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09月

治疗大小肠痈的地榆饮

清代陈杰的《回生集》中有一张治疗大小肠痈的“地榆饮”的方子,该方由地榆500g,甘草60g,金银花30g组成。用时先用2.5升水将地榆煎至750ml,再将甘草、金银花加入后,煎至250ml,去滓,空腹温服,每日2次。以上度量,均为换算成的现代用量。

本方的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消痈,主治大小肠痈,用药期间需忌食腥,并要戒房事。大小肠痈属于急腹症,一般以持续且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阑尾炎即属于中医所说的肠痈之一种。中医认为肠痈是患者饮食失节,暴怒优思。跌扑奔走,导致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所以治疗的关键在清利湿热。

本方用药奇特之处在于地榆用量超大,很少有医者用这么大量的药。地榆是蔷薇科植物地榆的干燥根,中医认为其味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主治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痔疮出血、崩漏、月经过多、烫伤、烧伤、湿疹、皮肤溃烂等。按中医的观点,地榆主要清下焦血分之热,且有收敛作用。大小肠属于下焦,所以用地榆治肠痈正合适。

现代药理学证实地榆有止血、抗炎、抗菌、抗癌、镇吐、保肝、保肾作用,还能提升白细胞。地榆之所以有止血作用,主要是因为地榆中的鞣质及其多元酚对纤维蛋白溶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地榆对宫颈癌、肝癌、肠癌等癌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根据此方的用法和用量,这张地榆饮主要用于治疗肠痈之病见便血的症状,方中不但地榆用量大,甘草用量也大(此方中的甘草为生甘草),金银花也比常规用量略大。所以这是一张治疗急腹痛和便血的力度很大的方子,用时当有立竿见影之效。

地榆的LD50值为1.60-2.5g/kg,此方中的地榆用量过大,不宜久用。在急救时短暂的使用这么大的量是可以的,如果患者的肠痈属慢性病,则不可以长期这样用药。

我学习中医抗癌的心得

不断地有同仁和患者向我咨询,学习中医抗癌,应该如何入手的问题。我今撰文介绍一下我的一些学习心得。有一点需要提前声明一下,我不是这方面的权威,也不认为这方面有任何权威可言。我的观点只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一定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写出来只是为了和大家交流,无任何师心自用的企图,希望读者不必把这当严肃的文章对待。

我认为,学习抗癌,其实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每个医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因此我们每个人学习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些是无法与其他人共通的。其他人的学习心得,我们很难完全采纳,甚至连部分采纳都很困难。因为支撑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只能是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

比如说,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和一个喜欢捷径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有相同的学习习惯,二者之间也很难互相学习和借鉴对方的经验。前者可能总是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新思路,而后者则特别注重偏方单方,希望有所谓的治癌秘方和绝技。

而一个信奉权威主义的人和一个怀疑论者,学习的方向也会不一样。前者可能对经典毕恭毕敬,成为典型的“经方派”、“时方派”、“温病派”、“汇通派”,并喜欢与这些领域的权威挂上关系,以他们的继承人自居。而后者则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新尝试,试图开创新思路,他们更愿意突破前人的桎梏。

不同性格的医生会探索不同的学医的路径,究竟哪一种更优,不好评价,我也不作任何评价。我认为不同风格的医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可能他们在临床疗效上,也各有千秋,无法凭其个人风格来分高下。

我个人MBTI人格特征测试的结果是INFP-a型人格,INFP型人格有两个分型,一种是INFP-a,另一种是INFP-t。INFP型人格又被称为“调解者”、“治愈者”、“幻想家”或者“哲学家”,这个性格的几个重要特征包括腼腆、敏感、文静、视野广阔、理想化、真实、忠诚、信仰坚定、理想主义,有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INFP型人格者思维细致而缜密,喜欢独处和深度思考,能够很好地倾听他人所想,并能平息人们心中的波澜,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守的态度。INFP型人格者低欲望、谦卑、宽容、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能力,但是INFP-a型相对较为自信、乐观并极易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INFP型人格最适合做作家、心理咨询师等工作,他们具备治愈他人创伤的天赋。所以我在学习抗癌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我个人的性格特色,我追求的是身心一起疗愈。而且我也有可能在今后考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资质,兼通身心医学。这决定了我在抗癌之路上,要走的也是全身心的疗愈之路,而非单独的寻求某一种改善患者症状的办法。

