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随笔

是我喜欢解难题,还是难题喜欢来找我?

孩儿妈和我是初中和高中时的同学,我们互相见证过对方的成长,用中国人的俗话说,我们算是青梅竹马,她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对我了解得最多的人,她见过我的过去、现在,也还会见证我的未来。她多次对我说,在她看来,我总是在选择最难的路去走,总是去做最难的题,活得很不轻松!

这似乎是我的宿命,我回顾自己的前半生,从学生时代到走出社会,一直都摆脱不了这种宿命。学生时代,我总容易卷入各种纷争,承担着最难的息纷止争的责任。也总是被各科老师寄予很高的期望,解他们出的最难的压轴题。从学校出来后,原生家庭、结婚后的大家庭和自己的小家庭,也总有各种各样的难题要我去解决。工作上,碰到最棘手的问题时,身旁的人也总喜欢把眼光投向我。

我记得高一秋季农忙假(这个假期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古老的传说)结束,我们返校时,教我们语文的杨老师收走了放假前布置给我们的作业——他让我们每个人在农忙假期间写一篇描述自己内心感受的文章。我洋洋洒洒的写了八千多字,其他同学没有写超过三千字的。我本以为老师会对我写的文章很满意,谁知他不假辞色的把我们全班同学都训斥了一顿。

他说你们写的东西都没法看,周志远写的虽然有那么点意思,但是文章像兔子尾巴那么短,感觉刚刚吃到萝卜的味道,萝卜就没了似的,总之也是一坨屎。十五六岁时的我多少也有点虚荣心,被老师这么一顿训,感觉很丢脸。

这就是那年代的湖北黄冈地区的教师的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之高,不是现在的年轻老师们理解得了的。所以我们那个时代,我们老家黄冈的教育独步中国,出了很多怪咖式的学生。全国的中学生一听黄冈试卷,也都充满了敬畏心理,那些试题,好多人做到小腿肚子抽筋都做不出来。

我可能也算得上这批怪咖中的一个,虽然在我上学的时候,我被其他的比我水平高许多的怪咖们碾压得嗷嗷叫唤过。但在恒心、毅力、脸皮和胆略等方面,我也碾压过他们——他们好多人早已功成名就,成为行业翘楚,提前退休,颐养天年去了。我还有勇气厚着脸皮,苦哈哈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头再来,继续在他们屁股后头追赶他们,单就这股子蛮劲,也足以位列怪咖仙班。

孩儿妈还说,我这种人在国内,大概也只适合呆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因为呆在其他地方都会显得太“各色”了,很难生存。“各色”是北京地区的土话,用来形容一个人太过独特。孩儿妈和我认识已经32年了,结婚也满了20年,我们的娃儿都成年了。在一起这么久,她还是认为我“各色”得太过显眼,以至于在她认识的所有的人中至今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可见我确实很“各色”。

北京是座万人如海一身藏的大都市,包容性极好——大家都无视你的存在,把你当空气,包容性当然好。所以北京这座城市的确适合另类人士生存,但可能也只适合早年来北京打拼过的另类人士生存。毕竟我刚来北京那会儿,在上地那一带租赁的小平房月租只用50-80元,漂在北京成本不算太高。

所以那会儿上地、树村和梅园一带经常可见各种各样奇装异扮的文艺青年,以及我这样的头脑发热、神经错乱、满腔热血,总想拯救世界的“精神小伙”。我记得二十年前国家图书馆门口,甚至经常有人在地上摆张写满了文字的布告——布告内容大多为自己写了多么“惊世骇俗”的著作或做出了多么伟大的发明,他们就这样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他们比起来,我这种怪咖还算比较接近正常人。我的汹涌澎湃全部藏在自己的内心,外面表现出来的是一个面容和善,甚至略显腼腆的乡下来的土包子。

现在京城房价昂贵,北京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居不易”之地。众所周知,我们这类行为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大多缺乏谋生能力,所以在北京很难生存下来——在这方面,我自己算个另类中的另类,我居然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所以可以把另类坚持到底。这要感谢造物主,它对我的厚爱令我感激涕零。

