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中医

赵心波老大夫治疗肝硬化的经验

已故老中医赵心波教授治疗肝硬化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经验方,兹转载如下。

赵老将肝硬化患者分成早期、腹水期和肝脾肿大期三种类型,各有治法。

早期肝硬化患者见肋下坠痛,肝胀肿硬,口苦,尿黄,少量腹水或无腹水者,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方如下:当归10g,白芍6g,柴胡6g,茯苓12g,白术10g,炙甘草6g,牡丹皮6g,桃仁6g,广郁金10g,制鳖甲12g,香附10g,栀子3g。如有胁痛,加三棱、莪术、延胡索、姜黄;若有黄疸,加茵陈、木通、干姜。

注:赵老的这个方子是在丹栀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等组成)的基础上加味制鳖甲、香附、桃仁和郁金组成,丹栀逍遥散有疏肝健脾的功效,主治胁肋胀痛、口苦咽干、尿黄尿少,其适应症与肝硬化的临床症状很相似。鳖甲可软肝,香附子疏肝理气,郁金活血化瘀且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桃仁破血逐瘀,合而用之,既治标又治本。如患者不能耐受汤药,可遵循此思路,选用中成药加味逍遥丸、鳖甲软肝片代替,效果相当。

肝硬化进展至腹水明显,肝胀硬变,面色晦暗,唇淡,可改用济生肾气丸加味治疗。方如下:茯苓12g,熟地15g,淮山药10g,山萸肉10g,红花6g,车前子10g,牛膝10g,附子10g,肉桂3g,延胡索6g,干姜3g。

赵老治疗腹水时,还常用葱熨法,有一定的疗效。该法用大干葱500g(竖切),白酒120g共炒(不要炒焦),装于纱布袋内,热敷肚脐上,左升右降30分钟。如布袋内的葱凉了就再炒,每日2次。

注:赵老的这个方子是在济生肾气丸(由茯苓、熟地、山药、山茱萸、车前子、牛膝、附子、肉桂、泽泻等组成)的基础上,去泽泻,加红花、延胡索和干姜组成。济生肾气丸主治肾虚不能化气,小便不利,红花、延胡索化瘀散结,干姜温阳利尿,所以本方对肝硬化引起的气滞血瘀、小便不利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肝脾肿大明显者,可采用下瘀血丸(该丸对小型良性肿瘤也有效)。下瘀血丸方如下:京三棱15g,莪术15g,藏红花12g,穿山甲30g(注:穿山甲现已禁用,可用等量的水红花子代替),陈皮12g,大黄15g,广木香10g。以上药共研成细粉,以炼蜜为丸,每丸重6g,空腹早晚白开水送服1-2丸,以大便下利为度。服用下瘀血丸一定时期后,用十全大补丸调理一段时间,再重复此轮回。

注:肝硬化为一种难治性疾病,多由肝炎迁延不愈,加上患者生活习惯不好,熬夜或饮酒过度引起,中西医治疗都不易。有肝炎(尤其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应以预防为主,日常作息规律,禁酒,不熬夜,不过度疲劳,定期体检查肝炎病毒载量和肝功能,若有异常,应早做抗病毒治疗。

常用的辅助治疗肝炎的西药有谷胱甘肽片、辅酶Q10、整肠生,中成药有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舒肝和胃丸、茵栀黄颗粒等,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只要调理得当,大多数患者不会发展至肝硬化或肝癌。

一旦发展为肝硬化则应早做治疗,不可拖延。赵心波老大夫治疗肝硬化的这些思路,可以与西医的抗病毒药结合使用。对腹水患者,在选用中药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与西药螺内酯片等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复寿延春丹”

“复寿延春丹”出自《普济方》,主治左瘫右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也就是我们现代医学中的中风后遗症,是脑卒中(脑出血或脑梗塞)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

“复寿延春丹”的组成为:人参、白茯苓各2两(60g),远志(去心)、牛膝(酒浸)、杜仲(炒去丝)、黄芪、菖蒲、当归、苍术(泔水浸,去皮)、甘菊花、地骨皮各1两(30g),天麻、半夏(制)、生地黄、熟地黄、益智仁、萆薢(酒浸)各5钱(15g)组成。