同时,另一项人格测试的结果显示我偏分裂型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的特点就是充满了与常规格格不入的幻想,并且努力去将幻想变成现实。大科学家牛顿就是这种性格类型,许多科学家都具备这样的性格特征,人类科学进步的历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地将幻想变成现实的过程。

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对儒释道的精神内核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这些精神内核也形塑了我的性格特征,这些对我自己学医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父亲是一个严厉、开明、尽责、坚韧、通晓事理的人,我母亲是一个温和、慈爱、乐观、厚道的人,我的父母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喜欢与人为善。我的童年虽然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但我父母对我爱护有加。我父亲虽然为人严厉,但对自己子女的才能非常肯定。从不会对我们有过低的评价,如果别人贬低我们,我父亲会捍卫我们。

而且我父亲的一句口头禅是,对子女智力投资不能小气。他非常重视我们的教育,总是想办法把我们送到学风更好的学校去接受教育,也宽容我们购买和阅读各种与考试无关的书,允许我们自由发展,对我们的学习从不干涉。他的另一句口头禅是,成才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我只负责给你们提供经济支持,学好学坏全在于你们自己,你们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虽然供三个孩子读书很吃力,但我父亲总是对我们说,钱的问题跟你们没有丝毫关系,你们不用为经济问题操心,这是我做父亲的责任。所以虽然小时候我父亲体罚过我,但我一点都不记恨他。因为他真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而且和动辄打压子女自信心的父母不一样,我父亲总是肯定我们的才能。但他也经常教育我们要善于思考,他的另一句口头禅是,说话做事要过脑子。我父亲的这个口头禅,让我从小就养成了深度思考的习惯。

我父亲忙着赚钱供我们读书,连家长会都没去参加过。我初中的家长会是我四叔代表我父亲去参加的,家长会上老师对我赞不绝口,我四叔一激动,给了我在当时算得上一大笔钱作为奖励。但我父亲非常珍惜孩子获得的荣誉,他把我初高中时的日记和我读书时获得的各种奖项都珍而重之的保留至今。在这些细微之处,我看到了他的用心。

我父亲一生都在教育我要尊师重道,每次回家,他都会跟我说,你的某某老师人真好,你应该去看望他。他对我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直到现在,他仍然经常教诲我,只要病人态度友善,要尽量同情并帮助病人,对穷困病人要免费治疗,要积德行善。

我哥哥则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我,我哥哥天资聪慧——他是高考状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我虽然见过很多聪明人,但比我哥哥还聪明的并不多见。我哥哥在初中时进入叛逆期,他被我父亲送到离家二十里左右的寄宿学校读书,那时的他极度厌恶分离,所以很苦恼,非常反感父母的做法。

我在十岁的时候,我哥哥就不断地向我灌输权威不足信的观念。我和我哥哥感情很深厚,从小睡在一张床上,到我现在这个年龄,我有点风吹草动,我哥哥仍然很紧张。我哥哥以前总说我是被父母溺爱长大的,其实他自己对我也是同样的溺爱。他在大学里勤工俭学赚到的第一笔钱,是用来给当时在高中上学的我买衣服。那时的我衣衫褴褛,他担心我在学校里因为过度贫穷而受人歧视,有自卑心理。

而且小时候的我也极为佩服我哥哥——他的成绩非常好,从入学开始便基本上一直考第一名,偶尔有一次考了第二名,他居然哭着不肯上主席台领奖。我直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才突然像一匹黑马一样异军突起,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甚至有超越我哥哥之架势。所以小时候我就像我哥哥的跟屁虫一样,他买的书我跟着读,他跟我讲的话,我总是觉得颇有道理。

小时候他是一个极度厌恶权威主义的人,经常与我父母爆发冲突。我父母无可奈何,总是请求我在我哥哥和他们之间当一个调解者,劝说我哥哥不要那么叛逆,因为在我家中,我哥哥似乎只肯接纳我的意见。作为一个调解者,我总是试图不批评任何一方,而是找到他们各自痛苦的点,促进他们理解彼此,这种家庭环境让我理所当然地具备了INFP这种调解者人格的特质。