现在的青年们似乎比我们那时候的青年们少了点躁动,也不像我们那会儿的青年们那么蠢萌和不可一世——我们那年代,很多人感染了一种不可救药、终身难愈的病,我们有种很难评判其是非对错的认知,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而且也总有一股舍我其谁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哪怕我们落魄到要铺张报纸,睡在桥洞底下,我们依然认为自己总有一天能够影响这个世界。

我在我的同龄人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我自己也曾在火车站候车厅、公园长椅、桥洞底下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漫漫长夜,一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喂蚊子,一边依然充满了幻想,相信自己有一天会具备影响和改变世界的能力。这一信念直到现在仍然在支撑着我前行,让我在做人生选择时,如孩儿妈所说的那样,总是选择最难走的路和最棘手的难题。

也许现在的青年中也有不少人像我年轻时一样身上冒着这股傻气,只是我没有机会接触到他们,毕竟精神小伙们永远只愿与同样的精神小伙或精神小妹们打交道,他们耻于与我这样的老卒为伍。

像我这种从内到外都在冒着傻气的人,在人群中辨识度极高,我们头角峥嵘,总是不自量力,撞到南墙也不见得会回头,而是继续去找新的南墙撞。我中学时代的恩师经常在我拍案而起时,给我打电话,苦口婆心地劝说我冷静点,不要太冒险,他怕我掉进坑里了。

他作为旁观者,能看到问题的另一面,那一面就是也许不是我选择了最棘手的难题,而是那些最棘手的难题选择了我。我身上也许有某种特质,导致我很容易成为被难题选择的人。而每个棘手的难题的背后都充满了风险,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去冒太大的风险。

人世间确实有一些人继承了某些特殊的基因,这些基因让他们一辈子注定了要与难题共生。到最后,其实已经分不清是他们喜欢解难题,还是难题总喜欢找上他们。我如今与那些棘手的疾病打交道,总是感觉自己的水平实在是太差,无法做出令我自己满意的成绩来,时时有挫败感,但却又始终无法摆脱它们,一直和它们缠斗不休。

我似乎没有对自己满意的时候,从来不觉得自己水平高,即便有些病人自己已经很满意了,我依然不满意。我总在试图寻找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也总在寻找能把问题解决得更好的办法。这种感觉就像我高一时写文章被老师认为水平太低后的反应一样,我的心中既有沮丧,又有不甘,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又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继续往前行。这样的轮回何时是终点?只怕要至死方休!

难题已经成为我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把它们从我的人生中切割出去,我的人生会怎样呢?真的会像孩妈想的那样轻松许多吗?还是我会因此而陷入“Who am I? Where am I? Where am I come from? Where am I going?”这样的无休无止地思考之中,内耗不已,不知所措呢?我不知道,也无暇去想这些问题,因为我的眼前总有很多棘手的难题尚未解决完,我还停不下来。

难题未必会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但却能让我们的人生具有某种凝聚力,不至于涣散成一堆散沙,也不至于百无聊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很感谢此生遇到的各种难题,它们战胜了过去的我,成就了现在的我,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塑造未来的我。

写在2024学年开学季:学无止境,砥砺前行

开学季,神兽们归笼了,我也开始了自己的新学年。这一年对我很重要,也很关键,这是我未来六年中最辛苦的一年。要想实现我的心愿——在我有生之年,真正全面的深入到广义的生命科学之中,以最宽阔的视野去研究疾病,我需要在这一年完成许多知识衔接的工作。而由于身份特殊,我又无法完全放弃自己的工作,毕竟那关系着数以千计的人的生命和他们家庭的幸福。所以我只能尽一切努力,高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离开学校太久了,我连小学数学中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定义是什么都忘记了,碰到这些概念时,我不得不去寻找小学课程重新学习。虽然靠着猜测也大致知道这些概念指的是什么,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岁月的关系,我的知识链断得实在太厉害了。为了尽快把断掉的知识链重新连接起来,我从暑期便开始了全面的复习。语言和基础科学是深入学习生命科学的根基,如果没有决心把这个根基捡回来,贯通中西医就是一句此生不可能实现的空谈。