制法为将以上各药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30-50丸,空腹用温酒送服。根据中医理论,本方有补气血,祛风湿,壮筋骨的功效,故可治疗中风后遗症。

从现代药理学来看,本方中的人参、茯苓、菖蒲、天麻、远志、益智仁、半夏、地黄等对脑神经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牛膝、杜仲、黄芪、当归、苍术对改善血液流变量有一定的作用,甘菊花、地骨皮、萆薢有抗炎利水作用。所以这些药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改变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复寿延春丹没有现成的成药,患者如果想使用本方,可根据本方的组成,自己配制丸药,或以本方制作成膏滋服用。在配制丸药或做膏滋前,可先试用本方的汤方治疗,观察疗效。如患者服用汤剂后有一定的改善,则可继续按照本配方配制丸药或膏滋服用。中风后遗症疗程较长,基本都需要三个月以上,用丸药或膏滋长期治疗更为适宜。

汤方用量如下:人参(或党参)12g,茯苓12g,远志6g,牛膝6g,杜仲6g,黄芪6g,菖蒲6g,当归6g,苍术6g,甘菊花6g,地骨皮6g,天麻3g,法半夏3g,生地黄3g,熟地黄3g,益智仁3g,萆薢3g。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各一次。

赵心波治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经验

病毒性心肌炎是目前出现较多的新冠后遗症之一,此病病情复杂,病程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治疗也不易,兹摘录已故老中医赵心波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经验,供读者参考。

赵老认为,危重病例(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一定要中西医结合抢救,不能掉以轻心。赵老提倡,所有的心肌炎患者在治疗时,都不应使用大苦大寒、辛燥雄烈的有伤津耗气的药物治疗,而应以甘淡、甘平之品缓慢调理,治疗不宜操之过急。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低热、自汗、心悸、气短、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症状,脉细数无力,舌质红,苔白或黄。这多属热邪内扰,心气受损,肺阴有伤。治宜清热生津,养心益气,方选竹叶石膏汤合生脉散加减:

淡竹叶6g,生石膏15g(先煎),麦冬10g,清半夏3g,五味子10g,人参6g,连翘10g,生甘草3g,远志6g,柏子仁6g。

注:本方是《伤寒论》中竹叶石膏汤(由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组成)与温病名方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合方,去粳米,加连翘、远志、柏子仁组成。

竹叶石膏汤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症见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生脉散则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效,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竹叶石膏汤和生脉散的适应症均与病毒性心肌炎相似,二者合用,其力度更大。再加连翘清热解毒,远志和柏子仁祛痰安神,对病毒性心肌炎就有更好的疗效。

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则需要辨别属心气虚还是心阴虚。

心气虚者,会有心慌气短,倦怠乏力,动则甚,周身浮肿,下肢较剧,胃口差,胸腹满闷,大便不调。脉细数或结代,舌质淡、苔白。这类患者应遵循益气强心,补脾肃肺的原则治疗。

赵老的经验方如下:人参(或党参)6g,茯苓10g,法半夏3g,麦冬10g,远志5g,炒鸡内金10g,炒麦芽6g,炒白术6g,阿胶10g,炙甘草6g,川贝3g。

注:本方是六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法半夏、陈皮组成)去陈皮,合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去五味子,加味炒鸡内金、炒麦芽、阿胶、川贝组成。六君子汤有健脾益气、消胀除痞、利湿消肿的作用,生脉散益气养阴,二者结合,对患者周身浮肿,气虚无力有较好的作用。炒鸡内金和炒麦芽辅助消化,阿胶养阴,川贝清热化痰,故合而用之,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有关症状,有很强的针对性。

心阴虚者,有心悸,烦躁不眠,多梦,五心烦热,午后尤其明显,脉细数,舌质红,苔少的症状。这类患者应遵循养心阴,降虚火,清肺气的原则治疗。

赵老的经验方:麦冬10g,五味子6g,生地10g,熟地10g,牡丹皮6g,山萸肉10g,茯神10g,泽泻6g,远志6g,人参6g,阿胶6g,玉竹6g,沙参6g。

注:本方由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和六味地黄丸(由生地、熟地、牡丹皮、山萸肉、茯神、泽泻、淮山药组成)去淮山药,加远志、阿胶、玉竹、沙参组成。生脉散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远志安神祛痰,阿胶滋阴补血,玉竹、沙参养肺阴且能祛痰止咳。故合而用之,对心阴虚型的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有对症治疗之功。

