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中草药

松节的祛风止痛(抗炎镇痛)作用

松节为松科植物油松、马尾松、赤松、云南松等枝干的结节,松节作为一种容易获得的有止痛作用的植物,很早就被传统中医入药使用。传统中医认为松节具有祛风燥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常用之治疗风寒湿痹、历节风痛、脚痹痿软、跌打伤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松节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松节在传统中医中应用较为广泛,可单独用松节浸泡药酒或药醋,也可将松节炒黄研末外用,或直接将松节入煎剂。

《圣惠方》中有专门的酿造松节酒的方法,取松节十斤(捶碎,用水一石煮取汁五斗,注:古代一石为10斗,1斗约为现代的12市斤左右),糯米五斗(炊熟),细曲五斤(约为现代的5市斤左右),将以上三味拌匀,放入瓮内密封,三七日开,得松节酒。每次用热水温一杯,饮之。古人用松节酒治疗“百节风虚,脚痹疼痛”,这大致相当于我们现代所说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之类的疾病。

松节也可以与桑枝、木瓜组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以松节18g,桑枝30g,木瓜9g,水煎服,治疗风湿痹痛有一定的效果。此方不但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也可用于高血脂患者动脉斑块所致的四肢疼痛,对痛风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有一定的减肥作用,但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松节、桑枝、木瓜、鸡屎藤、骨碎补等也是中医治疗骨肿瘤或骨转移瘤引起的疼痛的常用药。

中医也以松节来治疗骨结核病(大骨节病),取松节7.5kg,蘑菇0.75kg,红花0.5kg,加水50kg,煮沸至25kg,滤过后加白酒5kg,每次服用20ml,每日2次,可治疗大骨节病。松节也被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用松节泡酒外擦患处,或单独用松节粉末,用黄酒或童便或醋调和内服均可。

松节对牙痛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古人常以松节烧成灰治疗牙龈炎等疾病引起的牙痛。

松节内服止痛时可引起便秘,所以传统中医认为阴虚血燥者不宜用松节。便秘这种副作用是许多有止痛作用的中西药都有的,相对而言,松节的这一副作用并不严重。患者出现这一副作用时,可搭配肉苁蓉、熟大黄等同用,即可缓解此副作用。

桑枝的降压、降糖、降脂、减肥和止痛作用

中药桑枝是桑科桑属植物桑树的嫩枝,以每年二三月份采收者为佳。桑枝在我国各地区都有产,尤以江浙一带丝绸业发达的地区为多,因为桑树的叶子桑叶是蚕的食物,这些养蚕的地区种植桑树较多。桑枝是很早就被入药使用的一种中药,传统中医认为桑枝有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等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桑枝中所含的桑枝总生物碱有明显的降糖、降脂和降压作用,这是桑枝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水肿脚气等疾病的机理。桑枝总生物碱对二型糖尿病和外周血管病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它不但能降糖,还能迅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通过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成药桑枝总生物碱片的副作用也较大,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的患者会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停药后可恢复正常。所以在服用桑枝总生物碱片时,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桑枝的降脂作用在中医古籍中有记载,《本草图经》记载桑枝“久服轻身”,《䱐溪单方选》记载:“治过肥者,久服桑枝茶,逐湿,令人瘦”,可见古人就用桑枝减肥。桑枝是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的重要用药,历代文献都记载其“利关节”(《本草备要》)、“祛风养筋,治关节湿痹诸痛”(《本草述》),“去骨节风疾,治老年鹤膝风”(《岭南采药录》),“治脚气肿痛,行履不得”(《普济方》),“治风热臂痛”(《本事方》)。这些文献中所记载的关节痹痛,多属现代医学中的外周血管病,是患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等造成的,但桑枝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不限于四肢。桑枝通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达到祛风止痛的效果。

桑枝也是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种常用中用药,《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汇编》曾经收录过一张现代降压验方“双桑降压汤”,该方由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g组成,用时加水1000ml,煎成600ml,睡前以之泡脚30-40分钟,泡完后睡觉,这是一张泡脚方而不是内服方。我们还可以将上述中药材打成极细粉末,直接将该粉末用开水浸泡后泡脚,这样操作更便利。