前不久有人问我怎么看待现在中医类专业招生要求考生必须选考生物与化学这一热门话题。我回复他,我非常支持这一改革,在当前这个时代,一个人从医,如果不懂自然科学——尤其是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生物与化学,那他一生可能会闹出许多医疗事故而不自知,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医师,这都是灾难 。社会在进步,我们每个人要么与时俱进,要么被时代淘汰,这没什么好抱怨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不会因为任何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停滞不前。我们要有“发皇古义,融汇新知”的自觉,我们的传统医学才不至于那么容易灭亡。儒家经典《礼记》极为提倡的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革新精神,而不是守旧。

继承精华,抛弃糟粕,推陈出新,这是我们对先辈们表达敬意的最好的方式。我相信每一个呕心沥血地治过病的医者都希望医学不断进步,希望后人能够超越自己,找到自己解决不了的疾病的解决方案,弥补自己在一些病人撒手人寰前夕那束手无策的遗憾。那些真正热爱医学的人投身到医学事业之中,殚精竭虑,穷一生之心血,所为何事?不正是为了促进医学的进步,为了我们的亲人们和后人们能少受点疾病的折磨吗?

从古至今,许多名医学医的初衷是为了缓解自己或自己的亲人们的痛苦,只是学着学着,便渐渐地发现,掌握了这门技术后,终我们一生,我们都要过“此身非我有”的生活了。无论一个医者思想多么独立,灵魂多么自由,他们都无法摆脱这种“此身非我有”的命运。医疗技术是一种公共资源,医生们作为这种技术的载体,自身也成了一种公共资源,注定了要终生性地为社会服务。

我们只有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一身份所承载的社会期待,我们才有动力和耐心把我们的工作做到最好,也才有动力去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去推动医学的进步,并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乐趣,而非抱怨我们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劳累和痛苦。

我这一年的学习任务很重,要学完的课本和要做完的习题集加起来有一百多本,所以时间上非常紧张。我只能把工作时间统一安排在下午5点到7点半,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控制新增工作量,才能保证学习计划不至于半途而废。把我的时间碎片化,会大幅降低我的学习效率。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这一安排,逐渐适应这一转变。

我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既然已经选择好了未来的路,便不会再回头,也不会半途而废。我相信上天不会辜负一个勤奋的人,未来的六年,它必会在学业上给我一些回报,六年后,我会上一个很大的台阶。

在这个过程中,我必须得有所牺牲,要全面的调整自己的身心意,也要调整自己的生活和作息习惯。但无论多忙碌,既往有效的患者,我都不会轻易放弃,只要大家需要,我还会为大家的生命保驾护航。只是希望大家也能体谅我眼下学习任务的沉重,尽量节约我的时间,咨询时做好准备工作,提高效率,避免过多的消耗我的精力,让我多点学习和休息时间。

接下来的几年,我也将会尽量保持每天都写作的习惯,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可能无法再保障写作质量,有时候会写非常粗糙和简短的文章。这么做纯粹是为了更好的自律,在新增了繁重的学业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这一已坚持了30年的习惯,战胜自己的惰性而已——人类的惰性非常强大,唯有更强的自律精神才能战胜它。

我也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活得更积极一些,在你们能力范围内,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精彩一些。祝福你们,也祝福我自己,希望我们的未来都能比今天更有意义。

曲折的脱产之路

好几年前我就想脱产学习几年,但是总是很难实现这个愿望,因为服务的患者实在太多了。最近终于渐渐地走上了脱产的轨道,严格说来,还不是完全脱产,因为还在维持部分患者,只是把每天的工作时间严格控制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晚上5点到7点半。

人到中年,工作量又不小,脱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家事和工作上的事情经常会让脱产计划流产,也会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所以我今日的脱产,实际上经历了一个长达一年多的转型时间。过去一年,我一边逐渐减少工作量,一边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这个暑期,我终于渐渐地走进了近乎真正的脱产状态了。这里特别要感谢国家图书馆,这段时间,除非有意外情况,否则我每天都会早早地去国图门口排队。排队时拿出口袋书学习英语,国图开馆后我进入图书馆,在阅览室找个有电源的位置,将电脑连接上电源之后,听听网课,听完就做题,巩固所学的知识。每天集中精力学习某一科的几个知识点,边学边练,慢慢的,心就彻底静下来了。

到最近,我感觉自己已经与高中二年级时的状态相差无几。早上九点钟到下午五点钟,我已经能强制性断网,在图书馆里非常专注地学习,中午在国图午休半个小时左右。记忆力确实不如青年时期,但是理解能力比那时候强多了,所以学习效率与高中时期应该不相伯仲。除了白天在图书馆之外,还有两个时间段在集中学习,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学习到七点。晚上八点学到九点,九点半左右入睡。

