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10月

家人患癌不是你的错,不必因此而自罪

前天有个患者家属和我见面,这是一个26岁的年轻女性,她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在某个小城市当教师。她的父亲刚刚在去年的疫情中因为新冠去世,母亲今年又确诊为中晚期胃癌。而且最近两次肺部CT检查结果显示,左右肺都有结节。大结节大于1公分,边缘有毛刺,且多发,属高危结节。

她的母亲正在接受免疫治疗加化疗,目前胃癌控制的效果尚可。医生要求她签字同意给她母亲做胃癌远端根治术,术后再请胸外科评估肺部结节。她的亲戚们给她施加了压力,要她听消化内科主治西医的,她很犹豫。她来请我帮她出一些建议,因为她也查了许多资料,很担心她母亲做了这次手术后,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反而不如没做手术。她的判断其实是很对的,但外部压力让她备受煎熬。

她和我交谈的过程中,焦虑不安,不断搓手,眉头紧皱,很不放松,时时落泪。她是个独生女,虽然已经和男友订婚,但还没有结婚。刚刚遭遇丧父之痛,不到一年,又要直面母亲患癌的残酷现实。她的收入并不高,如果未婚夫不补贴的话,她的母亲现在接受治疗的费用对她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主治西医并不会去问她的家庭情况,只是催促她签字同意手术。

这个年轻的女老师希望给她妈妈做保守治疗,但是在主治西医和家里亲戚的催促下,又觉得自己的决策可能是错误的,很有负罪感。我给了她一些意见,让她继续之前的化疗方案,同时用上一些治疗肺结节的药(如西黄丸、复方斑蝥胶囊、康莱特胶囊等),观察一个月后,再做决定。

因为一旦病人胃被全切,而肺部如果是转移病灶或者是第二种原发癌的话,那么肺部的肿瘤进展速度就会加快,这样急切地做手术没有太大的意义。同时我也让她考虑选择医保内的基因检测项目,给她母亲查一下,看看是不是有基因突变。如果有基因突变,可以考虑用上靶向药。那样的话,就可以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延长患者的寿命,不一定需要手术。

我还让他去看看国内胃癌方面的西医权威季加孚院士提倡癌症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一些资料,她自己后来找到了《医师报》采访季院士的视频,看完后释然了许多。因为季院士是胃癌领域的西医权威,他主张癌症应中西医结合。而她所找的西医,论在胃癌领域的资历与威望根本无法与季院士比。所以这种资历还浅的西医排斥中西医结合的观点,不值得当权威观点来看待。

我也建议这位年轻的女老师自己用点解郁安神颗粒,因为通过谈话我知道,她现在吃不好睡不着,压力很大,又很纠结和自责。我和她经历有点相似,我母亲最初患病时,我也就二十多岁,精神压力很大,也吃不好睡不好。她现在的收入水平不如我那时的收入水平,所以她的压力比当初的我的压力更大。况且我父亲至今尚健在,而她父亲已经辞世,除了她未婚夫外,她没有其他有力的情感支持。

在选择医疗方案时,许多癌症患者家属与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一样,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身边人的说法和一些有偏见的医生的主张,会令这些家属在做某项决定时,不但惶恐不安,而且很有负罪感。他们生怕自己做错了决定,最后导致自己至亲至爱之人得不到最好的医治。

通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家属,我会对他们做一些安抚工作。告诉他们,他现在所能做出的决定,是他在当下的条件下所能做的最合适的决定,不要纠结,更不要有自罪的想法。亲人患癌,不但对亲人,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但这不是我们的错,这是命运的安排,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自然规律的作用。我们不要为此而承担太多的压力和负罪感,要让自己放松下来。

一些情感淡漠的癌症患者家属,在患者确诊为癌症后放弃了患者。而另一些过度善良的患者家属则很容易在照顾亲人的过程中产生种种负罪感。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我们肯定不能放弃我们的亲人,亲人是我们在这世上相亲相爱的人,我们有照顾他们的义务。但亲人患癌并非我们主观所愿,癌症治疗方案本身也是多元化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跟自己的亲人协商后,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所做的任何选择,都是无罪的,不能因为他人在旁边的指指点点而让自己有负罪感。

