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亲子教育

唯有儿时美好最难忘

今年高考结束后,我带着孩子去泰山玩,在山路上,孩子累了,我们找了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了一下,孩子靠在我肩膀上睡着了。前几天带着儿子外出会友,回来的时候,在地铁里,孩子犯困,又靠在我肩头睡着了。每次看着靠在我肩头睡着了的儿子,我都觉得既温馨又好笑,十八岁的儿子,个子再高,块头儿再大,也还是个依赖父母的孩子。

在那样的时刻,我也会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有些往事,我还是很难忘记。我上中学时,每次和父亲一起劳动,父亲总是把所有的重的东西都自己扛着。那时我们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亲做点小生意,我有时会帮他忙。他用板车拖一车松花皮蛋去附近的镇子上送货时,我在后面帮他推车。除了很高的坡路,父亲要我帮他推一把之外,其余地方,他都不肯要我帮忙。有时他甚至要我坐在板车上,他来拉我,因为他觉得我走大老远的路,很累。我当然不肯,一车的皮蛋加上我,拖着一定会很累。

我的父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但是在我的记忆中,他还是有许多时候很宠溺我。母亲更是如此,每年暑假在家,我总是在家睡到自然醒,醒来的时候,母亲已经从河里洗衣服回来,正在做早饭了。我洗漱完就会拿把小锄子出去挖蚯蚓,挖好了蚯蚓,吃完了早饭,就拿着钓鱼竿去河里钓鱼,有时候中饭都要母亲下午出工的时候,带到河边给我吃。

考场和情场失意时,我回到家里,或闷闷不乐,或失声痛哭,母亲总在旁边陪着我掉眼泪,用手轻轻地抚摸我,安慰我,鼓励我把眼光放长远点,从哪儿摔倒就从哪儿爬起。生病的时候,母亲无法解除我的痛苦,就到处求神拜佛,极为虔诚地祈求菩萨保佑我。我是个无神论者,根本不相信神佛会保佑我,但母亲那样关怀,还是让我好受多了。医生不能减轻的痛苦,母亲以她独特的方式为我减轻了。

我一生都非常怀念儿时的生活,非常希望时光倒流,我还能回到那个时候。我至今也都还保留着儿时的生活习惯,爱穿布鞋——尽管再也不是母亲亲手为我做的布鞋,爱吃农村菜园里常见的那些蔬菜。每当我挫败时,我都能很快从挫败感中走出来,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我哥哥总说我父母对我是一种无原则的溺爱,长兄如父,我在上高中时,我哥哥尽职尽责地监督我学习。只是那时的我实在太过贪玩,完全不肯听我哥哥的,总是趁他不注意时,偷偷地溜出家门,或钓鱼,或找人下棋。我哥哥折断过我的钓竿,把我的象棋扔掉过,为了让我能够沉下来刷题,他想尽了办法。甚至斥责我父母在他午休或上厕所的时候,不帮忙看着我。我母亲总是和我哥哥求情说,都放假了,你就让你弟弟玩玩吧!我哥哥听到这话就很生气,他想把我成绩提起来。

我哥哥也很爱我,他上大学的时候,勤工俭学赚到的第一笔钱,他拿来给我买了一件T恤衫。我们兄弟俩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穿得很寒碜,我哥哥饱受被歧视的滋味,所以他不愿意我在学校也抬不起头来。不过我的脸皮比他厚,自尊心没他那么强,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但我还是一直对我哥哥对我的关爱感念在心。

儿时的这些美好的回忆,是我此生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家里穷其实并不要紧,只要家人给的关爱足够多,穷人家的儿女也会积极向上。我曾在大一和母亲患癌的时候崩溃过一段时间,但熬过那些困难的日子后,就再也没有崩溃过。即便是在那种时候,我也没有崩溃到想去自杀,因为当我觉得熬不下去想放弃自己的时候,我就会想,如果我那样做了,我母亲一定会非常难过,我不想她难过,所以我都熬过来了。

我并不担心我儿子的未来,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曾给予过他这些关爱。我基本也认可我哥哥的观点,我觉得小时候我父母可能对我的确存在溺爱现象,但我不认为溺爱有什么不好。当一个孩子能够感知到自己被爱(哪怕是被溺爱)时,他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会很强。

我想最可怕的亲子教育莫过于,我们给了孩子一切,但是却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爱。我们总在他们耳边唠叨,数落他们的不好,指责他们的错误,或者给他们打鸡血,灌输各种成功学观念——用成功学给自己孩子洗脑的家长在我看来是天底下最愚蠢的家长,因为我现在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超过八成的在年轻时被自己的父母用类似的观念洗脑过。