因为我哥哥的原因,我在高中选的是理科,考大学的时候被录取的专业是工科。但我在中学时代,接受过非常全面的文理科教育。我的数学、物理、化学都学得很好,基本上都是考第一名。我上中学时有完美主义倾向,对第一名还是感到不满足,总是追求在这种纯理科的科目上考满分。

我们全年级的老师都特别关注我,他们总是喜欢用最难的题目来考我,挑战我,我的化学老师甚至一度让我代课。这给了我自己很大的压力,现在我不那么追求完美主义,人就轻松多了。但时不时的这种情结还会折磨我一下。

我在高中时遇到了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恩师,他教我语文,我对他的渊博和深邃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动选了他任课的班级去跟随他读书。他对我也格外用心的栽培,经常应我的请求,在教室外的走廊和我谈心。他每周都从他的藏书中选择一批文史哲方面的经典著作,放到我书桌上,让我随机阅读,拓展我的视野,同时破除我的门户之见。

他为我这个理工科学生打下了深厚的人文基础,使得我成了一个视野宽阔,不偏不倚的人。我的逻辑思维发达,又因为我的恩师的栽培,具备了发散思维和跳跃性思维,兼具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两种思维特征,这让我更具创造性,这种人生经历只能说是少见的幸运。

而且他在生活上给了我很多的关心和爱护,我身体不好,家里经济条件差,是他来解决我的医疗费用。他用爱来滋养我的心灵,同时用他的远见卓识来培育我的灵魂。但他不像其他人一样,他对我的评价极为谨慎,从不肯当面轻易给我一句赞扬。他担心我过度自负——我毕业后才知道,他在别的老师面前对我的评价是多么的高,他把我当作他一生中最得意的门生来对待。他总是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关爱我的成长——直到现在仍然如此,每当我有风险时,他总是会站出来把我拉出来。

我们的师生之情维护到现在,越来越紧密,我们已经成了彼此最重要的亲人之一。他教会了我真诚待人,他无条件地为自己的学生付出,并不求回报。即便他再怎么欣赏我,也绝对不在我面前过度赞美我,而只是不断地教诲我要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贯通中西、集其大成。

他也教会了我人与人之间应该存在的边界,当我试图对他表达无限的感恩之情的时候,他总是以礼相待,并有丰厚的回报,不会让我们之间没有边界和失去平衡。

我以前不肯接受这一点,认为他是在跟我生分。但我的恩师告诉我,在这些问题上你要相信自己的老师,他说这是维持我们长久感情的基础。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边界,不维持平衡,就很容易互相伤害而非互相欣赏。如今我四十四岁了,对恩师的这种以身作则的教我做人之举感佩至深。我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与患者的关系的时候,是在继承他的风格。

所以我的性格特征和个人阅历决定了我这辈子都会不断地在与癌症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地探索,最终形成一种非常综合的抗癌思路。而且我治疗癌症的理念,必定会充满人文关怀精神。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只能靠日积月累来实现。我有计划要出版一本专著,这本专著将涉及到癌症患者康复的各个方面,并且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我这种性格的人来说,一生如果没有任何创造性的成果,而只止步于人云亦云式的研究,会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如果我毕生都做不出超越前人的成果,我可能会觉得自己虚度了此生,死难瞑目。至于名利,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计划再付出十年左右的时间去积累自己的知识和临床经验,拓展自己的视野,全面学习癌生物学、现代肿瘤医学、传统中医、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等各方面知识。我打算到55岁后,开始系统化地整理自己的抗癌经验,撰写出一部融合了与癌症相关的各种知识的创新性著作,并努力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一点突破,提高治疗成功率——我如今治疗癌症的成功率就比十年前提高了四五倍,相信十年后会更进一步。

我做这一切,是因为我有一个难以释怀的情结。我的母亲2012年因为癌症去世了,在她生前,我用尽了各种办法来缓解她的痛苦,但最终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我能够在医学上有所突破,创造出比当前的肿瘤医学更有效,也更人性化的缓解病人痛苦,延长患者寿命,甚至治愈患者的新思路来,以此来回报我慈爱的母亲。

