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12月

治疗多惊健忘的“健忘丹”

明代医家《仁术便览》中有一个专门治疗心虚损所致的遇事多惊、健忘的方子“健忘丹”,该方组成如下:远志(去心)1两(30g),石菖蒲(去毛)1两(30g),黄连(姜炒)5钱(15g),当归身(酒洗)2两(60g),枸杞子(甘州产)2两(60g),酸枣仁(炒)1两(30g),麦门冬(去心)1两(30g),甘菊花5钱(15g),生地黄5钱(15g),人参5钱(15g)。

制法为将以上各药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3钱(9g)为衣。制好后,每次服用50丸,每日2次,茶水送服。本方有补心益智的功效,主治心虚损,遇事多惊,健忘。

本方所治疗的疾病属中医的情志病,遇事多惊和健忘的症状一般出现在受过精神创伤的患者身上,此类患者多有脑部损害,应激创伤综合征、抑郁症、边缘型人格、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

此方中的远志为中医中常用的安神药,其主要功效为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肿散结,常用于治疗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痰阻心窍所致的癫痫发狂、神志恍惚、咳嗽痰多,也可用于治疗痈疽肿痛,乳房肿痛。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品具有催眠、抗惊厥、改善学习记忆、祛痰、降血压、抑菌、抗突变及兴奋子宫等作用。但远志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胃炎和胃溃疡患者应慎用。

石菖蒲为中医常用的安神开窍药,其主要功效为豁痰开窍,化湿和胃,宁心益志,主治热病神昏,痰厥,健忘,失眠,耳鸣,耳聋,噤口痢,风湿痹痛等。现代药理显示石菖蒲有较好的镇静安神、抗惊厥、抗癫痫作用,对动物学习记忆有改善作用。中医有专门用石菖蒲治疗癫痫的单方。一些现代临床研究显示本品能改善脑功能,对癫痫和肺性脑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还能治疗眩晕。

黄连为中医常用的清热药,其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它除了能治疗湿热痞满所致的上吐下泻,也能治疗烦躁神昏、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等。所以它也是一种安神药。远志和石菖蒲稍嫌温燥,配黄连后可减轻远志和石菖蒲温燥的副作用。

当归为中医最主要的补血药,也有活血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当归不但能扩冠脉、降低心肌耗血、改善心肌功能、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还能改善神经元的代谢,加快脑组织的血液循环,修复大脑因为缺血等原因造成的损伤。

枸杞子为中医常用的补阴药,其主要功效为滋肾补肝、明目、润肺,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消渴、阴虚咳嗽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枸杞能促进与调节免疫功能,促进造血、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抗缺氧、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功能,有固本培元作用。

酸枣仁为中医常用的安神药,酸枣仁有养心安神、敛汗、生津作用,常用于阴血亏虚的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自汗、盗汗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酸枣仁有镇静、抗惊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降血压、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缺氧、改善学习记忆等作用。酸枣仁对睡眠有双相影响,对睡眠质量差者能改善其睡眠质量,对嗜睡者能减少其睡眠时间。

麦冬为养阴药,麦冬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之功,常用于治疗肺热燥咳痰黏,阴虚劳嗽咯血,为阴虚舌干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阴虚肠燥便秘等。麦冬是养阴药中有安神除烦的一味药。

菊花有疏风散热的功效,是中医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肝阳头痛、眩晕、热毒疮肿的常用药。现代药理显示菊花可以改善冠脉流量。惊悸不安的患者,常有头痛等躯体症状。用甘菊花亦可改善头痛的症状。

生地黄亦为清热凉血药,有清热凉血、除烦止血、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热妄行、心烦便秘等症。现代药理显示生地黄能抑制大剂量甲状腺素所致的肾上腺素受体兴奋,而肾上腺素受体兴奋正是部分高敏感型患者惊悸不安的重要原因。

人参是中医最常用的补益药,人参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所以它也是一种安神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人参能够通过改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甲状腺等内分泌腺的功能,双相调节cAMP与cGMP,人参还能抗疲劳、延缓衰老。

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有毒,为中医常用的安神药,现多淘汰不用,笔者并不建议现代患者在使用本方时用朱砂为衣,因为朱砂有毒,而且其毒性较大。本方不用朱砂,亦有较好的镇惊安神、改善健忘的作用,不必非得再用朱砂。

此外,抑郁症患者多有头痛等躯体症状,如果头痛明显,可加蔓荆子30g,白芷30g,蒺藜30g,川芎15g以改善头痛的症状。此类患者多为慢性病,需要长程治疗,建议使用丸剂,不宜使用汤剂。

一切与外界的磨合最终都是和自己内心的磨合

人活在世上,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件事是自爱,另一件事是爱他人。对他人的爱又分很多种,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是对众生的博爱——对那些与自己不存在重要关系的人的同情和关爱,二是对重要他人的关爱。在重要他人中,亲密伴侣、父母、亲子、兄弟姐妹、师长、亲友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当属亲密伴侣和父母、亲子等一级亲属,这都是我们毕生都有责任去陪伴和照顾的对象。

