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4年05月

抗癌明星李显龙,身患两种癌症担任新加坡总理20年

李显龙,祖籍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1952年2月10日出生于新加坡,他是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长子,新加坡第三任总理。

李显龙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李显龙中学毕业后,进入国家初级学院就读,后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主修数学和计算机。1974年,他获得剑桥大学数学一级荣誉学位和计算机优等文凭,他完美的破解了33道数学难题,比第二名多破解12道,展示出了优越的智商。

李显龙30岁时,他的第一任妻子黄名扬因心脏病去世,给李显龙留下了一双嗷嗷待哺的儿女。三年后,李显龙二婚,与新加坡国防部工程师何晶结婚,并再生育了两个孩子。40岁的时候,李显龙确诊淋巴瘤。2004年,李显龙52岁时,出任新加坡第三任总理,后长期担任这一重要职位。2015年1月,李显龙再次确诊前列腺癌,手术切除。同年3月,李显龙父亲李光耀去世。

2024年,李显龙向新加坡总统提出辞呈,决定将新加坡交给第四任领导人黄循财团队治理,自己退为新加坡国务资政。出现在媒体镜头下的李显龙精神矍铄,乐观幽默,身心健康程度比大多数同龄人好很多。

李显龙一生先后罹患两种癌症,人生也遭遇过重大变故和打击,又在新加坡总理的位子上,为新加坡的发展操劳二十载。在他的治理下,新加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他的一生是积极奋斗的一生,并没有因为丧妻之痛和癌症的折磨而一蹶不振。

李显龙患癌后能正常生存这么久,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新加坡的医疗条件为李显龙的康复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李显龙所患的淋巴瘤和前列腺癌不像肺癌、肝癌、胰腺癌等癌症的死亡率那么高;再者,李显龙本人心态积极乐观,没有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而精神崩溃,仍然很有事业心,为国事操劳,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甚至可以说,李显龙本人的精神状态对他癌症的康复发挥的作用是最主要的。李显龙的智商和心理素质都非同一般,作为剑桥大学数学专业同届首屈一指的才子,李显龙有发达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他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在癌症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并不盲目。他的心理素质也很过硬,没有因为身患癌症而精神崩溃,能够淡定从容地应对而非近似疯狂的将全部精力用于应对癌症。他能将事业、健康和家庭平衡得比较好,这为他的康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我这些年接触过许多癌症患者,很少见到理智和平静如李显龙者。我们从李显龙执政以来的诸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现来看,李显龙是一个坚毅而又平和的政治领导人。他很有亲和力,与人交谈时幽默、平和、真诚、坦率,应对社会危机时淡定从容,没有表现出丝毫焦虑。这种超乎寻常的素质决定了李显龙在各方面都能发挥出色,在抗癌之路上亦不例外。

困难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人这一生要遭遇许多变故和打击。作为一个生命体,没有谁躲得过生老病死和爱别离之苦,达尔文提出的“适者生存”的理念看似残酷,但却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自然规律,对癌症患者也不例外。李显龙正是有超强的适应能力,所以才能在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中,面对每一次狂风暴雨,最终都安然度过危机。

2024年,决定退休的李显龙虽然已经72岁了,但是还是对继续学习饶有兴趣,他决定退休后发挥自己在数学和编程方面的特长,去学习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这种老当益壮的精神,永不消退的激情真是令许多年轻人汗颜。祝福李显龙先生,希望他能健康长寿,为这个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也希望他的故事能激励更多的癌症患者积极乐观的应对病魔。

治疗甲状腺肿瘤(结节)的“化瘿丹”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中有一张名为“化瘿丹”的方子,该方组成为:海带、海藻、海蛤、昆布(以上4味皆焙)、泽泻(炒)、连翘各等份(30g),猪靥、羊靥各10枚。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每次1-2丸,临卧噙化。

本方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瘿的功效,主治瘿瘤。瘿瘤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甲状腺肿,瘿瘤既有良性的甲状腺肿,也有恶性的甲状腺肿瘤。

本方中比较少见的药为猪靥和羊靥,靥实际上为动物的甲状腺组织,猪靥即猪的甲状腺体,羊靥即羊的甲状腺体。这说明早在金元时期,我国古代医家就已经发现猪和羊的甲状腺组织入药,对人的甲状腺结节有治疗作用。