病毒性心肌炎疗程长,长期服用汤剂,有些患者不耐受。赵老的这些方剂,患者服用后如果有效,都可以按照配方,加工成丸药服用。

最好不要让癌症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汤剂

虽然我在很多文章中反复提及,尽量不要让癌症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汤剂,但是我还是想专门撰文说明一下,以引起患者和患者家属的重视。

的确有不少名医的医案中存在少许癌症患者服用汤剂后痊愈的例子(我也经常分享这种医案),但长期服用汤剂对绝大多数癌症患者来说并非理想的选择。而且相对于那些医生一辈子治疗的癌症患者的总数来说,那些痊愈的案例所占的比例实在是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是孙秉严这样的抗癌大家,一辈子治疗效果特别出色的癌症病人的比例恐怕也只有百分之几而已,其他的大部分患者在服用汤药过程中所受的折磨和药物副作用都是很大的。

经常有些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给我发一些描述当世中医大家的文章链接,过去一二十年,我与这些文章中提到的很多中医大家以及他们治疗的病人有过真实的接触,老实说,他们治疗失败,服药后出现剧烈副作用的患者比他们治疗成功的患者多多了。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90%以上的这类文章都在夸大其词。现在有些自媒体对一些已经过世的中医大家(如李可)的夸张性描述,真的能让这些中医大家在九泉之下汗颜无地,如果他们复生,看到这类文章肯定会很不高兴。就我了解到的,他们本人都不敢这么肆无忌惮地吹嘘。这类文章属于一些营销号在炒作,以及一些不理智的中医粉在有意无意间的推波助澜。

以我多年的经验和见闻,大多数癌症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汤剂的弊端大于获益,而且这种治疗方法也有违传统中医的根本精神。传统中医的制剂有多种形式,除了汤剂之外,最为普遍的就是丸散膏丹。在古代,中医师治疗慢性病也是主要用丸散膏丹而非汤剂的。

中医有这样的说法,汤者荡也,中药熬成的汤剂是用来治疗急诊的。一般服用周期短,少则一两天,多则一两周,病人即能痊愈,可以选择汤剂。倘若不是这样,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治疗,就必须考虑用丸散膏丹来代替汤剂。中医有另一句话说“丸者缓也”,慢性病需要缓慢的治疗,用丸剂更合适。

我接触的绝大多数癌症患者都向我吐槽过中药汤剂多么难喝,我母亲在世时,不要说喝中药了,就连隔着几十米闻到中药汤药的味道都恶心反胃。患者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不是患者有什么问题,而是中药汤药确实难喝。一些患者喝中药后出现生理性反应(如恶心、食欲减退等)也并非中药汤药中的某些成分会引起这种副作用,单纯的就只是正常的条件反射式反应。我见过最惨的一些患者是连续一年不间断的服用汤药后,连水都难喝进去,最后只能靠输入营养液来维持基本的能量代谢。

最固执的一些患者家属(也有少数患者自己)会坚持只有喝中药汤药才叫用中医治病,他们排斥各种中成药。我有时候会开玩笑对陪诊的患者家属说,你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告诉我,我给你开一个月的汤剂,你自己回去喝一个月后再选择是否坚持让你的亲人喝中药汤剂。有些患者家属对患者缺乏同理心,不能理解患者在服用中药汤剂时的痛苦,而认为他们娇气。

长期服用汤剂治疗慢性病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一种怪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与过去的中医药管理法对中医的束缚有关,新的中医药法甚至已经考虑到这一点,放开了对中医医疗机构制剂形式的管控。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过时的法律制造的错误,而非历史上就是这样的。这样的风气兴起后,患者和患者家属们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医治病就只有针灸和汤剂。

