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止痛

《济生方》中的止痛方延胡索汤

《济生方》中有一张名为延胡索汤的方子,该房租成为:当归(酒浸、锉、炒)、延胡索(炒,去皮)、蒲黄(炒)、赤芍、官桂(不见火)各5钱(15g),片姜黄(洗)、乳香、没药、木香(不见火)各3两(90g),炙甘草2钱半(7.5g)。以上药共制成粗末,每次取4钱(12g),用水一大杯,生姜7片,煎取三分之二,去滓。饭前温服,每日2次。

该方有活血祛瘀、调经止痛的功效,主治妇女情志不遂,血瘀气滞,经候不调,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或引背脊,上下攻刺。如患者有吐逆的症状,再加半夏、橘红各5钱(15g)。

从《济生方》对本方的介绍来看,本方似乎主要是治疗妇科病,缓解妇女出现抑郁、月经失调、痛经等问题。但仔细看本方所适应的症候介绍,则本方可能更偏向于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腹痛,甚者有呕吐症状,这与肝炎、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癌、胰腺炎等疾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

本方中所用的药基本都是理气活血药,当归、延胡索、蒲黄、赤芍、片姜黄、乳香、没药等均有活血止痛作用,木香理气且有利尿的作用,官桂散风祛寒、活血通络、止血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这些药共同组合成方,重点就在理气活血止痛。这对肝炎、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癌、胰腺炎等证属血瘀气滞者也有很好的对症治疗作用。

本方也可以治疗妇女痛经、焦虑等证,方中所用的各药确有通经止痛之功效,所以对妇女痛经、闭经等有对症支持治疗作用。

松节的祛风止痛(抗炎镇痛)作用

松节为松科植物油松、马尾松、赤松、云南松等枝干的结节,松节作为一种容易获得的有止痛作用的植物,很早就被传统中医入药使用。传统中医认为松节具有祛风燥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常用之治疗风寒湿痹、历节风痛、脚痹痿软、跌打伤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松节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松节在传统中医中应用较为广泛,可单独用松节浸泡药酒或药醋,也可将松节炒黄研末外用,或直接将松节入煎剂。

《圣惠方》中有专门的酿造松节酒的方法,取松节十斤(捶碎,用水一石煮取汁五斗,注:古代一石为10斗,1斗约为现代的12市斤左右),糯米五斗(炊熟),细曲五斤(约为现代的5市斤左右),将以上三味拌匀,放入瓮内密封,三七日开,得松节酒。每次用热水温一杯,饮之。古人用松节酒治疗“百节风虚,脚痹疼痛”,这大致相当于我们现代所说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之类的疾病。

松节也可以与桑枝、木瓜组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以松节18g,桑枝30g,木瓜9g,水煎服,治疗风湿痹痛有一定的效果。此方不但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也可用于高血脂患者动脉斑块所致的四肢疼痛,对痛风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有一定的减肥作用,但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松节、桑枝、木瓜、鸡屎藤、骨碎补等也是中医治疗骨肿瘤或骨转移瘤引起的疼痛的常用药。

中医也以松节来治疗骨结核病(大骨节病),取松节7.5kg,蘑菇0.75kg,红花0.5kg,加水50kg,煮沸至25kg,滤过后加白酒5kg,每次服用20ml,每日2次,可治疗大骨节病。松节也被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用松节泡酒外擦患处,或单独用松节粉末,用黄酒或童便或醋调和内服均可。

松节对牙痛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古人常以松节烧成灰治疗牙龈炎等疾病引起的牙痛。

松节内服止痛时可引起便秘,所以传统中医认为阴虚血燥者不宜用松节。便秘这种副作用是许多有止痛作用的中西药都有的,相对而言,松节的这一副作用并不严重。患者出现这一副作用时,可搭配肉苁蓉、熟大黄等同用,即可缓解此副作用。

吴茱萸的抗癌、利水、止痛、止泻、制酸和止吐作用

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吴茱萸不能等彻底成熟才去采收,应在每年7-8月份,吴茱萸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未分离时采收。在露水未干前采摘整串果穗,不要摘断果枝,采收后晒干,用手揉搓,使果柄脱落,扬净。如遇雨天,要用微火烘干。

我国古代的医生们很早就将吴茱萸入药,吴茱萸被收录进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神农本草经》记载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传统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的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气痛、痛经、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