我在高中时期,各科都处于高平衡状态,那时候打下的底子挺扎实,现在脱产学习,倒也没有吃力的感觉。虽然如今中学和大学教材与我青年时期相比,变化都很大,但也不至于把我难倒。每天的学习都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这让人心底特别充实和愉快。

只是有得必有失,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后,就没有办法像过去一样工作了。除了减少工作量,没有更好的选择。本来想尽可能地兼顾一下工作和学习,最后发现鱼和熊掌很难兼得。有限的精力只能用来做有限的工作,九月份后我还要进一步地减少工作量,因为无法专注于工作会耽误病人。

这是我人生的一次重大的转向,孩子上大学后,我和孩妈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高考上,如今孩子成人了,也上大学了,他今后的人生之路靠他自己独立去走了,少了这份责任后,我也在调整我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后半生是无需也不可能再为钱工作的,剩下的人生之旅不长也不短,如果利用得好,是可以做出一番有价值的事业来的。经历脱产学习的阵痛后,我相信自己这一生还会有一段很长的坦途。所以在再度进高校学习后是混学历还是认真学之间,我选择了认真学。要想认真学,就要把遗忘掉的知识都重新捡起来,因为这些知识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基础不牢,学什么都会似是而非。

中年人在品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体验过生离死别的苦痛后,对学习会有一种不同于年轻人的虔诚。我们有更明确的目标、更坚定的意志力,也有更强的自制力和更稳定的情绪,这可以稍稍弥补一下年龄上的劣势。我不确定自己在现在这个年龄段是否还有青年时期那么好的创造力,但确信即便已经不再青春年少,却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开弓没有回头箭,继续往前走吧!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渡尽劫波初心在——写在45周岁生日时

今天是我45周岁的生日,过了这一天,我就进入46岁(虚岁47岁)了。

昨天,北京金融法院的法官给我发来了我与某保险公司的代位求偿纠纷的终审判决书,终审维持了一审的判决,驳回了该保险公司的上诉。这意味着我2023年11月19日发生的交通事故引发的这场代位求偿纠纷的终审,我又胜诉了。这是我此生经历的第一场官司,在不被北京市法律工作者看好的情况下,一审和二审我都通过逻辑严密的辩护胜诉了。

这首先要感谢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帮我出谋划策的朋友们,也要感谢那些坦言我大概率赢不了的朋友们。他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启迪了我的思考,让我形成了更为缜密的辩护思路,使得这场官司的另一方的法务人员在一审和二审中都无力招架。

这是北京市首例如此判决的案例,我的这一案例改写了北京市既往的审判惯例。我不知道从此以后北京市的类似纠纷是否会参照我的这一案例判决,但我总算是在北京市实现了零的突破。我个人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这场胜仗对推动法治的进步,也许做出了一点点贡献。

我国不同省份的法院对交通事故中,非机动车和行人在被交通部门判定有责任的情况下,应不应该赔偿机动车车损的问题上,判决思路是不相同的。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判决思路,一种判决思路认为非机动车和行人应该承担机动车车损,另一种判决思路认为非机动车和行人不应该承担机动车车损,只应该通过减轻机动车向非机动车赔偿的比例来体现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过错评估。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这两种判决思路都有大量的案例,同类案件不同判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北京市既往是支持非机动和行人应该赔偿机动车车损的,重庆、辽宁、内蒙等地也支持非机动车和行人应该赔偿机动车车损。所以在这些地区,非机动和行人一旦与机动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可能就不但人会受伤乃至死亡,还可能要赔偿机动车的修车费。但上海、天津、广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法院是不支持非机动车和行人应该赔偿机动车修车费的。我咨询过北京市的法官、律师、交通警察,他们无一例外地告诉我,我的官司必输无疑,所以我在一审和终审中都胜诉了,他们都感到很意外。

