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胃痛

一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迁延难愈,治疗很棘手,患者经常饱受胃胀和胃痛之苦。《中国民间疗法》(2004,12(9):45)曾发布过一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黄芪人参汤”。

该方组成如下:黄芪15g,升麻6g,炒党参15g,陈皮6g,麦门冬10g,苍术10g,白术12g,黄柏12g,焦六神曲10g,酒当归10g,炙甘草6g,五味子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1-2周随访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用本方治疗6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临床疗效显效者36例,占59.0%;有效者21例,占34.4%;无效者4例,占6.6%。总有效率94.4%。胃镜、病理检查结果为:显效者29例,占47.5%;有效者20例,占32.8%;无效者12例,占19.7%。总有效率80.3%。

本方是将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组成)去柴胡,合并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和二妙丸(由苍术、黄柏组成)后加味焦六神曲组合而成。补中益气汤有健脾益气作用;生脉散益气生津、滋阴润燥;二妙丸是治疗湿热的代表方;焦六神曲辅助消化。这样的组方思路对萎缩性胃炎引起的脾虚、津枯、湿热等证有全面的兼顾,所以很对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侵害形成,患者胃部固有腺体出现萎缩,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约有1%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发生癌变。如果患者同时伴随有嗜好腌制食品、熬夜、饮酒、吸烟等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癌变的概率会更大。

我国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这与我国的共餐文化导致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有关,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共用餐具传播,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分餐制。感染幽门螺杆菌早期,可以用四联疗法根治。但随着幽门螺杆菌的不断进化,四联疗法根治率也不如以前那么高了。

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胃胀、胃痛、泛酸、烧心等不良反应。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胃胀”、“胃痛”、“胃反”等病,治疗宜以健脾为主。但胃病迁延日久,会导致胃阴枯竭并滋生湿热,所以又要兼顾滋阴养胃和清热利湿。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用本方时,尚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加减。胃阴枯竭见口干舌燥者,尚需加味石斛、天冬、绞股蓝等滋阴润燥;泛酸烧心者,可合并乌及散(乌贼骨10g,白及6g)同用,乌贼骨可制酸,白及能修复胃粘膜;血瘀胃痛者,可合并丹参饮(丹参15g,檀香3g,砂仁3g)同用,痛甚者可加用中成药元胡止痛片;腹胀、消化不良者,可酌加炒麦芽、焦山楂;嗳气打嗝者,可加柿蒂、丁香、旋复花、代赭石、竹茹等;腹胀甚者,可加厚朴、法半夏、木香等;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酌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连。

治疗胃溃疡导致的胃痛和胃出血的“乌及散”

乌及散由乌贼骨和白及按照1:2的比例组成,两种药一起共同研成细末,每日三次,每次用3g,饭后二小时服用。本方的功效为制酸止血,适应症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导致的呕吐酸水、胃出血。方中的乌贼骨有抑制胃酸的作用,白及能止血,修复溃疡的肠胃黏膜。

乌及散是当代中医界研发的一张经验方,本方组方简单,疗效明确,能显著的抗胃溃疡、止血和镇痛。乌及散中加入三七组成的三七乌及散对应激型胃溃疡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减少小鼠扭体次数,展示了良好的止血和镇痛作用。

另有以乌贼骨、白及、没药、延胡索、广木香、黄连、枯矾按照10:10:10:8:6:6:1的比例组成的加味乌及散,亦是从本方中衍生而来的。加味乌及散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更好,亦可用于缓解胃癌引起的胃痛。以加味乌及散联合复方斑蝥胶囊、西黄丸等,可治疗食管癌、胃癌等见泛酸、胃痛和胃出血者。

本方用散剂的疗效比用汤剂好,因为乌贼骨和白及打成细末,制成的混悬液修复胃粘膜的效果比水煎剂好。

治胃痛便血的“小乌沉汤”

