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随笔

一代代医者的共同品格和共同心愿

这几天在家里刷着立体几何的题目,刷得有点头大,立体几何的学习很需要空间想象力,我这些年的工作与空间想象力几乎没有挂钩的地方,所以需要重新去熟悉。

今天正做题做得昏天暗地,快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包裹,包裹里装的是一本绝版的《宋氏熏吸疗法》。这本书是一位已故的老大夫宋世琦先生的著作,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宋老大夫独创的用熏吸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和肿瘤的临床经验。这本书在市场上已经买不到了,二手市场上也没有,是河南一位已经退休的尚老大夫看到我的文章中提及自己在求购本书,特将他收藏的这本赠送给我的。

这位赠书的老前辈在书的扉页写了一段勉励后辈的话,他说他认为把这本书赠送给我,比留在他手中更有意义。他还写道:“我老矣!希望你在肿瘤防治领域,开辟新天地,闯出新路子,绽鲜花,结硕果,救更多患者于水火之中”。

收到书,看到他给我写的赠言,我很感动。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赠书,还有一些老大夫将其整理好但未出版的医学专著赠送给我。另有一些好心人甚至将其祖上留下来的医著或手抄本赠送给我,这些基本都很有年代了,其中有几本还是清代的书。

也曾有人要将其祖上传下来的宋代医书赠送给我,我不肯收。原因是这样的书太过贵重,而他们要赠送的书有现代出版物。如果仅仅为学习,购买现代出版的书籍更合适,宋代古书已经是人家家里的传家宝,我不能夺人所爱。

过去的十多年,我也曾拜访并结识过一些医界老前辈,其中有西医,也有中医。只要我向他们请教问题,他们都非常热心地解答。有几个老大夫几乎可以说是在倾囊相授,甚至生怕我不肯学,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医术能多个继承人,以造福更多的患者。而且大多数老大夫还不肯与我以师徒相称,原因是他们觉得那样做太傲慢了,不够尊重晚辈。我发自内心的感激他们,一直以师事之。

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医疗界的前辈是我遇到的最纯粹的人,他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的一举一动,莫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不但仁心仁术,而且还都谦卑为怀,不好为人师。医疗工作最能淬炼人心,医生是长期在临床一线见证生死的人,我们无数次见证人们在死神的威胁下的焦虑、抑郁、恐惧与痛苦,也无数次见证生命的转瞬即逝,深知生命之脆弱与宝贵,也深知失去所爱之人给还活着的人带来的精神创伤是多么的巨大,所以我们有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尽最大可能地挽救生命,延长寿命。

这几年对我督促最力的是我老家的一个师叔,他的职称是主任医师,退休前还曾经当过我们当地卫健委主任,他是我师父的莫逆之交,现在与我也是忘年交。退休后,他仍然在家里复习备考全科医生,为了督促我去学校系统学医,他曾让我看过他退休后备考的资料,也曾当着我的面流利地背诵着医学基础知识。我与他交往时给他送点过节礼,他总会回赠我相等甚至更多的礼物。

有一次他对我说,他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督促我,只是因为他觉得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材,他希望能帮我成就为一个好医生。他说在任何时代病人都是令人同情的,需要医生去帮助他们解除痛苦。这句话感人至深,身为医生队伍中的一员,他同样受人道主义熏陶,越老越慈悲。

我其实有一点西医的基础,为我打下这个基础的是朝阳医院的一位退休的老大夫,她是一个淋巴瘤患者,她退休前是卫生部领衔的解毒专家之一,老牌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生。她家与我家在同一个街区,相距仅一千米左右,有一段时间她每天花差不多半天的时间与我交流,她虽然学的是西医,但是却出身于中医世家,对中医一点也不陌生。那段时间她就像严师一样,教我西医的各项知识,同时也与我交流中医抗癌的知识。