癌症患者的至亲,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通常都容易因为医疗决策而产生负罪感。我个人的原则是只要家属不放弃病人,我不评判患者和患者家属所做的任何决定。每个患者和患者家属做出某种决定,必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决定,意见是否被采纳,是患者和患者家属的事情。只在患者需要专业帮助的时候,运用我们掌握的技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即可。

拿到癌症的确诊报告,患者和患者家属都遭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当此之时,除了患者本人,患者家属也是值得同情的。加大患者家属的负罪感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资讯,由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做判断,但不应对患者和患者家属最终的抉择做任何道德评价。患者家属也完全没有必要有自罪的心理,生死有命,癌症这种疾病,做任何决定都是冒有风险的,最后究竟哪种决定更好,还真不好说。

治疗胸水和腹水的“臌症神效散”

臌症神效散出自清代张朝震所撰的《揣摩有得集》,该方组成为:炒麦芽、槟榔、甘遂各1钱(3g),将上药研为细末,每次取5分(1.5g),用黄酒冲服,每日2次。臌症神效散的功效为消积逐水,主治臌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腹水。

本方所用的药味少,组方简单。

方中的炒麦芽具有行气消积,健脾开胃的功效,可治疗食积腹胀,脘腹胀痛,也能疏肝解郁,是中医常用的辅助消化的一味药。

槟榔有逐水消肿的功效,《名医别录》记载槟榔“主消谷逐水”,《药性本草》记载槟榔“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脚气论》记载槟榔“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槟榔在古代是被作为一种利水消肿药,可以治疗水肿类疾病。

甘遂属中药中的峻下逐水药,它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大小便不通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遂有抗病毒、抗肿瘤、利尿的作用,但甘遂是一种有毒的药物,临床使用时不能用量过大,而且最好是炮制后使用,醋甘遂较为安全。

以上三种药组合成方,就既能行气消积,又能逐水消肿,而且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因甘遂的毒性较大,所以使用时剂量不宜过大。此方是用散剂,每次只用1.5g,每次甘遂的用量为0.5g,其毒性尚可控,服用时副作用不至于太大,用炮制后的醋甘遂,则副作用更小。

如果患者在服用本方后出现腹泻或上吐下泻现象,那主要是因甘遂引起,这时候就不要继续使用本方了,要及时的服用黄连素片或四神丸止泻。身体特别虚弱、骨瘦如柴的患者也要慎用本方。

腹水患者多由肝病或肿瘤类疾病引起,此类患者用药时最好不要用黄酒调服,因为一切酒类都对肿瘤患者和肝病患者不利。可改为姜葱水调服,姜葱水是将适量的生姜和葱加水后煮成的,用黄酒调服是为了促进药物更快地发挥功效,姜葱水也能达到黄酒同样的辅助效果,但却没有黄酒的副作用。

增长见识和器量,可以改善不良情绪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菜根谭》

在正常、平稳的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情绪都是稳定的。但是当我们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时,比如自己或亲人罹患绝症,至亲至爱之人与我们生离死别,失去精神上的依靠和经济来源,家庭冲突剧烈到难以调和,亲密对象、家人、朋友、子女、父母在精神上虐待我们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时,我们便很难再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

大多数人在遭遇以上打击时,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悲痛、愤怒、哀伤、忧愁、自责、懊悔、羞愧等不良情绪,但一般来说,这种情绪是在正常范围内,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平复。也有少部分人遭遇生活挫折时,这些不良情绪不易平复,他们更容易陷入这些情绪之中难以自拔,导致他们心力交瘁,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降低其幸福度。

还有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呈现出很差的适应性。他们比普通人更敏感、多疑、焦躁、易怒、伤痛、抑郁,一些在一般人看来非常小的事情,也会导致他们小题大做,大发雷霆,甚至不惜把一段关系彻底毁灭。做出这些事情后,他们又陷入自责、羞愧之中。

一般人在正常状态中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安慰能力(在异常状态中短暂失常并不能诊断为某种疾病,如果在异常状态中仍然麻木不仁则反而是精神疾病),所以他们较易从精神困境中走出。但也有一些人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存在偏差——过度疏忽或过度解读,前者麻木不仁,反应不足,后者小题大做,过度反应。