究竟是成才更重要还是个人幸福更重要呢?我认为是后者。个人幸福与物质条件有关系吗?我的经历告诉我没有关系。令那些渴望子女成功的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顺其自然成长,受到更多关爱,没有被灌输各种成功法则的人心理更健全,也更容易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理由很简单,一切急功近利的教育,都必然要以失败告终。

人生漫长,不被沮丧和狂妄摧毁很重要。父母的一大职责是在孩子被外界摧毁时,重新为孩子树立起自信,教会孩子学会在困难时刻自我欣赏。在孩子取得一次次的小成功时,教会孩子学会谦卑与内敛。这一切都需要一根强大的纽带在中间发挥作用,这根纽带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

爱是宽容,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不放弃,爱是发自内心地接纳。

一生很长,无需急躁,当玩则玩

我儿子一直有出国留学的打算,高考前我们就曾考虑过让他本科阶段或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高考结束后,孩妈和我哥哥都积极地催促他学英语,考托福或雅思。为高考累了三年的孩子有点精疲力尽,高考结束特别想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学习英语的动力不大,他更喜欢放松一下自己,玩玩游戏。
但有时他又有罪恶感,觉得自己在玩游戏是堕落了,有一次他甚至和我说,他感觉自己堕落了。我安慰他,让他不要这样想,如果想休息一段时间,那就休息一段时间,痛痛快快地玩够了再学习。
我哥哥是英语专业出身的,这些日子积极地要辅导自己的侄儿学英语。我对我哥哥说,孩子高考后有些失落,不良情绪都还没有消化完,没有必要这么急着让他学英语。同时我也问我哥哥是否还记得我高中每年暑假是怎么度过的——我没有一年暑假不是废寝忘食地钓鱼,我整天都在河边钓鱼,连饭都不肯回家吃。母亲没有办法,只好把饭送到我钓鱼的地方给我吃,她生怕我饿着了。我问我哥哥,当时我如此贪玩,是否影响了我今日的事业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特别感激我父母,他们从未逼迫我做一个只会读死书的好孩子。我小时候是那么的调皮捣蛋,又是那么贪玩,他们没有像现在的家长一样,逼着我学习。他们总是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任由我去尽情的玩耍。
除了爱钓鱼,我年轻时还爱下棋、打扑克、写作、阅读、游泳、打乒乓球、爬山和看武侠小说。我那时甚至喜欢戏剧,但没有老师教我,我自己模仿人家演员,时不时五音不全的干嚎几嗓子。我每年的寒暑假作业都是拖了又拖,临近开学前一两周才恶补,有时甚至补不完。
我如今仍然热爱生活,除了学医外,我还有很多爱好:种菜、栽花、玩音乐、养猫、骑行、游泳。到了四十多岁,我仍然充满了活力和斗志,每天都在读书。今年甚至抽风了似的,自己在家复习,准备再参加一次高考,重新回大学校园里读几年书。
我之所以对生活和学习都丝毫不厌倦,和我母亲对我的宽容和宠爱有很大的关系。我母亲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比现在很多知识分子更懂教育,我出去玩,她不会看不顺眼,不会老挑我的刺,不会逼我去学习,不会唠唠叨叨。我虽然酷爱钓鱼,但是钓技差得很,每次钓鱼都不如别人多,钓的鱼也不够大。每次傍晚提着不多的鱼获回家,母亲总是笑着对邻居说,我儿子又钓了几条眼睛长在尾巴上(形容鱼很小)的鱼回家了,加上一大盆辣椒,也可以算是一盆河鲜。
如今的父母,很难容忍自己的孩子假期一点都不学习,只知道玩。我很同情现在的小孩,从生物本性来说,儿童和年轻人就是贪玩。只有玩够了,玩开心了,他们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激情。但现在的孩子,一放假都会被逼着学习、写作业和上辅导班,似乎不这样便大逆不道,父母会在旁边一直唠叨个不休,结果亲子关系紧张得很。我母亲从来都不用上任何亲子辅导班,但却能把亲子关系处理得很好。其实父母不需要做很多,对子女的天然的宽容和爱护,就足以让子女很爱自己的父母。
我的记性很好,小时候的事情大都记得很清楚。我总是愿意将心比心地去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为他想一想,我经常会想自己在他这个年龄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又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一想便觉得不应苛责孩子。如今的家长很喜欢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所以孩子们负担很重,活得很累。
我的儿子和我很像,他的兴趣爱好也很广泛,他学过乐器,玩过模型,玩过滑板和旱冰,也酷爱打游戏,小时候玩坏的溜溜球难以计数。他还把家里的机械手表和番茄闹钟都拆卸开去研究它们的结构,喜欢看漫画,还一度去学过画漫画——没有找老师,自己买本书自学,跟我小时候用干嚎的方式学黄梅戏差不多。
他从未全心全意地学习过,我一直都像我母亲宽容我一样,宽容我儿子的一切。我不觉得一个孩子贪玩是什么大不了的罪,相反,若一个人陷入现代范式生活中,忘记了自己的生物本性,那才真正令人忧虑,因为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抑郁,丧失对生活的激情。