她是个非常热心肠,非常受人尊重的老人。无论在马路上,还是在公交车上,或者是出行时在火车或飞机上,只要遇到病人,她都会出手相助,从不怕担风险,也不求任何回报。有些人忌疾讳医,不但不感谢她,还觉得她的行为是一种冒犯,骂过她。她讲起这种事情来都是笑哈哈的,不觉得别人冒犯了她。老人家是那么的有良知,同时心态又是如此之好,实在是令人感佩。

我也曾跟随协和医院呼吸科的黄席珍教授学习过一点皮毛,我是为我师娘向她求医的时候,每次都厚着脸皮占用老人家一点时间,请她给我指点迷津的。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每隔半个月左右都代我师娘去协和医院挂她的号,找她开药。一来二去,和她熟悉了,就向她请教过许多呼吸科疾病的问题。她都耐心地回答和指点,我请她为我开列书单,让我能更深入地学习,她也欣然应允。

协和医院附近有东单书店、王府井书店,还有协和出版社的读者部,黄教授的门诊病人又很多,每次去都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候诊。所以我那时候去找她复诊,总是先把我师娘的病历放在她诊室门前的桌子上,自己溜到书店去看会儿书再回来。我喜欢在最末一个进入她的诊室,这样就能与她有更多的交流时间。

有一次我在书店看书入迷了,竟忘了时间,终于想起来还要去看黄教授的门诊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一点多了。我匆匆忙忙地从书店赶往协和医院,本以为黄教授会下班,没料到她仍然在诊室里等我。有个侍诊的博士生不认识我,狠狠地批评了我,她说黄教授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过了下班时间在这里等你一个多小时,你怎么这么不尊重她老人家。

黄教授制止了她,反倒是批评她对就诊者的态度不好。那时这位老人家已经跟我很熟悉了,她对自己的这位博士生说,你知道这小伙子是为谁来找我们的吗?是为他的一位高中老师的爱人。他持之以恒地坚持代他那不能到北京来就诊的师母找我复诊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如此尊师重道之人,是令人敬佩的,不要生他的气。而且他是在书店看书看过头了,这是多么好学的品质,你们应该向她学习。他经常向我提问,他提的有些问题你们都提不出来。老人家当时讲的这番话,我终生难忘。她不仅仅是在给人治病,也是在提携后生,和教导我们这些晚辈做人。

我们能在许多医生的身上看到这种赤子之心,虽然人们总爱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我从自己接触过的医疗界的前辈和同辈身上,还是看到了许多人性的光辉的一面。确实有一些医生的作风很不好,但也有很多心灵美好的医界前辈和同仁,我相信他们在目睹了大量的人类苦难之后,淬炼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会代代传承,一直长存于人世间。这充满了苦难的人世间,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来抚慰。

历时三个月,终于适应了一种新的人生模式

从8月中下旬开始,我就萌生了重新扎实地学习数理化生这些基础学科,并把英语的读写能力也提升到可以阅读英文原版专业书籍的水平,为更深入地学习重新打一次基础的想法。我想再回到年轻时的状态,好好地更新一下自己的大脑。但那时确实还犹豫不决,毕竟,我已经46岁了,其实有许多捷径可以走,不必非得吃这个苦。所以要下这个决心,并且将之付诸于实践很不容易。

但心中动了这一念之后,这个念头就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了。这些年我一直想系统地学好传统医学,也学好现代医学,贯通中西医,同时还把精神医学也系统地学一遍。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有许多不得已,而且对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也望而生畏。

医学的任何一个分支都让人很头大,认真而全面地学习的话,势必要耗费大量的心血。虽然我很勤奋,也能持之以恒,并且已经有一定的医学基础,但要完成这样的学习计划,我也需要再付出十年以上的心血。而人生如白驹过隙,时光转瞬即逝,我的生命也只有一次,按理应该及时行乐。我如今也算得上安居乐业了,其实可以放松下来,好好享受生活,这样挑战自己也算是自讨苦吃。