那爱是什么呢?爱是理解,是包容,是接纳,是忍让,爱是在我们所爱之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时,不离不弃。但爱不是无止境的自我牺牲,爱是建立在自爱的基础之上的。每个人都首先要学会自爱,才能爱人。一个不够自爱的人,并不会爱他人。

自爱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之上,我们应对自己有公允的评价,我们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明白自己必定有缺点——这世界上不存在毫无优点的人,也不存在完美的人,我们自己也不例外。我们要有平等意识,平等对待他人,也要平等对待自己,不卑不亢。我们要给予其他人指正我们缺点的权限,任何时候不要对指正我们的人心生怨恨,要感恩其他人愿意帮我们发现我们的缺点。

不过也不要因为其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而对自己不存在的缺点产生自我怀疑,我们身边要有很多面镜子,这些镜子是我们那些公允而客观的亲朋好友们。当我们对自我缺陷不太确定的时候,试着去问问我们的亲朋好友们,听听他们的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公允的自信而非病态的自恋。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信心,才能谈得上自爱。我认为一切人都是有优点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对自己有信心。如果某个人失去了自信,那是他们的不幸,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得到善待。我们应多赞美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恢复自信,而非嘲讽和歧视他们。当我们嘲讽和歧视他人的时候,其实折射出了我们自己的自卑。在凌辱他人的那一刻,我们是在报复自己被别人凌辱和被自我看低,阳光自信的人永不会故意去伤害其他人。

一个自信的人对自己有足够的包容、理解、爱,并且有自我约束能力,正因为此,他能更好地去爱他人。自爱包括许多方面,在遇到困难和遭遇伤害时,我们要会自我保护;在遭遇挫折时,我们要会自我抚慰;当全世界人都不理解我们时,我们要会自我欣赏;当被外界错误的否定和指责时,我们要会自我肯定;当我们摔倒时,我们要能把自己扶起来;我们还要有让自己拥有吃饱穿暖和快乐的能力,也要有反省纠错的能力。没有自爱的能力,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很难生存下去。

我们无法寄希望于另一个人来给我们自己全天候的照顾和保护,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靠我们自己自爱的能力来照顾和保护我们自己。

一个人如果缺乏自爱的能力,便会对其他人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他们希望这世上有另外一个人能够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帮助自己来照顾自己,理解自己一切的感受——甚至要理解自己所有的虚幻且过度的反应。这样就导致他们一辈子都很难找到那个令他们满意的爱他们的人。

但当我们拥有了足够的自爱能力时,我们对我们身边的重要他人的要求便会低很多,他们略微付出,我们便能倍感温暖。所以一个懂得自爱的人,往往性格更宽厚,待人接物更随和,也更懂得感恩,他们很少向他人索取,对他人的给予则极为感恩。

自爱的人更愿意以善度人,以恕道待人,自律自制,自立自尊,自爱自足,永不记恨。对任何人都不恶语相加,他们常怀感恩和释怨之心,记恩不记仇。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也能更理解其他人,他们更愿意一切都顺其自然,不勉强他人,亦不折辱和怀疑自己。

我认为自爱也是慈悲的根基,一个人只有懂得自爱,才会懂得如何爱他人。珍惜自己的人,更愿意珍惜每一个众生。善待自己者,知道如何善待他人;虐待众生者,其内心深处必在自暴自弃。人是群体生物,自私自利者并不是真正的自爱者,因为自私自利者把他人对自己的爱生生剥夺掉,最终给自己留下来的不是温暖,而是冷漠。真正自爱者,内心是温暖的,他们能温暖自己,也能温暖他人。

一个人爱他人,归根结底,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行为。我们总是愿意以自己爱自己的方式去照顾我们身边的重要他人,甚至照顾芸芸众生。人最熟悉的人是自己,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完全是把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推行出去。所以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方式,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他们以及他们的重要亲人们如何对待他们自己。

人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都是自幼习得的。性格残暴的人,自幼遭受过残暴的对待,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也很残暴;性格和善的人,自幼被和善者照料,他们待人和对自己都很和善;宽厚者,待人和待己都很宽厚;严厉者,待人和待己都很苛刻。如果我们和一个情绪稳定的人长期相处,总能有种如沫春风的感觉,那么相信我,这个人自己一直也活在幸福中,他们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辛苦。

所以永远不要只从表面上去憎恨一个人,我们要以最大的慈悲心去宽恕和接纳每一个众生。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而且别人愿意接受,我们可以一直用自己的友善去温暖每个人。但在我们做这些的时候,我们也要谨记,我们要告诉别人,他们不可以侵犯我们的边界,对我们肆无忌惮地伤害。

人和人之间一定要有边界,无论他人和我们如何亲密,我们都要与他们保持边界,永远不要与另一个人(包括我们的伴侣)完全的合二为一。因为这会导致我们自己很容易失去自我,受到伤害,我们要有一些不可被侵犯的红线。如果我们不设置这些红线,对我们身边的重要他人来说,其实并非一件好事,那会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要尊重其他人的边界,也要保护好自己的边界,只有这样,关系才能平衡和长久。