此外,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的自我安慰能力也不一样。有的人自我安慰水平较强,有的人自我安慰水平较低,前者独处一段时间后,情绪就能平复,后者则在独处过程中,更易恐慌不安,抑郁焦虑,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安慰才能安定下来。

人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环境因素。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当代的脑科学家们大多认为,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乃至各种人格障碍,都有先天的基因缺陷。

荷兰的脑科学家迪克·斯瓦伯(其代表作为《我即我脑》)提出,绝大多数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都存在先天性的大脑损伤,一个人在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开始,其人格特征便已被注定。所以他主张,十恶不赦的杀人犯也是可以被宽恕的,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身不由己,是被一个受损的大脑所控制的,这些因为大脑受损而行为失常的人值得同情,不应被处以死刑。

同样,此类患者后天的生存环境基本上也是不可被改变的。因为基因都是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的,父母携带了某些不良基因,他们的行为也已经固定,他们的那些固定的行为导致他们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好。所以这些人在一种不良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幼时在环境中习得的行为习惯很难被改变,在旁人看来是他们不正常,但是在他们看来,却是别人不正常。行为矫正与治疗因此而变得异常困难。

当代心理学家Aaron T.Beck创建的认知行为疗法是建基在慈悲、包容、接纳、理解的基础之上。Aaron T.Beck认为,治疗师要矫正来访者的行为偏差,首先要秉承慈悲的心态,从根本上认识到他们也是身不由己的,要认可他们的感受,接纳他们,理解他们,最后才能真正的引导和帮助他们提高适应性。通常,我们说某个人患有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其本质实际上是这个人由于先后天的原因造成某些认知上的偏差和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对环境不能完全适应。

宗教最初建立起来的初衷也是心灵治疗,在原始佛教经典《阿含经》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佛陀带着他的弟子们走在路上,遭到了农夫的嘲笑,农夫问佛陀,你们不耕不作,靠别人的施舍为生,难道自己不羞愧吗?佛陀的回答是,农夫耕田为社会提供粮食,而他们自己在人间实行教化,则是在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食量,二者同样重要。农夫听完佛陀讲解的道理后,心悦诚服,皈依了佛陀。

佛教是一种典型的提倡慈悲为怀,提倡宽容的宗教。佛教的根本教义认为人是无罪的,这与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不同。佛教认为缘起性空,一切的本质是空,因为四大(古代印度各哲学流派都将一切的源头归为地、雷、火、风等四大因素,在印度古代留下的奥义书中,这种观念很普遍)的和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缘起)而产生了有。

这个理念就是佛教中著名的“缘起性空”理念,是佛教其他理论的根本。佛教提倡的是无差别心的宽容,佛教鼓励信徒对一切众生都持慈悲、平等和宽容的态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是慈爱,是一种建立在包容的基础上的无条件的博爱,悲则是佛教常说的大悲心,是同情恻隐之心。

从现代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不但在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继承了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还在生命早期的成长环境中,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表观遗传的改变。基因和成长环境共同作用,形成了我们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的人格形成的过程的确符合“缘起性空”的理论。

我们只有对这些进行追根究底的认知,我们才能从心底里去接纳自己、宽恕自己,同时接纳他人、宽恕他人。接纳自己、宽恕自己了,我们便不会被自责和自我否定等不良情绪控制,接纳他人、宽容他人了,我们便不会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人冲突不断。

我们的很多情绪反应,都是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时用以自保的必须反应,恐惧、愤怒、焦虑、多疑等不良情绪帮助我们对抗了许多危险。在人类还很弱小的时代,我们正是依靠这些情绪反应摆脱我们的天敌,得以生存与繁衍至今。

我们的这些适应自然环境的反应的生物学基础形成了特定的基因,成为我们人类基因库中的一部分。人类基因库中,大概有25000-30000种不同的基因,这些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肤色、身高、视力、饮食习惯、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的特征。我们人类的基因有99.9%的相似度,但那0.1%的不同却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别。也造成了一个家族与另一个家族,一个种族与另一个种族之间的巨大差异。

最近,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沃森因为提出了从基因的角度来说,人是不平等的观点而遭到了美国公众的一致讨伐,并被冷泉港实验室(世界著名的科学研究院)除名。他的观点虽然有过激之处,并触犯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的信仰,但他也从生物学的角度指出了一个事实——由于基因差异,人与人确实存在太多的不平等,我们提倡的平等只是有限的平等。

我一向是信奉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的,但是我如今也倾向于认为人和人只有在生而为人的权利和尊严上是平等,在其他很多方面很难做到平等。有些儿童一出生便要遭遇不幸,为恶性肿瘤所纠缠,很难活到成年,命运对他们何来平等?有些人继承了不良基因,罹患了身体或精神疾患,生来残障,不能适应自然和社会,没有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命运对他们来说,又何来平等可言?