小乌沉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绍兴续添方,组成为:乌药(去心)十两(300g),甘草(炒)一两(30g,去皮、毛,焙干)二十两(600g)。以上三药,共为细末,每次用一钱(3g),入盐少许,或不加盐,沸汤点服(冲服),不拘时候,每日二次。

本方调中快气,主治气不调所致的心腹刺痛,便血。本方中的乌药和香附均有理气止痛作用,味辛苦而温,芳香而燥,专行气分,可宣可散,二者伍用,善除气滞而止痛。但乌药和香附均属温燥之品,必佐以甘草这样的和中缓急的甘味药,方不至于因温燥过度而克伐人体正气。不过甘草有补中益气之功,且滋腻碍膈,如果用量过大,会加重气滞的症状,所以本方中的甘草的用量只有香附的二十分之一,乌药的十分之一。而且炮制甘草的方法是炒而非炙,炙甘草是用蜂蜜炮制,炙甘草较生甘草更滋腻,炒甘草则减缓了甘草的滋腻的副作用。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这张小乌沉汤实际上是煮散为汤,每次的用量只有3克,实际用量并不大。小乌沉汤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肠胃炎见气滞胃痛、大便带血者,也可用来缓解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肝炎、胃癌、肝癌、胆囊癌、胆管癌等患者的疼痛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乌药、香附和甘草均有一定的止痛作用,三者合用,止痛效果更好。

小乌沉汤组方简单,用药便利,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气滞胃痛的方剂,本方可加快肠道蠕动速度,促进胃排空。如患者长期有胃胀、胃痛、便血的症状,可以将小乌沉汤加工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白开水送服10-15丸,每日2-3次。

蒙医治胃病名方“五味清浊散”

我国蒙古族有独特的民族用药经验,蒙医的一些经验方也颇有效验。五味清浊散是蒙医治疗消化不良的一张名方,本方由石榴400g,红花200g,白豆蔻50g,肉桂50g,荜茇50g组成,用时将以上五味一起研成细粉,过筛,混合均匀,每次取2-3g,用水冲服,每日2-3次。

五味清浊散的主要功效为开郁消食,暖胃,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脘冷痛、满闷嗳气、腹胀泄泻。本方可促进消化和包边,保护胃粘膜,动物实验证实五味清浊散可促进小鼠的胃排空运动,增加炭末在小鼠小肠中的推进距离,加速肠蠕动。同时,五味清浊散还能抑制盐酸引起的大鼠胃粘膜损伤,保护胃粘膜,但对大鼠的胃液和胃酸分泌无显著影响。

五味清浊散可以用来治疗胃溃疡、胃炎引起的胃痛、嗳气、胃胀、消化不良、便溏等。蒙医从传统中医中借鉴了许多经验,蒙医的用药也分寒热,本方就是治疗胃寒证的,胃热证并不适用。

本方中所用的石榴是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一种水果,石榴酸甜可口,食用后可促进口腔唾液腺分泌,改善津亏、口燥、咽干、烦渴等症状,也能改善食欲。同时石榴还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的作用,中医用石榴治疗久泻、久痢、便血、崩漏,但石榴吃多了会引起便秘,所以便秘患者不宜用石榴。

本方中的红花有活血痛经,化瘀止痛的作用,中医治疗疼痛的许多经典名方中均用到红花,如桃红四物汤、跌打丸、七厘散、血府逐瘀汤等。本方红花用量较大,是因为中医认为久病必瘀,慢性胃病迁延日久,多存在血瘀问题。红花活血散瘀,石榴止血,二者合用,看似作用相反,但实际上是恰到好处。一活血,一止血,二者共用,就达到了中医强调的“止血不留瘀”的治疗目的。

白豆蔻、肉桂、荜茇等均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香料。这些药都属于“海药”,最初都是从海外运进中国的香料,这些香料最初是当做菜的佐料使用的。后来渐渐被用作药品,因为这些香料能够提振食欲,促进消化,所以它们自然而然的就被用来治疗消化不良的疾病。不但汉族的医生们把这些香料入药,蒙古族医生们也把它们入药。

