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验方

可治疗呼吸道感染后遗症(包括新冠后遗症)的“麦冬平肺饮”

《外科正宗》中有一张治疗“肺痈”的麦冬平肺饮,该方源自于《杂病源流犀烛》中的“麦冬清肺饮”。该方组成为:人参、麦门冬、赤芍、槟榔、赤茯苓、陈皮、桔梗各1钱(3g),甘草5分(1.5g),用一碗水(约300ml),煎至8分碗(约240ml),去滓,空腹温服,每日2次。

麦冬平肺饮有益气养阴、化瘀排脓的功效,主治肺痈初起,咳嗽气急,胸中隐痛,咯吐浓痰;或麻疹后毒归于肺,肺焦叶举,咳嗽,气喘息高,连声不止,甚至咳血,或呛出饮食。从以上症状描述来看,本方适合多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后遗症,包括目前较为多见的新冠后遗症。

本方的组方思路表明古人对临床表现为痰多、气急、咳喘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病理的认识为“痰瘀互结,虚实并见”,古人认为此类慢性呼吸道疾病多同时存在正虚和邪实的病机,而且“久病必虚、久病必瘀”,故当以“扶正固本、祛邪、化瘀、化痰、止咳”的治则综合治之。

本方中的人参大补元气,麦门冬滋阴润肺,赤芍活血化瘀,槟榔理气消痰,赤茯苓健脾化湿兼安神助眠,陈皮化痰止咳,桔梗和甘草组合是《金匮要略》中的桔梗排脓汤,是治疗痰多咳嗽的经典名方。诸药合在一起,就起到了扶正、健脾、安神、祛痰、化湿、化瘀、止咳的作用。这种组方思路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论思维特点,所以有一定的疗效。

肺痈的临床症状与肺脓疡、肺气肿、慢阻肺等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相似,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和异病同治原则,本方适合多种呼吸道疾病出现上述症状者。此类疾病多为慢性病,病程很长,治疗也非短期可以收功的。患者在使用本方后如果有效,可以按照本方的比例制作一批丸药服用,也可以熬成膏滋,慢慢调理。

简易化痰止咳方:橘甘散

《医学入门》中有一张非常简单的治疗咳嗽痰多的方剂,名为橘甘散。该方组成为:橘皮(去白,可用药店里的陈皮)4两(120g),炙甘草1两(30g)。以上两味,共为细末。每次取2钱(6g),白汤调服,每日2次。慢性病者,可改散剂为丸剂,加炼蜜适量为赋形剂,将本方各药制作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服用6克丸药。亦可将橘皮与甘草按照4:1的比例泡茶喝。

本方有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咳嗽痰多。

本方中的橘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常用别名陈皮、广陈皮、新会皮,传统中医认为其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之功,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也可用于痰湿壅肺所致的咳嗽气喘。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陈皮有祛痰、止咳、抗炎、抗菌、抗过敏等作用,确实对咳喘患者有一定的对症支持治疗效果。

本方中的甘草有较强的祛痰止咳的功效,以甘草制成的中成药甘草片是常用的一种祛痰止咳药。甘草除可祛痰止咳外,尚可补中益气,解毒,止痛止痉,缓和药性。现代药理显示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及性激素样作用,并能祛痰、止咳、抗炎、抗菌、抗心律失常等。

橘皮与甘草合而用之,其祛痰止咳的功效就会更加显著。本方重用橘皮,则其化痰的力度更为突出。本方虽然只有两味药,但组合得当,相得益彰,功效却很好。

清肺化痰止咳的“百药煎”和“理肺丸”

《世医得效方》中有一张名为“理肺丸”的处方,该方组成为:诃子(去核)、百药煎、五味子(微炒)、条参、款冬花蕊、杏仁、知母、贝母、甜葶苈子、紫菀、百合、甘草节各5钱。

上药共为末,用白茅根1.5kg,研取自然汁,入瓷石器中熬成膏,加好蜜2两(60g),熬匀,候冷,调和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取3钱(9g),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本方功效为清肺化痰,主治热痰内蕴,致患肺痈,咳唾不利,胸膈迫塞。

本方中有一味不常见的中药百药煎,百药煎是五倍子和茶叶末等混合在一起,发酵而成的一种块状物,因炮制过程中用到许多种中药,故名百药煎。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改良百药煎的炮制方法,所以其功效也越来越好。

《本草蒙筌》记载其炮制方法如下:新鲜五倍子十斤,捣烂,细磁缸盛,稻草盖盦七昼夜,取出复捣,加桔梗、甘草末各二两,又盦一七,仍捣仍盦。务过七次,捏成饼,晒干任用。

《医学入门》记载其炮制方法如下:用五倍子十斤,乌梅、白矾各一斤,酒曲四两。将水红蓼三斤,煎水去渣,入乌梅煎,不可多水,要得其所,却入五倍子粗末并矾、曲和匀,如作酒曲样,入磁器内。遮不见风,候生白,取出晒干听用。