理想的社会是每个健康人都要有一定的慈悲心,尽一些利他的义务,为社会上的那些残障患者或绝症患者做一些贡献,为他们提供福利保障。而医疗也应是一种人道主义事业,应对弱者进行必要的救济。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医疗大多是在为有钱人服务,真正更需要医疗服务的往往却是贫困人群。

人格心理学认为,由于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造成许多人呈现不同的人格特征,有些人格特征非常有害,破坏人际关系,导致了许多矛盾,这些矛盾进一步会导致一部分人陷入焦虑、抑郁、愤怒、冲动、伤痛、空虚等不良情绪之中,我们只有纠正了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善自我的生活质量,提升我们的幸福度。

以下十二种人格类型为常见的人格特征。

偏执型:暴躁易怒,多疑,无法接受批评,无法信任他人,永远觉得自己没问题,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的,思维僵化,性格顽固,容易曲解他人的正常话语或行为。
分裂样型:孤僻成性,无法感知他人的感受,对社会正常的礼节无法理解;情感疏离,不爱社交,除了有血缘关系的至亲外,没有多少亲密的朋友,也没有兴趣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可能性冷淡;对他人的批评或赞扬都反应冷淡。分裂样人格者大多单身,结婚者也容易离婚。
分裂型:有奇异的信念或不寻常的知觉体验,严重者会相信神鬼运势、超能力等,存在一过性或经常的幻觉,认为自己能看到不存在的人或事等;认为自己有独特的天赋;不注意外在形象,语言怪异。
反社会型: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义务无视,易冲动犯罪;日常表现与正常人无异,但性格冲动,行为不考虑后果,经常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事情;缺乏自省精神和同情心,伤害他人时,极少有内疚感。
边缘型:经常情绪失控,人际关系和个人形象不稳定;严重者可能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例如:过度消费、性滥交、物质滥用、鲁莽开车、暴食);情感不稳定、易变、反反复复;长期感到空虚。
表演型:容易有夸张的情感表达,渴望得到关注,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感情易受伤害;行为表现很自我,有强求别人的倾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会有一些不顾后果的行为,令人难堪。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异性。
自恋型:对来自他人的批评易感,经常处于愤怒、羞愧、耻辱的状态,但自己又喜欢通过批评和贬低他人来满足自我的尊严。过分夸大自我的才能,但在强者面前又极容易自卑,被人否定时也容易自卑和自责。对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嫉妒心强;有特权意识;处理亲密关系时粗暴,容易给爱人和子女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通常,自恋型父母的儿女大多存在人格问题。
回避型:害怕被批评和被拒绝,因为担心自己被他人排斥而回避人际交往;容易低估自己,不敢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感情生活中,容易持续怀疑伴侣,喜欢高度独立的工作,逃避社交。
依赖型:独立性很差,总觉得自己需要他人的照顾、支持和建议;认为自己是弱小的,他人是强大的。顺从他人的意志,为了得到他人的照顾,不惜牺牲自我,委曲求全,讨好他人。关密关系结束会有被抛弃感,会抑郁或产生轻生念头,需要很快开始新的恋情。
强迫型: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标准,注重细节、秩序、道德、流程以及旧有的经验;有完美主义倾向,刻板而苛刻;有过高的控制欲,容易挑剔自己和他人,与人相处存在困难。
被动攻击型:合作性差,在与人配合的过程中表面顺从,内心抗拒,甚至有攻击倾向,很抵触被人控制或剥削,与人合作时容易产生焦虑和抵触心理。
抑郁型:内心消极悲观,容易产生空虚感、脆弱感,觉得生命无意义,自己的人生无价值。对他人也容易感到失望,生活满意度低,容易产生焦虑和郁闷情绪,并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很难有真正快乐的时候,缺乏正面情绪。