甚至有时候我建议患者用一些西黄丸、二陈丸、六君丸之类的中成药,这些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听到这些药的名字就告诉我,这些西药我不用,我要吃中药。这让我觉得有些悲哀,我们中国人现在对中医药的知识匮乏到了这种程度,把这些历史悠久的中药丸剂统统当做西药。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中医开出来的中药饮片煎出来的水剂才叫中药,其他的都算西药。

历史上一个中医师专精于某一科,会备一些该科常用的丸、散、膏、丹等制剂,随时开给病人使用。大多数很有名的中药丸散膏丹制剂,现代中成药厂也会生产,而且质量比药店里的中药饮片可能更有保障。丸散膏丹服用比汤剂方便很多,患者服药不会很痛苦,更适合长期治疗。

癌症的疗程都会很长,有些患者甚至可能要终身服药。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癌症,都不会在一两周内结束。这些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汤剂,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把胃、肝、肾都吃坏了。丸散膏丹因为用量比汤剂小,安全性更高,很少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其实不但癌症这类患者更适宜用丸散膏丹治疗,像中风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等各种慢性病也是更适宜用丸散膏丹治疗的。

其实最理想的中医治疗癌症方案是丸药、散剂(散剂可以用胶囊来代替或自己灌装胶囊以便服用)与膏剂相结合,一些中医抗癌名方已经生产成了现成的丸剂或片剂或胶囊剂,如西黄丸、小金丸、平消片、复方斑蝥胶囊、威麦宁胶囊等。这类药服用方便,在很多地方还纳入到医保系统了,对患者来说是比汤剂更经济实惠的选择。

有些丸剂也可以自己根据处方来制作,制作中药丸剂并非一件很难的事情。最简单的做法只需要借助一个簸箕,凭手工就可以完成。一些视频网站(如B站)上有教中药丸剂制作的视频课程,患者家属如果想省钱,自己制作西黄丸之类的丸剂,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教程和公开的处方自己操作。

但每个患者又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如果处方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再给患者开一些散剂(如将蜈蚣、蝎子、壁虎之类的虫类药开成散剂),让患者自己购买空胶囊灌装成胶囊服用,这样固定的丸药与个体化的散剂相结合就会好很多。

一些草根树皮类的药物并不适合做成丸剂或散剂的,可以让患者做成膏剂服用。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先开一些汤剂让患者服用一段时间(1-4周),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如果服药后有效,可以在这种处方的基础上做一些加减,让患者自制膏剂服用。这种开始时短期使用的汤剂,我们一般叫“开路方”,就是为确定膏剂的治疗思路所开的尝试性处方。

膏剂分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就是我们常说的各种贴在体表上的膏药,这类膏药制作多比较繁琐,可以考虑用现成的成药,如蟾乌巴布膏之类的。

内服的膏剂是一次性开出量较大的一张处方,由患者回家用大锅煎熬2-4遍,将药汁收集在一起,再用文火熬浓稠到成半固体状,再加入适量的蜂蜜、红糖或阿胶粉末等成分,做成膏剂,装入密封瓶中,放在冰箱里保存。每日2-3次,每次取5-15ml左右,直接服用或用开水化开服用。这样患者每次服药的量只有服用汤剂时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药物入口也不会那么痛苦,副作用会小很多。

膏剂一次适合做1-2个月的量,1-2个月后可以找医生复诊,根据病情的变化开出新的膏剂方。比如有些癌症患者血象指标不好,服用一段时间的膏剂后,情况明显改善,后续就不一定再需要服用改善血象的膏剂了。

丸散膏丹的结合,可以显著的降低癌症患者的治疗费用。一些癌症患者服用汤剂,一个月动辄大几千上万的开销(遇到黑心的中医甚至一个月要花费数万元),但是用丸散膏丹结合后,不但副作用会减小很多,费用也会降低很多。癌症属于慢性病,患者和患者家属多学一些医学常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做丸和熬膏),对患者的康复会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我对中医几个根本问题的看法

我长期从事中医抗癌研究,同时围绕着肿瘤患者的问题,对癌生物学、现代肿瘤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也有所涉猎,自己从临床实践和阅读中摸索出了一些心得。今撰此文,抛砖引玉,供方家指正。

