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情绪

释放悲伤,快速从消极情绪中爬出来

人生注定了要遭遇许多不幸,尤其到了中年更是如此。今年不但我遭遇了系列的生离死别之痛,我身边的两个发小也正在遭遇类似的厄运。我的一个初中同学的妈妈得了肝癌,另一个初中同学的姐姐刚刚因为脑膜瘤做了手术,至今他的姐姐还在ICU病房中。这两个同学都是我初中时关系很好的同学,他们也都为自己亲人的疾病向我求助,此时此刻,他们也在遭遇消极情绪的折磨。

这是我们中年人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困境,年轻时我们的亲人们身体健康,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那时候,悲伤、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与我们关联不大。但是到了中年,亲人罹患重病的不幸,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到。人人都逃不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爱别离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经历的痛,总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死亡的,当厄运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时,悲伤不可避免地就要袭击我们。抑郁这个词,最初就是用来形容人在遭遇丧亲之痛时的心境的。

如果在此时,我们还遭遇事业、家庭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危机,我们就很容易因为这些不幸带来的负面情绪陷入焦虑和抑郁的深坑之中。当此之时,我们要把自己的悲伤及时释放出来,不要硬撑着。我们可以和我们最亲密的人在一起,向他们倾诉。在他们面前以任何形式释放我们的悲伤,接受他们的安慰,不用假装坚强。

人是需要亲密关系的,在悲伤时,亲密关系至关重要。如果我们的伴侣遭遇了很难忍受的痛苦,我们也要和他们站在一起,陪伴他们,帮助他们释放他们的悲伤。假如我们没有这样的伴侣,我们就要找我们最好的亲友,和他们在一起,释放我们的悲伤,把我们的苦水倒出来。

当此之时,我们也要减轻自己的负担。请求减少工作和家务的数量,让自己有时间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若不能及时释放出来,积累的时间久了,如果再叠加劳累,就很容易导致我们身心崩溃崩溃,陷入焦虑和抑郁的深坑之中,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我们猝死。

我们要允许自己有个短暂的“罢工状态”,抑郁其实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我们承受不了太多的打击的时候,我们便会陷入短暂的抑郁状态(这和抑郁症不是一回事,短暂的抑郁发作是每个正常人一辈子都会经历几次的,只有超过一年不能缓解的抑郁才算抑郁症),我们的身心都在“罢工”,因为我们需要休息以积蓄能量,重新站起来。

我的微信好友常年接近5000人(所以不得不经常删除一些人以便近期有需求者添加),其中约有400-600人存在适应不良、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或精神障碍等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我经常要与一群不快乐的人打交道,很容易被困扰。

这些年我渐渐地掌握了一套快速舒缓情绪的办法,每次遭遇重大打击(比如亲人生重病或亡故)的时候,我会自己“罢工”,削减工作量,出去运动或短程旅游,去人多热闹的地方,让自己被大家快乐的气氛感染一下,逼着自己看自己喜欢看的喜剧电影。这对改善心情很有帮助。

和我没有亲近关系的病人的遭遇也能引起我的情绪反应,但实话实说,这种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是不如自己亲友患病或死亡给我带来的情绪反应那么严重的。如果有时在工作中遭遇不良情绪,我不会逼着自己工作,而是立即放下工作,到外面去走走,吹吹新鲜的空气,看看外面的风景,把情绪释完再回到工作中来。

当我们的亲人遭遇重大困难,我们处理自己的情绪反应时,我们首先要消除自己对亲人的内疚心理,不要觉得快速脱离悲伤是对他们的一种背叛。实际上,我们只有快速脱离悲伤了,才能更好的帮助那些正陷在困难中的亲人。

如果我们遭遇丧亡事件,我们要想到,我们过世的亲人是非常不希望我们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的。他们希望我们快速从痛苦中走出来,把自己生活过好,并替他们照顾他们牵挂着的其他亲人。所以处理情绪不是不爱我们的亲友,不是我们薄情寡义,而是我们作为成年人,需要快速忘记悲伤,尽职尽责地照顾其他亲人。承担主要的养育和照顾家人责任的成年人,没有资格过久地沉溺在悲伤、抑郁和焦虑的状态之中,我们要迅速把自己从各种痛苦中拔出来,因为我们要对家庭和社会负责。

