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水肿

治疗呕吐和水肿的吴茱萸丸

《医方类聚》中收录了原载于《经验良方》的一张名为“吴茱萸丸”的方剂,该方组成为:吴茱萸4两(120g),甜葶苈子2两(60g,炒),甘遂1两(水煮)。制法为将以上药焙干,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10丸,早晨、中午和临睡前用米汤送服。

本方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水肿腹胀、呕吐的“膨症”。此病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腹水,多见于肝硬化或癌症晚期。患者腹部膨胀,按之硬结,小便不利或大小便皆不利,口干不欲饮。伴肝功能不正常者,尚可能会有口苦、巩膜黄染、皮肤发黄、大便发灰等症状。对此类患者,应合并使用茵栀黄颗粒。

本方重用吴茱萸,是因为吴茱萸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腹水有时会与梗阻或不完全梗阻并存,导致患者不但腹胀,而且呕吐不止。吴茱萸是止呕功效较强的一味药,以之降逆止呕,能缓解梗阻的症状。

葶苈子和甘遂均为峻下利水药,二者皆有毒性,所以葶苈子要炒去油,甘遂要经水煮,这样的处理都是为了降低其毒性,避免患者中毒太深。虽然如此炮制后,葶苈子和甘遂的毒性有所下降,但还是有毒,所以用药时要注意安全。中病即止,患者腹胀和水肿减轻,即可改为猪苓汤、五苓散、黄芪防己汤、防己茯苓汤等缓缓治疗,以避免出现医疗事故。

消滞利水的陈橘皮散

《太平圣惠方》中有一张名为“陈橘皮散”的方子,该方组成为:陈橘皮30g(即陈皮),诃子皮15g,赤茯苓15g,肉桂心15g,大腹皮15g,川芎15g,枳壳15g,赤芍15g,炙甘草7.5g。(以上用量,均按照1钱=3g换算)。将上药共研为散,每次取4钱(12g),以水一大碗,加生姜2-3片,煎至六分碗,去滓,饭前温服。

本方有行气消滞,温阳利水的功效,主治消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或胁肋间痛,腰腿沉重。这是一张治疗水肿和腹水的方子,本方所主治的消渴不是糖尿病,而是中医所说的阳虚不能化气所致的水液潴留证。本方的组方思路借鉴了五苓散,但是比五苓散更进一步,本方可用于治疗下肢水肿、肝硬化或肝癌等导致的腹水。

本方所用的各药,有理气、化瘀、温阳、利水的功效,对下肢水肿、肝硬化和肝癌等导致的肝腹水患者有一定的针对性。晚期腹水患者因为水液代谢不正常的原因,会出现既腹胀,又很口渴的症状。

本方中的陈皮、枳壳理气,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肉桂温阳,茯苓、大腹皮利水,诃子皮止泻,炙甘草调和诸药,这些药合而用之,就能缓解患者因为气滞血瘀所引起的腹胀、小便不利、口渴、大便溏泄等症状。

现可将本方各药减半,组成汤方,直接煎汤服用。

治水肿的“疏风利水汤”

“疏风利水汤”出自《医方新解》,该方组成为:浮萍9g,紫苏9g,桑白皮12g,益母草30g,车前子12g,白茅根30g,金银花18g,连翘18g,甘草6g。用法为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疏风利水汤有疏风宣肺,清热利水的功效,主治风水病,症见畏寒、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自汗出、无大热者;或肺热咳嗽及有风团块。现代多以本方治疗肾炎水肿、胸膜炎、胸腔积液(胸水)、荨麻疹、肺炎。

本方既有疏风解表作用,又有利尿消肿作用,所以本方的适应症为既有表证,又有水肿问题的“风水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风水病”患者多存在感染问题,所以有畏寒、恶风、脉浮等症状。

本方中的紫苏、浮萍、金银花、连翘均为解表药,解决的就是患者的表证。浮萍、金银花、连翘、桑白皮、益母草、车前子、白茅根等又均有利水消肿的作用,解决的是患者存在的水肿问题。甘草调和诸药。所以合而用之,就有解表和利尿作用,通过解表和利尿,能缓解患者的“风水病”。只要契合这一病机,不管患者的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属于何种疾病,均可用本方“异病同治”。

