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中治疗胃痈和肠痈的丹皮汤

“丹皮汤”出自《外科大成》,组成为:牡丹皮1钱(3g),瓜蒌仁1钱(3g),桃仁泥(将桃仁砸成泥)2钱(6g),朴硝2钱(6g),大黄5钱(15g)。用时以水400ml,文火煎至剩200ml水,去滓,入朴硝再煎至沸腾数次。温服,不拘时候,每日2次。

本方有泻火通便、凉血祛瘀的功效,主治热毒蕴结肠胃,血瘀气滞,致患胃痈、肠痈,腹肿痞坚,按之即痛,脉迟紧,脓未成者。中医所说的肠痈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阑尾炎和不完全性肠梗阻相似,胃痈则与现代医学中反流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症状相似。

中医治疗此类疾病重视攻下之法,本方就是一种典型的攻下剂。方中的大黄和朴硝是常用的泻药,有泻火通便之功,牡丹皮清热凉血,瓜蒌仁和桃仁泥都既有消肿散结的功效,又有润肠通便之功。所以本方泻下之力较为显著,无实热和大便燥结者慎用。

本方可暂用而不可久用,患者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改为药性较为缓和之剂巩固疗效。本方不可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因为方中的大黄、桃仁等对便秘有双向调节作用,短期使用可缓解便秘等症状,长期使用会导致习惯性便秘病情加重。

退热清肺止咳的中成药“羚羊清肺丸”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中的配方制作而成的,配方为:浙贝母40g,桑白皮(蜜炙)25g,天门冬25g,天花粉50g,生地黄50g,玄参50g,石斛100g,桔梗50g,枇杷叶(蜜炙)50g,苦杏仁(炒)25g,金果榄25g,金银花50g,大青叶25g,栀子50g,黄芩25g,板蓝根25g,牡丹皮25g,薄荷25g,甘草15g,熟地黄25g,陈皮30g,羚羊角粉6g。

制药时将以上24味,除羚羊角粉外,其余23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再将羚羊角粉与以上23味所制的细粉掺在一起,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40-160g,制成蜜丸,即的。每日口服3次,每次6g。药店里有现成的羚羊清肺丸或羚羊清肺糖浆出售,故一般患者不必自行制药,可购买成药直接服用、

本方有清肺利用、清瘟止嗽之功效,主治肺胃热盛,感受时邪,身热头晕,四肢酸懒,咳嗽痰盛,咽喉肿痛,鼻衄咳血,口干舌燥。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有解热、抗炎、化痰、止咳的功效,既适用于由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所致的发烧和咳嗽,也适用于慢性咳嗽属肺胃热盛者。

羚羊清肺丸的组方中有大量的清热解毒和滋阴降火药,也有许多止咳化痰的专用药。方中的金银花、大青叶、栀子、黄芩、板蓝根、牡丹皮、薄荷、羚羊角、玄参、生地黄粉等均有清热降火的功效,对多种可引起呼吸道炎症的病毒和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浙贝母、陈皮、桔梗、枇杷叶、苦杏仁、金果榄、甘草、陈皮等则有祛痰止咳之功效;熟地、天门冬、石斛、天花粉滋阴润燥。这些药物合用,既能清热凉血、滋阴润燥,又能化痰止咳,还可退烧。

但本方以清热化痰为主,患者若无热象,不宜用本方。热证患者舌红脉数,口干舌燥,甚至尿黄尿少,肺热的症状还是易于区分的。

本方不适合孕妇服用。

《外科正宗》中治疗脱疽的解毒济生汤

脱疽是一种中医病名,此病初起肢冷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故名脱疽。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好发于青壮年男性或老年人,我国北方地区比南方发病率更高。

诱发本病的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因素,吸烟、腹部肥胖、久坐、久站、长期负重者易出现此病,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遇寒加重,易复发。本病还易与腘窝囊肿共病,共病腘窝囊肿者,还会出现膝关节屈伸不利。此外,肿瘤患者化疗后也可能会出现这类后遗症。

明代外科名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有一张名为“解毒济生汤”的方剂,是专门治疗脱疽的。该方组成为:川芎、当归、黄柏、知母、天花粉、金银花、麦门冬、远志、柴胡、黄芩、犀角(今用水牛角代替,用量加3倍)、茯神各1钱(3g),甘草、红花、升麻(患在手指加)、牛膝(患在足指加)各5分(1.5g)。以水1碗(300ml),煎至8分碗(240ml),去滓,临睡前加童便150ml,随病上下服。

陈实功的这张方子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之功,主治脱疽初起,恶寒体倦,发作作渴,或肿或紫,或麻或痛,四肢倦怠,心志恍惚不宁者。方中川芎、当归、红花、升麻、牛膝活血化瘀,黄柏、知母、天花粉、金银花、犀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柴胡、黄芩解表,麦冬育阴,远志宁心,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对脱疽有标本兼治之功。

本病疗程长,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初服本方有效后,宜按本方制成丸剂缓缓调治,而且需要医养结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体重。

治疗日夜烦躁不眠的“上下两济丹”

“上下两济丹”出自清代医家陈士铎的《辨证录》,该方组成为:人参5钱(15g),熟地黄1两(30g),白术5钱(15g),山茱萸3钱(9g),肉桂5分(1.5g),黄连5分(1.5g)。每日1剂,水煎,去滓,分2次温服。