但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力求完美的潜意识,对人类苦难的难以遏制的悲悯之心,这些是镌刻在我的基因里的东西,是我即便想摆脱也摆脱不了的属于我个人的宿命性的烙印,它们让我无法停下脚步。

这些年的经历让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疾病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一样在我眼前慢慢展开,我就像看到清明上河图上那热闹非凡的人间万象一样,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疾病和这些疾病背后的痛苦。我所爱的一些人也在遭受这些疾病的折磨,但却没有人能够为他们解除痛苦。

推己及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遭受疾病的折磨,也有许多爱着他们的人在为他们的痛苦而难过。我想全面而系统地学习医学,同时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新的解决疾病问题的技巧,为我所爱的人,也为他人所爱的人解除痛苦,这是我毕生的事业。

我也曾思索过人生的意义,结果是找不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我后来不再去想这种问题,因为这种问题本身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我转而关注自身的感受,我发现生命中令我体验最深刻的感受是爱,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受。

爱令我幸福,爱也令我充满了力量。我被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深深的爱过,从我出生到现在,我从来都没有缺爱过,甚至可以说我得到的一直都是厚爱,我很感恩。我也深深地爱这世上的人,解除他人的痛苦,让他人的生活质量更高一点,活得更幸福点,这是我向我所爱之人和那些与我素不相识的人表达爱的方式。

从小到大,我的生命中从不缺乏那种来到我身边,夸奖我很聪慧的人,尽管我自己从来都不觉得自己聪慧。或许是父亲从小就对我期许很高,所以我真实的感受是我是一个智力平平,不够完美的人,我需要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才能让自己朝着完美更接近一些,这让我直到现在仍然有足够的内驱力去提升和修正自我。

我同时也几乎完整地复制了我母亲的性格,我母亲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她一辈子都很勤劳。她在大饥荒年代虽然靠着树皮和观音土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裹腹之物活下来了,但她也因此罹患了难以痊愈的慢性胃病,后来还发展为胃癌,并最终因为胃癌而过早的离开人世。

母亲的慈爱哺育了我的心灵,使我一生都不容易陷入彻底的消沉。母亲给了我人生的第一份厚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逢农忙结束,母亲总会去买二斤肉,再加些黄豆或花生,装入瓦罐,在灶膛里慢火煨烂,然后她把肉和黄豆、花生这些盛给三个儿女吃,自己和父亲两人用汤泡饭吃。

每每回忆这种往事,我总热泪盈眶。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爱呀,我虽然出身于贫苦的农家,但我父母却给了我充足的爱,让我一辈子在情感上无比富足。被我爱过的所有人亦曾为我对他们的爱深深感动,原因无他,只因为我继承了我的父母,尤其是我母亲爱我们的能力。

我过了不惑之年,见识了各种灾难和疾病,体验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后,最深的感触就是爱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爱的能力也是人最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因为被深爱过,所以我们也会深爱他人,深爱这世间,深爱这说不清道不明其真正意义和价值的生命。爱能使我们幸福,爱亦可使我们心胸宽阔,爱可以消除仇恨,爱能带来和平。被爱滋养的人生,不管是否有意义或价值,都非常值得。

我最痛苦的童年记忆是母亲胃病发作时,在门口石蹬上坐着,痉挛性地呕吐酸水的景象,那时候我父亲和我们兄妹三人总是在旁边替她感到难过。我无数次地充满关切而又愧疚地望着那么痛苦的母亲,为自己不能为她解除痛苦而感到难过。而母亲在那时候总是慈爱地看着我们,让我们不用管她,回桌子上吃饭去。我儿时最大的梦想莫过于母亲能彻底康复,因为母亲的病,我从小就想当一个好医生。

母亲已经离开我十二年了,前天晚上我还梦到母亲,在梦中,胃癌晚期的母亲的病居然有了点好转的迹象,她从舅舅家回来,走到邻居家门口时,刚好与正从北京回老家的我相遇。我抱着母亲的头,悲欣交集,失声痛哭,母亲一如既往地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叫我别难过。梦中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与真切,醒来才知道这是一个梦。