每当我想起她的时候,我就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让我注定了要为癌症患者奉献自己的一生。与这种使命感相比,俗世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真的不值一提。

我如今选择了中医抗癌作为我的人生理想,这纯属一个意外——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会有许多偶然的因素促进我们走上某条我们想不到的道路。当初我希望我母亲接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但是后来在寻找医生的过程中,屡遭挫折。我母亲在脑溢血与胃癌的双重打击下,身体与心理都备受煎熬。我一直把她带在我身边照料,陪伴她走完病后的余生,不但学习各种医术来缓解她身体上的痛苦,也想尽办法来安抚她的心灵,减轻她在精神上的痛苦。

我在2012年8月,也就是我母亲去世后的三个月左右,做出了弃商从医的决定。当时我在心中立下的愿望是“治任何病人,都如治我母”。时隔11年,这种心愿依然在影响着我。但是我也知道,这种心愿太过理想化,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母亲那样信任我和无私的爱我。有许多患者和患者家属,甚至在第一次接触时就无端地对我恶语相向,所以这样的愿望只能是幻想。我只能将其修正为,尽我最大所能地去帮助那些真正信任我的病人。

如果您也是一个癌症患者的孩子,如果您也对自己的亲人有真挚而深厚的爱,并在您的亲人生前尽心照顾过他们,您一定能体会我的心路历程。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的恻隐之心,首先都是对自己挚爱的亲人发出的,然后延伸至他人,最终这种恻隐之心就会发展成为博爱精神。一个被许多人无私的爱哺育成人的人,当其因为命运之神的安排,走上了博爱之路时,他便会非常自然地受到使命的感召,去走一条理想主义的路。

我常常劝说向我请教如何学中医的年轻人们选择一个特定的方向,为某一个特定的患者群体服务。去感知他们所受的苦难,学习与这种疾病相关的各种生物学、中医、西医乃至心理学、精神医学方面的知识。在这个特定的领域深耕下去,不要执着于门户之见,不要寻找所谓的偏方秘方。

我们要帮助的是病人,病人的生命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病人的有生之年,我们应尽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身心之苦。为此,我们要有专注的精神,涉猎的病种太多,只会导致我们在哪个领域都无法深入。我们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深耕细作,一门深入,才能为这个领域的受众带来最大的福利。这也能成就我们自己一生的事业,帮助我们实现自我,让我们的一生过得最有价值,我们与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许多人说一个好的中医师抵得过一家综合性的医院,可以解决各种患者的问题。对这个观点,我不予置评。中医确实是一种整体医学,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在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再是那种大而宽泛,但疗效不够明确的医学,我们需要的是更专业、更深入的医疗。

而且,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我们在用中医治疗疾病时,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循证医学的道路,这是为患者负责的做法,也是对历史负责的做法。人类科学的进步是一个后来者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推动学术进步的过程。如果我们反向行之,医学就不会有进步的可能。

学习中医抗癌,要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的入门书籍,也要把方剂学、中药学学好、学扎实,要把现代肿瘤医学、癌生物学以及传统中医中与癌症相关的知识(主要是积聚、噎膈、反胃、瘰疬、瘿瘤、乳岩、失荣、唇茧、等相关疾病的病理知识)学全。要把中医虚损性疾病的一些经典著作(如《内外伤辨惑论》、《理虚元鉴》等)以及中医外科的经典著作(如《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疡医心得集》)都好好研究一下。还要去广泛的学习心理学、精神病学、宗教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好的医生都是在临床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只有深入地去接触癌症患者,感受他们的悲欢,了解他们的诉求,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向。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只有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才能被验证是对是错。我们在实践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促进我们提升自我的机会。我们只有不逃避这些问题,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查漏补缺,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成就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肿瘤学家。