本方有益气养阴、交通心肾之功效,主治心肾不交,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者。从这些描述症状的文字来看,本方的适应症似为现代医学中的焦虑与抑郁症,中、重度抑郁症和躁郁症患者在郁期均可能会出现这些症状。

本方以补为主,契合抑郁症患者意志消沉和虚弱无力之病机。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阴补血,白术健脾补气,山茱萸补肾固脱,这四种药的用量都较大,所以本方组方之重点在扶正。这几味药组合有大补元气、补肾养阴之功,能使患者恢复活力。意志消沉、活力不足者亦可酌加巴戟天15g,菟丝子15g;焦虑较重者,可酌加墨旱莲15g,女贞子9g。

肉桂与黄连合用,是中医名方交泰丸。交泰丸主治胸中痞闷嘈杂,大便稀则胸中颇快,大便坚则痞闷难当,不思饮食,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等症。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焦虑失眠的患者通常存在肠胃不适的问题,或反酸烧心、或嗳气吐腐、或胃脘嘈杂,大便亦多不调,或便秘或大便稀溏,常伴随长易激惹综合征,这些正是交泰丸的适应症。

综合来看,本方重在补益,兼顾对症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所见的抑郁症患者,很多存在自幼体弱多病的状况,患者体力不如常人,有些甚至其母在受孕之时就身体不好,靠药物维持,此类患者消化道存在问题者较多。古人如此组方,足见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很了解的。

治疗癫痫和精神障碍急性发作的“截癫方”

清代医生赵学敏在《串雅内外编》中收录了一张名为“截癫方”的方剂,该方由白矾和郁金各等分组成,二者共研末,制丸,每次服用1钱(3g),日2次。赵学敏形容此方治疗“失心癫狂,其效如神”。中医所说的“失心癫狂”,又名“桃花癫”或“菜花癫”,因为其多容易在桃花和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发作,此类疾病与现代精神医学中的躁狂发作相似,为多种精神类疾病急性发作的重要症状。

仝小林院士曾在临床中遇到过一个患癔症性晕厥症的女患者,该患者病情持续数年,每周发作1-2次,后在一校医处开了一些散剂服用,只服用了1周便完全治愈。此校医给类似的患者所用的方剂都是一样的,治疗效果也都很好,该校医所用的处方就是“截癫方”加味。

仝小林院士受此启发,在截癫方的基础上,加味天竺黄,研制了“仝氏癔症晕厥丸”。该丸药方组成如下:枯矾12g,广郁金48g,天竺黄24g,上三味共研粉,制成蜜丸,每丸重3g,每次服用1丸,每日2次。本方功效豁痰开窍,主治癔症性晕厥。

截癫方不止可治癔症性晕厥,还可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内的其他精神类疾病。仝小林院士自己曾治疗过一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来诊时情绪低落、消极、轻生、背胀痛,咳吐大量黄色粘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仝小林院士根据其症状,以截癫方合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拟方如下:白矾30g,郁金30g,清半夏30g,黄连6g,瓜蒌仁15g,茯苓120g,桂枝30g,生白术120g,炙甘草15g,西洋参6g。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13剂后,情绪恢复稳定状态,粘痰和背痛消失,后改丸剂稳固治疗1个月,临床治愈,未再复发。

现代医学中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均可归为古代中医的“癫狂”病中,其临床症状均表现为患者自知力下降、敏感多疑、易激惹、易怒、攻击性强、被害妄想等,中医认为此类疾病的病因多属痰蒙心窍,故应治以豁痰开窍。

白矾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枯矾为白矾的脱水产物,二者功效基本相等。白矾和枯矾可外用,亦可内服。外用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之功效,能杀灭革兰氏阳性杆菌、皮肤癣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致病菌,枯矾还具有收湿敛疮,止痛、止血化腐之功效,白矾和枯矾外治用于湿疹、疥癣、脱肛、痔疮、脓包疮、聤耳流脓等。二者内服则具有止血止泻,祛除风痰之功效,主治久泻不止,便血,崩漏,癫痫发狂等

郁金,顾名思义,为中医疏肝行气解郁之要药。传统中医认为郁金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之功效,但郁金不能与丁香同用,二者同用有副作用。中医治疗抑郁和躁狂等疾病,很少离得开郁金这味药。

仝小林院士组方中所加的天竺黄是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蒡竹等植物杆内分泌液干燥后的一种块状物,有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的功效,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小儿夜啼等。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医多将天竺黄用于治疗与脑病相关的疾病。

截癫方以白矾与郁金二药合并使用,既可豁痰开窍,又可疏肝解郁,组方精巧,力专效宏,赵学敏形容其治疗“失心癫狂,其效如神”,这种记载不是空穴来风,赵氏应有此类用药经验。仝院士在此基础上又加天竺黄,其功效就更进一步了。

精神类疾病急性发作时,患者会短暂的丧失自知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敏感多疑、思维奔逸、易激惹,易冲动,不经治疗,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很影响患者家庭。有些患者对常用的抗精神病西药较为排斥,因为有些药物会导致患者嗜睡、体重增加、思维迟钝、情感麻木,此类患者或可尝试本方。如患者失眠较为严重,还可与中成药解郁安神颗粒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