母亲的病逝坚定了我从医的决心,无论我从医之路是否充满了曲折,我此生都不会放弃儿时那个质朴的梦想。虽然我至今仍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聪慧的人,但是既往的学习经历也确实证明了我起码有中等偏上的学习能力。我在每一门功课上都曾取得过优异的成绩,而且毅力过人,做事能持之以恒。所以敝帚自珍,我仍然希望自己在余生能够完整地学好医学知识,并且在医术上有所创新,救治许多像我母亲那样的病人。因为我的切身感受让我比谁都懂那句“救治一个人,就能挽救一个家庭的幸福”。古人云,勤能补拙,一个具有中等偏上的智力的人,只要足够勤奋,也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这是我的信念,我因为坚持这一信念而从不因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气馁。

这一切铸就了我的灵魂,赐予我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可以克服畏难心理,保持初心,不会为他人的看法左右,每次都能迈出坚定的步伐,朝着人迹罕至的纵深方向走去。如果热爱一项事业,如果某个志向源自于我们灵魂最深处,那么不用过多的犹豫,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排除万难,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的前行。有些人生体验,注定了只有极少数人会去经历,当我们身处其中时,不必迷茫,不必害怕,我们只要意志坚定一些,把其他的问题交给时间就好了。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再棘手的难题,也有被解决的那一天。

这一次调整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选择了在这样的年龄段开启一种新的人生模式,就要面临许多与旧我切割的问题。过去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要做适度的调整。最初的一个月,心情不断地波动,因为生活模式的改变会带来一些不适感,这些甚至影响到我的作息规律。但我没有慌张,也没有为此而感到着急,我告诉自己,在从一条路转向另一条路时,需要经历一个调整的过程,我需要的只是逐渐适应。

到第二个月,我也曾自我怀疑过,怀疑自己的决策,亦怀疑自己已经46岁的大脑是否能够胜任这样的高难度任务。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以前时,我甚至怀疑过这最终会不会是一场浪费生命的徒劳,偶尔还信心动摇,想过放弃。

但继续的坚持帮助我解决了这些问题,进入第三个月后,大脑就像被重新唤醒了一样,再次像年轻时一样灵活,记忆力也显著提升了。原来,有些脑区久不使用,它们自动地进入到半休眠的状态,经过两三个月的反复训练,这些陷入半休眠状态的脑区再次被激活,最后整个大脑都比之前灵活了许多。这是生物学中的用进废退原理,经常用,它就会进化,久置不用,它就会退化,不奇怪。

与此同时,统筹时间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也显著提升了。因为有了新的目标和学习、工作、生活模式,所以需要对时间进行更高效的管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偶尔也会影响心情,但情绪一次次地涌动,一次次地被自己调适好后,情绪就再也不容易涌动起来了,到最后,心情平静如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顺便把整个家庭对我的心理预期调整过来了,让家人们适应了进入新状态的我。

经历三个月的调整,我知道自己已经从过去的那条旧路上,成功地调整到一条新路上来了。现代人的预期寿命比过去的人长了许多,我的余生其实还很长,若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这一生还可以大有作为。我期待,到我知天命之年后,我依然有充沛的精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依然能铿锵有力地走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并有新的人生体验可以向我爱的人分享。

专注地前行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在这些挑战和问题前,我们有许多种选择。但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在所有的选择之中,前行才是最好的。

从整个生物进化史来看,我们这些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也一直在进化。我们在生存环境中遭遇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遭遇这些问题后,生命仍然能够繁衍不息,也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前行,不断地提升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生物学家们喜欢说进化是最优解,这句话很有道理,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进化,进化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诚然,有许多问题是我们解决不了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最终都可能是困难战胜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战胜了困难。但亿万年来,我们祖祖辈辈不懈的努力,也不是白费的。我们今天有了比我们的祖先多得多的应对各种各样的困难的工具和手段,我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这都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人共同努力取得的伟大进步。