有些想学中医抗癌的人希望我开书单,惭愧得很,这种书单我开不出来。首先,我认为每个人适合读哪类书,是他们的性格决定的,具有特别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旁人无法给出完全契合他们的建议。其次,从我自己临床实践的经验来看,遇到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去按图索骥的读书,才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比如,当我们遇到要不要用毒药,如何用毒药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相关的关键词去搜索这方面的著作,了解中药中那些有毒药物的抗癌作用以及安全使用这些毒药的方法。一般来说,只要我们了解这些毒药的毒理学,查到他们的LD50值(半数致死量),在临床中谨慎地用药,不要轻易超过这种药物的半数致死量的十分之一,并且密切关注患者服药后的反应,我们在临床过程中就会非常安全。

这种学习能力是旁人教不出来的,只能是每个人自己去摸索。实事求是的说,医生与医生差别实在太大了。每个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个人风格完全不一样,病人最终会选择什么样的医生,也取决于病人的知识结构与人生阅历。我们古人常说的医缘,说白了就是医生和病人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刚好吻合,导致患者信任医生,而医生的专业能力又刚好能够解决患者的问题而已,岂有他哉?

一个人学医,没有必要强求自己模仿另一个医生,人的个性特征根深蒂固,这是无法模仿的。医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累丰厚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也更安全地为患者服务,自己也能更长远地在医学领域深耕下去。人是会终身成长的,对这一点,医生比任何人都能更有体会。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终身学习,不断反思的精神,和契合我们自己的人生愿景,而不是一张简单的书单。

不但一些想学医的人希望我开书单,一些其他的读者也希望我开书单。我都觉得惶恐得很,而且也明白,即便另一个人完全按照我的阅读路径,读完我读过的每一本书,他也无法成长为与我相同的人。因为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书,收获大不一样。有些我读起来津津有味的书,其他人读起来会昏昏欲睡。书只有适合当下的自己才是最合适的,我始终坚信成年人的学习应该立足于解决当下的问题,以此为本,必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带着问题去读书,收获会是最大的。

让我来为这篇文章做个总结吧。审视我们的内心,了解我们自己,根据我们自己的特点,而非照抄其他人的作业,我们才能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愿景,成长为我们期待中的自己。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超我”,我们的“本我”与“超我”始终存在一定的距离。但“超我”一直在指引我们前行,我们正是在这种指引下不断成长,走完我们的人生之路的。倘若不是这样,人生不无聊得很么?

在独处中奔向万丈光芒

INFP型人格的人最好的疗伤方式是独处,即便他遍体鳞伤,但只要经过1-2个月的独处,他便能完全疗愈自我,将内心中的抑郁、焦虑、悲伤、冲动等负面情绪一扫而光。

在疗愈自我的过程中,他会大量地阅读,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知识之窗。每打开一扇知识之窗时,他的心中便会敞亮很多。到最后,当他终于打开了需要打开的所有的知识之窗,理解了众生,也理解了自我之时,他的内心便光芒万丈。

这万丈光芒是幸福之光,在它的照耀下,INFP展现了他温和平静的本色,知足而幸福。他的赤子之心经过一番洗涤之后,也比以前更纯粹、更简单了。我始终坚信,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轻松自在的的生活方式是对一切人坦诚,不做丝毫隐瞒,哪怕为此要我们付出一定代价亦在所不惜。

坦诚或许会引起一场又一场的风暴,但风暴过后,仍然存留在我们的世界之中,并再次欣欣向荣地生长的东西,才是我们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

我有一些非常坚定的信念,这些信念包括对理想的追求、对诺言的遵守、对真实的坚持、对爱的信赖、感恩并积极给予回报、宽恕他人、经常反思并忏悔自己的过失、勇敢前行、努力付出、平等并公正地对待一切众生等,这些都是我生命中最内核的东西,无法被任何人撼动。

我也在坚持过最俭朴的生活,以此来消除过高的欲望。古人云,嚼得菜根香,百事皆可为。当一个人把对生活的欲望降低到最低程度时,生活便不容易打倒他。

我们这种性格类型的人,习惯向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求安宁和自在,不向外求。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安宁和自在,是永远都无法被任何人以及任何厄运剥夺走的。在独处已能足够快乐的情况下,适度维护好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以及与几个至交好友的关系,不给任何人添麻烦,也不过度承担不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我们就可以活得既不寂寞,亦不烦恼。