猪靥又叫猪气子,《本草纲目》记载:“治项下瘿气,瓦焙研末,每夜酒服一钱”,“项下瘿气”即甲状腺肿。中医还有一张方子叫“二靥散”,它也是主要用猪和羊的甲状腺体组成的治疗甲状腺肿瘤或结节的方剂。但该方剂中要用的麝香和珍珠较为名贵,且麝香现在多不易买到,故不推荐使用。

海带、海藻、海蛤、昆布等均为海产品,富含碘,古代治疗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主要就用这些海产品。中医认为海带、海藻、海蛤、昆布有软坚散结作用,这些海产品不但对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有一定的效果,也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但方剂中碘含量过高,对甲亢患者很不好,所以甲亢所引起的各种甲状腺问题,不能用这样的方剂治疗。

泽泻利水消肿,连翘清热消肿。本方加泽泻和连翘,是因为中医认为甲状腺肿会伴随有湿热之毒,所以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同时利湿消肿,给病邪一条出路。所以这样合用的效果会更好。

一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迁延难愈,治疗很棘手,患者经常饱受胃胀和胃痛之苦。《中国民间疗法》(2004,12(9):45)曾发布过一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黄芪人参汤”。

该方组成如下:黄芪15g,升麻6g,炒党参15g,陈皮6g,麦门冬10g,苍术10g,白术12g,黄柏12g,焦六神曲10g,酒当归10g,炙甘草6g,五味子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1-2周随访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用本方治疗6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临床疗效显效者36例,占59.0%;有效者21例,占34.4%;无效者4例,占6.6%。总有效率94.4%。胃镜、病理检查结果为:显效者29例,占47.5%;有效者20例,占32.8%;无效者12例,占19.7%。总有效率80.3%。

本方是将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组成)去柴胡,合并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和二妙丸(由苍术、黄柏组成)后加味焦六神曲组合而成。补中益气汤有健脾益气作用;生脉散益气生津、滋阴润燥;二妙丸是治疗湿热的代表方;焦六神曲辅助消化。这样的组方思路对萎缩性胃炎引起的脾虚、津枯、湿热等证有全面的兼顾,所以很对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侵害形成,患者胃部固有腺体出现萎缩,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约有1%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发生癌变。如果患者同时伴随有嗜好腌制食品、熬夜、饮酒、吸烟等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癌变的概率会更大。

我国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这与我国的共餐文化导致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有关,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共用餐具传播,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分餐制。感染幽门螺杆菌早期,可以用四联疗法根治。但随着幽门螺杆菌的不断进化,四联疗法根治率也不如以前那么高了。

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胃胀、胃痛、泛酸、烧心等不良反应。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胃胀”、“胃痛”、“胃反”等病,治疗宜以健脾为主。但胃病迁延日久,会导致胃阴枯竭并滋生湿热,所以又要兼顾滋阴养胃和清热利湿。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用本方时,尚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加减。胃阴枯竭见口干舌燥者,尚需加味石斛、天冬、绞股蓝等滋阴润燥;泛酸烧心者,可合并乌及散(乌贼骨10g,白及6g)同用,乌贼骨可制酸,白及能修复胃粘膜;血瘀胃痛者,可合并丹参饮(丹参15g,檀香3g,砂仁3g)同用,痛甚者可加用中成药元胡止痛片;腹胀、消化不良者,可酌加炒麦芽、焦山楂;嗳气打嗝者,可加柿蒂、丁香、旋复花、代赭石、竹茹等;腹胀甚者,可加厚朴、法半夏、木香等;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酌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连。

补益气血、健脾养心、升白止血的复方扶芳藤合剂

复方扶芳藤合剂是一张现代中成药方剂,该方剂被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中,该方由扶芳藤、黄芪和红参组成,有多家厂家生产该方的中成药,患者可直接购买中成药服用。

复方扶芳藤合剂是癌症患者放化疗时常用的一种辅助用药,它能有效的提升患者的白细胞,对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疗效。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本方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主治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症见气短胸闷、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纳谷不香、脘腹胀满、大便溏软,舌淡胖或有齿痕,脉细弱,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等。

一周岁内的患儿不宜服用本方,感冒发烧的患者也不宜服用本方。身体壮实者服用本方可能会引起人参滥用综合症,出现烦躁不安、便秘等症状,所以身体壮实者应慎用本方。

本方中的扶芳藤是一味不常用的中药,它是卫矛科卫矛属植物扶芳藤的带叶茎枝,最早出现在《本草拾遗》中,在《本草拾遗》中,它的名字叫“滂滕”。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民间仍然有用扶芳藤治疗腰腿痛的传统。