前行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但这些努力也会让我们变得越发强大,变得越来越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感,而不是觉得自己像浮萍一样,任凭命运操纵。我们人类中总有一批人在披肩斩荆地寻找新的出路,在推动人类文明朝着各个不同的方向进步,这些人为改善我们所有人以及我们的后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样的人的数量也极为可观。

人类一直都是在共同进化的,前行的路上,从来都不会形单影只。没有一个前行者是孤独的,尽管他们看起来像是很孤独,但其实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有许多同行者,只是大家都在忙着前行,没有谁有太多的闲工夫来做过多的交流。所以,当我们决定努力向前时,不要害怕孤独,也不要孤芳自赏,我们只需要耐心地往前走,同时对自己的坚持永怀信心。

我们也要有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要能与外界保持适度的距离。只有将外界的浮躁与我们自己隔绝开,我们才能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众所周知,寻找难题的解决方案时,最需要的是聚精会神。如果我们是一个很容易为外界影响的人,我们将很难从事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工作。

对高难度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是一个人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如果一个问题,人人都认为容易,那它是不值得去研究的。如果一个问题被许多人认为极为棘手,进而成了大多数人不敢去面对的难题,那这个问题就很值得我们花费毕生的心血去研究,尽管最终不一定会成功。

失败并不可耻,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失败远比成功多。那些取得了成就的科学家们的一生也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更遑论无数的一辈子没啥成就的科研工作者们。人类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成就,都是那些默默无闻的看似毫无成就的科研工作者们做的基础性工作催生出来的。

如果我们热爱探索未知世界,就不要在乎最后成功是否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只需要坚守住自己热爱的事业就可以了。沉浸在自己的热爱之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是对自己一生的最大的犒劳。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彷徨不已,起码我们知道,并且一直都沉浸其中。

当一个人专注地前行之时,他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前行能给人的内心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这力量足以帮助我们抵御各种各样的冲击,无论这些冲击来自何方。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被世俗命名为“不如意”的东西(实际上这些不如意只不过是很多人看不透的必然的自然规律而已),当我们专注于自己的人生焦点时,这些“不如意”对我们的影响就都会小很多,我们甚至能无视其中的绝大部分。

不要害怕任何动荡不安的变化,要知道人内心中生出来的绝大多数恐惧都是过度反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会因为饥寒交迫而死,但他们却总在担心自己会挨冻受饿,这担忧对他们的伤害要远比他们想象的苦难对他们的伤害大得多,这担忧也促使大多数人深陷在贪嗔痴慢疑之中,难以坦然自在地享受生活。

人类的绝大多数战争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诱发的,翻阅人类的战争史,我们能发现没有一场战争不是愚蠢之人在他们愚蠢的情绪的作用下发动的。人脑还是一个很落后的器官,还需要进化很多年才能准确地评估我们生存中面临的真实的风险和建立起更为健全和准确的防御系统。倘若人类摆脱了各种各样放大性的担忧,绝大多数人都能安静下来,沉浸在他们的热爱之中,享受这无比宝贵的一生,而非躁动不安,汲汲于名利,甚至为此而为各种情绪所困扰,人类大概率也不会再大动干戈。

我们是有能力改进我们的认知,提升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大脑调整到最佳状态,使之处于无惑、无惧、无忧的状态之中的。当我们处在这样的状态之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人一生最值得去做的事情,或许就是对未知世界不懈的探索吧。

闭门读书已月余,回首山河尽秋色

不知不觉间,紫竹院已是秋色满园了,公园里秋菊盛开,落英缤纷,大自然的秋装绚丽多彩,煞是好看。我经常背着书包,在图书馆和家这两点一线之间穿梭,穿过紫竹院时,会一边走一边欣赏路边的秋色和河里的碧波,淡淡的愉悦感油然而生。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我时不时的还是感觉自己就像活在儿时一样,外面的世界离我很遥远,我更喜欢默默地观察天地间的万物,喜欢思考万物运行的原理,喜欢与自己对话,也喜欢与天地默默地交流,喜欢任由思想和文字酣畅淋漓地流淌。