附带一提,本方中的五种药物都是药食两用的药材,所以本方毒副作用微乎其微。无论成人还是小儿,均可使用本方。但本方中的红花为孕妇禁用者,所以孕妇不宜使用本方。

止痛名方金铃子散

金铃子散出自《太平圣惠方》,是以川楝子、延胡索各一两组成,因为川楝子又名金铃子,所以此方被命名为金铃子散。用时将川楝子和延胡索一起研成细末,每次用2-3钱(6-9g),用酒或温开水调服即可。本方有疏肝泻热、行气止痛之功,主治肝气郁滞、气郁化火、胸胁胀痛,或疝气痛、痛经,时发时止,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此方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能减少实验小鼠因醋酸所致扭体反应次数,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阀值,抑制甲醛-足跖法引起的小鼠炎性疼痛反应,有镇痛作用。此外,金铃子散还可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抑制二甲苯性耳肿胀。

川楝子是楝科楝属植物川楝的果实,有一定的肝毒性。所以此方有时会导致患者肝功能异常,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肝功能异常者不能使用含有川楝子的中药方剂,此方也不宜给儿童和孕妇使用。川楝子的有毒成分主要是川楝素,炮制后毒性会减少。古代多以盐、醋或酒炮制川楝子,用法为用盐水、醋或酒拌川楝子后晾干或炒黄,也可以单独炒川楝子至表面呈微黄色以减轻毒性。

川楝素虽然有毒,但是川楝素止痛效果较好。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川楝素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作用,是较好的选择性作用于神经肌肉突触前的阻遏剂,川楝素能延长肉毒中毒标本对间接刺激收缩反应麻痹出现的时间。肉毒素中毒虽然没有特殊的解毒剂,但川楝素对肉毒中毒的实验动物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川楝素还有驱蛔虫、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川楝素是一种脂溶性药物,进入动物体内后,吸收分布快,分布广,清除速度慢。川楝素主要分布在肝、胆和十二指肠,脾、肾虽然也有分布,但是含量少,脑内各部的浓度则更低。所以使用川楝子要注意预防蓄积性中毒和药物性肝损害。

延胡素即元胡,是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它也是一种特效止痛药,其止痛效果可以达到吗啡的40%左右。延胡索的药理,笔者此前已经撰写过《罂粟科植物夏天无和延胡索的活血止痛作用》一文介绍过,本文就不再赘述。药店里的中成药元胡止痛片即是用延胡索做成的,病情简单的胃痛,单独用元胡止痛片的效果就很好。

需要指出的是,川楝子和延胡索都不易溶于水,所以金铃子散不宜改成汤剂水煎服。金铃子散治疗消化道疾病引起的疼痛,效果最为明显,如胃痛、胆囊疾病引起的疼痛、肝脏疾病引起的疼痛等。治疗以上疾病引起的疼痛,如果加上醋香附,则止痛效果更好。治肝胆疾病引起的疼痛,与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等同用,比单独使用金铃子散效果更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引起的胃痛,与丹参饮、失笑散等合用效果更佳。

也有医生报告,金铃子散与酸枣仁汤合用,治疗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引起的疼痛和失眠,效果较好。基本方为:酸枣仁15g,川芎10g,知母10g,茯苓15g,甘草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心悸较重者,加牡蛎30g,琥珀3g;失眠甚者,加五味子15g,夜交藤30g;早搏者,加苦参25g,防风15g;畏寒肢冷者,减知母,加黄芪50g,桂枝15g;阴虚烦热者,加生地25g,地骨皮10g。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据统计,此方治疗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有效率可达89.2%。不过,此方中的川楝子和延胡索改成水煎服,临床疗效是打了折扣的。

金铃子散可用于癌痛的治疗,但要根据癌痛的类型搭配其他药物,且不宜用于肝功能异常的癌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