该方也是将硇砂与附子以及一些芳香理气药同用,治疗翻胃吐食、噎膈、呕逆、腹痛等。

古朝鲜医家金礼蒙所著《医方类聚》中也有硇砂丸一方,该方组成为:大附子一分(挖去中心肉,别和后药,杵),硇砂半两(水飞过),丁香半两,青橘皮一分(去白瓤),木香一分,肉豆蔻一分,槟榔三分(生用)。本方制法基本和《杨氏家藏方》中的硇砂丸相似,本方主治五膈气噎闷,或吐逆不下食,这些症状基本都是食道癌或贲门癌的症状。

另外,硇砂与芒硝或玄明粉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制成散剂含服,也能缓解食道癌的相关症状,笔者此前曾经用过这一方法。但硇砂不可久用,使用硇砂时一定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反应,如副作用较大,要及时停用,改换其他方案。

一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迁延难愈,治疗很棘手,患者经常饱受胃胀和胃痛之苦。《中国民间疗法》(2004,12(9):45)曾发布过一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黄芪人参汤”。

该方组成如下:黄芪15g,升麻6g,炒党参15g,陈皮6g,麦门冬10g,苍术10g,白术12g,黄柏12g,焦六神曲10g,酒当归10g,炙甘草6g,五味子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1-2周随访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用本方治疗6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临床疗效显效者36例,占59.0%;有效者21例,占34.4%;无效者4例,占6.6%。总有效率94.4%。胃镜、病理检查结果为:显效者29例,占47.5%;有效者20例,占32.8%;无效者12例,占19.7%。总有效率80.3%。

本方是将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组成)去柴胡,合并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和二妙丸(由苍术、黄柏组成)后加味焦六神曲组合而成。补中益气汤有健脾益气作用;生脉散益气生津、滋阴润燥;二妙丸是治疗湿热的代表方;焦六神曲辅助消化。这样的组方思路对萎缩性胃炎引起的脾虚、津枯、湿热等证有全面的兼顾,所以很对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侵害形成,患者胃部固有腺体出现萎缩,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约有1%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发生癌变。如果患者同时伴随有嗜好腌制食品、熬夜、饮酒、吸烟等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癌变的概率会更大。

我国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这与我国的共餐文化导致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有关,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共用餐具传播,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分餐制。感染幽门螺杆菌早期,可以用四联疗法根治。但随着幽门螺杆菌的不断进化,四联疗法根治率也不如以前那么高了。

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胃胀、胃痛、泛酸、烧心等不良反应。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胃胀”、“胃痛”、“胃反”等病,治疗宜以健脾为主。但胃病迁延日久,会导致胃阴枯竭并滋生湿热,所以又要兼顾滋阴养胃和清热利湿。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用本方时,尚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加减。胃阴枯竭见口干舌燥者,尚需加味石斛、天冬、绞股蓝等滋阴润燥;泛酸烧心者,可合并乌及散(乌贼骨10g,白及6g)同用,乌贼骨可制酸,白及能修复胃粘膜;血瘀胃痛者,可合并丹参饮(丹参15g,檀香3g,砂仁3g)同用,痛甚者可加用中成药元胡止痛片;腹胀、消化不良者,可酌加炒麦芽、焦山楂;嗳气打嗝者,可加柿蒂、丁香、旋复花、代赭石、竹茹等;腹胀甚者,可加厚朴、法半夏、木香等;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酌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连。

李东垣的“枳实消痞丸”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功效

李东垣是我国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的许多方剂都卓有疗效。本文要介绍的是他的经验方“枳实消痞丸”,该方收录在《兰室秘藏》中。其组成为:干生姜、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2钱(6g),半夏曲、人参各3钱(9g),厚朴4钱(12g),枳实、黄连各5钱(15g)。以上各药,共碾成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饭后温水送服。

本方主要功效为消积导滞,清热化湿,主治湿热积滞内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大便泄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也常用于治疗儿童厌食症、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癌癌前病变、糖尿病胃轻瘫等。枳实消痞丸的适应症较为广泛,疗效显著,所以历代都有成药出售,现代亦有多家药厂生产本方的中成药,可以在线下或网上药店买到。

枳实消痞丸是李东垣将其老师张元素的枳术丸(由枳实、白术组成)与张仲景的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组合后加味而成的一张方剂,这种组合方的疗效较单一处方更好,适应症也更广泛。

方中的黄连、枳实用量最大,为君药。从黄连中提炼出的黄连素(盐酸小檗碱片的成分)是现代治疗胃肠炎的常用药,枳实有显著的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厚朴亦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中医健脾名方四君子汤的成分,是历代治疗脾虚消化不良的经典药对。再加半夏曲、麦芽曲、生姜助消化。这么组合,对消化道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有很好的功效。

本方不但可以治疗胃炎、肠炎,也可以治疗慢性肝炎(乙肝或丙肝)、肝硬化和胆囊炎等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本方还对痢疾杆菌所致的痢疾有治疗作用。消化道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为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枳实消痞丸作为一种专治消化不良的名方,自金元时期由李东垣创建以来,屡被临床医生所用,长久不衰。

治疗嗳气不止的“破郁丹”

“破郁丹”出自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该方由香附米4两(120g),栀子仁(炒)4两(120g),黄连(姜汁炒)2两(60g),槟榔1两(30g),莪术1两(30g),青皮(去瓤)1两(30g),瓜蒌仁1两(30g),苏子1两(30g)组成。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1两(30g),每日2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如果没有做丸服用的条件,可以将本方改为汤方服用,汤方用量如下:香附12g,炒栀子12g,黄连6g,槟榔3g,莪术3g,青皮3g,瓜蒌仁3g,苏子3g。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本方有理气清火、化痰消瘀的功效,主治妇人气郁化火,痰瘀内阻,嗳气胸紧,连十余声不尽,嗳气后,心头略宽,不嗳即紧。

嗳气俗称打嗝或者打饱嗝,是一种生理现象,是胃中的气体上逆至咽喉部,排出时发出的声音。嗳气长期或频繁的发作,一般提示消化道可能出现病变。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可能,严重者甚至可能是胃癌。

长期以来,传统中医都认为这类疾病与人的情绪有关,甚至西方传统医学也认为胃病与情绪有关,因为慢性胃病患者多存在情绪问题,所以本方又名“破郁丹”。从本方的组成来看,患者除了有嗳气的症状外,可能还会有反酸烧心、小便黄赤、大便时肛门灼热等症状。

方中的黄连、栀子有清热泻火的功效,现代药学研究显示黄连中所含的小檗碱对肠胃炎有较好的疗效,栀子清热利尿。香附、槟榔、青皮、苏子等均属于理气降逆药,莪术活血破血,瓜蒌仁涤痰降火。所以这个方子组合起来,其功效就是理气清火,化痰消瘀。

由于中医主要是对症治疗,所以本方对多种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与嗳气相关的症状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患者若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单纯依靠本方,虽可缓解一时的症状,却很难根除幽门螺杆菌,尚需结合西医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并在以后用餐时注意与人分餐,避免再度感染幽门螺杆菌。本方若用于治疗胃癌引起的嗳气,尚需与其他抗癌药同用,单用本方虽可暂时缓解嗳气的症状,但难以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