我该感谢命运,它赐予我裹腹的食物,赐予我御寒的衣服,更赐予我永不消退的兴致,它让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能沉浸在各种各样的思考与探索之中,没有忧愁和焦虑,不知疲倦,亦不知老之将之。偶尔,我的大脑也会因为疲劳而将自己调到自我保护模式,让我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和思考。当此之时,我会闲庭信步,任由大脑放空自己,休息一阵,但大多数时候我的大脑都会轻松、愉快并且勤奋地做它的工作。

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它都会进入专注模式,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有一股无法与人言说的愉悦感在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流淌。就像是这些问题能激发我身体分泌某种特异的令人欣快的信号蛋白,这蛋白会把这种欣快感传递给每个细胞,让它们都处在美好的状态之中。这是一种很个人化的生命体验,只有身在其中的人能够体会到,其他人是完全无法感知到这种快乐的。

南北朝有个叫陶弘景的道家人物用一首诗将这种感受描写得惟妙惟肖,他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快乐真的只有他自己或与他有着相同的爱好与体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快乐很难与其他人分享。

此人之蜜糖,彼人之砒霜,我甘之如饴之事,在他人看来也许味同嚼蜡,他人孜孜不倦之所求,在我眼中也许一文不值。所以每个人的幸福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本应多姿多态。一个人若掌握了沉浸在自己幸福之中的诀窍,就天然的具备了屏蔽外界的本领。何为苦海?在我看来,千篇一律的世界即是苦海,与无数人一起共同沉溺在一个喧嚣无比的世界之中,那一定是这世上最苦之体验。因为那样活着,或多或少都会让人感觉自己就像被绑架了一样,不能随心所欲,只能身不由己。

陶弘景一生也是致力于医学研究的,而且他还可以说是最早的化学家之一。他不但观察到了一些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还亲手操作,做了许多最原始的化学实验。他虽然不懂化学键和化合价为何物,但却确确实实地亲手改变了许多元素的化学键和化合价。我和他似乎有许多共同的爱好,这就难怪我会对他的诗歌产生共鸣。

我似乎渐渐地与这个社会脱节了,几乎无社交,但也不是孤家寡人,我有我的亲友圈,亲情丝毫无缺。我不喜欢参与到任何流行的话题之中,但这并不会导致我内心有什么不适,所以不值得担忧。身为生物界的一员,我认为我活着即是意义,有趣的活着即是价值,除此之外,我无需给自己贴任何额外的标签。我几近于心无所求,一切所得,皆是随缘所致,今日得不足喜,他日失亦不足悲。无论得失,我始终是我,无得无失,无增无减,不喜不悲,无忧无怖。

我也差不多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大多数时候也都疏忽了季节的变化,寒尽不知年。看见,然后忘记;想起,然后忘记。外界的一切就像一个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偶尔遇见,四目对视之时,微微一笑,笑毕即忘,不留任何痕迹。对外界友好,礼貌,但是始终与外界保持足够的边界,精神世界也就不会那么喧闹了。

当一个人的内心没有那么多的喧闹之声时,他就可以沉浸在他喜欢的事之中。这种沉浸会让他忘记人间无休无止的纷争,远离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焦虑与忧愁,不羡慕鲜衣怒马,不垂涎豪车豪宅,对赞美与笑骂都无感,也无视人与人之间身份与地位的高下。