正因为自爱和爱他人的本质是这样的,所以,当我们与外界有冲突,需要磨合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与我们自己的内心磨合。我们永远不要把爱我们自己这一重要任务交给其他人,我们可以尽我们所能地爱护和照顾他人,但是不要向他人无止境的索取爱来满足我们自己。我们要承担起照顾和爱护自己的最主要的责任,要让身边的人只承担次要责任,减轻他们的负担。

索取爱不是真正的爱,是情感勒索。索取来的爱并不能让我们安心,我们自己也知道我们没有信心永远拥有这样的爱,所以我们总是不断地恐惧我们会失去这样的爱。在我们向其他人索取爱的时候,我们内心可能也知道,我们的付出是非常有限的,与我们得到的不相匹配。所以,真正相爱的人,是彼此付出,而不是一味索取。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身边没有任何人真正地爱我们,那我们一定要知道,问题的根源不在他人,而在我们自己。那一定是我们不够爱我们自己,不会爱我们自己,并且因此而不够爱他人,不会爱他人,这才导致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己充分地被爱。

无论对自己的爱还是对他人的爱,都是同时兼有责任、义务和权利的。我们爱自己,是既要享受自己爱自己的权利,也要尽到自己照顾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我们爱他人,也是既要享受被他人所爱的温暖,同时也要尽自己照顾他人的职责和义务。

如果别人都对我们很好,但我们却总觉得自己没被好好爱过,我们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那么难以被取悦?我们是不是一个欲壑难填的人?我们欲望那么强烈是否合理?我们是不是首先要与自己的欲望作战?我们对爱的认知是否错误?

欲望太强并不能使人幸福,尤其是当欲望比我们的能力强很多的时候,我们便会发现自己很难被满足。世上真正幸福的人,是那种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自己的能力之下的人,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者。因为前者总是有富余,而后者则总是处于欠缺状态,富而不知足者不如贫而有余者那么快乐。

人是要在现实世界中成长的,最好的成长,是提高我们调和自己的欲望和能力的水平。对任何人的无休止的为满足他们的欲望的溺爱都不是真正的爱,溺爱只会阻碍一个人心智的成长。佛教提倡悲智双运,慈悲与智慧要同时运作才能真正地帮助一个人。溺爱、无限制地迁就,只会导致一个人失去现实检验能力,让他们看不到现实世界真实的一面。

我们自己的成长应由我们自己来完成,他人的成长也应由他人自己来完成。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有意愿成长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地成长,才能愿意与自己的内心磨合。一切看似与外在世界的冲突,只不过是自我内心的冲突的影子而已。心智成熟的人,与外界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外界有再多的风波,成熟的内心也是能平静如水的。

可缓解癌症患者化疗副作用的“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出自《景岳全书》,在《经验广集》中,它又有个异名“补元煎”。

该方组成为:人参少则1-2钱(3-6g),多则用1-2两(30-60g),山药(炒)2钱(6g),熟地黄少则用2-3钱(6-9g),多则用2-3两(60-90g),杜仲2钱(6g),当归2-3钱(6-9g),山茱萸1钱(3g),枸杞子2-3钱(6-9g),炙甘草1-2钱(3-6g)。

以上药,用水一大碗(约400毫升),煎取七分碗(约280毫升),饭后温服,每日2次。本方功效为补益气血,固本培元,主治气血大亏,精神失守,症见脸色苍白、腰膝酸软、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口干或不干、食欲欠佳或不受影响。

这里的人参和熟地应视患者虚弱的程度决定用量,如果患者很虚弱,比如大出血之后,连站立都困难,则人参可以大剂量使用,用到30-60g均可,熟地可以用到60-90g。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加药,我们可以大剂量的用人参和熟地,但在让患者服药时,应先取十分之一的量,服药后无不良反应,再缓缓加之。急救时每次取10分之一的药,每隔15-30分钟服药一次,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因为人参大剂量使用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人参滥用综合症,症见面红耳赤、口燥舌干、烦躁不安、便秘脉洪等。如果出现这些副作用,可让患者迅速服用生白萝卜半根到一根,可缓解。熟地大剂量使用时,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烦躁、腹泻等副作用,但相对来说,熟地的副作用比人参小。

本方可用于缓解癌症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低、恶心、疲乏、腹胀、腹泻、贫血、脱发、肝肾功能损害、心肌损害等副作用。

如患者元阳不足,四肢厥冷,可加肉桂、附子、干姜、炮姜等;如患者气虚明显,白细胞下降严重,可加生黄芪、炙黄芪、白术、黄精、党参等;如患者胃口欠佳,可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等;如患者恶心呕吐严重,可加陈皮、法半夏、竹茹、旋复花、代赭石、枇杷叶等;如患者脱发严重,可加墨旱莲、女贞子、沙苑子、菟丝子、何首乌、黑芝麻等;如患者有腹泻现象,可在使用本方同时,使用中成药四神丸;气滞血瘀者,可加川芎、醋香附等。