《本草纲目》记载的百药煎炮制方法如下:五倍子一斤,生糯米一两,滚水浸过,细茶一两同炒,共研末,入罐内封固六月,要一七取开,配合用。又:五倍子一斤研末,酒曲半斤,细茶一把研末,右用小蓼汁调匀,入钵中按紧,上以长稻草封固,另用箩一个,多着稻草,将药钵坐草中,上以稻草盖,置净处,过一七后,看药上长起长霜,则药已成矣。或捏作丸,或作饼。晒干,才可收用。

百药煎是古代治疗呼吸道疾病的一种非常常用的中药,《本草蒙筌》记载其功效为“治肺胀喘咳不休”。《医学入门》记载其功效为“润肺治嗽,化痰,止渴。疗肠风下血;为末糁诸疮,干水敛口”。
《本草纲目》记载其功效为“清肺化痰,定嗽解热,生津止渴,收湿消酒。止下血,久痢,脱肛,面鼻疳蚀,口舌糜烂,风湿诸疮等”。

百药煎为五倍子的炮制品,其功效较五倍子更好,而副作用则更小,《本草纲目》:“百药煎,功与五倍子不异。但经酿造,其体轻虚,其性浮收,且味带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饮热渴诸病,含噙尤为相宜。”

百药煎这种制药方法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我国南方至今仍然有仿造百药煎的做法制作而成的八仙果,其功效主要也是止咳平喘,它是将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冰片塞入葡萄柚的果肉处,然后发酵而成,这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理肺丸是在百药煎的基础上加了许多止咳平喘药,它可以说是百药煎的一个升级版。本方中的诃子、五味子、款冬花蕊、杏仁、贝母、知母、葶苈子、紫菀、百合、甘草等均为常见的止咳药,所用白茅根则有较强的清肺热之功。

肺痈是一种非常难治的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严重者甚至会咯吐脓血。中医认为肺痈主要是由于热毒蕴结于肺,致肺叶生疮所致。肺痈的临床症状与现代的气管炎、肺脓疡、肺癌等多种呼吸道疾病相似。

理肺丸是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它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方中的五倍子不但对普通的呼吸道疾病有治疗作用,对肺癌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温中止泻的“香连治中汤”

《重订通素伤寒论》中有一张名为“香连治中汤”的方子,其组成为:广木香八分(2.4g),潞党参2钱(6g,米炒),黑炮姜3分(0.9g),炒广陈皮1钱(3g),小川黄连6分(1.8g,醋炒),生冬白术1钱5分(4.5g),清炙甘草5分(1.5g),小青皮6分(1.8g)。用法为水煎服,每日2次,温服。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本方有抑肝扶脾,温中止泻的功效,主治肝阳下迫,脾阳亦衰,大便飨泄,肠鸣腹痛,欲泄而不得畅泄,即泄亦里急气坠,脉左弦右弱者。

本方是在六君汤(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组成)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其组方思路与现代中成药复方黄连素较为接近,二者适应症也接近。本方所治疗的疾病,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慢性病相似,部分癌症患者在放化疗或服用靶向药期间或之后,也可能会出现这些症状。对这类患者,皆可使用本方治疗。

本方中的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木香、陈皮、青皮理气止痛;黄连中所含的小檗碱有广谱的抗菌作用,止泻效果较好;炮姜温中散寒,兼能止泻止痛。合而用之,就有温中止泻之功效。

放疗患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尚有便血现象,这类患者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味侧柏炭、血余炭、槐花、地榆炭等药;五更泻者,可将本方与四神丸合用;腹痛甚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白芍;伴恶心呕吐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藿香、佩兰、法半夏、竹茹等;泛酸烧心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乌贼骨、白及等;呃逆频频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丁香、柿蒂等。

《杨氏家藏方》治疗中暑的“泼火散”

《杨氏家藏方》中收录了一张名为“泼火散”的方剂,该方组成为:青橘皮(去白)、赤芍药、黄连(去须)、地榆各等份。以上药共制为细末,每次取1钱,浆水调服;热泻,用冷水调服,不拘时候。

本方有泻火凉血的作用,主治中暑所致的烦躁发渴,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血痢,妇人热崩等。如患者有蓄热所致的血热妄行,加甘草等份。

中暑为夏季常见病,现代又叫热射病。严重的中暑会危及人的生命,所以暑季应尽量避免在高温环境下暴露太久,如有头痛、恶心、腹泻等现象,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严重的热射病,难以抢救。

泼火散是古人治疗中暑的常用方,此方中的黄连是治疗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用药,现代制药企业将其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提炼出来,做成了黄连素片(或名盐酸小檗碱片),黄连素片也可以用来治疗急性肠胃炎。

本方中的赤芍有凉血活血之效,地榆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二者可佐助黄连滋阴凉血,泻热降火。青橘皮不好买到,可以用枳实代替,青橘皮有疏肝破气,消滞化积之功效,中暑多伴随急性消化道反应,用青橘皮可缓解相应症状。

本方可煎为较稀之汤液,供中暑患者当茶饮服用,其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