人要学会慢下来。快速反应固然好,但大多数反应太敏锐者,均免不了要遭受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折磨。急于求成的心态是幸福最大的窒碍,那些从小就习惯了延迟满足的人,长大后是有福的,他们更容易过上内心平和、岁月静好的生活。

而那些总是在追求即时满足和及时行乐的人,一旦陷入困境,便会像热锅上的蚂蚁,没有片刻安宁。他们就像空心人一样,没有稳定的自我,难有真正的平静,总是依靠噪音式的生活来麻醉自我。

独处能把我们从烦嚣的外界中拯救出来,并能使一切慢下来。在独处的过程中,我们不必有匆忙的计划,也不必受其他人的操控,我们可以从容思考和处理自己的一切事务,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而非他人的意志去安排自己的时间。我们也可以在独处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该悲伤时就悲伤,想痛哭时就痛哭。所有不良情绪,统统发泄出来,发泄出来后,我们便离痊愈不远了。

独处也能让我们调整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的人生,重建我们的心灵。独处是最好且最高效的精神修炼方法,我们在独处的过程中,能够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倾听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并为自己的困惑寻找出路。

任何人其实都需要经常修炼自己的内心,因为内心实在太重要了。当我们遭遇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楚时,如果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强,我们便不至于一击即溃。

我见过很多病人,在生病后迅速崩溃。每天都被自己所患的疾病吓得够呛,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病灶,悲伤、焦虑、抑郁、冲动,这些情绪与疾病交织在一起,很快便会摧毁一个人。如果这样的病人在平时能够多给自己一些独处时间,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他们或许就不至于如此脆弱。

适度独处可以锻炼一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果我们已经能够独立的照顾好自己,那我们便不会再软弱,不会再把自己得救的希望寄托于其他人身上。在我们能照顾好自己的情况下,他人的陪伴和照顾是锦上添花,但我们不会因为这陪伴和照顾而受人奴役。两个独立和自由的灵魂陪伴在一起,彼此才会更轻松,更能滋养对方并从对方那里获得爱的滋养。

我并不太认可他人即地狱的说法,这说法只在我们没有完整的自我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如果我们已经获得完整的自我,获得了不被他人操控和奴役的能力,他人便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我们的地狱,反而可能是我们的天堂。人的命运首先要由自己来主宰,然后才可以与其他人同欢喜、共忧愁。一个人在精神上过度依赖另一个人,时日一久,势必会把另一个人压垮,而且很容易滋生彼此心中的怨气。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独处中成长,学会在独处中处理自己一切的不良情绪,也要学会在独处中复苏自我。当我们复苏过来后,我们便可以自信地走向人群。作为群体性动物,独处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我们终究要走向人群。在独处与走向人群之间寻求平衡,是我们毕生都要修炼的课题。

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日本医生日野原重明先生晚年一直在宣扬的一种观点,相同的职业使我对他的这种观点非常认可。医生们最主要的使命其实只有两个:一是尽量延长患者的寿命;二是尽可能改善患者余生的生活质量。我们想让患者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并在这段时间里活得更有意义些。

考虑到每个人都不过是黄泉路上的预约客,死亡是谁都无法避免的这一事实,我认为适用于我们的患者身上的这些原则,也适用于所有人,包括我自己。

我到现在仍然不敢好为人师,自作聪明地去指导别人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只敢不断地探索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写文章时只愿意剖析我自己,而不愿意过多的议论他人的原因。而且我并不认为自己探索的结果一定对,所以我经常还要请教于我身边的长者和比我智慧的人,获得他们的指点。我也经常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认知,矫正自己的偏见。

但总有一些理念,确实已经深入到我的骨髓之中,不太容易被改变。人总要有一些类似于信仰一样坚定的东西,才能成就自我的特色。

我的祖母和姑姑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前不久我和我姑姑家的表哥打电话,表哥对我说,我姑姑在文革期间,冒着很大的风险,仍然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在万籁俱寂的时刻,烧香拜佛。家人们对她信仰的坚定无可奈何,知道无法动摇她,于是再也不尝试着去说服她放弃自己的信仰。