大补元煎是一张纯粹的补益方剂,除可用于治疗化疗后副作用外,它还可用来治疗素来身体虚弱、贫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本方只适合纯粹的虚证患者,如患者年龄较轻,身体壮实,不宜用本方治疗。

自信是爱和快乐的基础

佛曰:“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迦叶问佛:“如何能为离于爱者?”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

——《妙色王求法偈》

恋爱是一种临时的精神错乱,可以用婚姻来治疗。

——美国作家 Amberose Bierce

对以上这段佛经,有许多人感同身受,因为他们一旦陷入爱中,就会有许多忧虑和恐惧,只有离开一段爱,他们的内心才能重归平静。但若长时间没有感受到爱,他们又感到自己很空虚。所以他们总在不断地寻找新伴侣,不断地重复着失败的恋爱经历,最后留下一段段不堪回首的情感往事。

忧和怖都是不良情绪,按道理来说,爱情是甜蜜的,可以增进人的幸福感。在一段互相欣赏、互相悦纳的恋爱关系中,不应该大量的出现这种不良情绪才对。但对天生不自信的人来说,从迈入一段婚恋关系那日开始,他们的心便是忐忑不安的。他们的心总在自卑和自负之间摇摆,有时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伴侣的爱,有时觉得伴侣不配得到他们的爱。他们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难以平复。

食色性也,两性之爱是自然规律,没有两性之爱,人类不会繁衍至今。但两性之爱也是世界上最强烈的感情,两性之间一旦发生爱恋,就会激起人体内的各种激素的大量分泌,让人变得极为敏感。任何陷入爱河之中的人都会存在对爱的在意和对失去爱的恐惧心理,恋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牵动对方的心,高敏感人士更加如此。一些人甚至会在恋爱的刺激下,诱发精神疾病。

绝大多数婚恋顺利的人不会认同《妙色王求法偈》这段佛经,他们不会觉得爱是忧愁和恐怖的根源,他们享受爱带来的美好的人生体验,所以这世上真正愿意出家修行的人并不多。因为在茫茫人海中,自信的人所占的比例还是最大的。

而且自卑和自负也并非不可治愈的毛病,只要遇到了一个真心相爱的人,对一个有自卑和自负心理的伴侣理解、包容和接纳,并且不离不弃,伴侣的自卑和自负也是可以被治愈,被自信替代的,所以这样的爱是那些孤独而又常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灵魂唯一的救赎。

很多人执着于一份爱是否真爱,这个其实毫无意义,每一份诚心付出过的爱都是真爱,即便有一天两人不得不分开,他们也曾真爱过。只是有些爱达不到治愈一个人的效果,有些爱能够达到治愈一个人的效果。有些人天生自信,无需多少爱便能令他们感到满足。有些人天生自卑,需要特别深厚的爱才能治愈他们的自卑。所以每个人对爱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离开一段相爱的关系时,我们无需指责对方,因为离开只不过是这段关系并不适合我们自己,不能让我们达到我们想要的爱的状态。这并非对方的过错,也非自己的过错,而只是彼此所需要的爱不相符而已。

通常,自信的人更容易应对自己的人生,所以他们并不需要从爱人那里获得太多便能满足,他们也愿意爱,只是他们已经能够很好的爱自己,他们并不缺爱,他们对伴侣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伴侣做得不是太离谱,他们便能悦纳伴侣的一切。而且,自信的人也更敢于直接表达自我的想法,他们会与伴侣直截了当的沟通,而不是采取各种暗示的方法。当与伴侣发生矛盾时,他们也相信这些矛盾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他们不会对伴侣采取各种冷暴力,更不会对伴侣有暴力行为。

这种人,心理学上将之称为安全型依恋者,他们是恋爱关系中最佳的配偶。只要伴侣提出他们的情感诉求,他们通常都会尽力去满足伴侣,除非伴侣的诉求既不合理也不公平。与安全型依恋者恋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即便是那些号称恋爱杀手的回避型依恋者、焦虑型依恋者、恐惧型依恋者、矛盾型依恋者也能在与一个安全型依恋者恋爱的过程中收获到更多的愉悦和快乐的感受。

但人生最大的不幸可能就在于并非每个人天生都能获取自信,有些人因为基因有缺陷,可能从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很难成为一个自信的人,他们的身体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理性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他们在日后的竞争中经常遭受失败的打击,这些打击会让他们很难建立自信。还有一些人则因为有心理不够健康的抚养者,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抚养者不断地打压他们,这种打压过度到一定的程度时,他们也很难获得自信。

自信是从小就在一种肯定而又不存偏颇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结果,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个人只有在幼年受到5000次以上的肯定后,才能建立起自信来。自信是一种稳定的自我肯定的情绪,它不同于自大和自负,自大和自负是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的评价。

而且自大和自负者必然同时还存在自卑,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是不稳定的。在这一刻,他们可能会自大和自负,在下一刻,他们便会自卑。这种不稳定的自我评价,导致他们的情绪也极不稳定。他们对他人的评价也因此而起伏不定,他们有时会认为他人很好,值得自己去爱,有时会觉得他人糟糕透顶,不值得自己去爱。