过去我也容易因为对病人产生同情而产生不良情绪,但是现在我通过快速释放情绪的方法,渐渐地不再容易因为别人的不幸而有强烈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反应。病人们确实需要我们的同情,但更需要我们冷静地帮他们分析病情,查找文献,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医生学会快速处理自己的情绪的技巧,不是对病人不同情,而是真正的更好地为病人负责。我们只有自己健康了,才能给他人带来健康。

我前段时间测试了一下自己的大五人格,在情绪处理能力方面得分非常理想,我属于低神经质性(神经质性得分1.7分,满分10分)人格类型,这个得分显示我沉着冷静,不容易惊慌失措,情绪化很少,很容易平静。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力非常好,无论是遇到了什么样的情绪状态,都能快速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排解,并且能冷静的分析情绪背后的原因,知道下次规避类似情绪的方法。能主导自己的情绪,也能帮助他人平复他们的情绪。这与我多年来的职业历练有关系。

当我有情绪反应时,我不会回避,不会把自己的情绪藏起来,而是向外界暴露我的情绪——当然,我不会以极端的方式去给自己的亲友施加压力,我会让他们知道我处在一种难受的状态,需要他们的帮助,需要他们做些什么来避免让我陷入更痛苦的状态之中。与此同时,我自己会迅速通过运动和娱乐来给自己带来一些欢愉的体验。这样负面情绪就能很快被降级,正面情绪会重新回来。

适度运动和休息相结合可减轻压力,幸福能疗愈痛苦,快乐能疗愈悲伤,岁月静好的生活能疗愈动荡不安的心,任何形式的关爱都能安慰一颗受伤的心。生而为人,我们有权趋吉避凶,有权也有义务在痛苦的时刻开展自救和得到拯救。平时我们为我们的亲友提供各种帮助,在我们痛苦的时刻,接受他们的照顾和安慰并非一件丢人的事情。人本就应该生活在群体之中,我们有时需要得到我们的亲友的安慰和照顾,不必因此而觉得内疚或羞愧。

总之,我们可以难过,但不要让难过的时间持续太久,更不要被难过摧毁。每个人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平时一定要根据自己个人的习惯,训练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释放情绪的方法来。也需要维护好我们的重要关系,平时要积极付出,在关键时刻,这些重要关系对我们真的有很大的作用。

强壮自我,接纳外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我这段时间沉迷于精神医学类著作的阅读之中,因为多年来接触病例的经历,让我的这种阅读非常有效率,我可以用自己接触到的病例的经历来印证书中的各种观点。读着读着,一扇又一扇的心理和精神疾病之门被打开,每打开一扇门,似乎都能听到许多人嚎啕大哭之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大多由基因和生命早期的精神创伤共同引起的。也有一些创伤应激综合症是由成年后的经历引起的,比如遭遇战争、强奸、虐待、绝症、亲人死亡、车祸、地震等重大意外事件。每一个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背后,都会有许多令人心酸的人生经历。

所以阅读精神医学方面的著作并不是一件令人很舒服的事情,我们从这些著作中看到的那些真实的案例都是很令人同情的。每个人都希望像正常人一样活着,正常的喜怒哀乐,正常的爱与被爱。但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大脑受到了损伤,对他们来说,假装像正常人一样活着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大多数长久地陷入焦虑、抑郁、冲动、愤怒、悲伤、愁苦、哀恸、恐惧等不良情绪之中不能自拔者,生命的起点就是晦暗的,他们都有一个自己无法突破的坚硬的外壳——某种特别的原始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使得他们在适应真实环境时缺乏灵活性,动辄伤害他人或被人所伤。而且患者大多对此呈现不自知的状态,医生们也需要费尽心思才能一点点的把他们心中的那层外壳打开。