我认为,一个人学中医,做临床,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分得清何时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何时遵循辨病论治原则。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是中医的两套临床用药指导思想,自古至今,没有多少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做出明确的表述,学医之人大多也很茫然,临床用药时很容易不知所措。我自己从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以下规律。

凡是急性病,症状明显的,要以辨证论治思想为主,指导临床。急性病包括慢性病的急性发作,也包括感染性疾病这类症状明显的疾病,这类疾病有一系列的症候群,有些病人的脉象和舌象也明显异于常人,传统中医有许多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温病学派的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等,均是效果很好的治疗急性病的辨证论治思想,这些是学习中医者应掌握的基本功。针对急性病,辨证论治用得对,用得准,通常患者的病情都能在1-3天内迅速缓解,甚至在数小时内治愈(亦即古代所说的“覆杯而愈”)。

我的感受是,中医药治愈这类急性病的速度比西医快。对这类疾病用药要精准大胆,只要药物无剧毒,用量可以大一些,以求速效。因为此类患者通常不会吃很长时间的药,不存在慢性蓄积性中毒,所以用药量可以大。病情缓解即可立即停药。这样短期用药,量虽大,但副作用却很小。

凡是难治疗的慢性病,症状、脉象和舌象不明显的——大多数无症状期的癌症患者都处于这种状态,要以辨病论治思想为主。可以遵循“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原则,用药时也可以参考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成果,结合古代中医组方治病的经验,用“大处方、小剂量,多药并用”的原则组方治疗。

这有些像中医的“时方派”的做法,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时方派被经方派诟病,经方派认为他们组方用药多而杂。实际上,像癌症这类大病重病,又是症状不明显的慢性病,即便是张仲景复生,也无法用简单处方解决问题。

张仲景的“鳖甲煎丸”是治疗肝硬化、肝癌的一张经典处方,这张处方就与张仲景其他的处方大不一样。这张方用药多,每种药用量小,而且用丸剂而不用汤剂。这是因为治疗此类重大的慢性病,疗程长,不能大剂量用药,大剂量用药容易出现中毒现象。

在现代,我们不但不宜大剂量用汤剂治疗此类疾病,还应叮嘱患者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以观察所用药物对患者的肝肾是否造成损害。有损害时应及时停药,恢复肝肾功能,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酿成医疗事故。古代行医,不讲究这些。但我们生活在现代,就要特别注意用药安全的问题。疏忽了用药安全问题,出了医疗事故,患者生命受到威胁,医生就会很麻烦。

对重大的慢性病,中医一直遵循的是慢病缓治的原则,并且多用散剂和丸剂,而不是用汤剂。古代中医提倡的一个原则是“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汤剂是用来解决急性病问题的,用量大,用药周期短,迅速扫荡疾病。丸散膏丹则是用来治疗慢性病的,用量小,用药周期长,缓缓调理。患者不知情,大多长期盲目用汤剂治疗癌症这类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结果很多患者出现药物中毒,殊为可惜。

当然,辩证治疗和辨病治疗不会分得这么泾渭分明。大多数慢性病患者不是完全没有症状,而是有轻微症状,这种患者需要用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晚期的慢性病患者出现症状时,病情多已危重。这时候,就要用辨证论治为主,以缓解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为主要治疗目的。并明确告知患者家属,病人预后不好,请患者家人做好心理准备,劝说患者家人保持理智,不要人财两空。

症状严重的晚期癌症患者虽然也有救治成功的案例,但成功率极低,医生需要实事求是的与患者家属沟通。一般沟通到位,患者去世时,患者家属多能谅解医师。如果医生贪财,夸大疗效,明知此时的治疗效果不大,而滥用名贵药,导致患家人财两空,患者去世后,就很容易出现医患纠纷。

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危及生命的症状,这时候还需要多学科合作,需要患者住院治疗。临床中医师不应托大,应要求患者住院,多学科合作解决问题,否则很容易沾惹上医患纠纷。

第二个问题是临床中医师对疾病的病因认识要与时俱进。

古代中医特别强调疾病的三因:外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不内外因(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这种学说发展到后来,就有些走偏了。许多人把各种疾病的病因都归结为这三种原因,并认为患者同时存在内外因。