自信者对自己的评价一般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即便偶尔有高于客观事实的倾向,也能通过自省而及时调整。一些自我期望较高的人,只要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是稳定的,而且总在不断地朝着自我期望的方向努力,他们也算是很自信的人。他们可能会比一般人更努力,更积极乐观,最终还能取得远远高于一般人的成就。但真正自信的人,并不会因为自己有更高的成就而看不起其他人,他们追逐理想,仅仅因为喜欢,并非因为要高人一等,真正自信者是平等主义者。只要有歧视其他人的行为,那样的所谓的自信都不是健康的自信,而应归于病态的自负。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内心自信的人的表现并不完全一样,比如在儒家文化圈,一个自信的人表面上可能会表现得很谦逊,在西方文化环境中长大的自信者则表现得更为热情和直接,他们更能吸引其他人和他们合作与共事。所以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自信之人,但是我们的自信之人合作性普遍没有西方人好。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喜欢那种自信而且热情和直接的人,因为和他们交往时,不用花费太多心思。无论是在哪一种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只要一个人对自我有积极肯定的认知,而且这种认知是稳定不变,不受外界影响的,就都是健康的。

人只有在心理健康的状态中才能更好的去经营自己的情感,自信者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同时,当他们失恋时,他们也能更快的释然,接纳失恋的事实,不会因为失恋本身受到重大创伤。他们的自信不易被摧毁,他们相信之所以失恋,只是因为彼此不适合,会有更适合的恋人出现。

我们中国人从小就生活在缺少赞美与肯定的环境里,我们现在经常谈论要有文化自信,殊不知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太多的糟粕,正是这些糟粕让我们的孩子很难养成自信的品格。当我们中国小孩希望走一条自信之路时,通常会遭到周边人的嘲笑和打压的。

比如,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我们总觉得一个人的美好应该由别人来定义。我们相信“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导致许多人根本就不是在建立自信,而是在讨好别人。真正的自信是相信自己本身就很美好,别人肯定与否与我们美好不美好毫无关系。我们对自己的美好——确切来说就是我们身上存在的各种优点,有十分清晰、肯定并且稳定的认知。

而且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崇拜权威的基因,这导致我们很难有真正的平等意识。如果没有平等意识,想要大多数人建立自信是不太可能的。我们总是很容易陷入权利崇拜、金钱崇拜之中,我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攀比文化和慕强心理都无处不在。

我很不愿意与人聚餐,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无论是亲戚间的聚餐,还是同学与朋友间的聚餐,我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不是个人爱好,不是对美好生活的感悟,而是谁比谁有权,谁比谁有钱,谁比谁更优秀。餐桌上的那种功利主义,很难被遮盖住,有钱有权有能力者总能得到更多的尊重。

这种畸形的文化导致所有人都深受其害而不自知,我们大多数人毕生都活在一种需要其他人来肯定自我的状态,而其他人又大都会用金钱、美貌、权利、个人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只有意志最坚定、自信而又平和者才能抵御这种无处不在的有毒环境。

我们的不自信还体现在我们对权威提出的意见不敢有任何批判的想法,我在中医这个圈子里体会最深,许多人学中医后,对古代中医经典著作毕恭毕敬,哪怕那些记录里的一些事实与客观的历史是不相符的,他们也不敢质疑。所以我们的所谓“学者”很难有资格称自己为“学者”,他们只是一些死记硬背的继承者,他们不敢对前人,对权威提出质疑,不敢创新。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如果他们敢于创新,就会遭到一堆人的谩骂。在学术领域,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创新。我们的这个文化环境导致最近二三百年来的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不是由我们中国人搞出来的。起码在近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自保能力是不足的,我们因为这种创新不足导致的落后挨过打,牺牲过许多同胞,遭受过许多屈辱。

一个自信的人不但不在乎其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也不在乎自己的亲密对象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这不是主张我们不接受批评,而是说自信者在受到批评时,情绪不会有很大的波动,他们会客观地去反省自己是否存在亲密对象所指出的问题,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去看待这种批评。所以自信者在恋爱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伴侣的一言一行而崩溃,但自卑或自负者则很容易陷入极端情绪之中,这导致他们的婚恋关系更为脆弱。

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所以人人都有资格自信。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对自己加以肯定。如果有人嘲笑我们对自己的肯定,我们可以对这种嘲笑置若罔闻或嗤之以鼻。那些长期打压和贬低我们的人,我们要有勇气对他们说,你们对我的打压和贬低是错误的,我不会受你们的影响,我就是我,我有我的优点,不是你所说的那么不堪。即便我确实有些小缺点,但我依然是美好的。

我们看到他人自信,不应该指责他人自恋,用“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种迂腐落后的观念来看待自信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怪。任何人都可以、也有权利很肯定地对自己以及对外界说:“我有很好的一面,我值得拥有我想要的生活,我会为我的理想奋斗,我不必依赖你们的评价来活。”