这十二种不良的人格类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只是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得特别过度,以至于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也影响了家庭的幸福,最后导致自己成了家庭的麻烦制造者,自己也容易陷入孤立、抑郁、焦虑、暴躁、愤怒、恐惧、忧愁等不良情绪之中。

通常,这些人格类型都是在先天基因与后天不良的成长环境共同的作用下形成的,在生活中又不断地被强化,改变起来非常困难。但却不是无法改变的,美国心理学家Carol S.Dweck博士在其著作《终身成长》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人的思维模式有两大类型,其一是固定思维模式,其二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思维模式者很容易一成不变,认为一切皆不可被改变,命运已被注定,他们相信宿命论。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富有挑战精神,不断地超越自我,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一些看似一成不变的人格特征,通过调整思维模式,是可以逐渐被改变过来的。

这些人格特征严重者,就会成为人格障碍患者。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格障碍患者,我个人的主张是接纳他们,爱他们,帮助他们寻找医生,陪伴他们康复,但不要抛弃他们。我自己身边就有,目前我秉承的就是这一原则。

管控自己容易被激惹的情绪,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伯恩斯情绪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这些疗法对那些容易情绪化的人来说,会有一定的帮助。这些是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改变自我的一些方法。

我们东方智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各流派中也都有许多修炼自我,提升自我素养,改变自我的办法。儒家提倡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修炼体系,如果我们能够把其中的前六项做好,也可以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突破我们的一些人格缺陷。儒家的静坐与内省之法也是管理情绪的好办法。道家也有不少好东西,老子和庄子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优质的思想修炼的办法。

不过就提升精神素养来说,思想与方法最完备的要属佛家。佛教的六度(持戒、忍辱、布施、禅定、精进、般若)是一个完备的精神修炼体系,它包含了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西方心理学的许多疗法都在借鉴佛教的修炼方法。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以及后期的一位大学者龙树菩萨被列为世界十大哲学家之二,不为无因。佛教有一个完备的体系来帮助人脱胎换骨,但这个完备的体系操作起来不容易。对于一般人来说,的确需要一个慈悲为怀的导师才能学习到真正的佛教六度。

持戒要求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佛教有许多戒律,对出家人和俗家弟子的戒律都很多。但简要来说可以概况为十善十恶,佛教认为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旖语、嫉、恚、痴为十大恶,这十大恶若中止,便为十善。持戒要求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实际上可以减少许多人际矛盾。

忍辱则要求我们克制自我的情绪,我们可能会遭遇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那么在这种时候,佛教要求我们对不可更改的事实采取接纳的态度,不恼怒,不去做过多的对抗,宽恕他人。

布施要求我们有慈悲心,把自己的财物、智慧,甚至身体器官都施舍给其他人——最著名的割肉伺鹰典故就是讲佛陀连自己的肉都可以施舍给老鹰吃了。佛教的专业术语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现在当然不建议人随便抛弃自己的身体器官,但是确实可以从多方面帮助他人,提升器量。

禅定则是一种特殊的修行方法,通过静坐观心等方法来使自己平静下来。我们通常所说的坐禅是禅定的一种形式,但是更高级的禅定则是《六祖坛经》中所说的:“内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这种状态需要智慧与阅历上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达到。

精进就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和行为。当我们已经改善了一部分,我们对自己再多提点要求,进一步挑战自我,提升自我。这实际上与成长型思维很相似。

般若则是精神解脱的终极法宝,般若很难意译成中文,它实际上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智慧,或者按照佛教的说法叫觉行合一。是信、愿、行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已经内化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的状态。到了这种状态,人就已经从痛苦中解脱了。

所以佛教的六度也是我常常推荐给一些很难平抑自己内在情绪的患者的自我修习方法,我个人一直在反复使用佛教的六度来提升自我的精神承受力,所以当我意识到自己陷入精神压力之中的时候,我便开始独处一段时间(这类似于佛教的闭关),用佛教的六度理论来帮助自己完成一次跨越。这个过程完成后,思想高度就再上一层,精神上的痛苦也解除了。