我姑姑的这种性格是继承我祖母的。我祖母是个小脚的老太太,年过八旬,仍然经常去庙里朝拜。即便在山路上摔过跤,导致重伤也不改变自己的信仰,烧香拜佛让她的内心安宁踏实。过去我不大认可我祖母和姑姑的做法,但在目睹了这个世上很多人一辈子因为缺乏自己的信仰或没有类似于信仰的坚定的信念,而始终处在迷茫和不安的状态之中后,我认可了我祖母和姑姑的做法。

我自己继承了我祖母和姑姑的这一特点,只不过我和她们不一样,我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我有类似于宗教信仰的东西,但自己不信仰任何宗教——虽然我经常从宗教教义中借鉴一些智慧。我一生都在坚持真实、坦率、勤奋、自律,也在努力使自己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理性、与人为善和宽容大度,尽可能的多奉献、少索取。并有我自己的人生理想,从上初中开始就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放弃。我总是坚持不懈地前行,不肯虚度光阴。

在对这些原则的坚持上,我与我的祖母和姑姑并没有什么不同,我可能继承了她们身上的某些基因,但没有继承他们的宗教信仰。她们每天都会拜佛,而我则每天都在磨砺自我。人要成就自我,是不能有间断的,持之以恒的匀速前行很重要。朝三暮四,一曝十寒,都只能收获志大才疏的结局。日拱一卒,厚积薄发,坚持一生,即便我们只有中等的天赋,也能有不小的收获。

这种思维和行为习惯让我受益匪浅,我很少长久地陷入悲伤、焦虑、抑郁、痛苦、迷茫与混乱之中。在经历一段痛苦之后,甚至在被这段痛苦折磨的过程中,我都不会放弃每日努力磨砺自我的习惯。这让正向的力量很容易战胜负面的情绪,把我重新带到积极乐观的生活中来。

我喜欢整理自己的空间,也喜欢整理自己的人生。整理的原则是让一切变得有秩序,不再混乱不堪。也许这略有强迫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风波不息的世界里生存,简单而有秩序的人生,更容易让人内心安宁。

要想内心安宁自在,不可寄望于外界,只能寄望于自我的意志力。我们一生要面临的诱惑和干扰实在太多,如果我们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受到诱惑就陷落,受到干扰就放弃,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主线,一生都只能活在一种浅表的状态,无法深入到内核中去。我们要面临的困难和考验也很多,如果这些困难和考验能够轻易击垮我们,我们也将成为失败者。意志力是帮助我们抵御诱惑、干扰、困难和考验的内在力量,我们要靠意志力从挫折中恢复自我。

我一直心怀感恩,我认为自己具备这些素质,是命运之神在眷顾我。我知道一个人的天赋和人格特质是由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共同造就的,只有幸运儿才能继承较好的基因,并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我父母给了我很好的基因,而我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充足的关爱——他们甚至在我一生的许多困难时刻,仍然继续用他们的关爱来支撑我前行。

我不得不谦卑地承认,我如今所取得的一切所谓的成就都不值得骄傲和炫耀。如果其他人也拥有我的基因和我成长过程中所享有的一切优渥的条件,他们可能会比我成长得更好。人要有承认自己的成就只是运气好的勇气,也要有敬佩那些运气不如我们好,但比我们更有精神力量的人的度量。

我们将如何来支配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对医生来说,生命最大的意义就是帮助病人解除痛苦——这个病人并不限于那些付费找我们看过病的人,而应是众生中所有存在身心之痛的人。所以很多医生也是科普作家,他们在向社会传播身心康复的知识和经验。日野原重明先生特别强调,人一生都要不停的奉献,只有在奉献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未知的自我,收获更多的智慧。对他的这个观点,我深表认同,因为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这一点。

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先生在他父亲的一本书的序言中说,他所体会到的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这个人对他人的价值。人生本无所谓价值,但当我们对他人具有价值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便有了价值。