吴茱萸是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常见药,中医认为它对沉寒积冷引起的胃脘疼痛、泄泻、消化不良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名医别录》记载吴茱萸:“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药性论》记载吴茱萸:“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壅气”。《食疗本草》记载吴茱萸:“主痢,止泻,厚肠胃,肥健人”。《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是以吴茱萸和人参、生姜配伍使用,治疗厥阴头痛、呕吐涎沫的。从这些记载来看,吴茱萸对消化不良、霍乱痢疾等可引起消化道反应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了吴茱萸有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能抑制实验大鼠胃条的自发活动,双向调节实验动物小肠活动,低浓度时促进实验动物小肠蠕动,高浓度时又能抑制实验动物小肠蠕动,这也解释了吴茱萸为什么既能治疗消化不良,又能止泻。

吴茱萸对消化道肿瘤也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现代药理实验证实吴茱萸对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能诱导胃癌细胞的凋亡。吴茱萸对小鼠肝癌腹水型HepA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吴茱萸碱在高、中、低剂量下对小鼠肝癌H22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吴茱萸还能控制腹水。

动物实验证实,吴茱萸碱与小檗碱(黄连素)联合使用抗癌止吐的效果更佳,而这二者的结合正是中医名方左金丸的组成部分。左金丸是金元四大名家之一的朱丹溪的一张经验方,该方由黄连与吴茱萸按照6:1的比例组合而成。按照传统中医的理论,左金丸具有清肝泄火,降逆止呕的功效,主治胁肋胀痛、呕吐口苦、嘈杂吞酸等为表现的肝火犯胃证。现代主要用其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证属肝火犯胃者,也可用于治疗胃癌、胆囊癌、肝癌等见上述症状者。

吴茱萸治疗腹水的功效在古代本草学著作中也有记载,如《日华子本草》就记载其:“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等。中医有以吴茱萸为主要成分的治疗水肿腹胀的方子。

如《医方类聚》中就收录了一张治疗“水肿腹胀”的“吴茱萸丸”,该方组成为:吴茱萸4两(120g),甜葶苈子2两(60g,炒),甘遂1两(30g,水煮)。这张方子中的三味药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有利水消肿的作用,所以它可以治疗胸腔积液(胸水)、腹腔积液(腹水)或盆腔积液。

《百一选方》中也收录了一张治疗“痰饮上气,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头重昏眩,或头痛背寒,呕吐酸水”的“吴仙丹”,该方组成为:白茯苓、吴茱萸(汤泡去沫)各等份,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30丸。这里的茯苓和吴茱萸都有利尿消肿的作用。

吴茱萸不止对消化道肿瘤有抑制作用,也对肺腺癌、乳腺癌、白血病、宫颈癌、黑色素瘤、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纤维肉瘤、前列腺癌、结肠癌等有抑制作用。吴茱萸能抑制癌症的肺转移。

古代文献记载的吴茱萸止痛的作用也得到了现代药理学研究的证实,吴茱萸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作用,其作用体现在镇痛和抗焦虑两个方面。吴茱萸碱可减轻醋酸所致牛蹄反应和福尔马林实验2相反应,降低实验动物致炎足爪的痛感。

吴茱萸止泻作用较强,中医止泻名方四神丸中就含有吴茱萸。吴茱萸外用也可止泻,《中西医结合杂志》就收录了一张名为吴萸散的治疗小儿急性、慢性、迁延性腹泻的外用方,该方组成为:吴茱萸2g,丁香1.5g,木香1.5g,肉桂3g,苍术3g。将以上五味混合粉碎,过筛,即得。使用时取适量药粉,用食醋调糊状敷在肚脐上,用胶布封严,每2日换药1次。这种外用法也可用于治疗癌症患者化疗和靶向药引起的腹泻,为方便使用,建议患者直接购买空的膏药贴,将药粉用醋调和好后,装入膏药贴,直接贴在肚脐上。

综上所述,吴茱萸对解决肿瘤患者的多方面问题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它是肿瘤科常用的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但吴茱萸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应注意控制用量。

活血止痛的当归没药丸

当归没药丸出自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圣济总录》中又被称为“当归丸”。该方由当归(切,焙)30g,没药(研)15g,五灵脂(锉)30g组成。

制法为将上药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10-20丸,空腹用温酒或生姜汤送服。本方主要功效为活血止痛,治疗妇女血瘀气滞,腹胁刺痛,不思饮食,筋挛骨痹,手足麻木,皮肤瘙痒等。