举例来说,许多人认为癌症这类疾病与内伤七情有关。那癌症与内伤七情有没有关系呢?我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研究了现代精神病学、心理学、脑科学和癌生物学,得到的结论是绝大多数的癌症与内伤七情毫无关系。

中医所说的内伤七情,大多是指“情志病”,这类病相当于现代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此类疾病多因患者先天性的存在适应不良的基因问题,加上后天养育环境不良造成的。癌症则是一种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体细胞无序增殖的疾病。二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只是许多癌症患者存在共病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现象,对这类患者来说,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可能会加快患者癌症的进展。对他们的治疗,应采取身心一起疗愈的方案。不过这需要多学科合作,中医可以治疗部分轻微的情志病,但治疗不了严重的情志病。诸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中/重度抑郁症、人格障碍这类心理与精神疾病,单纯依靠中医治疗非常危险。因为患者随时可能出现自残或自杀等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此类患者应由精神科医生一起来治疗。

中医师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识别此类疾病的能力。不能因为过去的浅陋的认知,把这类疾病的病因简单化,轻率地认为几个简单的中医方剂就可以解决得了这类问题。那样往往容易出医疗事故。举例来说,如果某癌症患者共病重度抑郁症,有很强的自杀念头,这时候不与精神科医生合作,单独依靠中药治疗,不但效果欠佳,而且很容易在治疗期间,发生患者自杀身亡的悲剧。这不但给患者家庭带来不幸,也会给医生本人带来难以估量的职业风险。若因医生照顾不周,病人自杀,医生自己也会出现焦虑、抑郁、惊恐、内疚、自责等不良情绪。

古代中医有句话:“情志过激,非药可医”,也就是说传统中医药对严重的情志病其实是束手无策的。许多过去治疗不了的精神疾病,现代精神医学可以解决。我们识别患者的心理或精神疾病,给患者恰当的建议,建议患者多学科联合治疗,也是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的。

第三个问题就是治疗癌症等重大慢性病的组方思路问题。

传统中医多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复方治疗疾病的思路,用一张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处方,而非单一药物组成的单方治疗患者。中医这种治疗疾病的思路,类似于现代的鸡尾酒疗法。这些药物配伍的原则,中医将之形容为药物的七情:单行、相须、相畏、相使、相杀、相恶、相反。

今天我们来看,这个配伍原则是很科学的。我们用多种药物来治疗某种疾病,这些药物组合时要有规律,不能没有规律。中药七情配伍就是传统中医总结出来的规律,药物治疗疾病时,可以是各自发挥作用(单行),也可以是协同发挥作用(相须、相使),还可以是一起发挥作用,同时互相抵消药物副作用(相畏、相杀等),有些药物在一起使用时会加重危险(相畏、相反),应列为用药禁忌。

我认为癌症这类重大的慢性病,很难靠单一的使用某种药物治疗成功。我们应在以上的原则上,采用多药联合,大复方协同治疗的原则去治疗。组方时,应充分考虑各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及各药合适的临床用量。

一般来说,发挥主要作用的药物用量宜大,发挥次要作用的药物用量宜小,减轻某种药物副作用的药物用量应与该药毒性相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大复方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治病的优势。在使用毒性药物时,要借鉴现代毒理学研究成果,尽量把剧毒药物的用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我个人一般是使用毒性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值)的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的量,这样用药会安全很多。

而且用药时,患者用药量应循序渐进地增加,不要一下子就用到很大的剂量。一下子就用到很大的剂量,很容易出医疗事故。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个别患者可能用极微量的毒性药就能中毒身亡。古代中医在用毒性药时,就是采取开始时用微量,无效加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的方法来避免发生患者中毒身亡事故的。

在治疗癌症这类疾病时,我们的用药思路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我自己现在采用的是一种大复方多靶点治疗癌症的思路来给患者组方。我这些年一直在这个方向上摸索,在临床疗效上有一定的突破。少数患者经这样治疗后,肿瘤消失,观察多年未见复发。也有部分患者病情得到控制,肿瘤不再长大或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预期寿命延长了,临床症状改善了。我仍然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努力,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实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