疗愈他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需要爱与关怀,有时也需要药物的帮助。仅仅读他们的故事,就足以让一个正常人心酸到难以自制,患者本人承受的痛苦就更加的可想而知了。

这些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很高,动辄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的患病率。我的公众号有小十万的读者,用这个百分率去计算,我的读者中,每种心理/精神疾病的实际患者人数都不少。许多人是罹患癌症共病这类疾病的,他们的人生就更加的雪上加霜。

我最初对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感兴趣是因为自己有一段时间很痛苦,等到专门研究癌症后,发现癌症患者中,内心痛苦的人数超过了50%。有些患者的心理/精神疾病是由癌症引起的继发性心理/精神疾病,有些患者则是在罹患癌症之前就存在心理/精神疾病。

部分患者的心理/精神疾病对他们的癌症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最初对这一现象我关注的不是很多,后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样的病例并不少。我接触到的两个肺癌病人,都是在肺癌确诊后一周内,因为确诊肺癌诱发的惊恐发作死亡,就是我们常说的吓死的。一些极端情绪化的癌症患者,因为处于严重焦虑和抑郁状态,肿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展,每天都比上一天进展了一大截。

也有一些反面的例子,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我自己在2012年的时候救下来的一个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彼时的她情绪强烈且不稳定,在新浪网癌友圈组织的一次圈庆活动中,由于情绪激动,一下子晕厥,并迅速处于濒死状态。我当时用大头针给她针灸,刺患者的少商穴和商阳穴,把她救过来了。

五年后的2017年,我们又在天津召开的一次癌友圈圈庆活动中见面了。她告诉我,那次她被抢救过来后,回北京检查了,发现脑部有一个大的转移瘤。五年来,她没有经过任何治疗,仅靠自己每天念佛,控制情绪,稳定住了病情的进展。如果换一个人跟我说这话,我会觉得是天方夜谭。但是她对我是非常感激和诚恳的,毕竟我于她真可以说有救命之恩。

截止到2023年10月1日,这个患者还活着,仍然在我的朋友圈中点赞。我们平时的交流不多,但我想她后续应该还是没有过多的治疗,而只是靠控制情绪,就控制了自己肿瘤的进展。2017年我见到这个患者的时候,她与2012年时已判若两人。2012年的她容易大悲大喜,在活动现场是情绪最强烈的一个;2017年,她面容平静得像古佛,一个人安静地在一角呆着,变化之大,令人诧异。

所以如今我从我自己直观的观察中,确实发现了人的精神状况与癌症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通常,这些情绪大起大落的患者,都不仅只是受到了癌症的打击,他们内心深处还有不少创伤,且大多数创伤来自于生命早期。人之所以不具有本自具足的灵魂,是因为先天的基因,加上在幼年的时候,抚养环境不如意所致。这类人需要身心一起疗愈,要不然他们就很难得到较长的生存期和较好的生活质量。

一个强大的内心是自信而平和的,脆弱的内心则在自卑和自负之间摇摆。能以善意待人者,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的善意;而以恶意待人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了许多精神虐待。一些人道德败坏,突破人性底线,通常也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人是可以拯救的,有些人则用尽现代医学手段和宗教手段也是拯救不了的,只能是远离,在他们有反社会行为时,只能强行控制他们。

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属于心理承受能力一般,尚可适应基本的社会环境,但不能适应高强度的非正常的人际环境的人。比如让他们跟绝症患者、心理疾病/精神病患者或罪犯呆在一起时,他们就承受不了。因为几乎没有人成长的过程中完全不受伤害,绝大多数人的心灵实际上都是残缺不全的,只是没有严重到发生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程度。

但实际上我们的生存环境很难完全理想化,所以大多数人在人生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让许多人疲惫不堪,再遭遇一些重大的生活变故,有些人就要崩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会温柔对待每个人,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终只能靠自己拯救自己。强壮自我,接纳外界,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适应性更好的生物。我用生物而不是用人这个词来形容我们自己,也许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实际上,我们在提高自己的适应性这个问题上,就得从生物层面,而非人的层面上考虑。因为许多人之所以焦虑或抑郁,正是受限于人类社会的各种规则,而人类的许多规则是荒唐而变态的。