本方仅由三味药物组成,其中当归有活血补血、通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没药有散瘀止痛、消肿生肌的作用;五灵脂有活血止痛、化瘀生肌的作用。三味药均属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痛的中药。三者合用,其活血止痛的力度就较大。

本方本为治疗妇科病的用药,妇女出现血瘀气滞,腹胁刺痛,不思饮食,筋挛骨痹,手足麻木,皮肤瘙痒等症状,应是一种身心共病的现象,既有抑郁情绪,亦有躯体症状。

本方没有现成的中成药出售,患者如果要用,需要自己按照配方加工成丸药服用。本方亦可试用于癌痛见上述症状者。

花椒的抗肿瘤和抗炎止痛作用

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实,含挥发油、萜类、氨基酸、矿物质和蛋白质等成分,花椒的挥发油是花椒香味的主要成分,其挥发油中主要含芳樟醇、丙酸芳樟醇、柠檬烯、茴香脑、花椒油素和4-松油烯醇等。

中医认为花椒味辛、温,归脾、胃、肾经,有小毒。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等功效,生花椒有小毒,外用可杀虫止痒,或用于疥疮、湿疹或皮肤瘙痒等。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花椒挥发油和花椒提取物均有抗肿瘤作用。花椒挥发油对嗜铬细胞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当浓度大于2mg/ml时,其挥发油能导致PC-12有明显的损伤。在浓度大于0.5mg/ml时,PC-12的生长出现抑制。这表明花椒能抑制PC-12,具有抗嗜铬细胞瘤活性。

4mg/ml的花椒挥发油处理H22细胞72小时,能显著的抑制H22细胞增殖。1mg/ml的花椒挥发油处理H22细胞72小时即可导致亚凋亡峰的出现。动物实验显示,花椒挥发油对小鼠实体瘤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花椒挥发油可抑制H22肝癌细胞增殖并激发细胞凋亡,但不能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4-16mg/ml的花椒挥发油对人肺癌A549细胞具有杀伤作用,抑瘤率达到87.19%,1mg/ml的花椒挥发油对A549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抑瘤率为40.12%

一项关于花椒挥发油对抗宫颈癌Hela细胞作用的研究显示,4mg/ml花椒挥发油处理HeLa细胞72小时可显著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激发细胞凋亡,1mg/ml花椒挥发油处理HeLa细胞72小时可导致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激发细胞凋亡。花椒挥发油对人宫颈癌CaSki细胞的增殖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岁药物浓度加大和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花椒挥发油浓度为4mg/ml时,24小时抑制率为20%,49小时抑制率为46%,72小时抑制率为78%。

此外,不同浓度的花椒提取物也有抗肿瘤作用,不同浓度花椒提取物均能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生长抑制作用也不断增强,呈浓度-效应关系。当浓度大于等于2mg/ml时,其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显著增强,当浓度为4mg/ml时,其抑制作用接近最强,抑制率达到88.4%。同时,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药效也逐渐增大,48小时大于作用24小时,72小时明显高于24小时。在抗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效应中,药物疗效具有药物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花椒提取物促进胃癌SGC-7901细胞的凋亡是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生长的主要途径之一。

花椒的挥发油和花椒的水溶物也有较强的抗炎止痛和麻醉作用,但当花椒与利血平合用时,其镇痛作用消失,当花椒与酚妥拉明合用时,其镇痛作用减弱。普萘洛尔对花椒的镇痛作用无影响。花椒中所含的茵芋碱可能是其镇痛的活性成分之一。

(以上数据出自季宇彬主编的《抗肿瘤中药药理与临床》,有改动)

花椒在中医中又被称为蜀椒、大椒、秦椒、巴椒、汉椒等。中医最早的本草类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收录了花椒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记载:“秦椒,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花椒用于治疗肿瘤积聚类疾病的记载有很多,比如《日华子本草》就记载:“蜀椒,破症结,开胃,治天行时气,温疾,产后宿血,治心腹气等。”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大建中汤就用到了花椒,“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以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水煎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煎,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

花椒常被用于治疗腹满、心胸痛、水泻无度、寒疝腹痛、牙痛、口疮、手足皲裂、秃疮、冻疮等。此外花椒还可用于回乳。现代则发现花椒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银屑病、真菌性阴道炎、顽癣等。

花椒的根、叶、茎均可入药,其作用与花椒基本相似。

(以上内容出自《中药大辞典》,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