我出生在一个佛教家庭中,自己也阅读了许多佛教相关的著作,我虽然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我对佛教六度这种精神修炼的方法还是钦佩之至,六度是一种完美的认知与行为疗法的结合。我觉得任何人在理性的指导下,采用这六种修习自我的方法,都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内核。

但正如佛经中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佛教从一诞生开始,便成了许多人牟利的工具。很多人为了通过它牟利,添加了许多佛陀本人不认可的东西到佛教中,最终导致佛教变样走形。以至于许多人信仰佛教走火入魔,最后不是得到了解脱,反而是受到了伤害。更有甚者,通过宗教骗财骗色,无恶不作。这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如果您在阅读本文后,希望进一步了解本文提及的更深层的知识,更好的管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可以参阅以下著作:

《伯恩斯情绪疗法》(作者伯恩斯)、《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作者Aaron T Beck等)、《辩证行为疗法》(作者马修.麦克斯等)、《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德韦克)、《佛说四十二章经》、《人格:认识自己,做更好的你》(作者丹尼尔.内特尔)、《情感勒索》(作者苏珊.富沃德)、《煤气灯效应》(作者罗宾.斯特恩)、《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作者詹姆斯.霍利斯)、《习得性无助》(作者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作者塞利格曼)。

人的成长是一个毕生都不会停止的过程,愿你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成就更美好的你自己。

爱TA,就不要伤害TA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纷纷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疫情期间,一位初中女同学突然联系孩妈,在视频中对孩妈说,她曾经暗恋过我。我们三人初中同校,我这些年几乎躲开了所有的同学群和同学聚会,在老同学的世界中像消失了一样,除了几个莫逆之交,就没有人知道我的联系方式。

但孩妈还与老同学们有联系,大家也都知道我和她结婚了,所以老同学仍然能加到她的微信。这位女同学后来还要求和我视频,当着孩妈的面对我说,她曾经爱过我,问我听了高兴不高兴。

听完后我很尴尬,她的心中应该再无芥蒂,才敢在我的伴侣面前如此直白地表达她当年对我的爱慕之情。但我听后心中却有伤痛,不是为她而伤痛,毕竟,那时候我没有招惹过她,谈不上让她失恋受苦。我不能为一个暗恋过我的女孩承担感情责任,但是我这一生却也不是在感情上毫无亏欠。

我现在挺怕与异性接触,因为我这该死的人格魅力和这点三脚猫的文采,总能吸引异性,让她们对我一往情深,终身难忘。我说这句话时,不存在丝毫的虚荣心,而是真正痛彻肺腑的忏悔。我不止谈过一场恋爱,但却无法结多次婚,所以也伤过别人的心,这令我一生都有很深的负疚心理,也导致我再也不敢与异性走得太近。

回首往事,这一生希望与我结为连理的女性不止一个。年轻时我不懂事,不知道拒绝他人的好意,未能与人保持安全距离,结果种下结不了婚的情缘,让他人在不如意的人生中苦苦挣扎。每每被触动,我就很难过,这已是我解不开的心结之一。

父母没有给过我正确的婚恋教育,不曾教会我不要轻启感情的按钮,给我的人生留下了一些遗憾。在我们这个国度,性教育被列为禁忌,父母和子女闭口不谈,这真是一大缺憾。我们应该从小就被教育,长大后应该如何择偶,如何恋爱,恋爱后要对爱情和婚姻坚贞,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自伤。

如今我很注意与异性保持距离,总是很礼貌地不与异性走得太近——尤其是不与对我有好感的异性走近。我挺希望我儿子今后不要步我后尘,在婚恋问题上,我不是一个好榜样。

我希望他这辈子选他所爱,爱他所选,一次恋爱,一次婚姻,终生一诺,一诺终生。结不了婚的,就不要去招惹人家,连恋爱都不要谈,不要给人幻想,不要害人。当然,这可能太理想化了,毕竟年轻人谈恋爱不容易一次就谈成功。

佛陀说,“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可尽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他说的“妻子”,是指妻和子。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佛陀是个恐婚主义者,他认为家庭是累赘。他最后出家了,他的妻子和儿子也跟着他出家了,他的儿子罗睺罗还成了他的十大弟子之一,被佛陀授记为“密行第一”。