扶芳藤有行气活血、止血消瘀、利湿止泻的功效,主治腰膝酸痛、风湿痹痛、咯血、吐血、血崩、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水肿、久泻、跌打骨折、创伤出血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扶芳藤有抗凝血作用,对心肌缺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同时也能提升实验动物的免疫力。扶芳藤与一般的抗凝血药不同的是,它能在抗凝血的同时止血,可以改善血小板低下症患者出血的症状。

红参即人参的炮制品,味甘性温,大补气血,能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单独一味红参可治疗大出血后的虚弱,但中医常说:“有形之血不可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所以人参虽然能大补气血,但难以快速改善失血患者的症状,应佐以补气的黄芪。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能快速提升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运载氧气的成分,所以黄芪确实能改善患者的“气虚”症状。

综合来看,这三种药组合起来可以对癌症患者放化疗后,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偏低所致的系列贫血症状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癌热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般不建议发烧的患者服用本方。

不辞长做海淀人

来北京第26年,我终于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彻底的归宿感,再也不想回老家了。北京从此就是我的家乡,而湖北黄冈则是我的故乡。

1998年,我背着一个破牛仔包,穿着一件皱皱巴巴而且破了的廉价西服,坐火车来到北京。到火车站接站的堂哥笑着对我说,老弟,你这太像个逃荒的难民。

那时候北京城对我而言,既有吸引力又有压迫感。我知道我的许多梦想要在这里实现,但北京城与我的老家悬殊实在太大了。摩天大厦和车水马龙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陌生,我的方向感很差,在这座超级大城市里分不清东西南北,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在这座城市里生存下来。

但用不了多久,我就适应了北京城的生活,这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接纳了我。那时候的北京城还有大量的平房区,适合我这种土包子落脚。我跟堂哥一起在丰台草桥住过,也跟在北京当公务员的表哥一起在他的单身宿舍里住过,还跟我哥哥的同学一起在他的大学宿舍里挤在一张床上住过。

最终我选择了在海淀树村租了间小平房,自己单独住。平房只有五六平米,是一个四合院的西厢房。院子里住着房东一家,还有房东的小舅子一家,以及和我一样的另外几个租户。当时的树村有个外号叫音乐家村,因为那里住着一群玩音乐的。从大学辍学的我,那时候希望在北京实现我的作家梦。离树村没多远就是圆明园村,那一带的城中村中住着一群画家,后来这群画家搬家到更偏远的798艺术村,再后来又搬家到通州宋庄——艺术家的梦代代都有人在做,所以廉价的艺术家村总会有的。

树村附近有个大的农贸市场,我们平时就在那农贸市场买菜,菜市场里经常有各种发型怪异的小青年,不用猜就知道是来北京搞艺术的北漂们。我记得我当时的房租是80元一个月,现在的北漂们应该再也找不到这么便宜的房子了,但那会儿北京的城中村的房价就是这么亲民。

我花了50元在农贸市场买了一盆很大的松树盆栽,放在我的房间门口——50元差不多是那时的我半个月的生活费。尽管当时的我捉襟见肘,但我还是这么不会过日子,为了自己喜爱的绿植,宁愿整月吃白菜煮面条也要买。我又在村里捡了一些砖头和木板,用砖头和木板搭建了一个简易的书架,在那书架上放了我的书和一些小盆景。因为有这些点缀,小小的平房里竟也有了点书香气息。

我哥哥的同学在北京交通大学(那会儿还叫北方交通大学)上大学,我那会儿老泡在国家图书馆。北京交通大学和国家图书馆的距离很近,他晚上不上课时,经常去图书馆找我,和我一起骑着自行车到我租的房间里吃水煮面,偶尔还会和我一起挤在那张床上睡一夜。我那会儿在看哲学和精神病学方面的书,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弗洛伊德,他觉得我读的书都好深奥,经常把我的书借走。他说读点这类书,去女同学那里装深沉,对泡妞应该很有帮助。

我哥哥在学校读书时很风光,是他同学崇拜的偶像,老师们也很喜欢他。我沾我哥哥的光,一路上跟着我哥哥的足迹上学,教我哥哥的老师有好几个后来也教过我。他们对我哥哥印象太深刻了,我的长相又据说和我哥哥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以至于老师点我的名让我回答问题时,经常叫成了我哥哥的名字。