进入现代社会后,人类被异化的现象更加严重。举例来说,人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成为耀眼人物,结果就催生了一大批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他们又在他们的家庭中制造了大量的悲剧。他们在外遭遇挫折,回家就冲着他们的伴侣或孩子发脾气,他们不稳定的情绪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配偶和后代,导致他们陷入焦虑和压抑之中。如果我们崇尚这种变态的人类文化,我们便离幸福很遥远。

我们从生物层面去考虑,我们只需要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就能生存下去,无需获得多大的成功,无需在生活中逼迫自己或自己的子女多么优秀,无需仰视那些社会地位高的人,也不会鄙视那些社会低的人。刺破这种社会流俗的欺骗性只需要一句话:所有人都不过一个生物而已,在自然界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模一样的历程,没有谁比谁更高一等。

自恋者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那种等级观念,自恋者的儿女往往被这种从小就输入到大脑之中的等级观念苦苦折磨,当他们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时,他们非常自卑。他们有时又像他们父母一样病态的自负,他们在自卑和自负中反复摇摆,情绪极不稳定,继承了他们父母的一些性格特点。他们或成长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或成长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或成长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如果碰不到一个好的医生医治他们,他们的精神痛苦伴随他们一生,甚至导致他们自杀。

所以人类是一种非常愚蠢的物种,人类的文化中有许多纯属糟粕,流行观点经得起审视的少得可怜。我们只有拥有一个自信而又强大的精神内核,才不会被流俗左右。幸运的是,几乎人人都可以拥有这么一个强大的精神内核。对有些人来说,这个精神内核是先天就有的,有些人在幼年得到了较好的抚养,他们一生都会有稳定的精神内核。对那些先天基因存在缺陷,幼时没有得到较好抚养的人来说,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他们的认知,最终他们也能获得稳定而强大的精神内核。

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心理/精神疾病,只要我们阅读一些人类学著作,我们便不难发现,在许多被我们嘲笑为文化水平落后的原始部落里,人们的幸福感比现代人高了许多。比如太平洋小岛萨摩亚的一些原始土著社会里,几乎不存在犯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在这里不存在,也几乎没有抑郁和自杀等现象,人与人相处极为和睦。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像那些自诩为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那样,存在那么多令人不适的变态文化——人是被各种变态文化改造为恶魔的。

我现在很少关注网络上的流行文化,恕我直言,超过90%的网络流行文化均可视为精神垃圾。如果一个人沉湎于这些精神垃圾,每天吃这些垃圾滋养自己的心灵,最终只会让自己的心灵中毒。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才能促进一个人心智的真正成长,人每天都应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我养成了一边散步一边思考的习惯,每当我心情压抑时,我便在公园或小区后面的林荫道上散步。走着走着,那些压抑的心情就消散了。如果有时遭遇的心理冲击过大,我就一直散步到心情平复才回家。这个方法对我自己很管用。

每天保证一定的远离群体的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群体是疯狂而愚昧的。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提到,一个人一旦陷入群体之中,便会丧失理智。但长期的远离群体也不可取,长期的远离群体会使得我们成为自我封闭者。要想在群体中做个清醒的人,就要有独立观察群体的习惯。

我是用这些办法来提升自己的理性和幸福感的,我混迹在世俗社会中,但就像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所说的那样:“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怒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概言之,这段话是在让我们不被世俗牵着鼻子走,不因为流俗而内耗不已。人只有不随着流俗走,拒绝不断地刺激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真正的安宁。否则的话,这风波不息的外界,每时每刻都能影响到我们。

我们无法期待外界为我们改变,我们只能强壮自己的内心。但我们也没有必要每天与外界作战,那种作战的状态,只会导致我们陷入另一种极端和疯狂之中。接纳这世界上的一切,顺其自然,当个局外人和旁观者,不跟着大家一起吃精神垃圾,不跟着大伙儿一起发疯,我们就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