无论是谁,都将化为尘土,在化为尘土之前,我们都只不过在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转来转去,也不过是若干元素在不断地变换着存在的形式,没什么大不了的区别。甚至生死之区别也不是那么的大,我们这些多细胞生物由难以记数的细胞和微生物组成,我们死后,我们身体内部分细胞死亡,部分微生物依然存活,那些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又会很巧妙的进入到其他生命的循环之中。人世间所谓的伟大与卑微,荣耀与耻辱,都是被造物主视为笑柄,人类用来自欺欺人的东西。造物主只是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体验人生的一次机会,大限来临时,该还回去的都是要还回去的。若我们执着于那些微不足道的外在的东西,我们便是不折不扣地活在梦中。

我以前喜欢过文学、哲学和宗教,如今更喜欢医学和自然科学,喜欢它们那朴实无华的态度,喜欢它们将万物回归为最为简单的本质的视角。人的思考若到了万物本质这一层面,就不再会被恩怨情仇和喜怒哀乐搞得晕头转向了,也不会再对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等太执着。众所周知,令大多数人头痛的那些烦恼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东西。这些东西宛如云烟,轻轻一吹,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人生有味是清欢,活到最后,真正可以持久而又无害地滋养我们的心灵的,只剩下这淡淡的清欢。而这清欢所依赖的,并非外界的赞美和我们占有的物质财富,它是造物主早就在我们身体之内安装好的一道程序,这程序会自然而然地在人生的很多时刻自动启动,从我们儿时到我们撒手人寰,我们会经常感知到这一点。我们只需顺其自然,就能看到它。若我们足够智慧,知取舍,我们余生的大多数时候,都能处在这样的状态之中。

写在国庆:愿每个人都能活得朝气蓬勃

今天是国庆节,我为明年的高考,在国家图书馆阅览室里认真备考。节假日的国图人头簇动,比平时的人流量多了许多。这里聚集了一群勤奋好学者,每到假日,总有许多人在这里度过他们的闲暇时光。我非常喜欢国图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人在这种环境下,能不由自主地远离那些并无多大营养的快餐文化,沉浸在高质量的学习之中。

我在这里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无论这个世界多么躁动不安,总有一群人能在这里静如处子般地求知。国图的常客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有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有我这样的中年人,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少儿馆还有很多未成年的孩子,我相信他们中的许多人会成为各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因为到这里的人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自主学习者,有些人甚至是终身学习者。

这样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是会互相影响的,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现代文明建设上,都属于追赶者。当欧美已经开始普及现代文明教育时,我国还处在晚清时期,所以毋庸讳言,我们在许多方面与世界上那些先进的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但华夏儿女亦不乏有志者,有许多人在这条追赶之路上奋力前行着,在某些领域,我们的一些优秀的同胞甚至超越了世界同行,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我对我个人和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都持乐观的态度,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不会白付出。我每天在这个好学的群体之中都能感受到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我看到图书馆里有那么多人在努力,由衷地感到很欣慰。我相信有这样一批人存在,我们的未来是大有希望的。

我在这种环境之中,也逐渐将那些个人的烦恼淡忘掉了,许多人沉溺于各种不良情绪之中难以自拔,但我们这样的人是幸运的,我们可以免受情绪折磨之苦。虽然这个时代有太多人在嘲笑理想主义,并以此来标榜他们自己见识超群,但我依然坚守理想主义,不受世俗社会的影响。我依然相信,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心血投入到浩瀚无际的知识海洋之中,投入到对未知世界的无休止的探索之中,投入到为自己和众生寻求更好的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案中时,那么他个人的荣辱与悲欢都已渺小得微不足道了。

我们这一生是如此地短暂,若将之浪费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之中,为各种各样琐碎的烦恼纠缠不休,未曾进行过有趣的探索,到离开人世前,内心不免会有许多遗憾。我祝愿每个人都能朝气蓬勃地活着,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年龄段,无论我们眼下正在遭遇什么,只要我们内心的力量足够,我们都可以铿锵有力地活着。一个民族只有拥有这样的一群有力量的人,才能始终屹立不倒。我们内心若有这样的一股力量在,我们也能活出我们的精气神,活得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