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消渴

治烦热、口干、失眠的“地骨皮散”

《太平圣惠方》中有一张名为“地骨皮散”的处方,由地骨皮2两(60g),天花粉1两(30g),石膏1两(30g),黄连1两(30g),炙甘草1两(30g)组成,制法为将以上药共同制成粗末。每次取4钱(12g),以水一盏(约200ml),煮成六分(约120ml),去滓,趁热服用。

现代多用中药饮片直接煎药,如用饮片煎药,成人每日常用量为:地骨皮12g,天花粉6g,生石膏6g(先煎10分钟),黄连6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用一次。本方中的黄连很苦,如果长期服用,则应考虑制成丸剂,每次服用3-6克的丸剂,每日2-3次。

本方的功效为清胃生津,主治“三消”中的“中消”,症见身体虚羸,烦热口干,眠卧不安。“中消”是一种中医病名,又叫“消中”,是指以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表现的消渴。 《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曰:“消脾,缘脾经燥热,食物易化,皆为小便,转食转饥。”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曰:“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黄赤者,痟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痟肾也。”

在中医看来,“中消”多由胃火引起,所以治疗应以清热止渴类药物为主,本方所用的地骨皮、天花粉、石膏、黄连均属此类药。根据这些药物的作用,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地骨皮散”主要治疗慢性胃病、甲亢或糖尿病等引起的烦热、口干、失眠等疾病。本方也可用于治疗癌症患者因放疗引起的口干舌燥、多汗不眠,以及晚期癌症患者因癌热出现烦热、口干、失眠等症状者。

本方重用地骨皮,地骨皮是枸杞的根,有解热镇痛、升高白细胞、降压、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菌等作用。中医认为地骨皮有退虚热,凉血止血的功效,善清肺胃之火,生津止渴。常用之治疗阴虚发热,有汗骨蒸,虚火牙痛,小儿疳热,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肺热咳嗽,内热消渴等。地骨皮可引起患者腹泻,脾虚便溏慎用。

天花粉是瓜蒌的根茎,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肺热咳嗽、燥咳痰粘或痰中带血。天花粉有降血糖、抗菌、抗病毒、抗早孕和抗肿瘤的作用,但此药可引起患者腹泻,所以脾虚便溏者慎用。

石膏生用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温病气分高热,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煅石膏有收敛生肌的作用。根据本方的治疗目的,此处石膏应为生石膏。生石膏有解热、解痉消炎的作用,还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但生石膏属大寒之品,脾虚者慎用。

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眠、胃火牙痛、口舌生疮、肝火犯胃、呕吐吞酸、血热吐衄、痈疽肿毒、目赤肿痛、耳道疔肿、湿热疮疡等症。黄连中提炼出的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连素)是广谱的抗病毒和抗菌消炎药,现常用之治疗急性肠胃炎。黄连对许多致病菌和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还能抗心律失常、降压、保护缺血心肌、降血糖、保护脑损伤、解热,镇痛、震惊、抗肿瘤等作用,其用途非常广泛。

以上四种药,均属苦寒药,容易伤脾胃,所以需要配伍炙甘草这样的甘味药减缓副作用,且炙甘草也能生津止渴。所以综合来看,本方就是一张清泻胃火,滋阴润燥的处方,故能治疗中消引起的烦热、口干、失眠。

治消渴水肿的“汉防己丸”

“汉防己丸”出自《太平圣惠方》,在《圣济总录》中该方又名“防己丸”。方由汉防己七钱五分(22.5g),猪苓七钱五分(22.5g),天花粉一两(30g),赤茯苓一两(30g),桑白皮一两五钱(45g),白术五钱(15g),杏仁五分(1.5g,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郁李仁一两五钱(45g,汤浸,去皮,微炒),甜葶苈一两(30g,隔纸炒令紫色)组成。制法为将以上各药为末,炼蜜微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30丸,饭前以温水送服,每日2次。

本方的功效为清热生津,宣肺利水,主治既有消渴(口干口渴)症状,身体又浮肿如水肿者。本方中的汉防己、猪苓、茯苓、葶苈子等均为利水消肿药,白术为健脾利水药,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杏仁泻肺降气,郁李仁降气利水、润肠通便,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所以综合来看,本方是以利水消肿为主,主治的是水病。这里的消渴,是因为水液升降失常,导致津液无法正常分布,故人有渴感。津液分布恢复正常,则渴感自消。

这张方子或可用于治疗晚期癌症既有口干口渴的症状,又有小便不利、水肿的症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