治消渴水肿的“汉防己丸”

“汉防己丸”出自《太平圣惠方》,在《圣济总录》中该方又名“防己丸”。方由汉防己七钱五分(22.5g),猪苓七钱五分(22.5g),天花粉一两(30g),赤茯苓一两(30g),桑白皮一两五钱(45g),白术五钱(15g),杏仁五分(1.5g,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郁李仁一两五钱(45g,汤浸,去皮,微炒),甜葶苈一两(30g,隔纸炒令紫色)组成。制法为将以上各药为末,炼蜜微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30丸,饭前以温水送服,每日2次。

本方的功效为清热生津,宣肺利水,主治既有消渴(口干口渴)症状,身体又浮肿如水肿者。本方中的汉防己、猪苓、茯苓、葶苈子等均为利水消肿药,白术为健脾利水药,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杏仁泻肺降气,郁李仁降气利水、润肠通便,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所以综合来看,本方是以利水消肿为主,主治的是水病。这里的消渴,是因为水液升降失常,导致津液无法正常分布,故人有渴感。津液分布恢复正常,则渴感自消。

这张方子或可用于治疗晚期癌症既有口干口渴的症状,又有小便不利、水肿的症状者。

通脱木的根、茎髓、花蕾的药用价值

五加科通脱木属植物通脱木的根、茎髓和花均能入药,其根入药名为通花根,其茎髓入药名为通草,其花入药名为通花花。通草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但通花根和通花花则较为少见。实际上通花根和通花花的功效与通草很相似,通花根与通花花采集起来比通草容易多了,所以价格便宜些。

通草又名白通草、通花、通脱木、葱草等,色白而中空。有清热利水、通乳的作用,主治淋证涩痛、小便不利、水肿、黄疸、湿温病,也能治小便短赤、产后乳少、妇女经闭和带下等病。通草之所以得名通草,与其既能通小便,又能通乳汁有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通草,色白而气寒,味淡而体轻,故入太阴肺经,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通草有较强的利尿作用,通草能明显的增加大鼠尿中的钾离子的排出,但对尿钠、尿氯无明显影响,故认为通草利尿与排钾有关。通草也有解热、抗炎作用,通草中的总多糖提取物还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并能提高实验动物血清溶菌酶活力和单核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实验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抑制过敏反应。

在治疗各种小便不通的方剂中,通草出现的频率很高。《普济方》中有一张名为“通草饮子”的治疗“热气淋涩,小便赤如红花汁者”的方剂是以通草为名的,该方组成为:通草三两,葵子(冬葵子)一升,滑石四两(碎),石韦二两,水煎服。此病与肾炎相似,这个方剂的用量很大,利尿效果很强。《浙江药用植物志》记载了另一张专门治疗急性肾炎的方剂:通草9g,车前草9g,龙胆草9g,瞿麦9g。

古人常用通草炖猪蹄来催乳,用通草或用通草与王不留行一起炖猪蹄,均有催乳的作用。通草炖肉吃,也可以治疗白带过多。通草还能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云南中药选》记载了一张治疗月经不调的民间验方:通草6g,当归尾3g,桃仁12g,红花6g,水煎服。

通脱木的根通花根的功效与通草相似,中医认为通花根有清热利水,行气消食,活血下乳的功效,主治水肿、淋证、腹胀、痞块、风湿痹痛、月经不调以及乳汁不下等。通花根还能治疗大叶性肺炎和老年人咳嗽痰多或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单用通花根6-30g煎水内服即可。通花根也能治疗便秘。

通花根是中医治疗腹水和各种水肿病的一种常用药,治疗腹水或水肿病时,通花根的用量最少要30g。此药不但能利水消肿,还可活血化瘀,所以对瘀血所致的水肿病有标本兼治的功效。

通花花煎汤内服也能治疗水肿病,《重庆草药》记载,通花花可治疗“阴囊下坠,经常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