虽然我儿子这样成长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中,一定是会吃亏的,但是我认为吃这个亏是值得的。我自己之所以能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与我小时候玩够了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当一个人觉得生活是有趣和美好的,他才有动力和意愿一辈子过这种生活,愿意去为事业奋斗。
终身学习远胜过为了学位而苦苦煎熬十多年,许多人在考学位的过程中对学习越来越厌倦,拿到学位后就再也不愿意翻书了。有段时间我在一家医院工作,我们医院的好几个老医生看到我那么热爱读书,大受感动,回去把他们家泛黄的医书拿出来读了——考完各种证后,他们就再也不愿意看书了,这如何继续成长呢?
最好的大学其实是自家的书房,在学校读书只会读十多年,但是我们家的书房却是会伴随我们一辈子的。一个人拿下学历后就不再热爱读书,那他不但学不到新知识,既往学到的知识也会很快遗忘,专业水平很难得到提升,最后就只能沦为混饭吃的打工人,时刻面临着时代的浪潮把他推到沙滩上的风险。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学习习惯不是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鼓吹的那些“学霸式”的学习习惯,而是一边玩一边学,玩要玩得开开心心,学也学得踏踏实实。
我有段时间学习成绩不是最拔尖的,现在回想起来不是因为我那时候有多笨,而是那时候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去玩,而我的同学中有许多人在那时候非常刻苦地学习。恕我直言,时至今日,我的同学中阅读量有我这么大,知识面有我这么宽的,恐怕不多。他们毕业后忙忙碌碌,不再有多少时间学习,我则将边玩边学的习惯保持至今。从绝对的学习时长来说,我是远远超过他们的。上帝是公平的,你付出的学习时间越多,学到的知识就越多,所以终身学习者在后期有优势。
我常对我儿子说,人的一辈子很长,有的是时间学习,只要你真正热爱一门学科,你可以一辈子以“玩索而有得”的态度去学习它。不要急于求成,急于求成者很容易挫伤自己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热情,一旦这种热情挫伤了,就很难挽回。如果想玩,就尽情地去玩,玩够了自然而然地就会沉潜下来学习知识了,因为老是玩,自己都会觉得无聊。
我看现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很急躁,在过度竞争的环境中,教育和科研也变得急功近利,结果反而出不了什么成果。如果我们要搞研究,我们选定一个方向后,不一定非得设置目标、计划和时间表不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情,不紧不慢地搞一辈子,一边搞学术,一边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点。大数学家陈景润的成就令人钦佩,但是他一生为了早日出成果,过度劳累,以至于寿命不长,亦是一种不智。匀速前行,久久为功者往往更能成大器,身心也更健康。
我见过很多经历与我相似,想学医自救并救人的人,但是我见过的这些人在学医的路上,基本上都半途而废了。因为他们急于求成,三五年未能达成目标便放弃了,殊为可惜。我看丘成桐先生讲数学研究,也提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说很多人学数学,三五年没有成功,就不愿意再在数学上耗费时间和精力,半途而废,而他则比其他人坚持的时间长很多。
人类社会上一些重大的发现和成就,都是某些学者穷尽一生的心血搞出来的,只有极少数天才是在很年轻时功成名就的,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大器晚成型的。那些学者在成名之前,也很普通。
比如陈景润先生并非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毕业生,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到北京四中一边当老师,一边继续研究数学。华裔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陶哲轩先生本科和硕士就读的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也不是什么名校,在澳大利亚,他的学校都排不进所谓的“澳洲八大”。就是这些不显眼的人,耐心研究,日积月累,做出了大成就。
除了不必急于求成之外,我个人还特别喜欢杜甫的一句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我经常会念念这句诗,用它来提醒自己,身与名不是多么重要的事,即便做出了重大的发现和成就,在大自然面前,也不过如此而已。人类都不会永存,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于宇宙而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又何必太把这些当回事?何必太把自己当回事?秉此心态去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太执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