在这个问题上,我和他的看法不一样。我认可亲密关系,不觉得男女之爱和亲子关系是负担,而觉得这是幸福,并不排斥与相爱的人陪伴一辈子。所以虽然我也想出家体验一下——毕竟那也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但前提是陪伴侣和父母走完这一生,我不想因为自己而给其他人带来伤痛。

东南亚的一些崇尚佛教的国家盛行短期出家,许多人都有过短期出家的经历。但在我们这个文化环境下,这样做很容易给家人带来麻烦,让他们遭受非议和痛苦。我这种六根未净,还牵挂着家人和伴侣的人是不愿意冒这个险的。

我现在人到中年,会经常反思自己犯下的过错。不但在两性关系上反思自己的过错,在亲子关系上也反思自己的过错。最近和我儿子外出旅游时,我还特地问他,他小时候我也曾体罚过他,这种体罚行为有没有给他的童年带来创伤。我向他道歉,并希望他今后有孩子时,千万不要再有体罚行为。

我儿子很幽默地说,小时候我总是在他跟小伙伴打架打输了,回家哭哭啼啼,不允许他哭,要他有阳刚之气时才体罚他。他把这形容为,在外挨打一次,回家再挨打一次。但是他笑着说,这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童年创伤,毕竟我这个做爸爸的还是很爱他,给过他充足的关爱、肯定和保护的。

我现在的工作本质是在修补他人破碎的人生,在日常工作中,我接触到的太多人是被爱所伤——被父母和亲密对象所伤的最多,有些创伤很难被修复。很多人之所以痛苦一生,都是因为最初本应爱他们的人给予的不是爱,而是虐待和伤害,这给他们留下了严重的创伤。

这种工作性质一方面会促使我反思自己对他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让我意识到爱的教育的重要性。很多人根本不懂得如何健康的去爱自己的伴侣和子女,他们把他们从父母那里沿袭而来的错误的爱的方式,在其他人身上重复,导致无数人心灵破碎,命运坎坷。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没有奇迹,只有常规。

——周有光

在今年8月份我精神崩溃的那段日子里,有一次我去我的小菜园挖地,挖土时,我听到震水音。我左看右看,旁边没有人在浇水。那一刻我感到毛骨悚然,因为挖土不应该有震水音。而我当时正处在精神压力巨大的时刻,我开始疑神疑鬼,觉得这一定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那天早上我去菜园的路上还听到公园里有人吹奏哀乐,这更加重了我的疑虑,我非常焦虑地跟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打电话,叫他们不要接近水源。我当时担心这是第六感在提醒我亲人们要出事了,打完电话我仍然高度紧张。作为一个在正常状态下意志坚定的无神论者,在那一刻我也怀疑存在神。但实际上从那时到现在,我生命中所有的重要亲人都没有出过什么事情。

国庆节,我再次去我的小菜园里挖地,挖土的时候,又一次听到和上次一模一样的震水音。但这次我已经不再抑郁和焦虑了,我仔细分析原因,最后想明白了,原来我的那块小菜地,每隔1-3天便会浇一次水,每次我都浇得很透。所以我的这块小菜园深层的土壤很湿,挖土时有震水音不足为奇。

假如没有第二次挖土时的震水音,我可能对第一次出现的震水音,至今仍然不明所以,也倾向于认为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现象。但是有了第二次震水音后,我就知道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像我这么坚定的一个无神论者,在内心强烈的悲痛情绪的作用下,也能出现这种怀疑鬼神的现象。那么那些心理比我脆弱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自己看到鬼神就不足为怪了。

知乎上有个处在康复期的重度抑郁症患者,画出了自己在重度抑郁期间对自己房间的感受,他当时觉得自己房间里到处都是神秘的鬼魂,而且他还看得一清二楚。他准确地画出了这些鬼神的像,还把他们所在的位置都标注出来了。当他服药康复后,他每天都见到的那些鬼魂不再存在了,他自己也清醒了,知道了之前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幻觉。

有许多疾病都会在情绪紧张时诱发一过性的精神病现象,当病人处在这种状态时,他们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异象,而且还能听到一些声音,这是幻觉和幻听。有的人看到了死去的亲人,有的人看到了观音菩萨或其他的神仙。

