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嗳气

治嗳气不止的“破郁丹”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中有一张名为破郁丹的方剂,该方组成为:香附米(醋煮)4两(120g),栀子仁(炒)4两(120g),黄连(姜汁炒)2两(60g),枳实(麦麸炒)2两(60g),槟榔1两(30g),莪术1两(30g),青皮(去瓤)1两(30g),瓜蒌仁1两(30g),苏子1两(30g)。

制法为将以上药共研成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1两(30g,可以从10克开始,如果有效,不必加量,无效逐渐加量),每日2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本方功效为理气清火,化痰消瘀,主治气郁化火,痰瘀内阻,嗳气胸紧,连续嗳气十余声不尽,嗳气后心头略宽,不嗳即紧。

一过性的嗳气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不足为虑,但本方所治疗的嗳气并非一过性的嗳气,而是长期且频繁的嗳气。这种长期且频繁的嗳气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纵膈病变(如纵膈气肿等)、精神紧张、功能性消化不良、吞气症、非特异性过度嗳气等均可引起长期且频繁嗳气的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这种长期且频繁的嗳气是由气郁在胸膈所致,久郁化火,痰瘀互结,故治疗应遵循理气、化瘀、解郁、清热并用的原则,本方的制方思路正是如此。香附、枳实、槟榔、莪术、青皮、苏子均为理气之药,其中香附又有解郁之功,莪术和青皮兼能活血化瘀;栀子仁、黄连清热,瓜蒌仁消痰散结,宽胸解郁。这些药组合起来,能够对症下药,缓解嗳气的症状。

临床中嗳气多为胃炎或反流性食管炎引起,或由其发展而来的。本方所用的黄连,对肠胃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余各药,也均对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胃胀、嗳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故本方中的各药组合起来,的确能对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胃胀和嗳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此外,本方对精神原因引起的嗳气频频,也能起到缓解作用。

本方亦可改为汤剂煎服,成人用量如下:香附子12g,栀子12g,黄连6g,枳实6g,槟榔3g,莪术3g,青皮3g,瓜蒌仁3g,苏子3g。儿童酌减。如患者有烧心和泛酸的症状,尚可加乌贼骨12g,白及6g;不但嗳气,而且呃逆音大,可酌加代赭石12g,旋复花6g;胃寒者,可酌加荜茇12g,高良姜12g。

治疗嗳气不止的“破郁丹”

“破郁丹”出自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该方由香附米4两(120g),栀子仁(炒)4两(120g),黄连(姜汁炒)2两(60g),槟榔1两(30g),莪术1两(30g),青皮(去瓤)1两(30g),瓜蒌仁1两(30g),苏子1两(30g)组成。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1两(30g),每日2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如果没有做丸服用的条件,可以将本方改为汤方服用,汤方用量如下:香附12g,炒栀子12g,黄连6g,槟榔3g,莪术3g,青皮3g,瓜蒌仁3g,苏子3g。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本方有理气清火、化痰消瘀的功效,主治妇人气郁化火,痰瘀内阻,嗳气胸紧,连十余声不尽,嗳气后,心头略宽,不嗳即紧。

嗳气俗称打嗝或者打饱嗝,是一种生理现象,是胃中的气体上逆至咽喉部,排出时发出的声音。嗳气长期或频繁的发作,一般提示消化道可能出现病变。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可能,严重者甚至可能是胃癌。

长期以来,传统中医都认为这类疾病与人的情绪有关,甚至西方传统医学也认为胃病与情绪有关,因为慢性胃病患者多存在情绪问题,所以本方又名“破郁丹”。从本方的组成来看,患者除了有嗳气的症状外,可能还会有反酸烧心、小便黄赤、大便时肛门灼热等症状。

方中的黄连、栀子有清热泻火的功效,现代药学研究显示黄连中所含的小檗碱对肠胃炎有较好的疗效,栀子清热利尿。香附、槟榔、青皮、苏子等均属于理气降逆药,莪术活血破血,瓜蒌仁涤痰降火。所以这个方子组合起来,其功效就是理气清火,化痰消瘀。

由于中医主要是对症治疗,所以本方对多种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与嗳气相关的症状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患者若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单纯依靠本方,虽可缓解一时的症状,却很难根除幽门螺杆菌,尚需结合西医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并在以后用餐时注意与人分餐,避免再度感染幽门螺杆菌。本方若用于治疗胃癌引起的嗳气,尚需与其他抗癌药同用,单用本方虽可暂时缓解嗳气的症状,但难以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