我早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替我哥哥上主席台领过他不想要的奖。家兄以前一直考第一,偶尔有一次考第三名他就认为是奇耻大辱。老师颁发奖状时他竟哭着跑回家了——当时的我经常考倒数第一,也只有去帮我哥哥领这种他抛弃不要的奖时才有这种得意洋洋的露脸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换了个人可能不会要,但我竟能笑眯眯地主动上主席台代兄领奖。往好里说,这说明我心理素质过硬,是我哥哥这种玻璃心不能比的;往坏里说,这说明我从小就脸皮厚——用我儿子的话说是“中等偏特厚”,所以我对老师们叫错我的名字也就无所谓了。

我哥哥的这位在北方交通大学读书的同学(我一直叫他涛哥)完全不了解我的这段黑历史,不知道我只有半吊子水平。他大概觉得我也和我哥哥一样的牛逼,所以特别喜欢跟我探讨各种哲学问题。但其实当时我们谁都谈不上懂哲学,所以我们两人在夜里抵足而眠作竟夜长谈时,纯粹就是在胡扯淡。他再用和我胡扯时学到的一知半解的东西去泡妞,结果不但泡不到妞,还被人笑话。

我在这方面比他顺利多了,我高中没毕业就有了恋爱对象,初恋情人后来还成了孩儿他妈,现在也是她在管着我的钱袋子。这说明找对象这种事情,故作高深是没用的,得会厚着脸皮油嘴滑舌。涛哥这只呆鸟,连我这种水货都识别不出来,竟一直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活该迟迟找不到女朋友。他去北大旁听几节正儿八经的哲学课,也不至于这么狼狈。

当然我哥哥对他同学的误导的责任也不小,我还在初中时我哥哥就向他同学吹捧我写作天赋非同一般,还开玩笑说“天下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我弟,我帮我弟改文章”。

我后来靠写作有了点收入,就搬家到国家图书馆对面的五塔寺村,那里的平房就比树村的贵不少,有不少和我一样在北京搞学术研究的“民科”们住过五塔寺村,当时经济学家茅于轼的天则经济研究所也在五塔寺。天泽经济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大概为了给寻找天则经济研究所的访客们指路,用A4纸打上“天则所”三个大字,贴在墙上。我和我哥哥很长一段时间看不懂那三个字,总怀疑是不是厕所的笔误。

我在五塔寺村住过500一间的平房,也住过700一间的。再后来手头更宽裕的时候,我就搬到楼房里去住了。我在北京动物园的宿舍楼住过一段时间,动物园的宿舍楼就在五塔寺村附近,但我们这些混迹国家图书馆的穷困潦倒的民科们,很少有人住得起那里的楼房。住在动物园宿舍楼时,每天从窗外飘来各种动物粪便的臭味,那体验挺特别的。

后来我又搬家到北京大学教职工宿舍楼,在北大东门附近的中关园住过一段时间。因为那会儿我喜欢往北大跑,有事没事去旁听几门课。听着听着就对北大的老师去魅了,觉得还不如我高中老师会教书呢。实事求是的说,北大的知名教授们确实不如我高中时代的恩师那么循循善诱,所以对我这种完全不按常规成长的人缺乏吸引力。

孩儿妈大学毕业后,我们就在北京裸婚了。我们领证结婚的时候,就住在中关园租住的房子里。领完证后,我跟着她到她单位附近租房了。她不像我这样随性,她很努力的去清华水了个硕士,我们俩的学历差距就这样被她单方面的拉大了两大截,这导致我在她面前卖相一直不大好。

我喜欢北京城,但来了北京城二十多年,一直想着的是早日离开北京,回到我的故乡去。即便后来我在北京买房安家了,依然如此。我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老家的农田,我想回去过农耕生活,耕读之余,悬壶济世。但二十五六年的时光一点一滴地把我改造了,到了最近几年,我回乡的念头渐渐地打消了,竟不知不觉地把北京当我的家乡,再回到故乡时,已经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了。

确切的说我是把海淀当我的家乡了,我现在不要说离开北京去外地,就连出海淀区的欲望都没有。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现在都在国家图书馆到香山这条线上展开,骑着自行车从国图到香山要不了一个小时。以我家为圆心,骑自行车超过1小时的地方我都不愿意去了。

我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生的第一台四轮车,我一直用两轮的自行车和双腿来丈量北京的土地,这效率当然远不如机动车。所以来北京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绝大多数时间也只在海淀这片地方转悠,中间曾在昌平住过一小段日子。