古人也用桑枝治疗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造成的各种后遗症,此类疾病在中医属“中风”、“偏风”等,《外台秘要》记载:“治偏风及一切风,桑枝(锉)一大升,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夏日井中存。每日服一盏,空腹服尽。”这里所用的是单纯的桑枝。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桑枝的煎剂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的患者每日服用桑枝30g的煎剂,连续服用1个月,可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嫩桑枝疗效最好。桑枝还能显著地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以此达到抗炎消肿的功效。

除上述作用外,桑枝还有较好的止咳作用。《卫生简易方》记载:“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及血不止,桑条锉细,煮汁服之”。桑枝也能治疗白内障,其法为将桑条暴干后烧成白灰研细,再用沸水冲泡,滤清后,以此水洗眼睛。桑枝也能治疗紫癜风等皮肤疾病,古人还用其烧成灰,熬膏外敷,治疗面上黑痣。

映山红(满山红)的祛痰止咳作用

又到了映山红盛开的季节,人们在欣赏红遍满山的映山红时,大多不知道这种美丽的鲜花也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映山红,又名满山红、迎山红,靠山红等,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因为开花时,漫山遍野都红透透的,所以被称为满山红或映山红。

用满山红的叶子的提炼物制成的药物满山红片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咳嗽和痰多的中成药,可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心病等引起的痰多咳嗽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痰多咳嗽,但对肺气肿引起的咳嗽和痰多效果较差。另据报道,满山红仅对痰多咳嗽有效,其平喘效果较差,所以对哮喘患者效果也欠佳。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满山红乙醇或水提取的各种制剂和挥发油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止咳作用,其镇咳作用属于中枢性。满山红对痰多的咳嗽尤其有效,满山红中所含的杜鹃素是其祛痰的主要成分。杜鹃素能明显促进小鼠呼吸道排出酚红,这说明杜鹃素可能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另外,去甲杜鹃素也有很好的祛痰作用。另据国外报道,满山红提取物也可以治疗心肌炎及胃肠炎。动物实验证实,满山红浸膏可降低实验动物的心率。所以满山红不但对咳嗽痰多有效,也有一定的降心率作用。

满山红的毒性较小,若以满山红煎汤内服,成人每日用量在50克以内,基本无不良反应。但若成人每日服用满山红100克以上,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满山红的副作用主要是口干、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胃痛、食欲减退、腹泻、头晕、头痛等。肝肾功能不全者,如过量服用满山红,会加重原有的肝肾损害,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服用。

满山红常被东北民间(尤其长白山一带)居民泡酒使用,治疗慢性支气管或支气管喘息。其用法为将满山红叶粗末60克,白酒500克,浸泡一周后服用,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用15-20ml。如不能饮酒者,也可以自制复方参红糖浆服用,取满山红叶(干品)20克,人参叶10克,枸杞子10克,制备成糖浆,每日服用。此糖浆可治疗慢性气管炎、肺心病等。不过最便捷的用法是直接服用满山红片。

如将满山红(干品)入汤剂复方,则成人每剂药用量应控制在10-30g,儿童酌减。

枇杷叶的药用价值

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枇杷的果实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作止咳的药材,其叶亦能入药。枇杷叶入药的历史很长,梁代的陶弘景在撰写《名医别录》时,就将枇杷叶收录入内。

中医认为枇杷叶味苦、微辛,性微寒,归肺、胃经,有清肺止渴、和胃降逆、止渴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阴虚劳嗽、咳血、衄血、吐血、胃热呕哕、妊娠恶阻、小儿吐乳、消渴及肺风面疮、酒槽鼻赤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枇杷叶中所含的苦杏仁甙在下消化道被微生物酶分解出微量氢氰酸,氢氰酸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所以枇杷叶有止咳平喘作用。但氢氰酸有毒,故大量使用枇杷叶也能中毒。

古人发现枇杷叶上的一层绒毛可能会刺激人的呼吸道粘膜,导致咳嗽,所以在将枇杷叶入药使用时,通常会刷掉枇杷叶上面的毛。为达到止咳的效果,有时还会用蜂蜜来炙枇杷叶,炮制的方法为每100kg枇杷叶,加炼蜜20kg,抹匀后在火上烘烤。不同方法炮制的枇杷叶用途不一样,止吐则多用炒枇杷叶。炒枇杷叶的方法是将枇杷叶放在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焦,或用姜汁一起炒,待炒到有香气散发,取出放凉,即可药用。