我国民间的出马仙或萨满,就利用这个原理,通过一种调动病人情绪的方法,激发病人产生幻觉和幻听现象。一些小毛病可能会因此而治愈,但是一些难以根治的毛病却很容易因为这些不良影响而愈发严重。所以这种过去盛行的疗法,现在渐渐不再被人们采用,因为风险太大。我初中时的校长晚年时就因为经常找出马仙作法,最后发疯了。

说到我们中国人信奉的观音菩萨,这纯属我们中国民间想象中的一个人物,她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如果我们了解佛教历史的话,就应该知道观音菩萨本名观自在菩萨,他是个男人,是转轮圣王之子。但在中国民间,以讹传讹,他渐渐变成了一个女性。

所以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他们看到了观音菩萨,我们不禁要疑问,看到这本属误传的、在历史上都不存在的一个女性菩萨的人不明摆着是产生幻觉了吗?而且,如果我们对早期的佛教造像有研究的话,我们会发现,早期的佛像和我们今天的佛像不一样,那么我们看得那么真切的佛像,就纯属我们处在极端情绪化状态中的一种幻觉,这种幻觉是不真实的。

实际上,不但儒家经典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正统的佛教也是不允许乱言神通的,佛陀在世的时候就禁止弟子乱讲神通。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大多数被视为伪经,因为它们是佛陀去世后数百年,被人陆陆续续结集而成的。我们可以想象,今天的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制造一个清代早期的人物所说的话,可靠性到底有多差。早期的用巴利文书写的原始佛教经典,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哲学寓言组成的,许多内容与后期的佛教经典大相径庭。

我自己以前看许多佛经,但是现在渐渐地只看《佛说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法句经》和《金刚经》等几部佛经,因为这些佛经被公认为是最接近佛陀原意的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号称凝聚了佛教教义的精华,其内容简短得就跟老子的《道德经》一样,平易得和《论语》不相上下,也不讲鬼神,就只是一些简单质朴的为人处世和解脱精神痛苦的哲理。

我也接触了一下算卦之术,并对其一定的精准性感到十分诧异。但进一步的研究之后发现,中国古代的算卦之术,真的是凝聚了当初的设计者的心血之作。每个卦象对应的是一种人格特征,我们实际上是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来推断他们一生中会发生的大事的,甚至可以把他们出现各种重大状况的年龄都推测出来。这一点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都有精准的总结。

如果我们阅读过人格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再来看周易的卦象背后的含义,我们会多少有点吃惊地发现他们的雷同之处很多。我们的老祖先对人格心理已经有很深的研究,这种研究被术士们融进了他们的算卦之术中。这可能就像《圣经》中所说的那样,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今天所学的人格心理学的内容,几千年前,就有人总结出来了,只是不像现在这样精准。

如果我们找一个精神科医生来给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测试,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去诊断患者存在什么问题,再根据这些疾病的一般规律来推测患者的行为,那这个准确度就会比算卦高许多。但正规的精神科医生不这样做,他们帮助患者去治疗他们的疾病,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他们的命运。

我的许多癌症患者算过命,有的准,有的不准。有些算命的断言患者只能活多久,但在有效的治疗下,患者的生存期远远超过了算命先生算的生存期。

最近我看到一个女明星再次离婚并第三次结婚,我发现她每次婚姻就只能维持七年,我甚是怀疑这个女明星存在某些人格障碍,导致她无法维持长期的亲密关系。我也发现有些算命先生给人算感情的时候,也喜欢以七年为期,而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夫妻之间存在七年之痒。这说明两性之间的关系在七年的时候是一个坎儿,跨得过去的就跨过去了,跨不过去的就卡在第七年了。

脆弱敏感的人很容易成为宿命论者,也很容易在情绪激动时,出现一过性的幻觉。但是这些患者经科学规范的治疗后,将不会再有这种症状。最典型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经常存在幻觉和幻听,但服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后,他们变成了正常人,再也没有类似的症状,也能正常工作了。

所以人在生病的状态下,很容易因为自我怀疑和心理暗示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很不正常的想法。这时候,家属要有一定的定力和摄受力,不要跟着病人的思维走。要秉承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原则,带病人进行科学与规范的治疗。治疗成功后,病人就不会再有这些幻觉。切忌因为这类幻觉而放弃规范治疗,那样最终只会误了病人,也破坏了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