实际上在二审中,对方法务举了他2023年打的一场同类的官司为证,希望二审法官推翻一审的判决。在那场官司中,非机动车一方被撞死了,但保险公司的法务还是胜诉了,成功的从死者的遗产中要到了汽车修理费,与他对垒的是北京市某律所三个专业的律师。所以,我之前请教的北京市的律师、法官和交警们都如此肯定地认为我必输无疑,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我赢来的这一判决在全国的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保险人代位求偿纠纷中,也是改写了既往的司法惯例的首例判决。我的这场官司或许会成为典型的风向标案例之一,被其他的法律专业人士参考和引用。因此,它对推动我国法治进步也有一点积极的意义。

我曾想过我可能会有一线胜诉的机会,但万万没想到胜诉得这么容易。一个法官朋友看完我在一审和二审中写的辩护状后,反问我,逻辑如此严密的辩护状,你自己如果是法官的话,你反驳得了吗?他还说如果我改行当律师,可以成为中国最顶级的大律师之一,这是由我缜密的思维能力决定的。

一审结束后,我曾撰文介绍过我是如何打赢这场官司的(见拙文《我是怎样打赢一场法律专业人士不看好的车祸理赔官司的》)。很巧的是,这篇文章被北京市的另一位同类事故当事人家属看到了,他联系并告诉我,他们目前正在面临着同样的官司。我的胜诉鼓舞了他,他也从我公布的辩护思路中受到了启迪,他正打算借鉴我的辩护思路去应诉。

我希望他也能成功,只要有几个案例成功了,未来北京市的类似案件的审判规则就彻底改变了。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我的辩护思路中受益,在类似的官司中胜诉。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们就会知难而退,不再在这样的问题上白费力气,起诉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法保护弱者的立法精神和我国政府为促进司法公正而大力推行的以类案同判制度为核心的第五次司法改革的精神也能得到彰显。

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我们湖北老家的一位叫孙志刚的青年在外务工期间,被联防人员查暂住证时遭殴打致死,而不惜冒着被打击报复的风险,参与到呼吁废止中国城市管理收容条例的活动之中,写作了多篇在网络上影响力较大的文章,成为当时主要的意见领袖之一。

最终这件事情引爆了舆情,当时一同参与这一活动的热心人士们的呼吁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回应,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总理签署了废止城市管理收容条例的法律文件,从此我国在异地务工的人员再也不用因为身上没带暂住证而忐忑不安了。

45岁,我又因为涉入这样一场诉讼,成功地打破了北京市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直辖市的审判惯例,改写了固有规则。我觉得这两件事情对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我此生能够参与到这样的两件事情之中,也不算虚度了。

打这场官司时,我跟孩儿妈说,无论我们胜诉还是败诉,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我努力去应诉是为了改变社会现状,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也应淡然处之,不对任何人怀恨在心。如果我们败诉了,那就当这笔钱是给保险公司员工的养家费,保险公司为社会解决了就业问题,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法官如果判我们败诉,也有其道理,毕竟这个问题站在不同立场上去看,结论不一样。

我还劝慰她,不要因为我们遭遇的任何不顺太过焦虑,我们应该把自己所遭遇的一切都当作上天安排的磨炼我们的历程。我们只有经历了这些历程,我们的心智才能得到成长。同时,我们也应把这些当作我们要去承担的社会责任。生而为人,我们活在这个社会,又繁衍了后代,我们有去改进社会的义务,让这个社会变得更适合大家共同生存,这是对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孩妈说,她是个小女人,无法把自己的思想境界拔高到这种程度,她只要自己的丈夫安全就行,如果败诉了要赔钱,她就拿她的工资去帮我赔,她希望我的心情不受影响。对她来说,我在一场车祸中幸存下来,就已经是上苍在眷顾她,她知足了,她能接受坏结果,赔钱就当消灾。

我已经在这世上过了半生,经历过许多风雨和坎坷,但还是没有被改造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我的初心还在,依然怀抱理想主义,对促进社会进步一直都有自己的执念。虽然我自己也算不上好家伙,有许多臭毛病,在情感上也亏欠过许多人,但是我还是认为好的社会制度对所有人都有益,我应该参与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我之所以长期笔耕不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希望促进社会的进步。