枇杷叶是治疗咳嗽的常用中药,有许多止咳的方剂中都用到枇杷叶。治疗肺热咳嗽,可将枇杷叶、桑白皮、黄芩、地骨皮等配伍使用;治疗风寒咳嗽,可将枇杷叶与芫荽、前胡、艾叶等配伍;治疗风热咳嗽,可将枇杷叶与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等配伍;治疗肺燥咳嗽,可将枇杷叶与桑叶、茅根配伍;治疗肺气抑逆、痰滞所致的顿咳,可将枇杷叶与前胡、防风、薄荷、杏仁、桑白皮、瓜蒌仁、桔梗、升麻、甘草等配伍。常用的枇杷叶膏、复方枇杷叶膏、止咳枇杷颗粒、橘红枇杷片、枇杷露等中成药,均有止咳作用。

枇杷叶的另一大功效是止吐,单独用枇杷叶可以治疗呕吐,也可以将枇杷叶与柿蒂、陈皮、竹茹、菖蒲、藿香、佩兰、法半夏、胆南星、丁香等有止吐作用的其他中药同用,达到更好的止吐效果。

《御药院方》中的“枇杷叶散”,就是以枇杷叶(去毛)、陈皮(去白)各等份,共做成散剂,每次用5钱(15g),加生姜1-2片,同煎,温服,日三次,来治疗脾胃气逆所致的呕吐或噎膈,此病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反流性食管炎或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古今医鉴》中也有一张治疗呕吐不止的方剂“枇杷散”,该方由枇杷叶(去毛)、橘红各30g,半夏(汤泡)、赤茯苓(去皮)、人参各15g,麦门冬(去心)、青竹茹各36g,甘草12g,共同制成散剂,每次取15g,加生姜3片,水煎服。笔者常在治疗癌症患者因化疗所致的呕吐方中加枇杷叶、苏梗等降气止呕药,效果甚佳。

枇杷叶尚有较好的抗炎利尿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所致的小便不利或淋涩,以上疾病用枇杷叶、车前子和甘草同煎,内服,效果甚好。古人认为枇杷叶止渴,不过这多是因为枇杷叶和其他药物共同使用时,能够治疗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容易口渴。

枇杷叶是一种廉价易得的中药,许多农村地区的房前屋后都会种上枇杷树,夏季将枇杷叶采摘下来,炮制好后晒干妥善保存,全年皆可使用。干品枇杷叶的常用量为成年人每日9-15g,大剂量可用到30g,鲜品的常用量为15-30g,儿童减半,婴幼儿则减少至成人用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枇杷叶在煎药时最好用无纺布袋包起来煎,以防枇杷叶上的绒毛进入汤药中,刺激气管,引起呛咳。

没食子酸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没食子酸是一种有机酸,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是许多中药(如五倍子、没食子、山茱萸、石榴、大黄等)的主要成分,含有没食子酸的中药多有止渴生津、凉血止血等作用。

中国医药学家早在明代就掌握了提炼没食子酸的方法,如明代李挺的《医学入门》(1575年)就记载了用发酵法从五倍子中提炼没食子酸的过程,以“五倍子粗粉,并矾、曲和匀,如作酒曲样,入瓷器遮不见风,候生白取出”。李挺是用五倍子来提炼没食子酸,他所提炼的是没食子酸单水合物,又名五倍子酸。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这种提炼方法:“看药上长起长霜,则药已成矣”。西方直到1786年才由化学家舍勒首次提炼出没食子酸。

没食子酸的化学式为C6H2(OH)3COOH,它的别名又叫3,4,5-三羟基苯甲酸,广泛应用于制药、燃料、食品、墨水、有机合成等方面。

没食子酸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前景很好,没食子酸具有抗炎、抗突变、抗氧化、抗自由基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体外实验显示,没食子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α-型键球菌、奈瑟氏球菌、绿脓杆菌、弗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Hd、副伤寒杆菌A等有抑制作用,其抑菌浓度为5mg/ml,所以没食子酸可治疗菌痢。体外,在3%的浓度下对17种真菌有抑菌作用,对流感病毒亦有一定抑制作用。没食子酸还能杀锥虫,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抵抗四氯化碳诱导的肝脏生理和升华的转变。