只有当一个人有了真正的自信,自己也能给自己带来许多快乐时,他才会拥有充足的活力,他们也更容易获得其他人的信任和爱。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与活力十足的人呆在一起,我们自己也变得更有活力。活力是生命体最重要的积极力量,人人皆会死亡,在我们存活的这段时间里,活力十足才会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那些活力十足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也是最不容易被打倒的。世界也总是在垂青他们,让他们获得更充足的生存资源和人际关系资源。

如果我们不够自信,记得每天都对自己进行几次铿锵有力的自我肯定,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持之以恒,直到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力量为止。当有一天我们的内心的力量已经丰沛到不再依赖外界,也能让我们自己常展欢颜时,我们再去谋生和谋爱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自信的人不需要他人的喝彩,因为他们已经处于知足和自足的状态,但自卑者和自负者需要。如果我们要摆脱自卑和自负,而又没有人为我们喝彩时,那就让我们自己来为自己喝彩吧!

论天性、阅读和写作

在我一生中,我保持的时间最长久的两项爱好是阅读和写作。我读小学时,先是把我自己家里的藏书读完了——其实也没多少,不过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罢了。接着把我四叔家的藏书也读完了,我四叔买的书比我爸多一些。我四叔喜欢画画和练书法,所以他家的杂书就多一些。但其实也没有多到哪里去,加起来也不足百本。

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哥哥上了初中。他一上初中,就成了买书狂魔,他把我的零花钱、压岁钱以及他自己的零花钱和压岁钱,还有他的生活费中富裕的部分,都花在买书上。他买的是各种各样的文学名著,以外国文学名著为多。因为我哥哥和我一样,把我家和我四叔家的藏书都读完了。那时候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对我们兄弟俩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所以我哥哥整蛇皮袋地往家里买书。

小时候我总是捡我哥哥的衣服穿,读书也是这样,我哥哥在买,我跟着他在读,他有占有欲,拥有书的所用权,但肯和我分享。我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把外国文学名著也读个差不多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写的文章被我们镇教育站的站长看到了,他很惊讶,觉得一个小学生能写出那种水平的文章,真是很有天赋。他把我狠狠地表彰了一把,因为受到他的激励,本来很顽皮,甚至有点厌学的我一下子就像开了窍一样发奋学习,各科成绩顺利的从倒数第一到了第一,成功逆袭。

当然我父亲对此另有解释,他认为我后来学习成绩好很自然。我父亲说早在我入学的头几个月,他就问了我的启蒙老师。我的启蒙老师对他说,你这个小儿子很聪明,就是太调皮捣蛋了,如果有一天他开窍了,把心思花在学习上,他能学得非常好,不比你大儿子差——我哥哥当时一直考第一名。我父亲是个心很大的人,他也不着急我什么时候“开窍”,对我的顽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刚进小学的时候,调皮捣蛋到什么程度呢?我经常去山里掏鸟窝、捕蛇,把抓到的鸟和蛇带进教室里玩。我的班主任是个女老师,她看到我就头痛,总是惩罚我,我也不害怕,有时我还会无恶意地捉弄她女儿——她女儿和我同班同学。我是爬树高手,好几米高的大树,哧溜哧溜地就爬上去了。下来的时候,有时为了寻求刺激,下到一半就往下跳,从来也不怕掉下来摔死了。大家都怕的毒蛇,我可以冷静而敏捷地捕捉,居然一次都没被蛇咬伤过。

我后来读人类学方面的著作,接触到一个概念,叫“蛇选择理论”。这是一些人类学家提出来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的大脑和视觉之所以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全是拜蛇所赐。因为人怕蛇,在大自然中生存时,遇到的蛇太多了,为了躲避蛇,才进化成现在的这个样子。我看了这个“蛇选择理论”时,觉得很好笑。像我这种不怕蛇的人,蛇恐怕是促进不了我的进化。如今我想,我小时候之所以那么大胆,大概是因为我继承了冒险家的基因。

我父亲除了给我取了“志远”这个名外,还给我取了一个字,叫“清敏”,我是“清”字辈,取字为敏是父亲希望我敏捷。他自己是个脑子转得快,动作也很敏捷的人。所以他希望我这辈子也能脑子转得快,动作也很敏捷。小时候他甚至还训练我走路的速度,他不希望我做事和走路慢腾腾的。在他的训练下,我走路的步速很快,一般人跟不上,我做任何事情都不拖拉。我很感谢父亲小时候对我的这种培养。

我父母在我该玩的年龄,让我玩了个痛快。虽然他们也望子成龙——从我爹给我取的名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他的这一“居心”,但他们却从未急躁,不拔苗助长,而只是顺其自然。他们唯独不让我干坏事,不让我欺负人。我在阅读了许多教育学方面的著作之后,明白了这其实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除了爬树掏鸟窝和在草丛中捕蛇,我还喜欢跳水。我们村有条河,河上有桥,我们村胆子大的男孩小时候经常从桥上往河里跳。我最喜欢这项运动了,每天下午去河里洗澡的时候,总要跳个十几遍乃至几十遍,过瘾了才肯罢休。我也喜欢把板凳倒过来当滑板车,从村里的高坡往下滑,为此而摔伤了好多次,但是我依然热爱这项运动。男孩的野性在我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发展,我父母没有阻止我,或者说也许他们阻止不了我。这也让我这一生遇事不惧挫折,总是敢于一往直前。