单个自然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是不断努力,或多或少也有点作用。和少年时代急于求成相比,人到中年多了份淡定从容,我们想做成一件事情,会不急不躁地去做。同时,我们也知道了社会的复杂性,知道改变这个世界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而非靠一些不切实际的宏大叙事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缜密的思维和坚定的意志确实可以在生活中帮助我们做成许多其他人做不成的事情,在我信心动摇想放弃时,我的几个同样热衷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亲人和朋友都鼓励我继续前行。他们劝说我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心态去应诉,有个朋友说常规是被用来打破的,总要有人去做,常规才能被打破。如果有能力的人也不去努力,那些平民百姓就更加没希望了。他们的这些话让我再次坚定了信念,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撰写答辩状,积极应诉。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了结了此事,我的心轻松了许多,我本来以为这件事情会旷日持久,需要花费两年左右的时间去应对,想不到两个多月的时间就结束了。放下这个包袱后,我准备全力以赴地去应对自己的学业,好好学医,这是我最看重的事情。与生命相比,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我希望能够在未来的五到七年,认真而系统地把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的新的基础知识都学习一下,全面的提升自己。

从我正式拜师并签署师承协议,成为中医学徒,跟师临床到现在,12年过去了。这12年以及这12年之前的许多年,我一直在见证着人间的生离死别与悲欢离合。每次当我深入地去学习一个新病种时,我就打开了一扇新的痛苦的地狱之门。

统计数字是冰冷的,在书本上,那些让人痛不欲生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疾病的患病率只是一个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百分比。用这些百分比去乘以人口总数,再去接触一些典型的病人,倾听他们的心声之后,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一个个数量庞大而又痛苦万分的群体。

癌症、脑卒中、中风后遗症、慢阻肺、渐冻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抑郁症、焦虑症、阿尔茨海默症………,这些疾病的名称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眼泪和无数家庭的哀愁,有许多人因为无法承受疾病的折磨而自杀身亡,以死来结束活着的痛苦。人,乃至整个动物界都是有感情的,疾病折磨我们自己或我们的亲人,造成巨大痛苦的时候,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临床实践的时间越久,我越能感受到自己的浅薄和无能,也越能体会到人类在自然和疾病面前的渺小。我们是那么的盼望挽救那些至亲至爱之人的生命,缓解他们的痛苦,但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要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受尽折磨,最后痛苦地离开人世。细胞从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便被设定了自动凋亡的程序,生命是一个有期限的过程,生死与疾病是我们所有人都摆脱不了的宿命。

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进化史是一个漫长的与环境、疾病和灾害抗争和互相适应的历程,我们一边适应环境,一边改造它,只为了在有生之年能够更健康、更舒适的活着。同时保护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让他们也能少受些折磨。并从这种爱中发展出利他与博爱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这一物种不至于那么容易灭绝。

进化是一种群体性行为,所有人在进化的过程中拓展出来的特别优势最终都可能会以基因的形式写进我们的基因库,为我们的后代所继承。同样,我们发展出来的各种文明成果(包括医学知识)也都会汇聚成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造福大家,并为后来者所继承。

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单个自然人或许可以认为自己无须有使命感,但使命感在一个种群中是客观存在的。群体中总会有一些个体会肩负各种使命,因为种群要想繁衍不息,就得有应对挑战的意识和能力。

人到了中年可能会对这一点有清晰的认知,我们在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我们对家庭和社会都是有责任的。我们有责任去为我们的家人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有责任去为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如果人人都逃避这些责任,世界将会黯淡无光,生命亦不会繁衍太久。

医者的使命有二:一是继承前人的经验,尽力为人解除病痛;二是发展自己的经验,尽力创造新的解除病痛的方法与技巧,并将它们传授给后人。因为这个原因,医者的一生注定了是不断学习和探索的一生。对我来说,学习不只是暂时性的任务,也会是终生性的任务。但在未来的五年,我80%以上的时间都将会投入到专门的学习之中,我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时间段来系统地提升自己。所以这些日子,我婉拒了许多人,我希望您们能够理解我的不得已。

我父亲从“志当存高远”这句古训中为我取了“志远”这个名字,从我在母亲的子宫内受孕成功的那一刻开始,我便被期望要有远大的志向。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有人因为我的名字,也因为我的天赋和表现,勉励我志存高远,鞭策我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那么何为志向远大?追求功成名就是志向远大吗?在一些人看来,这算是。但是在我的理解中,志向远大是超越小我,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庞大的群体之中,去为众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意思;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和繁衍后代的过程中,要履行继往开来的责任和使命的意思;是无论个人能否功成名就,都一息尚存,奋斗不已,探索新的生存技能,尽力改善大家的生命质量的意思。