无论是集体主义者还是个人主义者,其人生价值其实都只能是如此来体现。所谓的个人主义者,只不过是另一种集体主义者,他们在个人主义的生活中,摸索出了对其他同类有益的生存经验,也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贡献。这些经验会被其他人借鉴,这些贡献会造福其他人,他们的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实现。当一个读者阅读一个崇尚个人自由的作者的文章时,内心得到了抚慰,这个作者对集体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人无法改变自己是群体性动物这一基本的事实,利己和利他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不知不觉地在做的事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的能力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创造的财富和他收获的智慧,都不可能为他自己独占,他必定会以各种形式分享给他人——要么是家人,要么是其他人。

古往今来,从来都不乏贪婪之辈,但即便这些人,他们创造的财富最终也会在他们死后回归社会。人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死,所以也无法永久地占有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可怜的是,就连秦皇汉武这样的枭雄,也不能窥破这一点,竟起了子孙后代万万世都能掌控天下的妄念,最终落得不好的下场。

纪伯伦先生说,占有超过生存需求的财富是一种病态。不止对财富的占有如此,对名望和地位的占有也如此。越早看明白这一点,我们越能在生活中过得坦然、轻松、自在一些。

也许我们智力尚可,精力也充沛,我们创造人生价值的效率比一般人高,但我们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都要尽可能早地回归到社会中去,为造福其他人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纵容自己贪婪和纵容自己的家人贪婪,最终都只会造成罪恶和不堪承受的负担。因为欲望是无底深渊,人很容易得寸进尺,贪婪和索求总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不但要克制自己,也要为我们身边所有的人设置不可逾越的边界,任何不合理的要求都要拒绝,否则他人便能在精神上操纵我们。我们只有将自己的爱与欲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上,才不至于成为爱和欲的奴隶。

有些幸运儿掌握了高效支配时间的办法,所以他们的一生过得很有积极意义。有些人天生不幸,继承了不好的基因,从环境中习得了不良的习惯,他们的一生无法高效支配自己的时间,过得比较消极。甚至有些人更加不幸,各种疾病缠身,不但不能高效支配自己的时间,还需要其他人的照顾。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人无法左右。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其实并不大,每个人只要努力过好了自己的一生,就足以问心无愧,也值得他人去尊重。

我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人人在尊严上生而平等的理念,并一辈子信奉平等主义——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我是平民出身。但却也不得不承认,在天赋和机遇上,人间不存在平等可言。不过不管天赋和机遇如何,每个努力活着的个体,都是值得其他人尊重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用外在的虚荣来将人分成三六九等,是一种病态的做法。等级观念只会造成一个人在强者面前自卑,在弱者面前高傲,无法让人获得不卑不亢的坦然。

宋代程颐写过一首《秋日偶成》,其中有一句颇得我心:“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也许有一天,当我们能始终以轻松自在的心态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与此同时,又能欣赏世间一切的美好,乐于看到其他人也能以轻松自在的心态,去享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我们也就近乎圆满了。

我希望,在我能够支配的时间里,我能达到这种状态。

治疗湿热呕吐的“六妙饮”

六妙饮出自明代医家孙文胤的《丹台玉案》,该方组成为陈皮、半夏(姜、矾制)、黄连(姜汁炒)、栀子仁(酒炒)、槟榔各3钱(9g),老生姜5钱(15g)。

这是一张煎剂方,用法为水煎,去滓,温服,每日2次。本方的功效为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主治湿热内蕴,胃气不和,呕吐不止,口渴身热。

六妙饮这个方子是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一张很有效的方子,方中的陈皮、半夏是止呕的良药,黄连对肠胃炎有特效,栀子仁能缓解湿热尿黄等症状,槟榔理气除胀,老生姜和胃止呕。诸药合用,既治标,又治本,能迅速缓解反流性胃炎和急性肠胃炎引起的泛酸、反胃、胃胀、胃痛等症状。

癌症患者化疗和服用靶向药,乃至服用一些抗肿瘤的中药后,也经常会出现上述症状,可以搭配此方服用。

若是慢性反流性食管炎或反流性胃炎患者,经常有泛酸、烧心、呕吐的现象。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乌贼骨9g,白芨9g,煎汤服用。或按照本方的比例,将各药粉碎成细末,自制成蜜丸或水丸(对蜂蜜过敏者只宜用水丸),长期服用。伴焦虑症状者,还可与二至丸同用,后者有抗焦虑作用。