没食子酸还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动物实验显示,没食子酸对马琳加亚硝钠所致的小鼠肺腺瘤有强抑制作用。没食子酸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瘤的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我们可以从常见的几种主含没食子酸的中药的药性来了解中国古人对没食子酸的功效的认识。

五倍子是古人提炼没食子酸的主要中药,五倍子并非植物的果实,它实际上一种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寄生在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树上的幼虫虫瘿。每年早春盐肤木树枝萌发幼芽时,蚜虫的春季迁移蚜会在盐肤木的叶芽上产生有性的雌雄无翅蚜虫,经交配后产生无翅单性雌虫,这种虫被称为“干母”。“干母”侵入树的幼嫩组织,刺激组织膨大而形成疣状虫瘿,这种虫瘿被称为“角倍”(即中药五倍子)。“干母”在成瘿期间,旺盛地营单性生殖,在虫瘿中产生许多幼虫,到9-10月份,这些幼虫逐渐形成有翅成虫,从虫瘿中飞出。市场上出售的中药五倍子多于每年9-10月间采摘的“角倍”,也有5-6月间采摘的比较小的虫瘿,这种五倍子被称为“肚倍”。

五倍子富含没食子酸,中医认为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有敛肺、止汗、涩肠、固精、止血、解毒的作用,主治肺虚久咳、自汗盗汗、久痢久泻、脱肛、遗精、白浊、鼻血、衄血、尿血、咯血、吐血、痈肿疮疖等。

《本草纲目》对五倍子功效的总结很全面:“(五倍子)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血、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有意思的是,五倍子可能也是最早的染发剂,《本草备要》就记载了其染发作用:“其色黑,能染发”。五倍子也是治疗皮肤病的常用药,因为五倍子能抗多种真菌。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五倍子擅治呼吸道疾病,也能止血、止汗,还能抗菌、止泻和消肿,这与我们现在对没食子酸的药用价值的了解基本一致。

和五倍子一样,没食子也是一种虫瘿,它是没食子蜂科属昆虫没食子蜂的幼虫寄生于壳斗科植物没食子树幼枝上产生的虫瘿。其主要成分为土耳其没食子鞣质和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和树脂等。

没食子是一种从地中海进口到中国的药物,所以古代中医文献将之列为“海药”(即来自海外的药物的意思)。传统中医认为没食子味苦,性温,归肺、脾、肾经,有涩肠、固精、敛肺、止血的作用,主治久泻久痢、遗精、盗汗、咳嗽、咯血、便血、创伤出血、疮疡久不敛口等。没食子的功效和主治与五倍子高度相似。

山茱萸是另一种富含没食子酸的中药,山茱萸为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山茱萸的果肉,中医认为山茱萸味酸,性微温,归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的功效,主治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滑精、小便频数、虚汗不止、妇女崩漏(阴道出血)。山茱萸是著名的滋阴补肾药,六味地黄丸中就含有它,清末民初的中医名家张锡纯更是常将山茱萸作为急救药使用,山茱萸对汗出不止和大出血引起的阴血亏虚患者有固涩救脱的作用,但必须大剂量使用才能有效。

石榴是一种可以药食两用的水果,不过中医入药用的主要是石榴皮而非石榴籽。石榴皮中富含没食子酸,中医认为石榴皮味酸、涩,性温,有小毒,归大肠经,有涩肠、止血、驱虫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肠风下血、崩漏、带下、虫积、痈疮、疥癣、烫伤等。

除了石榴皮,石榴叶也可以入药,功效和主治基本与石榴皮相似,石榴叶还可显著降低高血脂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及加强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不过石榴皮有一定的毒性,石榴皮含鞣制太多,对胃肠黏膜有刺激作用,石榴皮总生物碱对蛙、小鼠、豚鼠、兔和猫有致运动障碍和呼吸麻痹的作用。

从历代的中医药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上四种成分中含有大量没食子酸的中药的药性非常接近。止泻、止渴、止汗、止血、止咳、消肿是这些中药的主要作用,这些也是用现代方法制作出来的没食子酸主要的药用价值。

掌叶大黄中也含有一定量的没食子酸,不过掌叶大黄的成分较为复杂,除了没食子酸外,它还含有大黄酸、大黄素等蒽醌。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中医认为大黄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止血等作用,主治实积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等。由此可见,大黄的部分功效与其他的含有没食子酸的中药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