我的感受是,人只有在小时候玩够了,真正想学习的时候才能高效率地去学习。所以我儿子小时候喜欢玩滑板、溜旱冰,喜欢玩溜溜球和三国杀之类的运动和游戏时,我一律不予阻止。他喜欢玩到什么时候就让他玩到什么时候,直到他顺其自然地把爱好转向学习为止。我总相信,他会有转向学习的契机的。因为求知欲是人的本能之一,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探求世界真相的欲望。等到有一天我们开始对探求世界真相感兴趣的时候,我们会求知若渴,不再贪玩的。

我大概就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有了很强的求知欲。那之后也就不再贪玩,好好学习了。那时候我哥哥也进了初中,他买回各种各样的文学名著,大开了我的眼界。我的业余时间,沉迷在阅读这些文学名著之中。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喜欢写作——写作是跟自己的内心对话。我的体会是,人要在心智上获得成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阅读和写作。

到了初一的时候,我开始在学校里组织文学社,网罗了十来个对文学有爱好的同学,组织了一个文学社,我自己当上了社长。我的班主任知道后,无情的把我的文学社解散了,他觉得我们不务正业。在他看来,一个初中生不好好学习,应付考试,搞什么文学社,纯属胡闹。

我初一的时候有两个班主任,我的另一个班主任则对我格外欣赏,我那会儿除了组织文学社,还因为对班里的班长霸凌同学,带头抽烟喝酒闹事,晚上在宿舍里大吵大闹很不满。有一天深夜我跑到班主任房间里,毛遂自荐地要求班主任改任我为班长,由我来整顿班风。

我那个班主任听完我的一番慷慨陈词后,先是目瞪口呆,然后对我赞不绝口。他说自己教了一辈子书,头发都白了,马上要退休了,第一次遇到我这样的一个令他刮目相看的学生。他勉励我说,你将来一定大有作为。而且他还真的如我所愿,把原来的班长撤掉,让我当上了班长。

我们班原来的那个班长后来想尽办法报复我,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对他的这些行为很理解,但是他确实被父母惯得太糟糕了。我那时候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他伙同一帮和他交情好、成绩差的同学威胁我。有一个星期一,学校升旗仪式结束后,我大步流星地走向主席台,请求校长让我讲几句话。然后一身正气地公然在全校师生面前大声说,我从不欺负人,但现在有几个家伙总想霸凌我。我可以在这里跟你们几个想霸凌我的家伙拍胸脯担保,我根本不怕你们。如果你们胆敢动我一根汗毛,我可以和你们拼命到底。惹恼了我,我就是个亡命之徒,我们看看到底谁怕谁。

我讲话时,话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情坚毅而无所畏惧,那股凛然不可侵犯的硬气让我的校长也对我刮目相看。早会结束后,他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你这样的学生我从教一生也就遇到一个,你将来不管到了哪里,都会是领袖人物。即便回到生产队,也会是生产队队长。

之后,我初中三年,再没有人敢霸凌我,而且校长和老师都知道保护我。学校里的很多老师和同学因此而欣赏我,我后来还当上了学生会主席。我那个喜欢霸凌同学的初中同学,一直恶习不改,到处打架斗殴,不到二十岁就死于一场群殴事件。可见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如果出了偏差,后果真的很严重。

我现在想,假如我父母在我小时候过度管束我,扼杀了我的那些敢于冒险、喜欢探索的天性,我在初中阶段是不可能那么主动地去创建文学社,也不可能那么勇敢地去毛遂自荐和在遭到欺凌的时候那么无所畏惧。正因为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到打压,我才敢于表达和捍卫自我,敢于创新。直到现在,我依然是这种个性,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比以前柔和了许多。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哥哥依然是热爱买书。但那会儿他渐渐地开始买一些纯英文的小说,我也跟着他读。我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我父母那会儿给我哥哥的生活费比我给我的多,因为我们初中的生活标准也确实比我哥哥所在的高中低。我哥哥经济条件仍然比我好,我能看的书,主要还是我哥哥买的。我初一的时候,对着字典,把我哥哥买的一本英语小说居然也读完了。这种阅读对我英文水平的提升大有好处,我在整个中学时代,英语成绩都是非常好的。

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也就是那个解散了我的文学社的老师,经常管我借书看。我们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多的娱乐项目,大家普遍喜欢阅读,所以我的老师也喜欢阅读。他有一次和我说,论阅读量,我身为你的老师都不如你,但是你也要好好学习各科知识,把考试成绩提起来,不能偏科。你读再多的书,考不上大学也是枉然。所以这个老师其实也是很好心的一个老师,我还是很感激他,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他的做法没有问题。