终有一天,大多数人都会在遭遇生老病死、求不得和爱别离的痛苦之中,领会到生命的深在的意义——我们生命中的许多曾被看重的东西其实都轻如鸿毛,微不足道,我们在生存中遭遇的那些挑战和痛苦,我们流过的眼泪会告诉我们,我们真正应该珍惜的是什么。

我的余生不知道还有多长,但无论它有多长,我都会将之用于医学探索——那是一种融合了精神与肉体的深入到生命内核之中的医学探索,是对广义上的生命科学的无止境的追求。理想之路虽然漫长,但我会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完自己的一生,无论这个过程是否充满了艰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艰辛亦必会与快乐同在。

百战归来再读书——我被某医学院校录取了

今天一早,我打开“鄂招通”查询了一下自己的录取状态,发现已经从“院校预录”变成了“录取”,这表明我今年高考已经被我报考的院校录取了。前两天我就知道院校预录了,而且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查到了学校的联系电话,联系到了学校的招生办和管理层,了解了入读的一些细节性问题。

也就是在这两天,有个在大学教书的朋友无意间告诉我,现在大学生可以借读,只要自己考的学校认可借读院校的学分,就可以在本地同类院校申请借读,修满学分,在原学校也可以拿到毕业证书。我之前一直不掌握这样的信息。

从她那里知道这信息后,我眼睛一亮,因为我被录取的院校不在北京,我也曾犹豫过要不要去读,但是现在不犹豫了。我将去学校办完入学手续,向学校申请异地借读(电话联系学校是同意的),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申请借读(北中医也接收借读生)。这样就可以完美的解决我的问题。

我这次被录取的是医学类某临床类专业专科,我将努力专升本,无论最后升到哪所院校,都会申请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借读。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这些政策真是极大的便利了我这样的中年人,人到中年去异地上全日制医学类院校,确实很不方便,难以兼顾家庭和工作,借读政策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难题。

再过几天就是我的45周岁生日了,到了我这个年龄还有机会去大学读书的人是不多的。我很感恩命运之神的眷顾,它让我有这个机会。这真是百战归来再读书,我会非常珍惜这一机会,好好地在校园里读5-7年书,提升自己。

非常感谢这些天一直给我出谋划策的各位亲朋好友,我多年来躲在书斋中,对外面的世界缺乏了解,教育政策方面的资讯是受各位亲友的启发才收集齐全的。现在这样的一个综合了各方意见的决策,相信是最为妥当的决策,也是一天光阴都不会白白浪费的决策。

我从2012年8月份开始,按照国家卫健委的有关政策,办理了传统医学师承手续,跟师临床,走了一段很长的师承类专长医师的成长之路。今年又参加了统招高考,考入了医学院校,正式成为全日制的医学生。这些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借鉴了禅宗佛教徒立下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基本做到了每天更新一篇学医笔记,积累的医学科普文字多达数百万。这一习惯,我将会终生保持。

我终极的理想是能在52岁前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医学生物学、西医临床、中医学和精神医学都系统学完,为52岁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更牢固的基础。在52岁后,我可能还有机会从事二三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科普工作,所以这几年的系统学习绝不是浪费生命,而是必要的自我提升。

我人生的这一转变意味着在未来的5-7年,我的工作也将做出相应的调整。医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我这样的力图贯通医学多个领域的医学生尤其如此,所以将无法像过去一样,及时地回应大家的信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情况紧急的病人,也不是我服务得了的。

我在学成毕业后,会以崭新的面貌和状态,更好、更全面的帮助病友,多年来我一直对自己的学识不满意,所以需要有这样几年的学习时间,也盼望大家能够理解。我高中时代的恩师曾教诲过我,要我尽可能做到贯通中西,厚积薄发,我如今也是在履行这一原则,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

在我入高校读书期间,我将会继续一如既往地更新我的文章,这是我这么多年克服惰性的最好的办法。写作帮我保持了勤劳的习惯,使我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状态,能够经常反省自我,我尤其感谢自己的这一爱好。

最后,祝大家每天都开心,希望每个病人都能早日摆脱疾病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