我三十岁那年在海淀买了房,当时我们租住在昌平,搬家时舍不得把自行车丢掉,从昌平骑着自行车到海淀,一路上咿咿呀呀地唱着歌。租房十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心情当然是雀跃的。那几年我正风生水起地做国际贸易,若不是我的母亲因为大饥荒年代饿出的胃病终于发展为胃癌了,我这辈子大概就在35岁前彻底的财务自由,提前退休,归隐泉林,享受自由自在的耕读生活去了。

母亲因病亡故这件事把我的人生方向彻底地改变了。我过去虽然一直喜欢医学,但高考与医学院校失之交臂,父亲又没有能力供我复读后,我便以为自己再也不会走医学这条路,殊不知一场不期而至的变故让我彻底否定了过去人生的意义。从我儿子出生到现在,我大多数时间都在自学医学,开始时是为了照顾母亲,后来是为了帮助母亲的病友解决点小问题,再到后来就又回到了高考前的理想之路。人生这条抛物线真是奇妙无比,呼啦啦地转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

十多年前我开始一边学医,一边写医学科普文章,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就坚持了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我的公众号和博客都有十年的历史了。近千万字的文章就这么被积累下来了,如果出成书的话,大概也得几十本,日拱一卒,持之以恒还真是能积累点东西。而我的生活终于也被固化成现在的这种模式了,医学梦、作家梦和田园梦融合在一起,海淀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宜人的自然风光完美的满足了我的各种需求。

我在海淀,越来越有北京老大爷的味道。一年四季穿着一双布鞋,夏天大裤衩配短袖衫,冬天牛仔裤配棉袄,骑着自行车汇入海淀密密麻麻的人流之中,万人如海一身藏,舒适得很。北京的人情世故比我老家简单多了,京城老百姓很少有人爱攀比,也不会趋炎附势,看到大人物不会一惊一乍。京城姑娘号称北京大妞,她们身上的那股谁都不巴结的大大咧咧的气质就令人很舒适。

林语堂说北京本地人身上有股道家味道,他的小说《京华风云》中那种与世无争的北京土著有股其他地方的人不具备的淡定气质。因为在皇城根下见惯了大人物,和他们在同一个菜市场买菜,同一个公共厕所排泄,同一条马路上进进出出,也没见他们长三头六臂,北京老百姓自然而然的就不会仰视权贵,也不会孤芳自傲。所以在北京呆惯了,我们就习惯了众生平等。

作家余华也说他喜欢呆在北京,他在老家多少是个人物,总有人围着他转。到了北京,就谁也不把他当回事,他能轻松自在的做普通人,他喜欢这种感觉。我在北京和在老家一样,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角色,倒不用有余华的那层顾虑,但我也喜欢北京,尤其喜欢海淀。过去我喜欢海淀的城乡结合部,因为它房租亲民。如今喜欢海淀的山山水水,喜欢海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这里的生活方式。

我想我老了之后,大概就是混迹紫竹院公园的民间艺术家之一了。和一群老伙伴吹着电吹管,载歌载舞,享受晚年生活。当然,大多数时间,我还是会发挥余热,继续写作科普文章,同时为熟悉的病人排忧解难,因为这种生活已经融进我的血液之中了。

中年之后,我喜欢稳定之中的丰富多彩,喜欢每日的小折腾但是又不喜欢太折腾,喜欢简单朴素不怎么花钱的生活。在海淀,只要拥有自己的房产,这点梦想不难实现。北京除了房价贵,其他的物价都便宜,甚至比我老家的小县城还便宜。

通勤用的共享单车,月租只要十元。自己做饭,饮食清淡的话,每人每日的生活费也可以控制在十元以内。南城香的廉价套餐,20元以内可以吃饱吃好。俭朴生活最大的好处是让人可以从容不迫,没有赚钱的压力就可以有更多的闲暇去栽花种菜,鼓捣乐器。

人有两大天性,一是趋利避害,二是好逸恶劳,这两大天性我都有。工作压力大我也很头痛,也知道趋利避害。所以我既勤快又会偷懒,压力大的事情少做点,没什么压力令人开心的事情适当多做点,这么着就把工作和生活平衡好了。工作和生活平衡好了,人就不容易焦虑和抑郁,不会早早就成为秃头,也不会老觉得活着无趣和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