人阅读的兴趣点,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我从高中开始,对文学名著丧失了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文学名著太浅薄了。现在我知道,这是男孩到了青春期后期,前额叶开始快速发展,进入了逐渐形成理性思维的阶段。所以那时候我的阅读开始偏向于哲学、社会学、历史等方向,学习上则各科齐头并进,最终我哥哥帮我选择了理科。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哲学、社会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很少有高中教师有他那么多的藏书,他阅读的方向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他在这个阶段恰如其分地把我的阅读提升了一个层次。这就是一个人的运气,我始终觉得自己在求学的路上充满了幸运。我虽然没有一个有钱的老爹,但是在我成长的各个阶段,总会有意料不到的好运,从不缺书读。

到了高中,我的写作水平也进一步地得到了提升,当时我写出来的文章,我们全校的语文老师都喜欢得很,有些老师自愧不如,认为自己不可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我们学校有其他的语文老师管我借书看——我慷他人之慨,把我恩师借给我的书,转借给别的老师,结果还弄丢了一本,弄破了几本。我的恩师脾气好得很,对我宠爱有加,从不计较。非但如此,他还负担了我治病的开销。他践行了用爱去滋养学生,任由学生自由成长的教育理念,所以这一生我都对他感佩至深。

我最近在阅读医学文献的时候,读到了一份材料,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的终生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个人在高中时能发挥出来的水平决定了他一生的成就,后续读什么大学,读不读大学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该项研究追踪了大量的案例,得出的结论很可靠。这让我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不存在任何名校情结。

我在高中时代是很幸福的,有充足的符合我当时的兴趣的书可多,我的老师们更是给了我可以不上课和不写作业的特权,让我有了完全的自学的权利,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只要不打扰其他同学就可以。因为我当时各科成绩都很好,自主学习的动力很足,根本不需要老师督促。有了这项特权,我的高中教育真正的算得上是素质教育。我的恩师经常在我迷茫的时候开导我几句,然后根据他自己对我的观察,精选一些可以启迪我的智慧的书,让我自己去阅读。

除了阅读,我一直都在积极地写作——这不是为了应付作业而进行的写作,而是我日常阅读思考后进行的自由写作,我写作出来文章后会给我的老师看,请他指点。他因此而了解我的思想转变方向,也了解我的文风转变方向,不断地根据我阶段性的表现而对我进行很到位的点评,精心栽培我。

我的恩师喜欢质朴的文风,有一段时间我对那些铺满了华丽辞藻的文章很热爱,自己也学着写这种文章。他及时地纠正了我,他告诉我,最好的文章就是大白话,越有学问者,越不喜欢装腔作势,佶屈聱牙。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最深奥的道理讲述得最普通的人也能看懂,所以他让我读了许多文风质朴的大师的著作。我如今的写作风格正是他一手栽培出来的,我想,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们带研究生时,大概也不过如此,甚至做不到这种程度吧。一个好的老师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能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人历来尊师重道,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的恩师还引导我不存任何门户之见地去阅读,他理想的治学原则是“博古通今,贯通中西”,这八个字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他虽然是我的老师,但是却从不以我的老师的身份自居,只肯把我当小兄弟对待。我从学校出来后,要求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原则去与他来往,被我老师断然拒绝。他要求和我按照“亲兄弟,明算账”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来继续我们的情谊,结果我们师生之情,历二十多年而越来越深厚,从没有任何不愉快,他是多么有智慧的一个老师啊!

他教育人时,总是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重视引导而不重视说教,不肯高高在上,不肯以师者的身份自居。他那种不好为人师的为人处世风格,让人如沫春风。我自己在社会上接触了许多浅薄但却又好为人师的人之后,比以前更爱戴我的恩师了。我很少见到有人渊博到他那种程度——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我自己读的书比他多,他仍然总有东西可以教我,但他却始终如谦谦君子一般的低调和真诚。

他为我打下的治学与处世的根基让我在后来的自我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我到现在仍然坚持按照高中时代养成的习惯进行每日的阅读和写作。我的恩师在二十多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我最擅长的写作风格是思辨性写作,我这一生应该顺着自己的这个天性发展自己。如今,我只有感佩他神目如炬的先见之明的份。我们的人生之路看似精彩纷呈,但总有人能够预知我们的未来,这是多么奇妙啊!

如今,宗教、哲学、历史和社会学这些方向也已不再是我最喜欢的了,我甚至已多年不再阅读这类著作。我的爱好渐渐地转向了生命科学,转向了比哲学、历史和社会学更为理性和更重视实证精神的科普类著作。人喜欢的阅读方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的,我们曾经看过的风景,我们以为已经精妙无伦,但总有一些更精彩的风景还在前方。

中年男性会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有求实精神,中年男性阅读的兴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说一个人一辈子只喜欢阅读一类著作,那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那说明这个人的心智并未真正的成长。“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当生活的风风雨雨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当我们品尝够了生命的酸甜苦辣,见惯了生离死别后,我们便会知道,我们真正需要的只不过是平凡、清淡和真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